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同的別樣風華:胡僧沉思胡商飲,胡奴牽駝胡伎舞

2020-12-12 騰訊網

▲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牽駝的胡俑

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時期胡風因素的研究,已有多位專家做過論證。王銀田先生從絲綢之路輸入的西方器物研究平城與薩珊波斯、中亞等地的關係交流。張慶捷先生著《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一書,從北朝時期的胡商、胡俑、胡舞、波斯幣、石葬具、寶石戒指等多個方面去論述了北朝社會的民族的匯聚以及文明的互動,並在多篇文章中述及平城時期胡人的情況。

本文根據考古材料的新發現及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重新檢索雲岡石窟的雕刻以及北魏墓葬出土的壁畫、器物等,進一步梳理平城時期的胡人情況及相關問題,作考古學觀察。因本人學識有限,難免掛一漏萬,敬請專家學者們指正。

一、胡人來到平城

胡風傳入平城是因胡人來到平城,其中有來華的胡人,遷入的胡人,被俘的胡人,也有他們的後裔等等,帶來了域外的文化藝術和生活習俗,影響著平城的生活。從北魏平城出土的胡俑、壁畫及雕刻等所表現的胡人資料分析,有四種身份,一是胡僧,二是胡伎樂舞者,三是胡商,四是胡奴。

據文獻資料記載,還有在北魏王朝從仕的,據《魏書》卷三十《安同傳》載安同曾奉侍太武帝。又如洛陽出土的唐鹹亨四年(673)《唐故處士唐君墓誌》曰:「原夫吹律命氏,其先肇自康居畢萬之後。因從孝文,遂居於鄴」。其祖輩居康居後東漸,奉朔魏國,率隨孝文南遷入貫於鄴。其父在北齊都鄴期間掌領「九州摩訶大薩寶」一職,可見其祖在平城奉仕。

胡僧,《魏書》卷一百一十八《釋老志》載,太安元年(455),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備歷西域諸國,見佛影跡及肉髻,外國諸王相承,鹹遣工匠,摹寫其容,莫能及難提所造者,去十餘步,視之炳然,轉近轉微。又沙勒胡沙門,赴京師致佛缽並畫像跡。」西域諸國的高僧紛紛來到了平城,他們帶來了印度及西域佛教藝術的樣式。雲岡石窟早期第18窟北壁主尊兩側的十大弟子,有幾尊明顯為梵相胡貌。額頭後傾,深目高鼻,顴骨突出,或笑容可掬或略顯沉思(圖1)。

▲圖1 雲岡石窟第18窟胡僧像

太延五年(439),太武帝平北涼後,從河西涼州遷徙到平城的有漢人家,也有胡僧。文成復法後,所任命的道人統師賢為罽賓人,即今克什米爾人。最早奏請文成帝開鑿雲岡石窟的曇曜也是來自遙遠的西域某國的高僧。可見平城佛教活動中活躍著很多來自域外的僧人。

▲圖2 雲岡石窟第6窟南壁下層東龕右側供養天

雲岡石窟第六窟中心塔柱四周主佛龕周圍有許多供養天和護法神,其中兩兩並肩人物中,必有一個高鼻深目、鬚髮捲曲的胡人,另一個則是地道的中原人形象,這種雕塑模式固然反映了佛法傳播過程中胡僧西來的真實,但也反映了平城胡漢民族雜處聚居的實際蹤跡。同在第6窟窟壁上層立佛周圍供養天中常有逆發高聳,大眼圓睜的胡相之人(圖2);同樣在第6窟窟壁上層立佛之側有一弟子,雖彎眉細目,嘴角上翹,但鼻子彌高,最明顯的是身著一側翻領的僧衣,足蹬靴,顯然為西來之僧人(圖3)。

▲圖3 雲岡石窟第6窟東壁上層龕間弟子立像

胡伎樂舞者,琅琊王司馬金龍墓出土7件伎樂胡俑。司馬金龍墓雖被盜,但還是出土了釉陶人物俑約350件,據人物的面部特徵、服飾、手勢及釉色特點,釐出8件胡俑,其中7件特徵相近,另1件為牽駝俑。胡伎樂俑頭戴圓頂氈帽,前額後傾,高鼻深目,圓眼突出,墨繪鬍鬚,垂腹提臀,身材高挑,兩臂均上舉或前舉,作彈拔樂器或舉手歡呼狀。身著圓領缺骻長袍,袍前後部中央、身兩側及袖中部白彩繪一列縱向排列的櫛齒狀幾何紋,足蹬長靴(圖4)。

▲圖4 司馬金龍墓出土的胡俑

敦煌公宋紹祖墓出土胡俑4件,彩繪,體態、衣飾略同司馬金龍墓胡俑(圖5)。

▲圖5 宋紹祖墓出土胡俑

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2出土胡人俑9件,在表演令人叫絕的頂幢雜技,因其擔當角色不同形體姿態和面部表情各異。均高額窄頤,濃眉深目,鼻梁高挺,頭戴黑色圓形小帽,身著圓領窄袖寬緣長袍,飾團花圖案,胯下開衩,腰束帶,足登黑靴(圖6)。

▲圖6 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出土的胡俑

1970年代大同城南軸承廠北魏遺址出土的石雕方硯,硯面上明確雕刻一男子雙手舉過頭頂,一腿屈膝抬起在跳舞,旁有一男子盤腿坐著彈琵琶伴奏(圖7)。

▲圖7 石雕方硯雕刻的舞蹈人

沙嶺壁畫墓南壁野宴圖中圍幛內有伎樂舞者。跳舞的有二排,前排四人手拉手,步伐一致,左腿直立,右膝曲於左膝之後。右邊人高舉右手,掌心向外,而左邊人平伸左手,同樣掌心向外;後排約二人,一人平伸兩手,一人左手外展,右手平置於胸前,惜腿部殘。從圖面看,前排最右一人面貌最具胡相。身著圓領短衣,長褲。兩組人物姿態與虞弘墓槨內左壁南部臺座上三人舞蹈姿勢相似(圖8)。

▲圖8 沙嶺壁畫墓南壁舞蹈形象

2008年大同垃圾發電廠發掘的北魏壁畫墓北壁為墓主人宴樂圖。宴飲圖右側繪雜耍樂舞圖。在一組耍頂杆的胡人一側,有一人正彈奏琵琶,頭戴白色小帽,臉型瘦長,回望舉杆者,上身穿紅色緊身袍衣,下身著白色褲子和氈靴,儼然西域人裝束。在其外側,還有一人雙臂上彎,雙手上舉與嘴平,據其姿態推測可能在吹橫笛,只惜樂器部分漫漶不清。從服裝看,也是胡人裝扮。

2010年發掘的雲波裡北魏壁畫墓東壁繪墓主人宴樂圖。在男主人左側繪有三排人物,其中最下一排繪五位站立的胡人樂伎,深目高鼻,蓄有鬍鬚,過耳長發整齊光滑,身穿圓領豎條紋長袍,足蹬短靿黒靴。分別手持琵琶、橫笛、排簫、細腰鼓和行鼓五種樂器演奏(圖9)。

▲圖9 雲波裡北魏壁畫墓東壁胡人伎樂形象

▲圖10 司馬金龍墓出土牽駝的胡俑

胡商,司馬金龍墓出土1位牽駝俑,3件駱駝、2件馱物馬。牽駝俑圓眼高鼻,頭偏右向上仰。頭戴圓頂帽,帽緣飾毛穗,身著窄袖及膝長袍,兩側開衩。下著褲,褲口束於長靴內,腰系紅帶。左臂曲肘左手叉於胯邊,右小臂前舉,右手虛握,前垂腹後提臀。從其體態來看,應該是牽駝俑(圖10)。駱駝昂首曲頸,小眼大耳,上唇分兩瓣,張嘴露齒,背有雙峰,四腿直立,瘦勁有力;馬平首平背,四肢粗短,臀肥體壯。黑線繪梯形鞍,鞍上馱袋,袋上用黑線繪虎斑紋,袋頂部塑一橢圓形裝飾。

宋紹祖墓出土1件駱駝、2件馱物驢。

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2出土駱駝2件,一立一臥。

▲圖11 陳莊北魏墓出土胡俑

陳莊北魏壁畫墓出土胡俑1件,殘,頭戴方頂虛帽,胡貌(圖11);馱糧馬、駱駝各1件。

雲岡石窟第7、8窟,第12、16-1、17、37窟等佛龕兩側下部雕馱糧馬、駝、胡商隊。第7窟後室西壁第二層南龕佛傳故事「商主獻密」,佛之兩側各有二商主,戴鮮卑帽,著交領右衽衣,合掌長跪;在其西壁的商主戴垂裙鮮卑帽,長跪或胡跪,著交領衣,長褶及膝,下著褲,腰束帶,褶底部有寬緣(圖12)。

圖12 雲岡石窟第7窟佛龕

第8窟後室東壁第二層北龕,同是「商主獻密」佛傳故事,商主衣同第7窟西壁,交領直襟,長褶前擺中部呈尖狀,長跪捧缽。

第12窟後室南壁下層東龕,左側為四名供養人與兩匹跪臥的駱駝,而龕之右側則為馱物馬。供養人頭戴尖頂帽,著交領直襟衣,長褶前擺中部呈尖狀。雙手捧物,胡貌,表現的是商隊(圖13)。

▲圖13 雲岡石窟第12窟佛

中晚期的第16-1窟西壁上層南側坐佛龕左側雕五體供養人,頭戴尖圓頂氈帽,身著對襟長衣,腰系帶,雙手合十,有的胡相十足。他們身前是正在抬蹄行走的兩匹馱物驢。龕內坐佛著覆雙肩佛衣,衣緣於胸部處向兩側外翻成三角狀(圖14)。

▲圖14 雲岡石窟第16-1洞 西壁第三層佛龕外胡商隊伍

第17窟拱門東側坐佛龕兩側下部各雕二位頭戴尖頂帽、雙手持物的供養人和跪姿馱物馬、馱物駱駝各一匹(圖15)。

▲圖15 雲岡石窟第17窟拱門東側佛龕

晚期第37窟西壁龕側雕馱物的駱駝和雙手合十的供養人。

文瀛北路北魏壁畫墓,磚床前立面後半部分白灰泥上繪紅方框,框內用墨線繪一個黑色捲髮、深目高鼻的男性胡人,身著圓領窄袖長袍,前直襟,腰束帶,下著長褲,足蹬長袎黑靴,右手舉鞭,左手執韁,側身回首。牽著一頭疾步前行的雙峰駱駝,駝峰間有菱形圖案的圓角坐墊。之後隨著一位右手託舉,左手拄一支底部呈陀螺樣的黑色法器,上身裸,下著襩鼻褲的形體巨大,同樣深目高鼻的「保護神」(圖16),應該是墓主人深受本民族固有的關於「天神」的信仰理念和藝術影響而作。

▲圖16 文瀛路北魏壁畫墓胡人與駱駝形象

胡奴。胡奴馴獅,多雕刻於石燈燈柱底部。如安留莊北魏墓出土,由燈碗、燈柱和燈座三部分組成。燈盤方唇直口,弧壁,圜底,燈座呈方形。燈柱鏤空圓雕胡奴馴獅,有三人二獸相間排列,胡人胡跪狀,頭戴尖頂或圓頂帽,身著交領窄袖上衣和褲,上舉一手撫於獅首之上,另一手叉腰。民間亦多見此題材燈型(圖17)。

▲圖17 安留莊北魏墓出土胡人馴獅石燈

湖東北魏1號墓出土漆畫棺,棺後擋中部繪中國傳統建築式樣的門樓一座,朱色大門半啟,門內一人頭戴白色尖圓頂窄緣帽,著圓領窄袖黑色衣,腰系帶,探身翹首前視。門外兩旁各繪左右對視的守門侍者,侍者彎腰曲身,雙手置於腹前,均頭戴白色尖圓頂四簷向上翻卷帽,著圓領窄袖朱色衣,腰系帶(圖18)。

▲圖18 湖東北魏1號墓漆畫棺後檔的胡人形象

二、相關問題

有關於北魏時期的胡人已有學者做過較詳盡的論述。筆者愚鈍,僅就考古材料中的個別問題進行探討。

1、慄特人在平城

雲岡石窟第6窟的胡僧所著的一側翻領的僧衣,雖目前還不見於平城出土的胡人形象資料,但常見於唐代胡俑。不止如此,雲岡石窟還有著翻領的佛衣和菩薩裝。如上述第16-1窟西壁的上層佛龕坐佛佛衣,衣緣於胸部處向兩側外翻成三角狀;北壁上層中央的盝形龕內的交腳菩薩(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從雙肩覆下的帔帛做翻領狀;東龕坐佛亦著覆雙肩翻領式佛衣。另在第16窟拱門東龕、第17窟拱門西龕也見此式佛衣。

衣領外翻成三角的圖像,在新疆克孜爾第205窟主室前壁左側壁畫有著翻領服飾的供養人形象;天梯山石窟第1窟中心塔柱左向面下層龕外左側下部第一層,也有著翻領服飾的北涼菩薩形象,這些圖像均早於雲岡。龍門古陽洞北海王元詳太和二十年(498)龕中的交腳菩薩亦作翻領,概系雲岡脈傳。

位於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的6-7世紀巴拉雷克一切佩發現的壁畫,其中宴飲圖「位於壁畫前景上的是宴會的主人和來賓,他們的形體與真人大小相仿,身穿布滿紋飾的華貴服裝,每人持金杯。宴會的參與者大部份是成雙成對的:女人們穿著帶三角翻領的寬大鬥篷,男人們穿著有同樣翻領的長衣」。南牆壁畫保存的11位宴飲者及僕人圖像,均穿著右邊有三角翻領的衣飾。畫中所示的是嚈噠統治時期的中亞吐火羅斯坦貴族服裝式樣,但右邊一側有三角翻領的敞衣或一側有三角翻領的衣飾,實際上是6世紀嚈噠人或慄特人中貴族的服裝。著名中亞史家加富羅夫所著《塔吉克史》書中繪出《六至八世紀中亞各族人民服飾》圖中,第一圖為吐火羅斯坦人,包括右側三角領「卡佛坦」、右側三角領女式敞衣,左右對稱三角翻領上衣。第二圖為貫領胡服,其中有貫領式和貫領下有T字領者。這裡所謂的「貫領式和貫領下有T字領」可能是平城墓葬出土胡俑所著圓領貫頭衣。雖說僅僅從服飾上還不能確定一個人的族屬,但云岡石窟第6窟眾多的弟子供養天中僅有此弟子著翻領衣,足蹬之靴與其他弟子腳穿低幫鞋也不同,所以,第6窟身著翻領的弟子有可能表示中亞的僧人,而且在開鑿石窟的僧團中確有中亞的僧人。第16-1窟佛龕既有翻領佛衣,又有商隊,所以有可能為粟特人所開鑿。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傳》載:「其(粟特)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魏克姑臧,悉見虜。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而且長期被羈留使這些商人在平城組成了一個必然是受拓跋政權監管的團體,但他們肯定保持了自己的風俗,可見平城有不少的粟特人。他們到平城經商,還來到佛教聖地雲岡石窟,禮拜佛像,鐫刻供養。胡人積極參與洞窟的營建,影響著雲岡石窟藝術的文化交流,豐富了石窟的內容,為探尋雲岡石窟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佐證。

▲圖19 文瀛路北魏壁畫墓甬道三眼神形象

▲圖20 雲岡石窟第10窟前室北壁上層東龕二佛並坐間的夜叉像

最近在文瀛路北魏壁畫墓甬道一側(另一側破壞)繪有一位三隻眼的立神像,黑捲髮垂肩,立尖耳佩圓環,大眼八字須,戴項圈,眉心間繪出一目。裸上身斜披胳腋,朱帔帛環背繞肘飄於身側,襩鼻褲赤足,右手執兵器,左手和左腳分別柱著踩著一支底部呈陀螺樣的棍狀器物(圖19)。其姿勢與雲岡石窟的窟門兩側的力士或窟壁的夜叉相近,一手上舉一手於胯部,側頭扭胯;其衣飾與石窟的夜叉相同;其大尖耳也常見於石窟的夜叉(圖20)。

關於三隻眼神,在五世紀至八世紀的粟特地區的瓦爾赫薩所謂「紅廳」牆上有壁畫,繪有一騎象者為「三隻眼」,論者頗以為「三隻眼」造像即相當於帝釋天。學者又論在吐魯番勝金口峽谷第2號廟群與第3號廟群之間出土一個三眼神頭像,編為0號。勒柯克在圖錄中稱作「金剛頭像」。這個神像面孔為淺藍色,頭髮、眼眉以及樣式奇特的唇須皆為紅磚色,其中唇須以朱紅色描邊。上唇和眼窩也為朱紅色;眼球為白色,以紅色描邊;瞳孔為黑。1969年,在日本舉辦的中亞古代藝術品巡迴展上,展出了德國吐魯番考察隊在勝金口發現的另一尊三眼神泥塑像,時代斷在公元10世紀。據印度學者笈多(S.P.Gupta)研究,印度教神像曾對粟特火祆教藝術產生深遠影響,許多粟特神借鑑了印度教神像。早在貴霜王朝的秣菟羅的帝釋天造型就是頭戴圓筒形寶冠,前額有橫向第三隻眼,臺座上刻文釋讀為「諸神之王,因陀羅」。弗裡爾美術館所藏表現「誕生」的犍陀羅浮雕也發現帝釋天前額有豎向三隻眼。可知三隻眼浮雕是貴霜時代帝釋天的特徵。吠陀及敘事詩中稱帝釋天為「有千眼者」,也許與此有關,不排除印度教的可能性,但有的應該是佛教的守護神。有耳璫、項圈、腕釧等裝飾品,有帔帛,手持金剛杵,也有的是杖,直到笈多朝,沒有大的變化。而且在克孜爾壁畫上的帝釋天也多在前額畫一隻眼,是對千眼帝釋的一種象徵。塔吉克斯坦國片治肯特壁畫上一共出現過五位印度神祇,他們是梵天(Brahma)、帝釋天(Indra)、大自在天(Mahadeva/Shiva)、那羅延天(Narayana)和毗沙門天(Vaishravana)。然而,這五位印度神祇中的前三位——梵天、帝釋天、溼婆神,分別相當於粟特本土三位火祆教神祇——祖爾萬神(Zurvan),阿摩(Adbag)和風神(Veshparker),而最後兩位印度神祇——那羅延天和毗沙門天則沒有與之對應的粟特本地神。據穆格山出土粟特文寫本,梵天採用蓄鬚的形象,帝釋天為三隻眼神,而溼婆則是一位三頭神。塔吉克斯坦國片治肯特壁畫上有些神像上標有名字。據俄國語言學家李夫什茨(V.A.Livshits)研究,其中一個三頭神壁畫上標有粟特風神的名字勝金口發現的三眼神泥塑頭像採用印度教帝釋天三眼神形象,相當於粟特火祆教大神阿摩(Adbag)以及波斯火祆教主神阿胡拉·馬茲達。高昌地區沒有印度教,從片治肯特火祆教壁畫看,這兩個三眼神泥塑像很可能是阿胡拉·馬茲達像。

慄特襖教中有Adbag、Zrvān、Weshparkar三大主神,其中Adbag神,慄特語意味著「大神」。高昌文書中有「阿摩」即此神。敦煌文書中之「安城大襖」(P.3552)四字中之「大」字頗堪注意,很有可能所指即此「大神」。此神即亨寧《慄特神祗》一文中的Ahura-mazdāh(阿胡拉·馬茲達),亦即襖教之最高神。此Adbag神相當於印度教之帝釋天(Indra)。敦煌石窟西魏第285窟中央大龕西壁南側的帝釋天,三目,戴寶冠,交腳而坐。《白寶鈔·帝釋天雜集》云:帝釋天王,金色,三目,首戴寶冠。張元林認為第285窟西壁的護法諸神,如日天、月天和摩醯首羅天等形象具有較為鮮明的襖教/粟特因素。

粟特人在北魏時期有的就成為佛教信徒,並從事佛教功德活動。第285窟諸天形象即是他們「深受本民族固民的關於『天神』的信仰理念和藝術圖騰影響」。雖然這些材料有的晚於北魏平城時期,但其樣式必定是延續而來的,說不定上推於五世紀時業已存在。此墓磚床立面繪胡人牽駝圖,其後有與三眼神體態等相近的大神相護持,如此推論,此墓三眼神有可能是粟特人信奉襖教的大神,立於墓門口保護主人,一如雲岡第7、8窟窟門兩側的天神,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洞口的大梵天和帝釋天,為護法神。只惜甬道相對一側的圖像被毀,無法進一步確認。文瀛路北魏墓墓主人有可能曾商旅和生活在平城的慄特人,因該墓上部繪星宿圖,之下有鬥拱和人字披,磚床上立牆繪一著鮮卑服的男侍,墓葬出土成組的著鮮卑服的侍女,隨葬器物與一般北魏墓沒有差別等等。

2、胡俑與胡商

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陶俑的墓葬居少數,出土胡俑的則更少見,只有權貴富豪在死後的世界裡還能享受胡人的服侍,屬於墓主人的財產。胡人形象少,種類更少,不易辨別種族。

從漢代以來,胡人形象就常常出現在中原的藝術中,其中一類便是侍從門吏。與其說將這些畫面解釋為對當時民族融合狀況的記錄,倒不如解釋為自古中原普遍流行的以外族異類來抬高自己身份的文化和血統的優越感。河南方城出土漢代守門畫像石上就署有「胡奴門」三字,當時進入中原的胡人普遍從事守門、牽夫、屠夫等職業,奴僕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司馬金龍墓的牽駝俑也有可能是胡奴身份,是權貴家飼養駱駝等動物的家奴。

但云岡石窟雕刻的明確是胡商,契合胡商獻密的佛傳故事。第7、8窟是依故事內容在形式上簡單的表現,僅出現胡人。第12、16-1等窟真正意義上表現了一隻胡商隊伍,由胡商、駱駝、馱物馬組成。雖然講的是佛經故事,但人物取材於現實性社會。水野、長廣《雲岡石窟》圖版說明中解釋「是中亞龜茲等所見到的伊朗人服裝,只是帽子是北方胡族的,在中亞也有,表現的是旅商於中亞的商隊的情形」。這種形式一直到晚些時候的北齊、北周、隋朝,內容更加豐富。駱駝與馱物馬、馱物驢在平城考古中並不鮮見。馱物的有馬也有驢,駱駝有站立的,也有臥著的。雖然在漢代就已出土駱駝的模型和形象資料,但形象稚拙,並將極為重要的駝蹄做成馬蹄,可見並沒有特別的含義。而且在漢代駱駝還進入伎樂隊伍中。從北朝開始進入一個表現駱駝形象的高潮時期,背上也開始馱物,並有牽駝的胡俑,是一種嶄新的形象。

胡人用於載物行走的還有驢,晉·荀氏《靈鬼志》載:石虎時,有胡道人驅驢作估於外國。行深山絕澗中,被惡鬼牽驢入澗中,胡人尋跡澗中惡鬼,見鬼王所治自說:「驅驢載物,為鬼所奪,尋跡至此。」須臾即得其驢,載物如故。也在敦煌壁畫和北周隋代慄特人石堂、石榻等慄特商隊中常見。北魏平城墓葬中隨葬的駱駝、馱物馬或驢,雖然不是一支正規意義上的商賈隊伍,但反映胡商在墓主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生前生活的平城胡商雲集,胡商帶來的域外物品快樂地享受著。史載「西域、東夷貢其珍物,充於王府」。「蕃貢繼路,商賈交入,諸所獻貿,倍多於常」。所以,享用珍品與胡商的交易在富貴官僚的另一個世界的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西域各國的使者、商人、高僧等紛沓平城,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影響著平城人的生活。各種思潮、各種文化、各種風俗、各民族之間空前融合,中西宗教文化思想和各種藝術流派在此產生激烈的碰撞與交融,平城成為北中國佛教文化中心和域外珍奇商貨薈聚之地,中國社會經濟和佛教、繪畫、雕塑、樂舞等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原題 | 北魏平城胡人的考古學觀察

刊發於《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簡介

王雁卿,1966年生,雲岡石窟研究院文博研究館員。198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同年至大同市博物館考古部工作; 2011年起在雲岡石窟研究院工作。學術研究著重於北魏考古和雲岡石窟考古。

by|蘭臺揮麈

圖文版權歸原機構或作者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閆婷

審核|方天戟

End

特約刊登

點擊往期原創

霸國

|晉陽古城.中國龐貝|祆神樓徐顯秀藍寶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寶. 皇后悲劇山西古代壁畫|眩暈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與山西錯金鳥篆銅戈.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鉤.魏文侯之嘆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

相關焦點

  • 當北魏文化園遇上「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會擦出怎樣的...
    當北魏文化園遇上「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 記者李曉娜攝當北魏文化園遇上「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 記者李曉娜攝黃河新聞網大同訊 作為2020年全國重要文化活動,「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在大同市盛大舉辦
  • 大同:特色歷史情景劇之北魏《太后巡遊》正在華嚴寺廣場盛大公演
    北魏《太后巡遊》,由大同市平城區人民政府和大同市古城管理委員會主辦,大同市平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協辦,太平財產保險公司大同中心支公司為劇組提供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支持。據《千古平城》劇組編劇、導演馮哲介紹,按照平城區政府要求,完全尊重史實,共撰寫3個不同朝代的完整劇本。並迅速成立劇組,面向全社會選拔演員,內容編排迅速成型。
  • 蒙元時代胡人形象俑:深目,直鼻,蹙眉,滿臉鬍鬚,神色兇橫
    值得注意的是,胡人頭纏典型的阿拉伯長帶,紮緊繞頂一圈。 (7)胡人牽駝俑 )劉元振及妻郝柔合葬墓出土了2件胡人牽駝俑。胡人均深目,高鼻臉部有濃,密鬍鬚,留長辮椎髺,戴大沿圓頂鈸笠帽,昂首站立,身著右衽長袍,神態自若,所牽駱駝披有花氈類鞍韉。 (8)纏頭胡人牽駝俑
  • 大同好在哪兒?一座神人共棲的「煤都」
    秦二世抽調兵力鎮壓陳涉吳廣起義,匈奴趁機佔領虛空的大同;漢高祖中誘敵深入之計,在大同白登山被圍,不得不送重金給匈奴;王昭君外嫁和親路過大同,在此地每日彈奏琵琶抒懷,留下了哀婉的千古傳說。 但放眼今天的大同城,一座座歷經滄桑遺留至今的古建,一樁樁新出土發掘的文物,卻在講述著另一個故事:「胡」出現帶來的不只摧殘,更是新生。
  • 一胡僧咒誰誰死 唐太宗的太常卿不信:「讓他咒我試試!」胡僧卒
    直到有一個叫法琳的和尚胡說八道,說老子李耳並沒有騎青牛過函谷,而是出家當了和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李唐皇族的先祖,而且「考證」李世民實際也是胡人遺種,本姓拓跋。這下子惹惱了唐太宗,李世民大怒之下,把很多和尚尼姑都趕回家生孩子去了。關於法琳與唐太宗的辯論,不同人寫的史料有不同說法,有人說法琳胡說八道,也有人說唐太宗理屈詞窮。
  • 可以肯定的說,把大同作為都城160年的拓跋部,來自大興安嶺地區
    大同筆者家鄉大同之所以能成為國家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最大的原因是得益於鮮卑拓跋部創造的北魏政權。北魏在大同建都嚴格的說應該是160年,並非96年 。北魏從公元386年道武帝建國至534年孝武帝奔關中被殺滅亡,共歷十二帝,148年。各時期情況大致是:北魏前期(386年451年),包括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共66年。北魏中期(452年—499年),包括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三帝,共48年。
  • 大同:何止是藝術寶庫,它還是北魏時期世界融合與互動的巔峰代表
    雲岡石窟研究院接待辦副主任文莉莉告訴記者,雲岡石窟由北魏王朝皇家開鑿,也就是國家工程,代表著那個時期的國家文化最高水準,這無論是橫向比還是縱向比都是空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歷史上的成功先例就包括建造雲岡石窟、北魏定都平城、遷都洛陽等一系列舉措,中國歷史上在北魏時期多民族共存共榮,然後共同發展,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文化。雲岡石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裡對世界性文化因素的一種主動接納與認可,更主要的是創造出一種文明的相互靠攏與趨同,這種趨同跟現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實際上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 漆紗籠冠,碧青紗衣——從北魏服飾看胡漢文化交流
    北魏是由常年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拓跋鮮卑族建立,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在北魏建國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拓跋部原始的狩獵活動依然存在,與之相適應的便是「絝褶」便習服,窄衣緊身,左衽箭袖,腰間束革帶,下身為小口褲子,足蹬皮靴。這種服飾不僅便於騎射適應遊牧經濟,又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氣候。
  • 北魏,政治動蕩和社會文化變更的一個大時代
    北魏——政治動蕩和社會文化劇烈變化時代的一部分北魏,是一個王朝統治中國北方從386年到534年。北魏被稱為「政治動蕩和社會文化劇烈變化的時代的一部分」,尤其以439年中國北方統一而聞名:這也是一個引入外國思想的時期;如佛教,它的建立是牢固的。這一時期的許多古董和藝術品,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保存了下來。
  • 北魏劉宋時代竟有八胡!
    幸運的是,北魏君主明元帝在戰爭末期病死,北魏軍隊停止了戰事,才給了新登基的宋文帝以喘息之機。到元嘉三年時,在劉宋王朝的北方還存在八個少數民族政權,他們分別是北燕、北魏、夏、仇池、西秦、北涼、吐谷渾與柔然。下面我們簡單來看一下各政權的情況:北燕為胡化漢人馮跋所建,位於今遼寧西南部和河北東北部一帶,與北魏、柔然接壤。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此外因為北魏是遊牧民族,歷史上北魏皇帝大多短命。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 考古探索:北魏金陵之謎
    金陵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幾任皇帝修建的皇家陵園,分別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敬壽皇帝拓跋餘、景穆皇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以及后妃、諸王、功臣、勳戚等。
  • 推薦丨遊古都大同 品天下美食 看中國(大同)美食大會
    大同銅器大同銅器是地方傳統工藝品。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早在北魏時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來,大同的銅器已暢銷全國。大同銅火鍋設計結構合理,它由底盤、鍋身、火座、銅蓋、火筒和小蓋等六部分組成。其生產工序為成型、鑄造、焊接、鍍錫裡、鏨花、拋光、組裝等七道工序。在底盤、鍋身、鍋蓋和小蓋上,分別刻有吉祥圖案。
  • 來古都大同 尋找你的年味菜單
    大同精選特色美食 01 北魏皇家全鹿宴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鹿肉烹飪技術,大同雲岡石窟21窟中慶祝釋迦牟尼35歲生日,就有鹿宴和鹿雕等內容。北魏全鹿宴,承襲拓跋氏狩獵遺風與漢民族福祿文化,於2018年斬獲「中國十大主題名宴」榮譽。如今,全鹿宴成為大同北魏食文化的經典載體。代表性菜品有黑椒鹿扒、木耳燒鹿筋等。
  • 揭秘歷史上有名的「河陰之變」,臨朝13年胡皇后被沉入黃河溺死
    胡充華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實際掌握了北魏最高政治權力。胡太后臨朝聽政之初,頗有一番作為。她每日臨朝批閱朝臣奏章,對重大案件親自決斷,親自考核地方官員,一時之間,朝綱肅整,百官膺伏。然胡太后一旦擁有不受約束的最大權力,其天性中追求奢靡的陰暗面很快就暴露無遺。胡太后又極愛飲宴遊樂,高興之餘,常常賞賜親信大量財物。
  • 北魏時期誕生過一位「堪稱完美」的竇太后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這裡所說的竇太后,並非是大名鼎鼎、權傾一時的西漢竇太后(竇猗房),而是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生母、後來成為太后的竇氏。 北魏這位竇氏的經歷,頗為傳奇,她由罪奴入宮,由養母立世,靠恭謙和勤奮贏得眾人讚譽,最終登上太后之位。
  • 唐三彩,被遺忘了千年的盛唐風華
    在鑑證「盛唐風華」的一百年間,唐三彩不僅在工藝上臻於完美,在內容上也保存了豐富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素。三彩牛角形孔雀杯它以含銅、鐵、鈷、錳等多種金屬元素的礦物做呈色劑,入鉛做助熔劑,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窯經800℃左右低溫一次燒成。也可以先燒素胎,再施彩釉入窯低溫二次燒成。
  • 山西大同,從鼓樓到懸空寺
    大同,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據記載,在舊石器時代(約十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居住。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是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晉冀蒙交界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是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來山西旅遊,大同是一個必去之處。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努力實施太和改制,有效緩解民族隔閡
    他繼承太后遺志,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開始實施歷史所稱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太和改制)。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北魏遷都洛陽第一是遷都,北魏國的首都原來在平城(即現在的山西大同),也是拓跋家族的發跡地之一,幾代人一直在那深耕,有著較強的人脈與民族認同感。
  • 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美麗的大同古城!
    大同城築邑歷史悠久,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時候,就已經修築有規模宏大的城池。古城牆的總周長為7270.7米,形制為東西略長的矩形城池,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築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城牆上有62座門摟、角樓、望樓。大同古稱雲中、平城,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