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視角下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機制——基於紮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

2021-03-01 質化研究


目前高校教師的學術不端行為是否嚴重?哪些因素導致了高校教師在論文發表中的學術不端行為?作者通過紮根理論的探索性分析,試圖獲得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影響因素的結構,並從理論上建立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模型。

作者:張蘭

來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0年第12期

【目的】試圖找出高校教師在學術論文發表中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為學術期刊規避高校教師作者的不端行為提供參考。【方法】深度訪談並編碼高校教師、期刊編輯、審稿專家對學術不端影響因素的看法,構建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模型。【結果】學術素養、制度政策、把關服務和學術環境4個主類屬是影響高校教師在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因素。【結論】學術不端行為的防範和治理需要學術共同體的共同努力。提升高校教師的學術素養是規避學術不端行為的前提。此外,高校應創新學術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學術監督懲處機制,編輯和審稿專家要認真履行把關職責,社會、高校和學術期刊應創設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學術不端行為; 學術期刊; 高校教師; 紮根理論;

學術期刊作為推動科技發展與繁榮的重要陣地,應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在服務學術、服務社會中堅決捍衛所刊載學術論文的真實性、科學性與嚴謹性[1]。近年來違背學術道德的事件時有曝光,引發了學者們對學術期刊中不端行為的思考,文獻[2,3,4,5]考察了學術期刊中不端行為的演變、發現路徑、預防措施和處理導則。

 

要規避或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必須深入分析其產生的根源。許祥雲等[6]基於高校教師的問卷調查,發現教師學術素養和高校學術環境對學術不端行為具有顯著影響。王育花等[7]針對科技期刊編輯和審稿專家的調查研究,發現個體感知的壓力和不良的學術環境是學術不端行為的主因。部分研究還針對體育科研人員[8]、醫學科技期刊編輯部[9]、審稿專家[10]等進行問卷調查。現有文獻為後續研究提供了參考,但多是針對某個群體的問卷調查分析,鮮有針對學術共同體的綜合性報導,因而無法釐清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主體;多數研究停留在考察被調查者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和態度層面,缺乏對學術不端行為影響機制的深入探索。

 

高校教師是科研的主力軍和科研成果的重要生產者,也是學術不端行為防範的重點。高校教師、科研管理者和學術期刊的編輯、審稿專家是學術共同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其視角來審視學術不端的影響因素,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防範能起到關鍵作用。鑑於此,本研究通過深入訪談獲取一手資料,運用紮根理論方法探索出高校教師學術論文發表中不端行為的產生過程、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對區分學術不端行為產生過程的各個責任者,特別是對學術期刊編輯部履行把關職責、加強審稿環節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設計

當前關於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眾說紛紜,認知差異較大。在此情況下,要編制出一份可靠的量表並採用定量研究方法來探索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操作性不強。而質的研究邏輯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自然環境下的深入互動,對事物進行深入、細緻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得到一個比較全面的解釋[11]。因此,本研究擬採用紮根理論這一「質」的研究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紮根理論的方法論是社會學家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在對絕症患者與醫護人員互動關係的研究中形成的。本研究通過紮根理論的探索性分析,獲得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影響因素的結構,並從理論上建立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模型,以避免理論建構先入為主的弊端。

 

1.2 數據收集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視「一切皆為數據」,數據既可來源於研究者的觀察和訪談,也可來源於新聞報導、信件等文本材料[12]。本研究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儘可能地尋找到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為確保資料的全面性及價值意義,質化研究強調受訪者應對所研究問題有一定的認知。訪談人數以理論飽和度原則為依據,樣本的選擇主要考慮受訪者的性別、專業、職稱/職務等因素及其對所研究問題的認知度和學術論文撰寫或評審的參與度,採用滾雪球的方法共獲取24位訪談對象,包括14位高校教師(其中3位兼任學術期刊審稿專家)、4位高校科研管理人員和6位學術期刊編輯。受訪者的基本資料見表1。

 

對10位高校教師、2位科研管理人員和4位期刊編輯進行一對一深度訪談,訪談時間每人次為30~60分鐘;將另外8名受訪者分成2個焦點小組,每組4人,每組的訪談時間約為90分鐘。在向受訪者解釋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的一般表現形式為「偽造篡改數據」「抄襲剽竊」「一稿多投」等[13]後,訪談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展開:(1)您認為目前高校教師的學術不端行為是否嚴重?(2)您認為哪些因素導致了高校教師在論文發表中的學術不端行為?

 

在徵得受訪者同意後,對訪談過程全程錄音,最終獲得1034分35秒的音頻材料,隨後將音頻材料逐字逐句翻錄,最終形成約6.62萬字的訪談文本。隨機抽取3/4即12名一對一深度訪談者和6名焦點小組受訪者的訪談資料用於編碼分析、影響因素提煉和理論模型建構,其餘1/4的訪談資料用於理論飽和度檢驗。

 

 資料分析與模型建構


操作上,紮根理論先後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三級編碼並分析完成。本研究藉助Nvivo11軟體進行資料整理和逐級編碼。本課題組的另2名成員協助完成數據錄入工作。在開放式編碼中,編碼的一致性達92.6%,研究具有較好的信度。對於個別存在爭議的關聯類屬,通過進一步的探討最終達成一致。

 

2.1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一個將資料打散、揉碎,賦予概念化標籤,然後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並進一步界定概念、發現範疇的操作過程[11]。將訪談獲取到的資料切割、分解,刪除與本研究無關的內容。逐字逐句地從第一位訪談者的材料中獲取重要的信息,對每一條信息編碼,抽象出初始概念,將一位受訪者的完整資料編碼後,將相同的概念合併,歸為同一個範疇。本研究據此歸納出頻率達3次及以上的原始語句與初始概念,構建類屬,最終提煉出31個頻繁出現的初始概念和10個類屬(表2)。

 

2.2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目的是在開放式編碼之後,將被分解的資料按照語義關係、因果關係、功能關係等將編譯出的概念類屬有機關聯,將與所研究問題相關度高的範疇挑選出來形成主範疇,為理論雛形的建構作鋪墊[14]。對抽象出的10個類屬進行聚類分析,實現在各個不同的類屬之間建立起合理的邏輯關聯,最終歸納出4個主類屬,如表3所示。

 

2.3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使多個具有統領性的核心類屬建立起系統性的聯繫,從而構建出一個新的抽象化實質理論框架的過程,並以「故事線」形式描述某個行為現象和脈絡條件[15]。通過反覆比較、分析,在前兩次編碼的基礎上,本研究確定「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這一核心類屬,圍繞該核心類屬的「故事線」可以歸納為:高校教師的「學術素養」、高校的「制度政策」、學術期刊的「把關服務」以及全社會營造的「學術環境」4個主類屬皆不同程度地作用於高校教師的學術不端行為。

 

2.4 模型建構

以上的「故事線」可以概括為:高校教師在論文發表環節的學術不端行為中,學術素養是內驅因素,直接決定了其學術不端行為的頻次和強度;由政策法規、監督懲戒所形成的制度政策是保障因素,由技術採用、評審服務所形成的把關服務是控制因素,由社會風氣、學術風氣、宣傳教育所營造的學術環境是引導因素,這三個因素共同影響並成為高校教師學術素養與其學術不端行為之間關係方向與強度的中介。「學術素養」「制度政策」「把關服務」和「學術環境」4個主類屬對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均有顯著影響,由此構建出「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模型」(圖1)。

 

2.5 理論飽和度檢驗

理論飽和度是指即使繼續抽樣也不會產生新的概念類屬,不會產生新的理論。利用另外6份訪談資料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依次檢驗後發現,頻率超過3次的概念已全部包含在已有的4個主類屬中,且未發現其他新增的類屬因果關係或邏輯;4個主類屬內部亦未發現新的構成要素,因此認為本研究所構建的模型在理論上達到飽和。

 

模型闡釋


行為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個體在外部環境作用下產生的內在需求和動機,進而促成有目的的行動過程。以上模型的「故事線」沿著「高校教師的學術素養→學術不端行為」的脈絡展開,該模型符合「意識→情境→行為」模型特徵,能有效解釋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的形成機制及過程。但具體來看,4大因素對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方式與路徑並不一致。

3.1 學術素養

在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中,學術素養是內驅因素和前置動因,它通過學術認知、學術道德和學術能力三個方面直接對教師學術不端行為產生負影響。在學術認知因素上,促進高校教師對學術道德規範和相關政策進行了解,增強其主觀規範能力,有利於抑制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在學術道德因素上,高校教師的學術作風和態度的端正以及責任意識和學術自律的增強有利於防範學術不端行為。高校教師增強對本學科領域學術知識的儲備能力、提升科學研究的能力和素質,能有效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歸因理論認為,個體行為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別: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前者包括個體的動機、態度、意志力等,後者包括客觀環境、規章制度、技術手段等。以往的研究傾向於將學術不端行為歸因於制度性措施和評審標準等外部情境因素的影響[8,16]。本研究則發現,意識與學術不端行為之間是否一致取決於主體意識的強弱。

 

3.2 制度政策

作為制度政策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法規政策通過三條路徑影響教師學術不端行為:(1)學術評價標準,即高校在教學科研考核中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有利於遏制學術不端行為;(2)規制措施,即高校和學術期刊編輯部制訂相關的文件和政策,能有效約束教師/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3)倫理規範,即學術期刊通過制訂學術論文出版倫理,推動科研工作者價值觀念的創造,能喚起其建立具有較強穩定性的、符合規範的學術倫理意識。這種倫理意識一旦生成,就會成為推動研究者自覺抵制外在不良幹擾、立志學術創新的強大精神力量[17]。

 

監督懲戒通過三條路徑對學術不端行為產生影響。(1)監督審查,即建立通暢的監督審查流程,有利於防止學術不端行為;(2)通過多措並舉,創新懲處方式,使學術不端行為的實施者聞風喪膽,可以預防學術不端行為;(3)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對違反學術誠信的行為施以高壓,會影響教師學術不端行為實施的意願和頻次。

 

3.3 把關服務

把關服務包括學術期刊通過藉助相關技術並提升評審服務來防範學術不端行為。具體而言,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可以有效遏制諸如抄襲、剽竊等表層的學術不端行為,但對於隱性學術不端行為,編輯的甄別能力則至關重要。在評審服務環節,學術期刊論文評審程序操作規範的程度,會影響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概率;論文評審專家的知識結構和編輯部的審稿周期都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師的學術不端行為。

3.4 學術環境

學術環境包括學術外環境和學術內環境。就學術外環境而言,社會的誠信狀況、市場經濟導致的功利化思想以及論文買賣產業的形成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師的學術誠信問題。就學術內環境而言,由同事不端行為的示範作用、面子問題和人情稿件等因素形成的學術風氣以及高校、學術期刊就學術誠信問題進行的宣傳、警示、道德教育會影響教師的學術行為。

 

制度政策、把關服務和學術環境是教師學術不端行為的外部情境影響因素,是學術不端行為的抑制或強化因素。外部情境變量通過影響內驅因素(學術素養)與行為(學術不端行為)之間的關係方向或強度而發揮作用,屬於調節變量。但它們發揮作用的效用不盡相同,其中制度政策是保障因素,把關服務是控制因素,學術環境是引導因素。調節效應的大小受內驅因素的影響,當這些情境變量的影響較弱時,高校教師的學術行為主要受其學術素養的影響,即意識對行為的作用力最強;當情境變量的影響顯著時,則可能會大大抑制或促進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即意識對行為的作用力變弱,學術不端行為受情境因素影響的概率增大。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本研究通過深度訪談,運用紮根理論的方法探究高校教師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的深層次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學術素養」「制度政策」「把關服務」「學術環境」4個主類屬是影響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的因素。本研究構建了由這4個主類屬及其所屬的對應類屬構成的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模型。該模型符合「意識→情境→行為」模型特徵,能有效解釋高校教師在論文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的形成機制及過程。然而,各因素作用的方式與路徑並不一致,其中,學術素養是前置變量,制度政策、把關服務、學術環境是外部情境變量。

 

4.2 建議

學術論文的發表是一個過程,每個環節都可能產生學術不端行為。基於以上研究,為規避高校教師在論文發表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分別對各責任主體提出如下建議。

 

4.2.1 高校教師要提升學術素養,不忘科研初心

學術素養是指科研工作者在學術研究、論文發表等科研實踐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主要由學術認知、學術倫理道德與學術能力等方面組成。對科研規範的認知和學術倫理道德的遵守是科研人員提升學術素養、實現學術創新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師只有將學術倫理道德與學術能力結合起來,學術研究之路才能走得更遠更堅定。因此,立志從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師不僅要注重學術能力的培養,還應加強對學術道德規範的認知與學習,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不忘科學研究初心,腳踏實地,秉持勇攀高峰的學術志趣、高遠的學術境界以及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發揚探索真理、尊重事實的科研精神。

 

4.2.2 高校要加強制度建設,不給不端行為可乘之機

(1)創新學術評價機制。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是引領學術研究不斷朝著探求真理、闡釋客觀規律的正確方向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18]。當前我國學術評價普遍「重數量、輕質量」,這勢必導致過多低水平重複的學術成果產生,阻礙學術發展、繁榮和創新。因此,高校亟待破除以「量化」為主的學術評價標準,建立多維度立體化的評價體系,推行學術代表作制度,遏制低層次學術成果的「大躍進」,引導教師潛心從事高質量的科研實踐活動。

 

(2)建立健全高校學術監督懲處機制。目前我國在防範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上存在法律規範缺位、機構缺位和懲處過輕等問題[19]。可以借鑑美國的經驗,設立獨立超脫、公開透明的第三方專門的權威機構———科研誠信辦公室。在查處學術不端行為中,該辦公室制訂了正當的法律程序,注重調查處理程序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注重保護舉報者和被指控者[20]。此外,在懲處方式上,不僅要及時曝光學術不端行為,還要建立教師學術誠信檔案管理系統,對學術失信者在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等方面實行終生「一票否決制」。在懲處力度上,應從嚴處理,增加學術失信的成本,使學術不端成為高校教師不敢觸及的「紅線」。

 

4.2.3 學術期刊編輯和審稿專家要提升專業水平,履行把關職責


學術期刊不僅要致力於其傳播力、影響力的提升[21],還要做好論文質量的把控。要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編輯、審稿專家作為學術論文審閱者、學術價值「把關者」、學術不端行為「守門人」的作用。學術期刊編輯部應制訂嚴格、規範的審稿流程,嚴格落實「三審三校」制度。編輯部在收到投稿後,要在充分利用AMLC等系統檢測文字複製、剽竊等顯性學術不端行為的基礎上,發揮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會的主觀能動性,對論文的創新性、價值作出專業的判斷,做到人工與檢測系統並用。此外,縮短審稿周期,加強與作者的溝通和聯繫,在論文刊登前與作者籤訂出版倫理協議等措施可以有效預防「一稿多投」。

 

學術期刊編輯的主要職責是對作者的投稿進行鑑別、篩選、加工與優化。因此,期刊編輯只有提升其專業水平,才能判斷出論文的價值,甄別論文的學術不端行為。期刊編輯的專業水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專業學術水平。學術期刊編輯應該是在某個學科領域深耕的行家裡手,有自己的主攻研究方向,擅長科研選題策劃,具有敏銳的學術研究前沿洞察力,具有較高的學術論文質量鑑別能力。(2)編校水平。學術期刊編輯要熟悉辦刊規律,具備過硬的組稿、編輯能力和縝密的科學思維,能夠熟練運用各類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及時發現學術不端行為,抓好學術論文出版規範,把學術不端的種子扼殺在搖籃中。專業學術水平與編校水平是期刊編輯專業水平的有機組成部分,唯有不斷提升這兩方面的能力,學術期刊編輯才能真正成為學術期刊質量的「守門人」。

 

在審稿專家的遴選方面,要綜合考慮專家的學術水平、學術道德和審稿時長等因素,實現「有效審稿」。首要考慮那些與論文的細分專業強相關,即「小同行」,並能快速給予回應的審稿人,而不是一味追求高職稱[22]。審稿專家也應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增強責任意識,自覺遠離關係稿、人情稿,以嚴謹務實、客觀公正的態度評價處理稿件。

 

4.2.4 社會、高校和學術期刊要通力合作,創設優良的學術環境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個人立身處世之本。然而,市場經濟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特性容易引發個人的私慾膨脹,致使功利主義盛行。社會上的造假、欺詐等不誠信的不良風氣也滲透到「象牙塔」內,致使高校教師急於求成,治學態度浮躁,學術作風不正,從而誘致學術不端行為。因此,亟待在社會上倡導「誠信為榮,失信為恥」的價值觀,大力營造誠實守信和嚴謹實幹的優良作風,斬斷學術論文交易的利益鏈條,剷除滋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土壤。

 

高校作為管理部門,有責任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通過組織傳播(如全校教職工大會、科研工作會)、大眾傳播(校園廣播、電視臺、校報)和網絡新媒體(校園官網、官方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立體化的傳播,對教師進行潛移默化的學術道德教育,使學術誠信的意識紮根在教師心中,內化為其學術自律意識,從而完善其學術人格。

 

學術不端行為的規制需要學術共同體的「共治」,作為學術知識共同體群體一員的學術期刊,應制訂完善的出版倫理制度,並加強對學術出版倫理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幫助包括高校教師在內的科研工作者樹立學術誠信意識,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

 

結語

通過深度訪談,按照紮根理論方法,本研究探明了高校教師在學術論文發表的特定情境下,影響其學術不端行為的4個主類屬因素和10個對應類屬因素,並從理論上建構了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模型,較好地釐清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中各主體的責任,從而有的放矢地提出防範學術不端行為的對策。本研究在選擇訪談對象時綜合考慮受訪對象的性別、職稱等,以使樣本更具代表性,由於人力、物力有限,採用滾雪球的方法,以在較短時間內獲取樣本信息,但也難免存在選擇性偏誤的缺點,下一步的研究將採用更科學合理的抽樣方法,使樣本的結構更具說服力。

 

本研究亦對學術期刊在如何規避作者學術不端行為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下一步可根據本研究結論,開發出信度高的測量工具,通過大樣本的調查數據,對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進行定量研究與實證檢驗,以獲取更具推廣價值的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1]吳寧.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的演變及應對措施[J].編輯學報,2019,31(4):369-371,376.

[2]阮雲志,盧黎歌.學術不端發現路徑研究———基於中外已知學術不端案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8):246-249,254.

[3]謝文亮.科技期刊誠信危機治理的制度規範與倫理建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657-663.

[4]徐海麗.學術不端行為及其預防措施[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45-551.

[5]張利田,鄭曉梅,靳煒,等.面向科技期刊編輯部的學術不端及其邊緣行為防範和處理導則的制訂方法及主要內容[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518-523.

[6]許祥雲,孫上,王佳佳.學術不端:基於高校教師認知的測量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8):73-81.

[7]王育花,童成立.科技期刊編輯和審稿專家對學術不端的認知及其防範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27-1135.

[8]李愛群,黃玉舫.我國體育科研人員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和態度及體育學術期刊治理方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3):322-327.

[9]鄧瑤,洪青標,朱宏儒.科技期刊學術不端防範措施———對江蘇省醫學科技期刊的調查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9):943-948.

[10]陳鋼,徐錦杭,叢黎明.學術期刊審稿專家學術不端行為認知情況調查[J].編輯學報,2015,27(3):246-248.

[1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32-334.

[12] Barney G,Anselm S.The discovery of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York:Aldine,1967:120-123.

[13] 中國科學院關於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EB/OL].[2020-04-12].http://www.gibh.cas.cn/cxwh/xwgf/200908/t20090824_2442279.html.

[14] Creswell J. Qualitative inquiry and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Thousand Oaks[M]. NewburyPark:Sage,1998:78.

[15] Strsuss A,Corbin J. Basics of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theory[M]. Newbury Park:Sage,1990:103-104.

[16]周恆.發生學術不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可能的防治辦法[J].科學與社會,2018,8(2):1-9,35.

[17] 羅志敏.學術倫理的力量[N].中國教育報,2011-2-21(4).

[18]郭娜娜,李宗.創辦高質量的軍隊院校學術期刊應突出學風建設[J].編輯學報,2016,28(2):159-161.

[19]孫瑞灼.對學術不端「零容忍」需要制度保障[J].教育與職業,2009(28):84.

[20]王英傑.改進學術環境,扼制研究不端行為———以美國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10,32(1):1-6.

[21]張蘭,陳信凌.社科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1014-1021.

[22]江睿,艾紅,丁彥文,等.科技期刊在同行評議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1171-1176.

相關焦點

  •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如何界定?
    最近某位明星學術不端的新聞登上熱搜,其在直播間自爆更改過考生身份,從而掀起了軒然大波。近年來,剽竊、偽造、篡改等類型的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從翟天臨論文作假到湖南大學碩士生畢業論文抄襲,再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撤稿,如何才能遏制學術不端行為?什麼才是最準確的學術不端認定標準?
  • 教育部: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負有直接責任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 教育部19日發出關於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明確高校對本校有關機構或者個人的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負有直接責任,應建立健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工作機構。    這是我國教育部門首次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通知指出,高校對下列學術不端行為,必須進行嚴肅處理。
  • 科技期刊領域學術不端行為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摘 要:學術不端行為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其在科技期刊工作中集中表現在科技論文撰寫和發表過程中出現的不端行為。科技期刊作為科研成果發表、科學精神傳播的重要平臺,應從稿件義不容辭的承擔起防範和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守門員和把關人。把握好稿件處理的每個環節,構建防範學術不端行為的層層防線。
  • 【「淥水杯」】毛銳《研究生應恪守學術道德、抵制學術不端》
    例如,有些研究者在進行科研的過程中發現通過實驗得出的數據不能夠支撐所提出的研究理論,於是就會偽造實驗數據甚至篡改實驗數據,便於和其理論相符。還有的研究者因為本身的知識儲備和實驗條件的不允許,在對某個問題進行研究時部分或大量的引用他人研究內容,造成抄襲行為,這些行為在研究生群體中屢見不鮮。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勝任力結構模型研究——基於紮根理論視角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勝任力結構模型研究——基於紮根理論視角王巍 吳其陽南京審計大學黨政辦公室摘
  • 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行為 嚴厲打擊學術造假——科技部、教育部、衛生...
    2017年6月14日下午,學術期刊集中撤稿調查處理工作新聞通氣會在科技部召開此次論文集中撤稿事件雖是個別案例,但影響十分惡劣,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學術環境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體系和力度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始終堅持眼睛向內,從自身查找原因,正在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將按照統一尺度、甄別責任、嚴肅處理,向社會公開,形成「零容忍」的態勢,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勢頭。
  • 學術期刊編輯視角中的論文寫作
    撰寫學術論文這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幾乎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不過,這裡我想從一個學術期刊編輯的視角,來談談學術論文的寫作問題。還是從學術期刊編輯如何審稿談起。對於作者來稿,現在很多的學術期刊編輯部都有這樣一條免責申明或者說「霸王條款」:「來稿3個月內未收到本刊的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大家都在反對學術不端,何為學術不端?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實證研究| 高校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實證研究 ——基於我國內地40所高校教師樣本(李志河 鍾秉林 等)
    提升高校教師教學學術水平,成為推進我國發展為教育強國、人才資源強國的關鍵。近年來,學術界對於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的關注逐漸升溫。國內關於教學學術的研究主要從教學學術與教學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學術運動、教學學術機制的互動關係,以及不同類型大學教學學術發展現狀等方面開展。從研究方法上看,主要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基於實證性研究教學學術的較少[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資助項目論文被期刊認定學術不端
    原標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資助項目論文被所發表期刊認定學術不端由四川省計算機研究院主辦的《計算機應用研究》雜誌,5月12日以編輯部的名義在官網發布《對2017年第12期涉學術不端文章的處理公告》。《計算機應用研究》編輯部方面表示:經讀者舉報、本刊編輯部核查認定,2017年第12期文章《基於低複雜度最大空閒矩形的非線性傳感器故障診斷方法》(作者:孫運城、孫興春、陳安),疑似嚴重抄襲已出版的英文論文,為學術不端稿件。
  • 學術觀點 | 紮根理論的「叢林」、過往與進路
    紮根理論是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優秀方法論,但其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學派的「叢林」,使初學者望而卻步。本文在充分回顧國內外有關紮根理論的代表性研究基礎上,梳理了紮根理論發展的脈絡及不同學派,對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紮根理論、程序化紮根理論、建構型紮根理論的數據編碼流程進行了比較,基於定性與定量研究思想的視角梳理了其演化過程與路徑。
  • 種子教師|美好生活,從學術研究開始
    教師超越性使命更是一種對生命意義感的追求,對教育的深度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這一層面說,教師的美好生活,從教育開始,從學術研究開始。種子教師專業成長是指種子教師藉助課題在研究與實踐交融的過程中,以研究的視角主動調整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不斷提高專業認同和專業素養和實現教育理想的過程。種子教師研究項目是一種共同體學習模式。
  • 美術圈中的學術不端現象,你怎麼看?
    筆者在此略談一二,說說美術圈中的學術不端現象。  一、論文寫作中的學術不端現象  東拼西湊型。這種現象主要存在於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當中。由於學校的硬性規定,美術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要寫一篇畢業論文,論文在字數和研究深度上都有一定的要求。為了能夠順利畢業,拿到學位,許多學生就到網上去肆意抄襲拼湊文章。
  • 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向社會公布!國辦《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大放送
    到2020年,在影響學術創新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相適應的科研管理在國家政策制度框架下,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立項、人財物管理、科研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國際科技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權,逐步推廣以項目負責人制為核心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賦予創新型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打破科技工作者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採用更加開放的用人制度,自主決定聘用流動人員。搭建學術交流和合作平臺,推動科研團隊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研討、交流活動。
  • 學術不端玷汙的不僅是學術
    這也能從一個側面解釋,為什麼天天在喊防止學術不端行為,而此類事件卻依舊層出不窮的原因,當實施學術不端行為的所得遠遠高於其成本,在理性經濟人思想指導下,做出這樣的舉動也就不難理解。 當今高校主要是兩種權力在支配: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大家都在反對學術不端,何為學術不端?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教育部: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堅持分類評價,鼓勵不同類型高校針對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對策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不同教師崗位類別,以及「絕學」、冷門學科等特殊領域,制定不同評價指標。健全綜合評價,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思想政治、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等進行全方位評價,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和質量、貢獻、影響。探索多元評價,建立針對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上發表的理論文章以及決策諮詢報告的評價機制。
  • 在2020,揭露不端、反思「唯論文論」|年終學術事件盤點
    然而,研究的複雜性明顯超過一位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輿論對此報以的顯然不會是對「後浪」潛力無窮的稱讚,而是認為這是一次由幕後家長作為推手的學術造假行為。據新京報記者了解,該大賽獲獎者,可在高考投檔時獲得不超過20分的加分,自主招生時同等條件下會優先考慮。 獲獎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 教育學2020年RCCSE中國學術期刊排行榜
    具體來講,《報告》(第六版)不僅提供了中文學術期刊的認證方案和認定結果,建立了第三方中文學術期刊的動態認定機制和查詢系統,而且還提供了基於學術影響力的已認定學術期刊的分學科綜合評價排序及分級結果榜單,並提供了完全免費的認定結果與評價結果的在線查詢和相關證書下載功能。
  • 核心期刊借版面費斂財 CSSCI學術評價機製備受抨擊
    在諾貝爾獎得主謝克曼聲討三大刊引起科學界的廣泛討論後,關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評價機制也引來不少質疑。其實,針對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評價機制的爭議同樣由來已久。發表論文與博士畢業、教師職稱評定乃至學校影響力掛鈎,學術期刊藉機斂財,種種沉痾痼疾早就使得以CSSCI為首的學術評價標準屢遭學界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