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生活的基本保障
兒童從入園到離園的一日生活中,涉及諸如盥洗、吃飯、睡覺、如廁等基本生活需要。這些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有賴於幼兒園中包括基本設施設備在內的幼兒園環境。因此,良好、適宜的幼兒園環境是兒童在園良好生活的基本保障。
(2)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
兒童生理、認知、情感和社會等身心方面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其中幼兒園環境就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來自行為學與神經生物學的大量證據表明,眾多環境因素會威脅發展中的中樞神經系統。這包括始自胎兒期的營養不良、某些感染、環境毒素與藥物使用,以及貫穿兒童早期和以後的來自虐待或忽視的長期壓力。」有研究者對我國某市19所幼兒園的環境及95名1-5歲兒童進行研究發現,幼兒園地面塵鉛和兒童手塵鉛與血鉛呈正相關,幼兒園的環境衛生狀況直接影響兒童鉛的攝入水平。鉛的攝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兒童的生理健康與認知發展。因此,幼兒園物質環境會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還有研究者研究創造性遊戲與幼兒園環境(物理環境和社會性環境)的關係,研究中的物理環境分為戶內環境、戶外環境,戶內環境包括空間密度、環境色彩和圖案、遊戲區角、遊戲材料,戶外環境包括環境色彩與圖案、遊戲器械、遊戲場地、戶內向戶外活動過渡空間;而社會性環境包括遊戲時間和教師。研究結果顯示:「創造性遊戲和幼兒園整體戶內環境、戶外環境都有顯著的正關係,相關係數分別達0.805和0.813,可見創造性遊戲等級質量會隨著遊戲環境設置的等級質量增高而增高。」總之,包括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在內的幼兒園環境,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
(3)幼兒園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有機組成部分
幼兒園環境是幼兒園課程設計與實施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要素,主要體現在環境可以孕育、生成、推動與延伸課程。首先,環境可以孕育課程。在開展一個主題時,為了便於下一個主題的開展,往往在環境中設置有關下一個主題的元素,以便引發兒童的關注,參與並積累一定經驗,從而為下一個新主題的開展做鋪墊。其次,環境可以生成課程。環境中的某一要素一旦成為兒童關注的焦點,就有可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發展成為一系列活動。例如,在一次晨間活動中,教師帶著兒童到幼兒園一個小山坡旁的水渠邊,兒童爭先恐後地下水去玩,但沒過幾分鐘,很多兒童從水裡走出來,有的嚷嚷著「不要玩了,這麼髒的」,還有的說著「黏黏的,真噁心」。原來是水底下有一層青苔。此時,教師順勢引導,邊指著青苔邊問兒童:「它是什麼東西呢?」這下子,兒童又都圍了上來。教師鼓勵兒童用手摸一摸。「好像跟小草差不多的。」「這肯定是樹葉爛掉的。」「這種東西我在爺爺家的水井邊看到過。」「咦,會不會是小蝌蚪的大便?」兒童七嘴八舌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最後,帶著滿腹困惑回到了活動室。教師又順勢引導兒童將自己剛才看到的綠東西畫在紙上,並鼓勵兒童回家後在父母幫助下查閱相關材料,展開對青苔的探索之旅。再次,環境可以推動課程。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經常通過環境的創設與調整推動課程內容的深化與豐富。最後,環境可以延伸課程。當一個主題活動結束時,教師經常會在部分活動區中保留此主題活動的相關材料,並且主題牆中也會保留此主題的相關材料,這些都會引發兒童的繼續探索。
(4)幼兒園的「第三位老師」
兒童的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園的教學應以間接教學為主。在間接教學中,教師主要藉助環境這一中介影響兒童。環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與引發兒童的探索活動,被瑞吉歐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喻為幼兒園的「第三位教師」。例如「螞蟻工房」作為一種最新開發的科學玩具就引發了兒童對螞蟻的系列探索活動:藍色凝膠是螞蟻的食物,將活螞蟻放置到螞蟻工房內,它們就會孜孜不倦地營造自己的生活家園。經過一段時間的辛勤工作,一個完整的蟻穴就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螞蟻在地底下活動的全過程。兒童和家長都很喜歡這個新穎有趣的玩具。教師把它巧妙創設在幼兒園的門廳環境中,放置在兒童每天一到幼兒園就可看到的地方。在和螞蟻的零距離接觸中,兒童學會觀察、記錄,學會等待(螞蟻工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