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些數字,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一對新人在一起可以說「99」,和別人再見可以說「886」,女孩子過生日可以說「永遠18」,但是有一個數字在中國人眼裡是罵人的,那就是「250」,通常來指做事情傻頭傻腦,又倔強的人。可這「250」又是怎麼由來的呢?
故事一:
相傳有一個秀才,一生都在為了考取功名努力,可還是一事無成。後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身上。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坎坷便給自己的兒子一個取名成事,一個取名敗事。有次外出,他要求大兒子寫字寫「三百」,小兒子就寫「二百」,讓自己的妻子監督。等他回來的時候詢問妻子,妻子說了句:你這兩個兒子一個成事是不足,一個敗事是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故事二:
在戰國的時候,齊王有一個得力的奇才叫蘇秦。因為平時風頭出盡,被人仇殺在齊國。齊王知道後很是生氣要為蘇秦報仇,他想了一條「引蛇出洞」的妙計,令人將蘇秦的頭砍了下來掛在城門上,旁邊還貼了一張告示,說這個蘇秦是一個奸細,誰殺了他,就過來領取一千兩黃金。
告示一出迅速就有四個人承認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也不是傻子,知道這四個人是為了錢而來。就問到底是誰殺了蘇秦,這四個人傻裡傻氣的說,我們四個殺了蘇秦,這筆錢應該由我們四個平分。齊王反問那一分多少合適呢?那四個人都回答齊王,一人分「二百五」,齊王大怒當即下令說:「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拖出去斬了!」。自此,這「二百五」的說法就流傳了下來。
故事三:
古代人用錢是用「兩」以單位劃分。因為銀子重,帶起來出門不方便,所以就以五百兩為一個整數,這五百兩也被叫做「一封」,方便統計。而五百兩的一般就是二百五十兩,也就是「半封」。因為「半封」和「半瘋」是諧音,所以又被人用來說那些做事不正經,瘋瘋癲癲的人。
故事四:
古代有一人去賣傳家寶,打算買二百五十八兩。可是買家就和他討價還價,兩人爭執了半天,讓買家給了二百五十兩,便宜了八兩。這個人原以為自己賺了,可是別人告訴他,八兩銀子也有很多的。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糊塗事的人叫做二百五。
其實關於「二百五」的說法還有很多,大多的猜測是出現於民國以後,之前的都是人們做出的假設,其實大多的結果還是指那些傻裡傻氣倔強的人,說明他們辦事不夠聰明。就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二百五這個數字,一般都會主動繞過去,要就在此基礎上加點,要麼就減點,不會傻到用「二百五」,中國人是很在乎這些儀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