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平老師
公號ID:fangxiang-edu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具體篇目可由教科書編者和任課教師推薦,這裡僅推薦古詩文136篇(段)。其中1~6年級75篇,7~9年級61篇。1~6年級的背誦篇目都是詩歌;7~9年級的篇目,除詩歌外,也選入了一些短篇散文。這些詩文主要供學生讀讀背背,增加積累,在教科書中可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編成課文。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今天開始就跟小平老師一起「賞中華詩詞、品生活之美」吧!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 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 籠蓋四野: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 見:同「現」,顯露。
點擊左下方綠色音頻按鈕播放聲音
小朋友,這是一首描寫北方草原的民歌。「川」,說的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敕勒」,就是這片草原的名字,也指的是活動其間的遊牧民族。因此,作者才會以驕傲而充滿感情的方式,在詩裡點名它的地理位置:「陰山下」。
陰山,是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它區分著遊牧民族和內地漢族。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因此,這片背倚陰山的草原,自然也會平添幾分遼遠雄壯。
在草原上追逐水草,牧馬放羊的遊牧民族,以圓頂帳篷為家。而這「敕勒川」上的天空,也恰似一個巨大的圓頂帳篷,嚴密地覆蓋在無邊無垠的草原之上,使人感覺遼闊而踏實。
站在敕勒川上,望向任何地方,都只是一片深藍色的天空,以及茫茫無際的草原!但是,以遊牧為生的民族,卻怎麼也看不膩這風景。你看,這豐美的水草如此茂盛,竟然能把牛羊藏住。當遠處的風呼嘯而來,吹過草原,如波濤翻滾,那成群的牛羊才能隱現其間。
看吶,那黃色的牛,白色的羊,還有灰、白、黑的各色馬兒,全都膘肥體壯。這裡一隻,那裡一群,零星散落在齊人高的豐美水草裡,時隱時現。那揚鞭的牧人啊,管理著許多悠閒就食的牛羊。這是多麼富足而愜意的生活啊!
小朋友,你明白這首詩講的是什麼了嗎?現在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遍吧!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END --
覺得不錯就點
給你身邊的老師、家長們也都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點讚分享下吧!
你的鼓勵是我的動力!
PS:點擊下方「讚賞」即可對我們讚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