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宮(遺址),仿中國唐代和北魏所建

2020-12-22 九門胡同

奈良去過兩次,第一次只是從京都當日往返奈良,在火車上看到這個地方,很是好奇,馬上拍了下來。

後來才知道,這裡是平城京遺址,以及復建的幾座建築。平城京,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年)的首都,完全是仿照中國唐代的長安和北魏的洛陽格局所建。

再去奈良時,住了兩日,專程走路去平城京遺址去看看。

從車站方向沿著鐵道去平城京(宮)遺址。

路過一個洋華堂,就快到了。

幾分鐘就會有火車從身邊經過。

已經能看到城牆的遺蹟了。

首先通過下面這張圖簡單了解幾個概念。

平城京,通常把710-794年稱作日本的奈良時代(期間有幾次短期首都外遷),奈良時代的首都就是平城京。也就是下面這張圖的整個範圍,東西約6.3公裡,南北約4.7公裡。圖中最上方「平城宮」的方形區域就是我們將要看到的遺址

平城宮的正門與唐長安城皇城的正門名稱都一樣,叫做朱雀門,朱雀門往南直到城市的南門(羅城門)的主幹道叫朱雀大道(85米寬)。今天的西安還有朱雀門和朱雀大街。

平城宮可大致理解為皇城,是天皇辦公以及居住(日語叫內裡)的地方,另外還有一些政府機構在裡面。

今天的奈良市中心相比古城遺址略向東遷移了。唐招提寺當年所在的位置屬於比較中心區域。東大寺(奈良),世界遺產則位於城市的最東邊了。除了唐招提寺,藥師寺,興福寺和西大寺在當時就有了,只是東大寺保存的較好,所以成了奈良最著名的寺廟。

奈良時代之後,日本遷都平安城(京都),平安城的布局依舊是按長安和洛陽,大名們去京都朝見天皇就叫「上洛」,不過由於京都作為首都達千年(平安時代),城市的不斷發展變化,使得在今天的京都也找不到像奈良這樣的遺蹟了。

我國買東西就是來自於古長安的東市和西市,日本也跟著模仿。

這是我在國博看到的唐長安城布局圖,奈良平城宮的位置與唐長安城皇城的位置基本一致,都在城市的最北方。

朱雀門東邊曾有座壬生門,現在位置只是遺蹟。朱雀門和壬生門前的道路叫做「二條大路」,平民百姓就只能到這裡為止了。

從壬生門位置看朱雀門,在施工的古「二條馬路」,當年寬度達35米。

朱雀門,1998年復建於原址。立柱的間距和位置是根據考古發現與原大門基本一致,大門的樣式已無從考證,參考的則是藥師寺和東大寺等奈良時代的部分建築樣式。

朱雀門的朱雀是我國傳說中的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一,因代表南方,故多用在南門。唐長安城和北宋汴梁城都有朱雀門,西安現在還有朱雀門,平安城(京都)也有朱雀門。

朱雀門前的廣場,曾是接待中國(唐)與朝鮮(新羅、百濟、高句麗)使者,舉行迎接儀式的地方。

從朱雀門向北,都是平城宮(皇宮)遺址。這麼大面積的8世紀遺址能保留下來,沒有被開發,不知是因為奈良遷都後沒再發展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確實是件幸事。

遠處的建築,是2010年復建的大極殿,是皇城內最高級別的建築。

朱雀門與大極殿之間的鐵道是近鐵奈良線,每幾分鐘就有火車經過。我第一次來奈良就是在火車上發現這裡而記住的。

火車道口有人值守。

我想當初修建這條鐵路時,一定沒有認為這大片地方有文物考古價值,否則的話,一定會繞路的。

又有火車要來了。

西大寺方向

東大寺及市區方向,遠處的山是若草山。

一些與考古有關的臨時性房屋。

大殿或大門的遺蹟。

前方的這片空地,據推測叫做「朝堂院」。一千多年的歲月讓這裡的建築都消失了,但有一例外。我們在唐招提寺(唐招提寺,世上保存最好的唐式建築)內看到的講堂(國寶),就是從朝堂院整體移過去的一座建築,由天皇贈送給唐招提寺,當年鑑真大師還參與了搬移的工作。因為是在寺院內,能得到不斷的維修,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招提寺仍能看到當年這裡建築的大致樣子。

這一區域是舉行節日慶典以及宴請外國使節的地方。

一個殘存的柱子地基。

回看朱雀門方向,還不時有火車經過。

土坯的牆基

前面這道門內,叫做大極殿院,是皇宮的內院。

大極殿院內的這座建築,是2010年復建完成的大極殿,而我國唐長安城的這個位置叫做太極宮,我不知道太和大的變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大極殿,地位相當於紫禁城的太和殿,是天皇與大臣商議國政以及舉行重要國家儀式的地方。最初建成於公元715年。

大極殿(對應中國的太極殿),源自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北極星,意寓宇宙之源。

大極殿西側的西方廣目天王,做的有點怯。

大極殿內部

大極殿內天皇的寶座(想像的樣子),叫做「高御座」。

想像中當年舉行儀式的場景

大極殿外

大極殿牆外的民居

大極殿東側的地方,過去是天皇居住的內宮位置,現在有個免費公廁。

許多夯土牆遺蹟,也許是政府辦公機構的建築遺蹟。整個遺址沒有圍牆,沒有收費,騎車或跑步鍛鍊是個好地方。

從平城宮遺址出來,又去看了附近的一個古墳(天皇陵)。古墳的名字叫寶來山古墳,據推測是日本第11代天皇垂仁天皇。奈良有很多這類的古墳,而古墳所處的時期就叫做日本的「古墳時代」(約公元3-7世紀),那時的日本還沒有文字記載,需要去中國的古籍中查找,所以有關天皇的傳說都是推斷。古墳時代之後,就是日本因學習隋唐而開始騰飛的飛鳥時代,飛鳥時代之後,就是遷都奈良的奈良時代。

這種古墳從空中看,好似一頭圓一頭方的鑰匙孔形,周圍有水環繞。在日本,大小古墳數量有十多萬個,屬於文物保護的就有七百多座,規模較大的多為天皇和皇室成員的墳墓。

古墳邊的小墳包,推測可能是個陪葬墓。

附近的街道

奈良真是不能算大都市,回奈良站的公交,大概五六點鐘就是末班車了。

相關焦點

  • 羊頭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風韻
    那些雕刻在散落山間的石頭上的北魏時期佛像,意外讓我窺見了雲崗和龍門石窟的風韻。傳說此山為神農「得嘉禾之地「,當地政府遂在此搞了一個羊頭山炎帝文化風景區,重建了唐代的清化寺,新建了炎帝廣場、炎帝高廟和祭天台等景點,山頂尚存神農廟、神農城遺址。但到這裡來的遊客實在不多,30元的門票因此長年8折。進去之後,就是空曠的炎帝廣場,佇立著高大的炎帝手持稻禾像。拾階而上,是新修的炎帝高廟。
  • 內蒙古確認北魏廣德殿遺址 揭開北魏考古又一謎團
    11月26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對中新社記者透露,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內蒙古武川縣文物管理所的普查隊員在哈拉合少鄉榆樹店村北側定名為榆樹店古城的遺址,經考古工作者考察應為北魏廣德殿舊址。該舊址的發現,揭開了北魏考古的又一個謎團。
  • 唐代至清代揚州南門沿用千年 遺址博物館將開放
    由此,唐代揚州城的全貌也可以推斷出:今天的相別路以北、漢廣陵王墓博物館附近是當時的唐子城南門,其以北的子城作為古代官署所在區域;唐羅城作為生活的主要區域之一,瘦西湖內就有其四座西門之一,作為當時規格比首都長安、洛陽還大的羅城,其壯闊也可想而知;禦敵而建的甕城在今南通西路以南、城南運河一帶。唐代揚州城之大,由此可見。
  • 日文竟是山寨中國唐代樂譜
    這是對文字譜的大膽改革,對音樂的記錄和演奏都極為方便。上舉三首敦煌樂譜應為燕樂半字譜。宮廷、教坊採用的基本上都是燕樂半字譜。武則天時,這些樂譜被整理成《樂書要錄》。燕樂半字譜在我國早已失傳,但在日本奈良正倉院仍有珍藏。20世紀初,敦煌文庫所藏唐代樂譜被發現,並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被中外學者破譯,失傳的《秦王破陣樂》、《大食調》、《王昭君》等名曲重新演奏出來,再現盛唐時代的風彩。
  • 日本國寶級建築之一的清水寺,傳說是唐代玄奘大師的徒弟所建
    清水寺,可以說是京都最有名的一座古寺了,去的中國遊客比日本人還要多。有人說清水寺的出名是因為這裡可以看到更真切的仿唐建築,也有人說這裡歷史悠久,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還有傳說,清水寺實際上是唐玄奘的徒弟初建,可能真的因為太出名,所以也就多了更多的傳說。
  • 唐代羅城西門遺址沉睡瘦西湖畔千年 毀於五代戰火
    據介紹,羅城的起建源於對外敵的防禦,子城與羅城之間是百姓居住的區域,有市場、民宅等。  充滿生活氣息的羅城,讓今天的我們倍感親切。玻璃罩內溼度良好,綠油油的植物爬滿了唐代古磚。  「在唐代,這裡是羅城範圍,到宋朝後由於戰爭等緣故,這裡被徹底毀滅,基本上是一片荒郊。」印志華說,由於戰爭和多年來的坍塌風化,這座羅城遺址早已面目全非,本來十多米高的城牆,成了殘垣斷壁。他介紹,在當時的考古發掘之前,這裡曾是村莊,有農田和居民住宅區。  如今,我們看到的這處唐羅城西門遺址,用硬度和透明度較好的鋼化玻璃罩好,展示了其經歷歲月變遷後的最真實一面。
  •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西闋遺址考古發掘結束 午門仿其而建
    應天門到底是何模樣,從上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開始對其遺址進行勘察、發掘,並做出了初步推斷。日前,隨著應天門遺址西闋考古發掘工作的結束,應天門恢弘的氣勢終於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其中闋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釐米來計算,這座恢弘的城樓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層樓高。
  • 北魏故都,北方重鎮,盛樂古城和林格爾縣
    這裡歷史上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交匯融合的重要地區之一,先後有土方、鬼方、獫狁、樓煩、林胡、匈奴、突厥、鮮卑、烏桓、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清代在此設驛站,著名的走西口,山西陝西等地農民紛紛來此開荒,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再一次融合。這裡是中國古代北方政治軍事重鎮,是鮮卑拓跋部及所建代國和北魏初年國都。
  • 西周東都成周(洛邑)城址初步確定洛陽將擁有「六大都城遺址」
    史載:周公在洛營建洛邑。然而,周公營建的洛邑城到底在哪裡?6月7日,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的一項新的考古發掘成果揭開了這個謎底。  該遺址西距瀍河約1000米,西北距北窯西周墓地及西周鑄銅遺址約4000米。目前,考古發掘總面積為1440平方米,工地共發現西周灰坑90座(其中37座為祭祀坑)、溝1條、墓葬20座和唐代灰坑73座。
  • 中國四大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中國的石窟最早是仿印度石窟開鑿,多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石窟藝術是一種佛教文化,最早建於魏晉時期,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峰。我國現存的主要石窟群均為魏唐時期的作品。這階段的創作,不僅吸收了印度佛教藝術精華,還融合了中國繪畫,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 打卡陝西歷史博物館和大明宮遺址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是仿契丹人的皮革壺造型,舞馬即是宮中養的可以隨音樂起舞的馬。鎏金獸首瑪瑙杯是盛酒的器具,把前面的金制壺蓋摘下來,酒可以直接流出來,這件器物為胡人的工藝,可能是外國傳入,也可能在中國的外國匠人製作。整個酒杯的外形與瑪瑙本身的紋理高度契合,設計精妙,渾然天成。其他出名的文物還有玉帶銙。
  • 遊盛樂博物館外圍景觀,聯想拓跋珪建北魏稱皇帝遷新都的偉大曆程
    先參觀了盛樂博物館的外圍景觀,然後參觀了盛樂博物館和博物館後面的古城遺址。 其實我就喜歡探尋這些古蹟、遺址之類的東西,從中能夠感悟到先人們的偉大創舉。 據史料記載:西晉滅亡後,天下大亂,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崛起,群雄逐鹿,代國首領什翼犍及其子先後死於內亂,代國滅亡,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先後依附,在賀蘭部和獨孤部長大,成年後重立代國,先後擊敗叔叔拓跋窟咄和獨孤部劉顯,北方大敵只剩下北燕。北燕以太子慕容寶為帥,與拓跋珪在參合陂決戰,拓跋珪大勝,滅亡北燕,最終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帝國。
  • 鼓樓街遺址揭開唐代成都新區神秘面紗
    唐代的護城河、十多米寬的城市主幹道、最寬處達3.2米的城市主排水渠……昨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通報,今年7月至今,在鼓樓北一街原文化宮所在地發掘出唐代高駢築羅城後修建的城市主幹道和主排水渠,並能大概推測出唐代子城北城牆的方位。該發現有助於進一步釐清唐代成都的城市格局。
  • 佐川英治:北魏六鎮史三題
    日本東京大學準教授佐川英治作了題為「北魏六鎮史三題——設置、變質、崩壞」的講座。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羅新主持講座;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侯旭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爽,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韋正,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陸揚,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鏗、葉煒以及校內外師生百餘人參與活動。
  • 我國古代都城遺址的「中和」理念
    先後參加並主持秦都鹹陽遺址、西漢十一陵、關中唐十八陵、秦漢櫟陽城遺址、西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等考古勘探、發掘。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學和漢唐考古學,已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出版專著二十多部,其中專著《漢長安城未央宮》《漢杜陵陵園遺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蜀道》等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夏鼐考古學研究獎、郭沫若歷史學獎、中國政府出版獎。
  • 顏楷成因——北魏《元頊墓誌》?
    從北魏〈元頊墓誌〉試探顏楷之源》,該文著重通過對北魏《元頊墓誌》與顏真卿楷書以及歷代探源顏氏師承者所提及的書家與碑刻作比較研究,探尋顏氏楷書師承問題(見圖例1-4)。至於書法,誠如魯公在《草字帖》中所說:「自南朝以來,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如 其九世祖顏騰之,八世祖顏炳之,六世祖顏協,曾祖顏勤禮,祖父顏昭甫和其內弟殷仲容以及受殷氏直接傳授筆法的魯公父輩顏惟貞、顏元孫等皆為當世書家。
  • 江蘇又一小鎮走紅,人稱無錫「小奈良」,雖是仿建卻成「三淨地」
    江南因為眾多古鎮散發的魅力,讓整個地區充滿了陰柔,也因為古鎮的存在,讓很多現代仿建的小鎮變被人多人詬病。也時常拿出來和知名的古鎮做比較。但其實現代仿建的小鎮其實是對古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現代人應該去體驗的地方。當然有些小鎮因為其本身的原因,存在些問題,但今天所說的,可以說是整個江南地區,仿建的第一小鎮。
  • 從冷宮、守陵到出家為尼,淺析北魏後宮妃子的地位和命運
    然而命運有時還是會眷顧她們的,由拓跋鮮卑建立起來的北魏少數民族政權,顛覆了失勢后妃常態化的悲劇命運,為她們找到了新的出路。01北魏初唐初年,北魏建立前,政治文化相對落後,后妃制度尚不存在,關於后妃的記載更少。北魏建立後,道武帝在漢文化的影響下,以漢立制為基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道武帝仿漢制設立中宮的制度。
  • 比故宮還厲害的中國十大古建築
    現在言歸正傳,說一說你不知道的十大古建築:永寧寺塔始建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公元519年建成,公元534年雷火焚毀,同年北魏滅亡。萬象神宮可以說是標新立異、時髦華麗之作,開創了以後中國古代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它所體現出的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等宇宙時空觀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後來天壇祈年殿的形制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