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〡必背古詩《敕勒歌》NO.3

2021-02-07 小平老師


文 / 小平老師

公號ID:fangxiang-edu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具體篇目可由教科書編者和任課教師推薦,這裡僅推薦古詩文136篇(段)。其中1~6年級75篇,7~9年級61篇。1~6年級的背誦篇目都是詩歌;7~9年級的篇目,除詩歌外,也選入了一些短篇散文。這些詩文主要供學生讀讀背背,增加積累,在教科書中可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編成課文。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今天開始就跟小平老師一起「賞中華詩詞、品生活之美」吧!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 籠蓋四野: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 見:同「現」,顯露。


點擊左下方綠色音頻按鈕播放聲音



小朋友,這是一首描寫北方草原的民歌。「川」,說的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敕勒」,就是這片草原的名字,也指的是活動其間的遊牧民族。因此,作者才會以驕傲而充滿感情的方式,在詩裡點名它的地理位置:「陰山下」。



陰山,是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它區分著遊牧民族和內地漢族。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因此,這片背倚陰山的草原,自然也會平添幾分遼遠雄壯。


在草原上追逐水草,牧馬放羊的遊牧民族,以圓頂帳篷為家。而這「敕勒川」上的天空,也恰似一個巨大的圓頂帳篷,嚴密地覆蓋在無邊無垠的草原之上,使人感覺遼闊而踏實。



站在敕勒川上,望向任何地方,都只是一片深藍色的天空,以及茫茫無際的草原!但是,以遊牧為生的民族,卻怎麼也看不膩這風景。你看,這豐美的水草如此茂盛,竟然能把牛羊藏住。當遠處的風呼嘯而來,吹過草原,如波濤翻滾,那成群的牛羊才能隱現其間。


看吶,那黃色的牛,白色的羊,還有灰、白、黑的各色馬兒,全都膘肥體壯。這裡一隻,那裡一群,零星散落在齊人高的豐美水草裡,時隱時現。那揚鞭的牧人啊,管理著許多悠閒就食的牛羊。這是多麼富足而愜意的生活啊!


小朋友,你明白這首詩講的是什麼了嗎?現在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遍吧!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END --



覺得不錯就

給你身邊的老師、家長們也都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點讚分享下吧!

你的鼓勵是我的動力!

PS:點擊下方「讚賞」即可對我們讚賞啦!

相關焦點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6:北朝民歌《敕勒歌》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賞析:敕勒川,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尤以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千百年來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句。
  • 鄭州小學必備古詩解析:《敕勒歌》
    鄭州小學必備古詩解析:《敕勒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你知道南山奶粉的牧場在哪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耳熟能詳的一句詩詞,讓人對北方內蒙古大草原的一陣神遊。在湖南,哪裡有這片一望無際的草場呢?你知道在哪裡嗎?在湖南確實有這麼一片茂盛的綠油油的草原,她就是,南山牧場。在國內,有兩處南方牧場,一處是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一處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在此就來聊一聊,湖南的南方大牧場。
  • 錢文輝| 釋《敕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
    圖片來自網絡     《敕勒歌》結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可謂全詩的神來之筆和詩眼所在。正確解釋這句詩對賞評全詩是很重要的。句中的「見」字,一直流行的注釋法釋為:「見,同『現』,呈現,露出來。」我以為「見」可徑直譯作「看見」,不必說成「同『現'」。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優爸詩詞《敕勒歌》NO.103
    詩詞音頻及故事為優爸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點擊小喇叭收聽/記得分享給小夥伴哦今天優爸聯合出版社向你推薦一套繪本到文末即可參加優惠團購-大家還喜歡聽這幾首詩詞,點圖片收聽-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
  • 20200809每日一首 敕勒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1.注釋1)川:平川、平原。3)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4)籠蓋四野(yǎ):籠蓋草原的四面八方。5)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6)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7)見(xiàn):同&34;,顯露。2.譯文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
  • 2018重慶小學語文必背古詩詞:敕勒歌
    2018重慶小學語文必背古詩詞:敕勒歌   敕勒歌   公元4到6世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誦讀:   情緒要明朗豪放。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純淨的藍天,高原的陽光, 虔誠的信徒,還有風吹草低見牛羊。
  • (部編)二年級語文上冊預習教案,《夜宿山寺》《敕勒歌》
    《敕勒歌》注釋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 南北朝時期《敕勒歌》英漢對照
    敕勒歌 (南北朝時期,作者不詳)敕勒川,陰山下。Chilechuan Plain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Yinshan Mountains.天蒼蒼,野茫茫。The heavens are sapphire blue, and the steppe stretches wide. 風吹草低見牛羊。
  • 古詩寫牛十首經典之作:風吹草低見牛羊
    (2)敕勒歌(南北朝)佚名敕勒川,陰山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簡評:這是一片生態的草原。這是一群草原的牛羊。這是一曲粗獷的草原牧歌。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 《敕勒歌》教學設計
    3.初識敕勒族、敕勒川、敕勒歌,讀正確。一千多年前,曾經有這樣一個少數民族,叫——敕勒族。敕勒族的人們就在敕勒川上騎馬、射箭、放牧,高興時還會高歌一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一千多年前的敕勒族流傳下來的民歌——敕勒歌。二、走進《敕勒歌》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通順句子。
  • 兒時背誦的《敕勒歌》背後卻是一場生死殺伐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兒時就會背的《敕勒歌》,朗朗上口,韻律輕快,從來不曾揣測這首小歌是誰創作的,只在作者一欄輕描淡寫的四個字「北朝民歌」,便當它是首民歌,更不會計較太多。然有一將,英姿颯爽,雄風凜凜,馳騁於草原之野,南徵北戰。可觀沙而知來者,可嗅地而知去敵,可於千軍萬馬中百步穿楊,當世英雄無不嘆服。他就是北朝名將斛律金,敕勒族人。敕勒民間有這樣的歌謠來形容斛律金的高祖父:「求良夫,當如倍侯利」。英雄的名號傳到斛律金身上,更多是靠實力而夷服四敵。
  • 在南山牧場慢下來,體驗一回「風吹草低見牛羊」牧羊人的生活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因為《敕勒歌》的影響,從小就對草原充滿了嚮往,很想在草原上體驗一回信馬由韁的自由和愜意。只是,時至今日,信馬由韁的夢想一直未能如願。但是在機緣巧合下去湖南城步縣南山牧場和奶牛來了一回親密接觸。對於南山牧場,從骨子裡面就有一種親切感,因為從小家裡窮,吃的就是散裝的南山奶粉長大的。南山牧場的海拔平均有1760米,屬於高山牧場。
  • 這首古詩是翻譯來的,卻入選語文教材,用13字寫出了絕美北國風光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古詩很多人都已經很熟悉了,因為曾經入選過我們的語文教材,題目就是《敕勒歌》。這首古詩詞產生於南北朝時期,是由鮮卑語翻譯而來的。但是翻譯後的語言卻非常精彩,尤其是詩歌的最後,用「天蒼蒼,野茫茫。
  • 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教師筆記教會孩子想像畫面,品讀詩句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朗讀和背誦古詩,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夜宿山寺》:交流作者,讀懂課題出示李白的圖片,簡介作者。第二首《敕勒歌》的學習可以這樣展開:激趣導入,揭示課題出示草原美景圖,一邊欣賞一邊思考:你都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天藍草綠,牛羊成群,多麼美麗的草原風光呀!北朝民歌用簡單的27個字概括了這美麗的畫面,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 小學語文教材改音,「風吹草低見牛羊」中「見」可改讀為jiàn嗎
    這幾年孩子讀小學,給孩子檢查語文作業和古詩背誦時,發現小學語文教材裡有些常用詞和古詩詞裡的讀音發生了改變。天蒼蒼,野茫茫。」「籠蓋四野」中的「野」為了押韻,強行要求保留「yǎ」古音,那麼後面的「野茫茫」呢?到底是應該順著讀「yǎ」還是按照平常的習慣讀「yě」?如果按平時的習慣讀「野(yě)茫茫」,萬一孩子們問,老師,為什麼同一首詩中「野」一會兒讀「yǎ」,一會兒又讀(yě)?老師該如何解釋?所以,改掉更好,免得把孩子們弄糊塗了。
  • 2首由少數民族語言翻譯而來的古詩,末句均名流千古!
    這一詩句是出自詩經中的《國風·唐風·綢繆》,後來被人完美運用到一首詩歌中,就是《越人歌》,與南北朝樂府詩的《敕勒歌》,都是由少數民族語言翻譯成漢語的千古名篇,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這2兩首詩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