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溝沉——春秋三傳有公羊

2021-02-10 桃李堂

從高二以後,我的語文老師換成一位胖胖的夫子,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從小私塾出身,古文功底深厚,寫得一筆好字,哪怕是粉筆板書,也漂亮之極。

從中學開始,我在寫字時就一直有意學老師的字體,可惜畫虎不成,始終沒學到老師的韻味,反而把自己的字寫壞了。

一、吾師趣聯教文章,春秋三傳有公羊。

記得老師是個慢性子,說話慢條斯理,至今還記得他給我們講古文課時提到的趣聯——「 典禮一篇無母狗,春秋三傳有公羊。 」

此聯出自清朝梁單矩、梁恭臣父子所編著的 《 巧對錄 》 ,他們也是 《 楹聯叢話 》 等書的編者。

在《巧對錄》一書中,收錄了不少巧對妙聯,其中,記錄了清朝第十四位狀元,蘇州韓慕廬的一則小故事。當時韓還是秀才,正在某家私塾做先生,東家雖然識字不多,但很喜歡賣弄,經常主動要求替韓慕廬給學生上課,以炫耀自己的學問。

有一天,東家替韓慕廬教學生讀 《 禮記 》中的 《 曲禮 》一篇,讀了白字,將其中的 「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  (  意思是:面對財物不可隨便拿取,面對危難不可苟且偷生 ) 這一句,讀成了 「 臨財母狗得,臨難母狗免 」。

此時,正巧一位飽學之士由學堂窗前經過,誤以為是韓慕廬所讀,感到很好笑,就在窗外高聲誦出 「 曲禮一篇無母狗 」 的上聯,以此嘲笑。

當時坐在堂下的韓慕廬一聽,立即應聲對出 「 春秋三傳有公羊 」 的下聯。那人聽後大驚,隨即登門求見;二人見面交談,方知念 「 母狗 」 者並非韓慕廬。

「曲禮一篇無母狗;春秋三傳有公羊 」 一聯,堪稱妙對、奇聯。

首先,上聯中,那位學士將錯就錯地利用飛白的修辭方法,用 「 母狗 」 直接替代了 「 毋苟 」 ,已經妙趣橫生。

而在下聯中,韓所說的 「 公羊 」 ,是指《 春秋 》三傳—— 《 左傳 》 、 《 公羊傳 》 和 《 穀梁傳 》 中的 《 公羊傳 》,以 「 公羊 」 對 「 母狗  」 ,字面極為對仗工整;另外上聯中的 《 曲禮 》屬 《 禮記 》,與下聯中的《春秋》,均屬於儒家最根本的典籍 「 五經 」—— 《 詩經 》 、 《 尚書 》 、 《 禮記 》 、 《 周易 》 、 《 春秋 》 ,簡稱 「 詩、書、禮、易、春秋 」。聯合起來讀之,既為妙語,又極為風趣。

高中語文老師在課上說完此趣事,我就把春秋三傳是哪三個,牢牢記住了,直到今日,記憶猶新。可見教學之道貴以趣,只要有興趣,自然學之不厭。

二、單史細修定儒經,多傳分釋輕穀梁。

《 春秋 》 相傳為孔子所作,是在魯國的國史基礎上修訂而成,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計二百四十四年。

《 春秋 》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因此被後人稱為 「 春秋筆法 」 、「 微言大義 」。

孔子老先生這種春秋筆法、述而不作可害苦了後來歷代的學者們,如同老子的《 道德經 》被翻來復去解釋出很多版本一樣,後人也對《 春秋 》進行了大量的注釋和翻譯——稱之為 「 傳 」。

漢初之時,有影響力的尚有五家之 「 傳 」,但流傳到今的作品只餘下三家,那就是被稱為 「 春秋三傳 」 的 《 左傳 》、 《 公羊傳 》和 《 穀梁傳 》,這三傳側重於對 《 春秋 》所記載的內容進行補充、解釋、和闡發,其中最不被重視的是《 穀梁傳 》。

《 左傳 》的作者為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側重於對《 春秋 》 的歷史進行補充和闡發。比如《 春秋 》一開頭有這麼一句:「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 而《 左傳 》就針對這九個字,寫出了五百四十多字的著名古文 《 鄭伯克段於鄢 》,被列為 《 古文觀止 》 第一篇。

《 左傳 》 解釋闡發了 「 鄭伯克段於鄢 」 微言背後的大義,一共有四層: 「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

意思是指: ( 1 ) 共叔段欲謀哥哥 (鄭莊公 )的王位,其所作所為不符合做弟弟的本人,所以孔子記為 「 共叔段 」 ,而不說 「 弟 」 字; ( 2 ) 兄弟互相攻打如同兩個國君之間互相攻打,鄭莊公勝利了,所以稱 「 克 」; ( 3 ) 稱鄭莊公為「 鄭伯 」,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於教誨,表明整個事件出於鄭莊公的老謀深算,故意放縱弟弟讓其犯下大錯,再出手攻擊,提示了鄭莊公的本來用心; ( 4 ) 不說共叔段結果 「 出奔 」  ( 逃亡到外國 ),是由於史官記述時不便直說其事。

筆者每每讀到此處,就會聯想到我們的大會公報、新聞聯播、各種官方文件之類,也都是微言大義,普通人真的看得是直欲昏昏睡去,內行人卻看得津津有味、興奮不已。看來真是文化傳統上承《 春秋 》,兩千餘年以降,一以貫之呢。( 此處文字筆者實無貶義,純屬中性評論和感慨,請勿誤會  )

其實,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一種強項,以及文化高端之所在。像川普這樣發推特直接懟人的作風,其實在孔子看來,最多也就是其弟子子路的 「 下士殺虎捉虎尾 」 水平罷了。。哈哈 。。

所以司馬遷說:「 文王拘而演 《 周易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孟子說: 「 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可見 《 春秋 》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

除了《 左傳 》之外,另外兩傳分別是《 公羊傳 》和《 穀梁傳 》,其中,前者相傳其作者為孔子學生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該傳只是口口相傳,到了西漢漢景帝時期,傳至其玄孫公羊壽,才由公羊壽與著名經學家胡母生 ( 字子都 ) 一起,將 《 春秋公羊傳 》著於竹帛。胡母生也作胡毋生,可見 「 母 」 、 「 毋 」 兩字,原來在古文的流傳過程中確實容易混淆,怪不得前文中清朝韓慕廬的東家也讀錯。

《穀梁傳》古代原作 《 穀梁傳 》,「 穀 」 字為 「 谷 」 的古體字,其左下方的 「 禾 」 上應還有一橫,只是目前電腦和手機字庫中一般沒有此字,往往變成沒有一橫的另外一個字,此處就不過多講究了。古人就容易搞錯,所以多用 《 穀梁傳 》稱之。

《穀梁傳》相傳也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了穀梁赤,代代相傳後,其成書時間也是在西漢。

相比於 《 左傳 》,《 公羊傳 》 與 《 穀梁傳 》更加側重闡發《春秋》中的 「 微言大義 」 ——大家不要被嚇到,哈哈。——只是側重完全不同。

一直到西漢漢宣帝之前,春秋三傳之中,《 穀梁傳 》是最不受重視和影響力最小的一部。

三、罷黜百家尊一統,微言大義強中央。


在西漢武帝之時,武帝甚喜《 公羊傳 》。只因該傳提出了 「 大一統 」 的歷史政治思想,恰恰符合漢武帝的執政需求。

其實,《 公羊傳 》強調撥亂反正、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要無情鎮壓,這客觀上為漢武帝強化中央專制集權和 「 大一統 」 提供了思想路線上的幫助。

在漢武帝時代之前,西漢已經掃滅開國以來分封的幾個異姓王和諸侯,文景兩朝,又通過平定 「 七國之亂 」 大幅削弱了各地的劉姓諸王實力,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為漢武帝最終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創造了客觀上的政治條件。

所以漢武帝通過開辦太學,講習《 公羊傳 》,使其成為對春秋的解釋主渠道和主流聲音,牢牢地佔據了意識形態和思想理論的制高點,形成思想統一之後,就很容易把不服從中央政令的諸王,以春秋大義定為 「 亂臣賊子 」 。即使他們是皇室親戚,但在《 公羊傳 》的精神看來,在大義面前,為了國家的大一統,為了由亂入治,從 「 亂世 」 向 「 太平世 」 過渡,這都是不足道的。

正是在統一思想之後,漢武帝才能夠舉全國之力出兵西域、終於重創了漢之大敵匈奴,為漢宣帝時代最終徹底分化瓦解敵人、平定西域,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根基。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的太子最終因 「 江充案 」 被迫自殺,詳情可參見筆者的文章 「 史海鉤沉——起於閻閭的中興之主 」。這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太子不喜《 公羊傳 》,偏好《 穀梁傳 》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代表著在意識形態和思想路線方面,太子不僅不符合漢武帝接班人的要求,甚至還與漢武帝背道而馳。

四、石渠閣會辯異同,今世將見新風向?


在漢宣帝時,為了進一步統一儒家學說,加強思想統治,於甘露三年 ( 西元前51年 )詔令蕭望之、劉向、韋玄成、薛廣德、施讎、梁丘臨、林尊、周堪、張山拊等儒生,在長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大會,講論 「 五經 」 異同,並由漢宣帝親自裁定評判。

歷經激烈的辯論之後,在漢宣帝的強烈暗示和大力引導之下,大臣和博士們多數醒悟過來,普遍表示贊同 《 穀梁傳 》對春秋的解釋闡發和相應的觀點。

漢宣帝此時表態,說自己更喜歡《穀梁傳》的解釋,於是設立 《 穀梁春秋 》 博士, 《 穀梁傳 》開始大興 。

西漢後期的 《 穀梁傳 》大興,是有新歷史條件下深層次的政治背景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與《公羊傳》相比,《 穀梁傳 》強調禮樂教化,尊王而不限王,力主仁德之治,恰恰適應了西漢後期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漢武帝之後,隨著大規模對外戰爭的取消,以及人民要求安居樂業和休養生息呼聲的高漲,《 穀梁傳 》的思想精神恰恰符合了時代的需要。

(2) 與《公羊傳》的大義滅親、堅決鎮壓亂臣賊子相比,《 穀梁傳 》強調宗法情誼。這可以利用來緩和當時西漢統治階級內部,特別是皇室宗親之間的矛盾。這是《穀梁》學在漢代一度興盛的又一原因。

比如:在解釋《 春秋·昭公八年 》 「 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 時,《 穀梁傳 》認為,稱招為弟,不合王朝禮制,但《 春秋 》故意如此書寫,是為顯其惡行;用來譏諷陳侯的弟弟招,殺害骨肉之親的極端殘忍。這些思想都對宣帝的現實政治統治意義重大。

其實,細究起來,從西漢立國之初開始,出於政治需要,不斷地發生皇室宗親同室操戈事件。其中,《 公羊傳 》思想和信奉 《 公羊傳 》思想的人,都實際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漢宣帝身世可憐,自蒙其害。其祖父——漢武帝的太子——因江充一案全家遭害,當時還在襁褓之中的漢宣帝就下入獄中,在汲黯等人的保護下僥倖得生。後來又歷經坎坷,才登基為帝。

在宗室內訌中深受其害的宣帝,追思祖父和漢武帝時代的家庭悲劇,也不想再讓《 公羊傳 》作為意識形態的主流思想延續下去。

所以,西漢自從漢宣帝之後,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宗室殘殺事件發生。

綜合起來說,《 公羊傳 》 的思想適合開國之初,由亂入治之時;而《 穀梁傳 》的思想更加溫和,適合政治穩定和休養生息之時。

因此,每個時代都必須尋找或發明適合這個時代的思想理論與主流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的 「 世異時移、變法宜矣 」 。。以古鑑今,也許,今年開始,就是我們所處時代的新理論和意識形態全面形成及闡發的歷史時期

屆時,大家可以仔細體會其中的微言大義,即使一時半會我們難以理解,可也切不要輕率作出 「 故意拔高、無用、折騰、換湯不換藥 」 之類的結論哦 。 。 。

仍然是集每段標題,打油詩一首結尾:

吾師趣聯教文章,春秋三傳有公羊。
單史細修定儒經,多傳分釋輕穀梁。
罷黜百家尊一統,微言大義強中央。
石渠閣會辯異同,今世將見新風向?

歡迎點讚和留言。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桃李堂」(ShanShui2049)

相關焦點

  • 《春秋》與《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說到四書五經,在五經中有一本《春秋》,也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有時又被《左傳》所代替,為何!首先,《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四本不同的書,後面的三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都與《春秋》這本書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春秋公羊傳》粗讀
    最近一直在看《左傳》和《公羊傳》這兩本書,目前各類學術解讀或者春秋導讀都是以《春秋左傳》為主要內容,畢竟春秋左氏學也是近代以來的主流思潮
  • 靜凡 |《春秋公羊傳》課堂筆記
    2、「春秋」作為史書的含義:(1)官修史書的統稱中華民族素來注重歷史的書記,自夏商周以來,特別是戰國後,君主身邊總伴有兩位史官,「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所以《春秋》作為書名,為列國史官所書寫的歷史著作的統稱。
  • 《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有啥區別
    關於《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不同,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由於對《春秋》傳承、講解、理解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課本』。」但這個描述是非常不精準的,要了解它們的不同,我們還需要從幾個環節來梳理。二、《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三傳的流傳。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三傳的基本思想異同。
  • 快速了解《春秋》與春秋三傳的關係
    在說這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春秋》。《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因其「絕筆與獲麟」而得名),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 《春秋公羊傳(上)》:「大一統」與「大復仇」的雙重奏
    其中究竟有沒有一位叫做公羊高的弟子,誰也無法確定。姑且就算作有吧,否則公羊派的大師們只怕會穿越過來吹鬍子瞪眼。他們堅信,正是公羊高他老人家,在聽講《春秋》之餘,撰述了《公羊傳》這部解經攻略。而《公羊傳》和《穀梁傳》雖同屬今文一方,但為爭立官學,亦動輒打擂比武。三傳之間的派系恩怨,明裡是學術論辯,暗裡卻是權力角逐,此中有看不見的硝煙,更有看得見的鮮血。二
  • 關於「春秋三傳」的二三事
    解釋經的著作,則叫作「傳」或者「傳記」。如《春秋》是「經」,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傳為其作以解釋。下面我們就說說為《春秋》做註解的「三傳」。02《左傳》是反映春秋時期社會風貌的一部百科全書。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由於《春秋》的內容過於簡短,行文過於枯燥,所以便有了「三傳」。《左傳》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的誕生,有力地補充了魯國《春秋》的歷史背景,使《春秋》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春秋史。
  • 《春秋》學中《公羊傳》的最大敵人是《榖梁傳》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春秋》,續接上篇:漢宣帝聽從蕭望之對《春秋》的理解,不再提「九世復仇」的故事,反而與匈奴展開了和平外交。這裡面除了大漢朝的國力不及漢武帝時期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漢宣帝並不喜歡《公羊傳》。這要從何說起呢?
  • 國學知識――中國史學名著「春秋三傳」
    主要內容記載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的政治活動,包括諸侯國之間的徵伐、會盟、朝聘等;也記載一些自然現象,如日蝕、月蝕、地震、山崩、星變、水災、蟲災等;經濟文化方面,記載一些祭祀、婚喪、城築、宮室、搜狩、土田等。但是《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注釋《春秋》的書就是「春秋傳」。《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合稱。
  • 給《春秋》寫傳的原因眾多,春秋三傳有什麼不同嗎?
    《春秋尋根》專題,每天更新,謝謝!《春秋》出現以後,後人就寫了很多書來解釋他。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傳,即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和穀梁赤《穀梁傳》。那麼這三個人為什麼選擇給《春秋》寫傳呢?這三本書有什麼不同嗎?
  • 「春秋三傳」是哪三傳?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
    有一本書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本書就是《春秋》,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春秋還分為三傳,即「春秋三傳」。那麼「春秋三傳」到底指的是哪三傳呢?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春秋三傳」自「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之後,經學作為現代學術的棄婦,在數十年中受盡冷落,完全失去了往日獨領風騷的風採,慢慢變成殭屍,深藏並滯息於塵封的故紙堆中。
  • 春秋三傳(文學篇)
    春秋三傳「春秋」就是歷史的意思。在商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後來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們就用「春秋」指一年。歷史是一年一年記載的,所以,「春秋」 就被引申為歷史。《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古時帝王身邊設有史官,分左史、右史。右史記帝王言論,如《尚書》。左史記帝王行動,大事記在「策」裡,小事則記在「簡」裡。(春秋,就是根據這些簡、策編成的魯國編年史(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七二二年~公元前四八一年)。
  • 2019甘肅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三傳簡介
    :春秋三傳簡介,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合稱,均為對孔子所著《春秋》的注釋,《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目前可考的僅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注意區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 第二五篇 三傳者,有公羊《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經典啟蒙之一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注釋】「傳」者,所以釋《春秋》之義也。《三傳》者,乃三冊書也。凡是聖人作者稱經,賢人作者稱傳。【譯文】傳《春秋》者不一,而三《傳》為最。一曰《公羊傳》:公羊高,魯人也,生於周末時,作傳一冊。二曰《左氏傳》:即左丘明,魯之賢人也;其傳春秋,用編年紀事之體,而詳著於每年之後,凡天子諸侯之事,兵革禮樂之文,興衰存滅之故,賢淑奸惡之分,非左氏則不詳也。三曰《梁傳》:梁亦漢儒也,亦作傳一冊。《左傳》有晉杜預注,有漢何休注;《梁傳》有晉範寧注。
  • 從《春秋三傳》之爭,聊聊公羊派的興起與沒落
    於是就有了一幫號稱高智商的傢伙跑出來給大家詮釋《春秋》,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氏傳》,號稱《春秋三傳》。另外還有鄒氏、郟氏二傳,可惜沒啥市場,在漢朝時就失傳了。  董仲舒就屬於專門研究和傳承《公羊傳》的公羊學派。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著作-春秋三傳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著作-春秋三傳,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史學著作作為中國文學常識中的重要考點,出現比較多,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史學經典-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音穀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稱。
  • 朱自清先生談國學經典《春秋》三傳(下)
    三傳之中,公羊,榖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公、榖以解經為主,所以咬嚼得更厲害些。戰國末斯,專門解釋《春秋》的有許多家,公、榖較晚出的而僅存。這兩家固然有許多彼此相異之處,但淵源似乎是相同的;他們所引別家的解說也有些是一樣的。這兩種《春秋經傳》經過秦火,多有殘闕的地方;到漢景帝、武帝時候,才有經師重加整理,傳授給人。公羊、榖梁只是家派的名稱,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於他們解經的宗旨,已見上文;《春秋》本是儒家傳授的經典,解說的人,自然也離不開儒家,在這一點上,三傳是大同小異的。
  • 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春秋公羊傳說人類社會分三大形態,而亂世居多
    解讀《春秋》的書目也很有名:《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號稱「春秋三傳」(解讀《春秋》,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比較有名,但早漢朝已經失傳)。三傳當中,唯有《左傳》作者左丘明與孔子亦師亦友。當時親耳聆聽孔子高論,當時就記載成書。至於《公羊傳》《穀梁傳》,卻是孔門弟子根據聽到內容和個人理解,口口相傳,多年之後才成書的。《公羊傳》是子夏傳給了齊國的公羊高,由公羊家世代相傳,直到漢景帝時候才成書。《穀梁傳》的年代更加模糊,只知道傳承人是魯國的穀梁子。
  • 『備考資料』2020廣東事業單位公基知識:春秋三傳
    事業單位公基知識板塊不僅僅在於一點一滴的積累,還需要我們有方向有針對性的選擇。華圖教育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備考資料』2020廣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春秋三傳,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廣東事業單位考試。
  • 《春秋》的作者和時代:孔子 春秋時期
    乃因史記作《春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史3L孚a蘸wwmmm,。,》)仲尼厄而作《春秋》。(((漢書·司馬遷傳》引司馬遷《報任安書》)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