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學必量力」教學原則的教育家。
在教學方法上,提倡量力性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墨子曾以弟子請學射為例子,闡述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的重要性:
二三子有復於子墨子學射者。子墨子曰:
「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
墨子認為教師施教,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順從學生的自然天性,根據學生在才智、能力、知識基礎、個性品質等多方面的不同,量其力而教之,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論,但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採取的方式,正是因材施教的體現。
墨子主張,那些在言辭上有優勢的學生,應該學習談辯的技巧;在動手和實踐方面能力出眾的學生,可以去學習實際的技巧。還主張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程度,隨時調整課程的內容,以及難易程度。
墨子這些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不但在當時具有獨創性,也為後世教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現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使教育取得理想的成果。
在教學的內容上,墨家把科學技術納入教學的範圍。
在先秦時代,像墨家這樣教學內容如此豐富的學派很少,墨家的教育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墨家對教育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科,包括農學、紡織學、手工學、機械學、建築學、商業學、軍事學等諸多方面。
在教學的過程中,墨子主張學生專攻一科。
墨子認識到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因而墨子認為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長,專攻一科,這樣往往容易取得成功。
從墨子對教學內容的分科就可以看出,墨子十分強調技能教育,這和墨家所處的階層有關。墨家弟子大都是社會中下層的民眾,他們僅僅依靠道德和文化知識教育,是無法解決生計問題的,而通過技能教育,他們能夠掌握一種謀生的手段。在生存的問題解決之後,才能夠實行「兼愛天下」的政治理想。
墨子分科教育的方法,在現在也有借鑑作用。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這就需要有各種專業的人才來從事新出現的分工。而同時,技能型也面臨著短缺的局面,因而現代教育要想更穩健的發展,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首先應該考慮到分科和技能教育。
墨家私學和墨家學派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但卻發出了獨特的耀眼光芒,其獨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對當前教育的管理與發展有著不可多得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