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又稱「視敏度功能衰退症」是屬於人體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不是病理狀態也不屬於屈光不正,是人體衰老的一個信號之一。
隨著年齡增長,眼球晶狀體逐漸硬化、增厚,而且眼部肌肉的調節能力也隨之減退,導致變焦能力降低。因此,當看近物時,由於影像投射在視網膜時無法完全聚焦,看近距離的物件就會變得模糊不清。
常見的「老花」症狀為閱讀時出現疲勞,拿遠才能看清,閱讀耐力下降。患者常常會出現眼酸、眼皮跳、眼乾澀、多淚、眼痛、視物模糊等視疲勞症狀,甚至會出現頭痛、失眠等情況。
「老花」屬於生理現象,人人都會「老花」,無法避免,只是因人而異,發生的時間早晚不同而已。關於「老花眼」的誤解數不勝數,其中持最高呼聲的就是——「近視眼和老花眼可以相互抵消,近視患者老了後視力就會恢復如初」。
更有甚者認為,如果無法相互抵消,那近視患者到老年,不就看近處吃力,看遠處模糊嗎?
以上說法都是錯誤的。
SO,對於老花,以下的認知誤區你佔了幾個?
一、 隨便買一副老花鏡
隨便購買度數、瞳距固定的老花鏡,很難與佩戴者實際的度數、瞳距、臉型、腦型相匹配,不但無法使患者視覺達到最佳效果,反而會產生視覺幹擾,出現視疲勞等現象。購買老花鏡應因人而異,必須到醫院或專業機構驗配。
二、 一副老花鏡戴到底
長時間佩戴一副老花鏡,鏡片出現劃痕、老化等現象時,會造成通光量下降,影響鏡片成像質量,加速眼睛老花。而且,患者要定期複查視力、調校鏡架、適時更換鏡片,每5年重新驗光、配鏡,否則戴了不合適的眼鏡,只會適得其反,甚至還會掩蓋一些眼病,如白內障、糖尿病在眼部的表現等。
三、放大鏡代替老花鏡
放大鏡代替老花鏡,折合成老花鏡相當於1000~2000度,長時間這樣「縱容」眼睛,等再配老花鏡時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度數了。
四、多人共用一副老花鏡
夫妻共用一副老花鏡,肯定有一方要遷就另一方,遷就的結果就是視力狀況越來越差,「老花」度數上升快,看東西越來越吃力。
五、 年輕人不會「老花」
現代人讀書看報、用電腦、手機等,一切都離不開眼睛,眼睛高度早衰現象普遍,「老花」有提前發生的趨勢,以前是「花不花,四十八」,現在已提前至40歲左右。
六、「老花」會自然變好
不戴老花鏡也能看書,出現這種情況是得了早期白內障。晶狀體發生混濁,吸收水分後引起屈光變化,類似近視,正好「抵」去「老花」的度數,變得看近物可以不戴老花鏡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就診。
七、近視眼不會「老花」
事實上,眼睛原有的屈光狀態影響「老花」症狀出現的早晚,年輕時有遠視眼的人,「老花」出現得早,近視眼則出現得較晚,或不發生,但並不是所有近視眼患者,在任何年齡都不需要戴老花鏡。
以上關於老花眼的誤區你get了嗎?
特別提醒:
目前對老花眼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是配戴近用眼鏡,即老花鏡。有不少老人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認為配近視鏡需要上醫院,老花鏡隨便買個能看清楚就行,許多人在大街小巷的地攤上買現成的眼鏡。
其實,老花鏡也不能隨便戴,每個人花眼的度數不同,兩隻眼睛的花眼度數也不一樣,長時間戴不合適的老花鏡對眼睛有害無益。
正確的做法是,到正規醫院眼科檢查,再配適合自己的老花鏡。
配鏡時要考慮老人的不同需要結合老人的生活需要配鏡。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