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確認北魏廣德殿遺址 揭開北魏考古又一謎團

2020-12-17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11月26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對中新社記者透露,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內蒙古武川縣文物管理所的普查隊員在哈拉合少鄉榆樹店村北側定名為榆樹店古城的遺址,經考古工作者考察應為北魏廣德殿舊址。該舊址的發現,揭開了北魏考古的又一個謎團。

  消息指,今年11月上旬,設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在對武川縣大青山秦漢長城沿線障城的實地測繪中,順便對榆樹店古城作了踏勘。

  踏勘發現,該古城位於低山丘陵的南坡之上,南臨榆樹店河(當地人稱作黑牛溝),榆樹店河南岸山勢高峻;古城城牆依山勢而築,夯築的土牆高大堅實,城牆上有馬面、墩臺等附屬設施;城內地表散布遺物較少,有灰陶片、瓦片等,其中瓦片有外壁素麵、內壁飾布紋的板瓦,也有前緣飾指壓水波紋的簷板瓦。

  但「這種前緣飾指壓水波紋的簷板瓦,卻是北魏時期的典型特徵」。張文平說,榆樹店古城北魏遺物的發現,引起了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業務人員的極大興趣。

  張文平介紹說,隨後考古人員結合《魏書》、《水經注》中記載的北魏皇帝行宮廣德殿,對該古城作了進一步複查,初步認定其為北魏廣德殿行宮舊址。

  據張文平介紹,位於陰山之北的廣德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巡幸陰山時期建造的。《魏書》稱廣德殿為廣德宮,記載其位於陰山之北,為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建造而成。宮殿造成之後,適逢被南朝劉宋滅國的後仇池國國君楊難當前來投靠,遂將該行宮取名為廣德宮。其後,拓跋燾於太平真君六年、九年均臨幸廣德宮。

  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八年(494年)巡幸陰山及北方四鎮,是北魏皇帝最後一次巡幸北疆。當時,《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為孝文帝巡幸的隨從大臣之一,目睹了陰山之中廣德殿的雄偉華麗。

  在張文平看來,在今天的陰山山脈及其兩側的土默特平原、烏蘭察布草原,分布著大量北魏時期的遺存,有盛樂舊都、雲中宮、金陵和宗廟,有六鎮等軍鎮及長城,有阿計頭殿行宮、廣德殿行宮,還有陰山講武臺,等等。廣德殿舊址的發現,揭開了北魏考古的又一個謎團,但對於其具體深入的研究,還需要考古工作者的進一步努力。(記者 李愛平)

相關焦點

  • 3天來,專家學者在北魏重鎮武川有了新發現!
    8月21日--23日,「草原絲綢之路第一站武川和白道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隆重召開,會議邀請區內外知名考古專家、學者組成專家考察團,對武川縣境內珍貴遺址遺蹟進行考察,深入挖掘武川北魏、草原絲綢之路歷史。
  • 考古探索:北魏金陵之謎
    由此我們可以肯定的確定北魏金陵有三處。那麼這三處金陵到底在那裡?關於金陵的陵制,從已知的保太后竇氏、桓王皇后祁氏、文明太后馮氏所埋葬的渾源崞山、大同孤山、大同方山來看,其陵寢都在群山之巔,冢頭峻絕如山,故而研究北魏歷史學者們統一認定北魏皇家陵制為山陵。
  • 北魏故都,北方重鎮,盛樂古城和林格爾縣
    魏天興元年 (398)7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盛樂為北都。盛樂或稱成樂,其址有多處:經考古證明,林格爾縣之北的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為盛樂城遺址,北魏祖先拓跋力微遷於定襄之盛樂,即此。北魏盛樂城有二:一為公元337年北魏祖先拓跋翳槐所築,在盛樂故城東南一為公元341年什翼犍所築。
  • 內蒙古草原出土的1500年前北魏貴族漆棺開棺[組圖]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9日電(記者勿日汗)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出土的、距今1500年前北魏時期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貴族漆棺,8日在錫林浩特市開棺,目前墓主人身份、性別還未確定。棺頭處覆蓋一層絲綢,木棺裝飾有鎏金泡釘數枚,木棺頭部及腳部分別繪有人物等彩繪,人物形象具有鮮卑民族特徵。棺板外延部分腐朽較為嚴重,主要集中在棺蓋四個邊沿處,但整體保存完好。  內棺內是單人葬,墓主人仰身平躺,其屍骨上纏裹著大量發黃的絲織品。墓主人頭戴金屬頭箍,面部纏裹絲織品,脖子戴著項圈,腰部環著腰帶,腳蹬皮毛靴子,棺內還發現刀劍,性別和身份目前還未確定。漆棺下層還發現一些陶器。
  • 佐川英治:北魏六鎮史三題
    日本東京大學準教授佐川英治作了題為「北魏六鎮史三題——設置、變質、崩壞」的講座。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羅新主持講座;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侯旭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爽,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韋正,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陸揚,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鏗、葉煒以及校內外師生百餘人參與活動。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是為北魏建國之始。登國初年,拓跋珪在其統治地區的腹地(今內蒙古西部地區)推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登國二年(387年),北魏打敗獨孤部劉庫仁之子劉顯和劉衛辰。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進攻庫莫奚(駐牧於今赤峰北部地區),獲雜畜10餘萬。
  • 平城宮(遺址),仿中國唐代和北魏所建
    後來才知道,這裡是平城京遺址,以及復建的幾座建築。平城京,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年)的首都,完全是仿照中國唐代的長安和北魏的洛陽格局所建。再去奈良時,住了兩日,專程走路去平城京遺址去看看。從車站方向沿著鐵道去平城京(宮)遺址。
  • 考古2019︱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城市與墓葬,生死兩徘徊
    南郭區宗教、禮制建築群的發掘確認一處近方形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其地上臺基邊長超過30米,地下基礎由7條條形夯組成,形制較為獨特。上述發現為探尋東魏北齊宮城區平面布局、北齊大莊嚴寺範圍和明堂園結構均提供了較為重要的線索。
  • 【話洛陽】玄武門遺址現真容,洛陽考古成果豐碩!
    2020洛陽考古成果豐碩 12日,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從地層堆積和出土的大量北魏時期的建築構件分析,目前揭露出的遺蹟時代不早於北魏時期。 項目相關負責人郭曉濤介紹了漢魏洛陽故城閶闔門至建春門大道遺址發掘工作,從目前發掘情況來看,閶闔門至建春門大道遺址以南應該是太極殿之後的第二進院落,而其北側則應是後寢所在,這條道路在宮城中的區隔作用非常鮮明且極重要。
  • 到底是北魏武川鎮還是魏帝行宮 武川土城梁古城為魏帝行宮
    五十年代 張鬱先生調查發現,並考證為北魏"武川鎮"城址。這一觀點多年來被歷史學及考古學界普遍採用。筆者經實地調查及史料核對,認定此城是北魏皇帝行宮遺址,不是北魏武川鎮城址。 土城梁古城的具體情況,此處不再贅述,其規模與已考定的懷朔鎮和撫冥鎮相比,規模不及,做為皇帝之行宮,無需與軍鎮容納千軍萬馬的規模相比,這是客觀事實,依此去推翻它不是武川鎮城址是乎證據不足。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嘎仙洞再次發現北魏時期文字
    當日下午3點20分,在嘎仙洞洞口東側背北處的經人工打鑿的扇形平面石壁上拓出(故、多、開疆、燾、謁、官、皇天、貌、增、四、汗曰)14個北魏時期文字,這是繼1980年7月30日在嘎仙洞西側距洞口15米花崗巖石壁上發現祝文之後,又一次重大發現。
  •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錢國祥研究員來中心講座
    錢國祥研究員結合個人三十餘年田野一線的發掘經歷和學術積累,將漢魏洛陽城發掘的過程、收穫作了深入淺出的講演,並闡述個人最新學術觀點。        首先,錢國祥研究員簡單介紹了漢魏洛陽城址的歷史。經考察,該城址應自西周始建,沿用至唐初,共使用約1600年。自20世紀60年代,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即開始派隊調查、發掘,至今已工作近50年。
  • 歷史文化講堂——北魏帝王聽後感
    報告在北樓一樓報告廳進行,做客的是洛陽古代藝術館館長徐嬋菲,題目為《北魏帝王與帝陵》。徐館長根據大量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對北魏近七十年的興衰做了詳細講解,北魏共歷三代六帝,二次遷都,孝文帝、宣武帝以及馮太后、胡太后都頗有建樹,經濟文化繁榮當世。
  • 2020,內蒙古用「心」丈量過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內蒙古十大文旅新聞事件掠影歲末年初之際,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辦公室遴選出2020年全區十大文旅新聞事件,圖文並茂,以饗讀者。https://fkwcd.cn/v/1pl0vZba/?slv=1&sid=bvm0&v=oosnVwl_NljTkbYjC3_DqtosuQgk複製上面網址你便可用手指丈量這一年內蒙古文旅走過的「世界」一、舞劇《騎兵》喜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高原」向「高峰」邁進《騎兵》獲得「荷花獎」舞劇獎,既是內蒙古自治區文化藝術界的盛事
  • 羊頭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風韻
    到了高平,一問去羊頭山石窟沒有直達公交車,於是我在汽車站包了一輛計程車。路上,師傅滿有把握地說,你是去羊頭山看炎帝陵吧,半小時就夠了。結果我在羊頭山上遊蕩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師傅打電話催促,才依依不捨地下山。羊頭山石窟帶給我的震撼,遠遠超出預期。那些雕刻在散落山間的石頭上的北魏時期佛像,意外讓我窺見了雲崗和龍門石窟的風韻。
  • 遊盛樂博物館外圍景觀,聯想拓跋珪建北魏稱皇帝遷新都的偉大曆程
    先參觀了盛樂博物館的外圍景觀,然後參觀了盛樂博物館和博物館後面的古城遺址。 上下土城的簡介 從仿古城牆垛口下來,向對面走去,看到對面小山上的一對文保碑,每參觀一處文物之前,文保碑是必須要看的,從不同角度拍下來更好,留作永久的記憶。
  • 【莽莽十六國】 終結者的力量——北魏拓跋氏的勃興
    鮮卑山在哪裡,沒有準確說法,據推測大致是今內蒙古根河市的奧克裡堆山,奧克裡堆山是座死火山,狀似日本人的富士山。在這座山頂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圓錐形山腳下,鮮卑人先祖生息繁衍於此。在匈奴強勢的時候,鮮卑一直附庸在匈奴身邊,隨匈奴東徵西討。匈奴到漢末三國時出現了大分裂,鮮卑人由此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 北魏大同的別樣風華:胡僧沉思胡商飲,胡奴牽駝胡伎舞
    張慶捷先生著《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一書,從北朝時期的胡商、胡俑、胡舞、波斯幣、石葬具、寶石戒指等多個方面去論述了北朝社會的民族的匯聚以及文明的互動,並在多篇文章中述及平城時期胡人的情況。 本文根據考古材料的新發現及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重新檢索雲岡石窟的雕刻以及北魏墓葬出土的壁畫、器物等,進一步梳理平城時期的胡人情況及相關問題,作考古學觀察。
  • 北魏,政治動蕩和社會文化變更的一個大時代
    北魏——政治動蕩和社會文化劇烈變化時代的一部分北魏,是一個王朝統治中國北方從386年到534年。北魏被稱為「政治動蕩和社會文化劇烈變化的時代的一部分」,尤其以439年中國北方統一而聞名:這也是一個引入外國思想的時期;如佛教,它的建立是牢固的。這一時期的許多古董和藝術品,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