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傳(上)》:「大一統」與「大復仇」的雙重奏

2021-02-07 國學時代

提起《春秋》三傳,當代讀者較熟悉的應該還是《左傳》,畢竟有多篇入選中學課本,從小培養的親切感,豈是說忘就忘得了的?至於《公羊傳》和《穀梁傳》,大約就面目模糊,語焉不詳了。


但其實若依照成名先後排行,《公羊傳》才是真正的龍頭老大,最早獲得官方認證、被立為官學不說,其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更迥非其他二傳堪比,一言九鼎,生殺予奪,入得朝堂,出得刑場,端的是威風八面。





《公羊傳》的出身也絕對根正苗紅。據唐徐彥《春秋公羊傳疏》引戴宏序曰:《公羊傳》乃「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毋子都著於竹帛」。歷經六世的口傳心授,才最終寫定成書,所謂秘笈寶典,蓋莫如此。


子夏像


子夏名卜商,就是在《論語》中被孔子稱讚「可與言《詩》」的那位,少孔子四十四歲,要算孔門中的小字輩。但他在文學方面悟性極高,並因此而躋身「孔門十哲」之列,足見其出類拔萃。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修《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不妨大膽推測,孔子修《春秋》之時,子夏必會常侍左右,甚而襄助刻寫經文也未可知。關於何者該褒,何者當貶,何者須書,何者應諱等等細節,想來孔子也會耳提面命,詳加指點。然則,子夏之得《春秋》奧義真傳,還是很有可能的。


孔子逝後,子夏卜居西河,授徒三百。其中究竟有沒有一位叫做公羊高的弟子,誰也無法確定。姑且就算作有吧,否則公羊派的大師們只怕會穿越過來吹鬍子瞪眼。他們堅信,正是公羊高他老人家,在聽講《春秋》之餘,撰述了《公羊傳》這部解經攻略。


公羊高像


《公羊傳》被著於竹帛,是春秋學史上標誌性的事件,由於以今文寫就,自然便歸入了今文經學的陣營,與後來加入古文經學麾下的《左傳》,各居正統,勢不兩立。而《公羊傳》和《穀梁傳》雖同屬今文一方,但為爭立官學,亦動輒打擂比武。三傳之間的派系恩怨,明裡是學術論辯,暗裡卻是權力角逐,此中有看不見的硝煙,更有看得見的鮮血。




董仲舒像


真正將《公羊傳》帶上權力巔峰的,是那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想像中的他該是個凌厲決斷的人,否則怎敢一見面就向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推銷如此剛猛的國策?可畫像中的他卻偏偏恂恂儒雅,一派宗師風範。他的前半生勤學苦讀,教書授徒,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惟務《春秋》經,留下了「目不窺園」、「下帷講誦」的典故。如果沒有命運註定的那次徵召,他大概會一輩子就這樣安然做他的「模範園丁」。


歷史沒有如果。元光元年(公元前134),朝廷詔令舉薦賢良,四十五歲的董仲舒應選赴試,遇到了二十二歲的漢武帝。我們不知道這場相遇碰撞出了怎樣霹靂的火花,又引發出了怎樣澎湃的共鳴。我們只知道漢武帝連問三策,董仲舒亦連答三篇,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此後,整個歷史如聞神啟,霍然轉身,從黃老道家路線決絕地走向了孔孟儒家路線,一走就走了兩千年。


董仲舒向漢武帝獻《天人三策》(德州董子園蠟像)


董仲舒是公羊學泰鬥,他的《天人三策》自然以《公羊傳》為理論基礎。《公羊傳》的解經特色是設問作答、層層遞進,大有一種追根究底、勇往無前的氣勢。這種氣勢在開篇即已顯露無遺。


《春秋》開篇首句云:「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釋曰:「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羊傳磚


東漢元和二年(85年)刻,磚長33.6cm,寬12.5cm,磚文為東漢民間流行的草隸書體,行筆馳驟與舒婉結合緊密,風格樸素。


【磚文】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曰王者孰胃(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正月?王之正月也。何言乎王之正月?大一統也。


這段本是釋文,可是如今讀來已感晦澀,索性換個聲道,翻成白話:


Q:「元年」是哪年?

A:魯隱公開始攝政的第一年。

Q:「春」是什麼時候?

A: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

Q:「王」指的是誰?

A:周文王。

Q:為啥先說「王」而後說「正月」呢?

A:因為是周文王制定了正月。

Q:為啥還要特別指出是「王正月」呢?

A:周朝統一天下,成就大業,這是強調王族的中心地位。


圍繞這段釋文,董仲舒展開了他的恢宏演繹,品古鑑今,談天說地,滔滔如長江大河,但其核心不外乎八個字:「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概言之,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天子奉天承運,治理天下;天子有道,則天降祥瑞以表彰,天子無道,則天降災異以譴告。


策文的最後一段是壓軸之論,可視作董仲舒的政治綱領: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闢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旗幟終於豎起來了,而董仲舒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大一統」,這也正是《公羊傳》的主旋律。




「大一統」契合了幅員遼闊的中華帝國擺脫封建枷鎖、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故公羊學屢興不絕。每逢遇到重大變革或重大危機時,《公羊傳》便如倚天之劍,龍吟出鞘。


兩漢乃公羊學極盛之期,前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後有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都是關於《公羊傳》的權威之作。


《春秋公羊傳》戰國·公羊高撰,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明崇禎七年(1634)毛氏汲古閣刻本


唐代結束了魏晉迄隋末長達四百年的亂局,定鼎天下,疆域萬裡,四海賓服,則有徐彥的《春秋公羊傳註疏》,彰顯了大唐雄風。


康有為像


晚清列強環伺,內憂外患,公羊學竟奇蹟般復盛,自莊述祖、劉逢祿發其端,由龔自珍、魏源承其緒,至康有為而臻於高峰,他借孔子改制之說,構建起嶄新的「公羊三世」觀,即「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思想根基。


戊戌變法


公羊家們並不固守於經傳原文,而是孜孜以求聖人之初心,致天下之大用。《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說:「君子曷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春秋》。」在公羊家們的心目中,孔子不只是「先師」,更是「素王」;《春秋》也不只是史書,更是撥亂反正的政綱,一褒一貶,一譏一贊,莫不寄寓著孔子的治國理念。


皮錫瑞《經學通論》曰:「《春秋》有大義,有微言,大義在誅亂臣賊子,微言在為後王立法。惟《公羊》兼傳大義微言。」公羊家們對大義微言的發揮可謂淋漓盡致,已遠遠超出了《春秋》本身,「託古改制」和「尊王攘夷」是最常用的口號。而不論口號如何推陳出新,「大一統」的宗旨總歸是無可動搖的。中華文明一脈相傳,得能綿延不斷,屢挫屢奮,實有賴於《公羊傳》所賦予中華民族的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觀念。




‍【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均為原創,未經國學網授權,任何媒體、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用做商業用途。



【聯繫我們】010-68900123


相關焦點

  • 靜凡 |《春秋公羊傳》課堂筆記
    (書院學員方曹峰拍攝)《春秋公羊傳》課堂筆記 靜凡 (古典書院學員)一、「春秋」含義:1、歷史階段的「春秋」中國歷史上有段時期被成為「春秋」,它與《春秋》這本經書有何關係?孔子在沒有改變歷史事實的前提下,運用其獨特的筆法,對歷史事實的記錄方法做了調整,來體現其獨特的用心,通過他編寫歷史,賦予歷史特殊的精神內涵。《春秋》經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但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司馬遷云:「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賎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
  • 史海溝沉——春秋三傳有公羊
    當時坐在堂下的韓慕廬一聽,立即應聲對出 「 春秋三傳有公羊 」 的下聯。那人聽後大驚,隨即登門求見;二人見面交談,方知念 「 母狗 」 者並非韓慕廬。「曲禮一篇無母狗;春秋三傳有公羊 」 一聯,堪稱妙對、奇聯。首先,上聯中,那位學士將錯就錯地利用飛白的修辭方法,用 「 母狗 」 直接替代了 「 毋苟 」 ,已經妙趣橫生。
  • 《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有啥區別
    (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
  • 《春秋》與《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說到四書五經,在五經中有一本《春秋》,也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有時又被《左傳》所代替,為何!首先,《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四本不同的書,後面的三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都與《春秋》這本書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春秋公羊傳》粗讀
    最近一直在看《左傳》和《公羊傳》這兩本書,目前各類學術解讀或者春秋導讀都是以《春秋左傳》為主要內容,畢竟春秋左氏學也是近代以來的主流思潮
  • 《春秋》學中《公羊傳》的最大敵人是《榖梁傳》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春秋》,續接上篇:漢宣帝聽從蕭望之對《春秋》的理解,不再提「九世復仇」的故事,反而與匈奴展開了和平外交。這裡面除了大漢朝的國力不及漢武帝時期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漢宣帝並不喜歡《公羊傳》。這要從何說起呢?
  • 快速了解《春秋》與春秋三傳的關係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那麼春秋三傳與春秋又有什麼關係呢?上面我們說到,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很多內容晦澀不明,所以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春秋》屬於「經」)。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又名《穀梁傳》)。下面讓我們分別對這三部書了解一下。
  • 給《春秋》寫傳的原因眾多,春秋三傳有什麼不同嗎?
    《春秋尋根》專題,每天更新,謝謝!《春秋》出現以後,後人就寫了很多書來解釋他。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傳,即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和穀梁赤《穀梁傳》。那麼這三個人為什麼選擇給《春秋》寫傳呢?這三本書有什麼不同嗎?
  • 「大一統」與「大統一」為何不能混為一談?國學專家這樣解讀
    公羊高,戰國時齊國人,其所著的《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最近,電視劇《大秦賦》熱播,引發了人們對「大一統」的思考和討論。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有人常常把「大一統」解釋為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君主專制、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意味著思想、觀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統一性。「大一統」的「大」很容易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大小」的「大」,「一統」被理解為「統一」「同一」。
  • 關於「春秋三傳」的二三事
    解釋經的著作,則叫作「傳」或者「傳記」。如《春秋》是「經」,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傳為其作以解釋。下面我們就說說為《春秋》做註解的「三傳」。02《左傳》是反映春秋時期社會風貌的一部百科全書。《公羊傳》強調宗法和政治的嚴肅性,《穀梁傳》則十分重視禮制的教育。《穀梁傳》與《公羊傳》都是解釋《春秋》的,但大意卻有所不同,《穀梁傳》更注重傳揚經的意義,行文有些拘謹。但在解釋經文之間又充實很多小故事,簡樸清新、委婉有致。
  • 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春秋公羊傳說人類社會分三大形態,而亂世居多
    權,就是政治上的統治力,也就是春秋五霸所追求的「霸道」。術,就是為了達到目的採用的手段。用權用術取天下,就是「權術」。孔子寫《春秋》一書,通過對歷史的還原,融入個人的見解主張,把春秋時期權術描寫得惟妙惟肖。
  • 什麼是《春秋》中的微言大義?
    今天我們接著講《春秋》,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左傳》是《春秋》的解釋,卻不是唯一的解釋,在西漢的時候《春秋公羊傳》碾壓《春秋左氏傳》,其根本原因在於《公羊傳》是從政治角度解釋了《春秋》,並且發揮出了《春秋》的「微言大義」。01什麼是微言大義?
  • 春秋三傳(文學篇)
    春秋三傳「春秋」就是歷史的意思。在商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後來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們就用「春秋」指一年。歷史是一年一年記載的,所以,「春秋」 就被引申為歷史。《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古時帝王身邊設有史官,分左史、右史。右史記帝王言論,如《尚書》。左史記帝王行動,大事記在「策」裡,小事則記在「簡」裡。(春秋,就是根據這些簡、策編成的魯國編年史(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七二二年~公元前四八一年)。
  • 國學知識――中國史學名著「春秋三傳」
    我們先來說《春秋》。《春秋》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記載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下至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包括12個國君,合計244年的歷史。
  • 《公羊傳》濃縮的10句精華,句句經典,刻骨銘心
    《公羊傳》濃縮的10句精華,句句經典,刻骨銘心《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為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
  • 從《春秋三傳》之爭,聊聊公羊派的興起與沒落
    於是就有了一幫號稱高智商的傢伙跑出來給大家詮釋《春秋》,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氏傳》,號稱《春秋三傳》。另外還有鄒氏、郟氏二傳,可惜沒啥市場,在漢朝時就失傳了。  董仲舒就屬於專門研究和傳承《公羊傳》的公羊學派。
  • 千古名篇《公羊傳》句句經典,小人看到別人陷入困境,就會幸災樂禍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為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1. 君子見人之厄則矜制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厄:指陷入困境。君子看到別人陷入困境,便會心生憐憫。
  • 2019甘肅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三傳簡介
    《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合稱,均為對孔子所著《春秋》的注釋,《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目前可考的僅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注意區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 關羽是一名武將,不讀兵書卻整天看《春秋》,他到底在研究什麼
    關羽為何要讀《春秋》東漢是西漢的承傳和延續,由於出現了亂臣賊子,出現了黃巾軍農戶大農民起義,君權大權旁落,天地動蕩不安,人心思定。針對那時候的有志之士而言,正統的觀念就是匡扶漢室。關羽是東漢末期人,作為劉漢政黨的關鍵人物之一,由於追隨了說白了的漢皇室中山靖王以後劉備想修復劉氏江山,他當然得將以注重大一統思想的《公羊春秋》作為關鍵學習培訓的內容。從對「桃園三結義」的忠,對劉備妻子的禮,對曹操等的信看來,他也是這一觀念的代表者。
  • 第二五篇 三傳者,有公羊《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經典啟蒙之一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注釋】「傳」者,所以釋《春秋》之義也。《三傳》者,乃三冊書也。凡是聖人作者稱經,賢人作者稱傳。【譯文】傳《春秋》者不一,而三《傳》為最。一曰《公羊傳》:公羊高,魯人也,生於周末時,作傳一冊。二曰《左氏傳》:即左丘明,魯之賢人也;其傳春秋,用編年紀事之體,而詳著於每年之後,凡天子諸侯之事,兵革禮樂之文,興衰存滅之故,賢淑奸惡之分,非左氏則不詳也。三曰《梁傳》:梁亦漢儒也,亦作傳一冊。《左傳》有晉杜預注,有漢何休注;《梁傳》有晉範寧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