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北魏武川鎮還是魏帝行宮 武川土城梁古城為魏帝行宮

2020-12-17 騰訊網

土城梁古城位於武川縣西南20餘公裡的大青山鄉土城梁村西山顛之上。五十年代 張鬱先生調查發現,並考證為北魏"武川鎮"城址。這一觀點多年來被歷史學及考古學界普遍採用。筆者經實地調查及史料核對,認定此城是北魏皇帝行宮遺址,不是北魏武川鎮城址。

土城梁古城的具體情況,此處不再贅述,其規模與已考定的懷朔鎮和撫冥鎮相比,規模不及,做為皇帝之行宮,無需與軍鎮容納千軍萬馬的規模相比,這是客觀事實,依此去推翻它不是武川鎮城址是乎證據不足。其次,土城梁古城內所出遺物,諸如反映級別較高的大型覆盆式蓮花紋柱礎石和"富貴萬歲"瓦當,在其它六鎮城址中沒有發現,這充分體現了行宮與軍鎮在建築材料的使用上的等級差別。最主要的是從該城所的地理位置上來斷定。

土城梁古城處在大青山腹地古白道西岸山頂上,是白道嶺的中心地帶,南出白道有"白道城"守護,北出白道有長城防禦,如果土城梁做為軍鎮,它是起不到防禦作用,而是處於被防禦中。關於魏帝行宮的位置,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芒幹水又西南,逕雲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發源武川北塞中,其水西南流歷谷逕魏帝行宮東。世謂之阿計頭宮,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惟臺殿已。其水又西南,歷中溪出山,西南流注入雲中城北"。這段史料為我們確定武川鎮及魏帝行宮的位置,提供了唯一可靠的史料依據。

酈氏作為當時人,記述當時事,特別是他親自調查並隨魏帝北巡六鎮,曾二次到過武川鎮,登臨大青山,在《水經注》中勾畫出一幅北魏時代的大青山風貌,這是目擊者筆錄。酈道元第一次是跟隨孝文帝元宏從西向東巡視邊鎮。第二次到武川鎮是由南而北,但未寫明時間。 通過相關史料可知,酈道元第二次到武川鎮明確地把魏帝行宮寫在白道中溪水西,而土城梁古城正處於白道中溪水西的山坡上。按照《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白道中溪水"的位置,對照現代地圖,應指武川縣境內的槍盤河,即水磨溝。在水磨溝的南口及北口均出土過東羅馬金幣,說明水磨溝在北魏時是大青山中的一條通道。但是許多史家及文物工作者在並未弄清縣境的槍盤河和白道中溪水具體位置,僅依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的白道中溪水,就認定水磨溝之水即"白道中溪水",因而引起一系列的錯誤考證。 槍盤河的發源地在武川縣上禿亥鄉小西灘村一帶,向南流10餘公裡到東土城鄉後西南流;另在東土城鄉西北的點素不浪村南流之水,流經東土城又西南流,兩水在東土城匯合後又南流,經蘑菇窯鄉大、小鹼灘村,南入大青山鄉井兒溝,又南出武川進入土左旗店上村,後於雲中城北注入大黑河。這條水系並未經過古白道。"白道中溪水"經調查,是從今武川縣安字號鄉的定向營村、寬灘村東發源的數條小溪及山中泉水西流匯於縣城北的:一支西南流入槍盤河的支流昆都侖河;一支南流白道北口的沙登山口,進入白道,經大青山鄉西窯子村南入水泉村,經白道中的中店子村、牌樓館村到壩頂村,此水由於白道嶺阻擋,不能正南流,轉而從山間西南流。酈氏走白道到武川鎮見到的正是這支水流,因正處於白道,故在《水經注》中把此水稱為"白道中溪水"。這支水流在壩頂村西南流的同時,又從大青山鄉的薛臺凹村和蛇盤兔村發源的兩支水流交匯,南流經馬家店村,再南流到老園子村,又經烏素圖村南出山。這段水正是酈氏《水經注》中"其水又西南,歷中溪出山,西南流注入雲中城北"。酈氏在白道中北行,所見魏帝行宮在武川縣境內僅土城梁古城所觸地地理位置及水系與《水經注》的記載相符合。另外,孫秀川先生認為土城梁古城"僅是一座很小的土圍子","當是《山西通志》中所說的元代為了保護蜈蚣壩南北交通安全的需要,修建的戲甸城廢址"。同時認為"今水磨溝河水,確是北魏時的白道中溪水,今武川縣西15公裡的東土城古城,無疑是北魏時所建的武川鎮城址"。東土城古城筆者調查了十餘次,這是一座金元時代的古城,1960年城內出土了一件白地黑釉龍鳳罐。1974年出土了一件九疊文"監國公主行小差河北都總管之印"經考證是元代之物,現藏內蒙古博物館。八十年代初,筆者又將城內出土的一件磁州窯"都府"瓶徵集回武川縣文管所收藏。顯然該文作者未經實地調查,加以缺乏文物考古基本知識,便主觀描繪出"白道中溪水"、"西甸城"及"武川鎮"的錯誤論斷。

(作者為呼和浩特博物館館長武成)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3天來,專家學者在北魏重鎮武川有了新發現!
    8月21日--23日,「草原絲綢之路第一站武川和白道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隆重召開,會議邀請區內外知名考古專家、學者組成專家考察團,對武川縣境內珍貴遺址遺蹟進行考察,深入挖掘武川北魏、草原絲綢之路歷史。
  • 內蒙古確認北魏廣德殿遺址 揭開北魏考古又一謎團
    11月26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對中新社記者透露,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內蒙古武川縣文物管理所的普查隊員在哈拉合少鄉榆樹店村北側定名為榆樹店古城的遺址,經考古工作者考察應為北魏廣德殿舊址。該舊址的發現,揭開了北魏考古的又一個謎團。
  • 佐川英治:北魏六鎮史三題
    例如嚴耕望先生認為北魏遷都以前的六鎮是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赤城六鎮,孝文帝以後變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牟發鬆先生對遷都以前六鎮的看法與嚴先生相同,而認為遷都後變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以這七鎮稱「六鎮」。佐川先生表示他對六鎮的結論與牟先生的觀點一致,但是對變化原因的解釋則有所不同。北魏設置六鎮是在太武帝時期。
  • 北魏故都,北方重鎮,盛樂古城和林格爾縣
    這裡是中國古代北方政治軍事重鎮,是鮮卑拓跋部及所建代國和北魏初年國都。《魏書·序紀》: 始祖力微三十九年 (三國魏甘露三年258) 遷於定襄之盛樂。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東晉鹹康六年 (340) 代王拓跋什翼犍定都盛樂。太元十一年 (386) 拓跋珪復國,改國號為魏,仍都盛樂。
  • 考古探索:北魏金陵之謎
    由此我們可以肯定的確定北魏金陵有三處。那麼這三處金陵到底在那裡?關於金陵的陵制,從已知的保太后竇氏、桓王皇后祁氏、文明太后馮氏所埋葬的渾源崞山、大同孤山、大同方山來看,其陵寢都在群山之巔,冢頭峻絕如山,故而研究北魏歷史學者們統一認定北魏皇家陵制為山陵。
  • 中學生撿到一枚26面骰子上交,十年後才識破為國寶
    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呢?宋清感到非常好奇,所以他拿著這枚稀罕物來到了當地博物館。哪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拿著這枚「骰子」左看右看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 遊盛樂博物館外圍景觀,聯想拓跋珪建北魏稱皇帝遷新都的偉大曆程
    先參觀了盛樂博物館的外圍景觀,然後參觀了盛樂博物館和博物館後面的古城遺址。 感覺距離還是遠了些,若在這博物館頂部安置幾臺高倍觀景的固定望遠鏡就完美了,這樣不僅會增加遊客的數量,而且會提高遊客參觀的質量,這種設施在其他的旅遊景點是有存在的,比如北京昌平明代十三陵之朱棣的長陵就有。再環視一下背後博物館入口的景觀吧!
  • 中學生撿到一枚26面「骰子」,10年後專家才識破為傳奇人物的一枚寶貴印章!
    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呢?宋清感到非常好奇,所以他拿著這枚稀罕物來到了當地博物館。哪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拿著這枚「骰子」左看右看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獨孤信,中國歷史上一個傳奇的人物,祖籍雲中縣,鮮卑族,北朝武川鎮(今內蒙武川西南)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 遼寧一座被忽略的古城,擁有千年歷史,是一座土城,就在大連
    不僅在此,遼寧的一些城市文化發展上說,也是很不錯的,除了是一些知名的旅遊景點之外,它也是有發展上的歷史文化古蹟存在的,古城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所以就介紹一座遼寧被忽略的古城,其實在這座古城的發展上說的話,它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只是很多人卻不知道這座古城而已,也更是讓人所感到無比的可惜。它就是復州古城。
  • 京西古城 冀北鐵城 河北古建藝術博物館 中國最佳民俗文化旅遊市
    穿越太行壹佰壹拾肆蔚州古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三種古種文明在這片土地上匯聚、碰撞和交融形成蔚縣中華古文化「三岔口」現象堯舜時期屬冀州,商周時為代國秦、漢、三國、西晉時稱代郡北周改稱「蔚州」,歷代沿用東周時期,已有人類定居生活蔚州城的城建史達2700餘年文物古蹟可以佐證北魏
  •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古城,集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區
    青州古城,位於山東省濰坊市,青州是古九州之首,有7000多年的歷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12年輝煌的都城,2013年11月18日,青州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7年2月25日,山東省青州市青州古城新建成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中學生撿到一枚26面「骰子」上交,十年後專家才識破為國寶!
    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呢?宋清感到非常好奇,所以他拿著這枚稀罕物來到了當地博物館。哪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拿著這枚「骰子」左看右看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獨孤信,中國歷史上一個傳奇的人物,祖籍雲中縣,鮮卑族,北朝武川鎮(今內蒙武川西南)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 孝文帝遷都是北魏政權分裂的禍根嗎?
    有人認為北魏遷都是造成分裂的根源,其實遷都是獨立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這個決策並不等同於以漢化為中心的改革,所以北魏遷都被誤解了。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乘南齊武帝病逝的機會,率軍由首都平成(今天的山西大同)出發,開始南徵。而軍隊行至洛陽遇上了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北魏的軍隊裡,核心主力就是鮮卑的貴族子弟,這些人表達出不願繼續南進的訴求。
  • 連雲港塔山漢代土城遺址遭「蠶食」嚴重 一段城牆被挖斷
    土城遺址位於塔山鎮駐地土城村,是縣內漢代三大古城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考古工作者實地考察,土城古遺址的城牆是用土夯成的,兩面用夾板,中間用繩連接一層層夯上去。現在留下的古城牆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見當年繫繩的繩眼,層與層之間的痕跡非常明顯。從城周圍漢墓群,出土了大量漢代青銅器、漆器和陶器,可見當時的土城一定很繁華。現存的土城古城遺址分為兩段,西南角與東邊各有一段古城牆。
  • 為何北魏的軍鎮不可能達到唐朝藩鎮的效果?
    北魏有位讀者朋友在看了本人日前發表的文章《藩鎮割據的啟示——中原王朝長治久安的最佳模式》之後,給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按照本人的邏輯推導,應該是北魏的六鎮制度才是更好的。他的原話是:如果按你這麼說,北魏的六鎮制度才是更好的。北魏的軍鎮制度,源於北魏統一整個華北,政治經濟中心逐漸難移,為了向北防禦柔然等遊牧民族的侵襲,向南與南朝對峙,而在南北兩個方向上設置軍鎮以加強防禦,由於南北朝的對峙階段,主動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北朝一方,南部邊境的軍鎮作用有限,故而通常來說的軍鎮指在北方邊境的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這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