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1983年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棲霞寺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
棲霞寺位於南京城東北處的棲霞山下,棲霞寺不僅規模宏大,殿宇氣派非凡,是南京風景最佳處,而且還因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聲名顯赫,棲霞寺是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之一歷經戰火的棲霞寺。
三論宗的根本論典是印度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故名。又因注重宣揚「諸法性空」,亦稱法性宗。此宗以「二諦」和「八不」之說為中心,發揮宇宙萬法「緣起性空」之理。在中國的淵源自鳩摩羅什譯出「三論」後,即為僧睿、僧肇、僧導、曇影等相繼研究,其中以僧肇最為出名,與鳩摩羅什並稱為「什肇之學」。什肇之學,原流行於北方,後得僧朗傳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鐘山草堂,遇見隱士周,即傳授所學,周因而著《三宗論》。當時江南成實宗很盛,三論的玄綱幾乎斷絕,僧朗來到江南,非難成識大乘師,破斥從來認為三論與成實一致的舊說,使三論學重舊純粹。在棲霞山,僧朗遊於法度的門下,後繼承法度的棲霞寺法席。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懷等十人到棲霞山從他學習三論大義,其中僧詮學有成就。嗣後數代相傳,遂有「攝嶺相承」的宗派。僧朗受學之後,始終隱居棲霞山,住止觀寺,故有山中師、止觀詮等稱號,一生精研三論,成就卓著。僧朗的門下有興皇寺法朗,長幹寺智辯,憚眾寺慧勇,棲霞寺慧布,稱為詮公四友。由於他們的宣揚,攝嶺三論之學越發恢宏。其中傳承學統而開闢後來一宗規模的是法朗。法朗弟子幾乎遍於全國,最著名者當數三論宗的實際創始人吉藏。藏七歲從法朗出家,勇猛精進,成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後,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紹興)嘉祥寺說法,聽眾踴躍,世稱嘉祥大師。後又應隋煬帝之請,住長安日嚴寺,完成三論註疏,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法尊,又使棲霞山與三論宗緊密相聯,棲霞寺也以三論宗的祖庭而名揚天下。
三論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淵源於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宗,三論宗以《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主要典據,由鳩摩羅什翻譯,流傳中國。在中國實際完成三論一宗的大業者為隋代吉藏。該宗著重闡揚諸法性空的理論,也稱法性宗。該宗建立「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理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以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緣起),離開眾多因素和條件就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性空)。一切眾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為無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與否,關鍵在於迷悟。
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鬱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鑑真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巖等眾多名勝。
寺前左側有明徽君碑,是初唐為紀念明僧紹而立,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書法家高正臣所書,碑陰「棲霞」二字,傳為李治親筆所題。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貴文物。
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殿,殿內供奉袒胸露、面帶笑容的彌勒佛,背後韋馱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級而上,是寺內的主要殿堂棗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高達10米的釋迦牟尼佛。其後為毗盧寶殿,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高約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釋侍立左右,二十諸天分列大殿兩側。佛後是海島觀音塑像,觀世音佇立鰲頭號,善財、龍女侍女三旁,觀音三十二應化身遍布全島。堂內塑像,工藝精湛,入化傳神,令人讚嘆。
過了毗盧寶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經樓。藏經樓內珍態著漢文《大藏經》7168卷,另有各種經書1.4萬餘冊。在佛龕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經樓左側為「過海大師紀念堂」,堂內供奉著鑑真和尚脫紗像,陳列著和尚第六次東渡圖以及鑑真和尚紀念集等文物,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贈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寺內還新建了玉佛樓,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鑿精細,裝金著彩,是臺灣僧人星雲捐贈的。玉佛樓兩壁掛有釋迦牟尼佛成道彩圖。
隆相法師,俗名吳傳書,1982年於武漢歸元寺依昌明大和尚座下剃度,1990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90年至2001年曆任該學院教師,教務長、副院長現任江蘇省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美國休斯頓中美寺、南京棲霞古寺、無錫宜興大覺寺住持。《金陵佛教》創刊人,為我國批准的首位獲聘美國寺廟的方丈。[2]
1861年10至1921年7月。俗姓黃,字中央,別號烏目山僧。江蘇常熟人。自幼學於翁同穌,視功名如糞土。16歲時,依常熟三峰寺藥竟和尚出家。弘揚妙法之餘,研習英、日、梵等文字,均通曉有成。並精於詩書畫金石等。21歲受戒鎮江金山江天寺。後任職監院。
1901年起宣揚革命,與中山先生患難稱交,匡襄革命,乃開國元勳。光復後,功成身退,潛心弘法。1919年應法意之請復興棲霞,披荊斬棘,重整宗風。自此,棲霞道場改為金山分宗。
1879年1943年7月。江蘇泰縣曲塘鎮人,俗姓呂,上人生四月即能言,六歲就塾,聰穎異常。8歲投該鎮報本庵依巨蓮上人出家,18歲剃度,詣寶華山受具足戒。1919年宗公應棲霞法老之請,分燈棲霞,克志中興,未及三載宗祖示滅,上人繼任法席。為興棲霞,不辭辛勞,四處奔走,相繼建成大殿、藏經樓、五觀堂、施檀閣、金湯閣、五雲閣、鹿野堂、挹翠樓、客庫房等數百間,足稱叢林之規模。[4]
1898年至1970年。俗姓陶、字明祥、江蘇如皋人。10歲出家,22歲受戒於寶華山,1939年接方丈職。其時內政部下令廢廟興學,舉國寺院惶惶不可終日。師憑其智慧,周旋於馮玉祥、林森之面,數次保護了寺產。抗戰時,師與寂然法師在棲霞寺設難民所,收難民三萬餘人,耗糧百萬斤。1946年,師重建鹿野苑於香港荃灣,闡揚宗性,依者逾千。
茗山法師,法名大鑫,俗名錢延齡,江蘇鹽城人。1914年出生。法師19歲出家,2l歲至鎮江焦山定慧寺受戒。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系江蘇省政協常委。[6]
真慈法師,俗名許耀東,一九二八年出生於江蘇省儀徵市,十六歲出家,獻身佛門六十多年,具有高深的佛學造詣,多年來講經弘法、培養年輕僧才。
生前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與及南京市棲霞寺、靈谷寺、玄奘寺、瓦官寺方丈。
真慈法師於二零零五七月五日二十時三十六分在南京市安詳示寂,世壽七十八歲,僧臘六十一載,戒臘五十七夏。
1928年10月8日出生於江蘇儀徵一個世代務農,虔誠信佛之家。
1944年16歲時在當地法華庵剃度。
1948年在寶華山受具足戒。
1957年來到南京毗廬寺研修佛法。
1957至1959,到中國佛學院深造。
1959年至1964年住靈谷寺任副寺,1964年至1966年住毗廬寺任知客。
1966年至1979年,先後在南京紅衛林場、自力加工社勞動。
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回到靈谷寺任住持,並先後兼任棲霞寺、玄奘寺、瓦官司寺、無想寺住持。[7]
棲霞寺歷史上幾易其名
最初稱棲霞精舍,
1979年修復後
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親筆撰寫了《重修棲霞寺碑文》,對棲霞寺1500年的歷史作了總結和介紹。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剎,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故名攝山。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於此,會法度禪。師自黃龍來,講《無量壽經》於山舍,僧紹深敬重之,因舍為寺以奉。時為齊永明七年也。後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其學益盛。先是僧紹欲於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志,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高俱三丈有餘。梁大同中,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於千佛巖。仁壽元年,隋文帝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寺運益隆,遂與台州國清寺、荊州玉泉寺、濟州靈巖寺並稱為天下四絕。
鑑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未成,歸途曾駐錫於此。宋元以降興衰不一。明末清初雲谷覺浪二師並加修葺。清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設行宮於棲霞,益增殊勝。太平天國以後乃趨蕭條。民國初年,詩僧宗仰自金山來稍事復興,未竟全功而歿。其後寺僧以水泥修補千佛巖,佛首塗抹失真,識者臧馬。解放以來政府對此名剎甚為關注。1963年中日兩國飾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舉行紀念鑑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動,日本佛教界以鑑真和尚雕像齋贈中國,奉安此寺。1966年,四兇之亂,經像法器多遭破壞,寺僧散於四方,而千佛巖之佛首又被毀殿堂賴部隊保護未受摧殘,鑑真像亦幸無恙。中國佛教堂供奉鑑真像,以為中日世代友好之紀念。如此千年古剎今後宜如何保護蓋後之責也,固略述棲霞寺之盛衰往跡以諗來者。
棲霞紅楓藝術節
棲霞山十多種楓葉下月中旬將全線飄紅,屆時正是賞楓的最佳時節。昨天,由南京市旅遊園林局、南京市宗教局、棲霞區政府主辦的第二屆旅遊登山節暨第十一屆「秋棲霞」紅楓藝術節開幕,活動至12月11日結束。活動期間,市民購買全價票,還送電信充值卡。
為方便廣大遊客暢遊南京及棲霞山,南京市旅遊園林局聯合棲霞山、燕子磯、幕燕風光帶及有關旅行社開通了「禮佛、賞楓、觀長江」旅遊專線。每周二、四、六發團,開通至賞楓季結束。市民可乘坐「南棲線」、「138」、「攝堯線」至棲霞山。在棲霞山紅楓藝術節期間,可在南京火車站乘坐秋遊棲霞旅遊專線。周六、周日增設「江蘇路—棲霞山」專線,發車時間為周末7:30至9:00之間,凡購紅楓節門票,均可享受免費乘車到棲霞(單程)的優惠。
紅楓節門票35元/人次,凡在棲霞山景區門票房購紅楓節全價票的遊客,每購買一張全價票,送一張面值30元的950509電信座機充值卡。購票時已享受折扣或其它優惠的遊客不再予以享受此項「購票送卡」優惠。
棲霞寺舍利塔為南唐遺物,是長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我國最大的舍利塔。建於隋代,隋仁壽二年(六○二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壽舍利塔,棲霞寺有其一,十世紀南唐時重建,是棲霞寺內最有價值的古建築。石塔八角五級,高約十五米。基座圍以勾線造石欄杆,為近代發掘五代原物復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龍鳳魚蝦等圖形,現僅殘存一部分。塔身下須彌座各面浮雕釋迦八相。第一層塔身特別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門,東北及西南為文殊(已毀)及普賢菩薩像,其餘四面為天王像。其上為密簷五級,其間刻有小佛龕。各簷仿木構瓦面,角梁端有環寺鈴鐸,尚存少數。塔頂原為金屬剎,有鐵鏈引向脊端重獸背鐵環,後世改用數層石雕蓮花疊成的寶頂。寶塔圖像嚴謹自然,形象生動,雕刻十分精緻,構圖頗富有中國畫的風格,為中國五代時期佛教藝術的傑作。歷經千年風雨,雖有部分石簷毀墜,仍巍然屹立,成為金陵佛氣極盛的見證。[8]
依據文獻記載及造像風格演變,現將棲霞石窟造像大致分為三期[9]:
第一期約建於晉宋之際至宋永光元年。以無量殿左邊編號為下026、下024兩窟造像為代表。
下026窟,為單佛窟,穹窿形窟頂,主尊結跏趺坐於亞形壇基上,手殘缺,佛衣下垂覆壇,呈八字形外展,佛裝衣紋集束於左肩,階梯形衣紋,平直刀法,螺發,螺髻殘毀,頭後塑圓形蓮花,主尊軀幹短且寬,呈方形。兩側脅侍菩薩,立於圓形蓮座上,頭戴方形寶冠,衣飾漫漶不可識。
下024窟,為三壁三龕窟,穹窿形窟頂,三尊主像均結跏趺坐於亞形壇基上(圖59、60),佛衣下垂覆壇,呈八字形外展,佛裝領口呈U形下垂,內著僧袛支,階梯型衣紋,平直刀法,頭後均塑有圓形蓮花,主尊頭,手均有殘損,兩側坐佛均為高髻螺發,手施禪定印,三主尊軀幹相近,短且寬呈方形,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三佛皆有兩脅侍菩薩銑足跣立於圓形蓮座上,衣飾不清。
總結這一期造像風格:均為宆窿形窟頂。佛像身軀粗短呈方形,多為高髻螺發,U形領口佛衣,有陰刻背光及頭後著蓮花,衣襞呈八字形覆壇,亞形壇基。菩薩著方形寶冠,跣足立於圓形蓮座上。出現三壁三龕窟。
第二期約開鑿於5世紀末的十餘年。以無量殿(標號下020)及其周邊下的022、下021、下019(釋迦多寶窟,即南京市博物館標號的13窟)、下004、中102、上193、上089、上148、上090諸窟為代表。大致可分為早、晚兩期。
早期:
下022窟,宆窿頂,主尊結跏趺坐於方形壇基上,後接橫長方形壇基,衣襞覆壇,呈八字形外展,佛衣領口呈U形,內著僧袛支,階梯形衣紋,平直刀法並融有圓雕手法,高髻螺發,手殘缺,頭後著圓形蓮花,窟壁分上下五層,滿雕千佛,主尊軀幹較前期明顯增長。脅侍菩薩?足立於兩側,形象不清。
下021窟,宆窟頂,佛像造型與下022窟相近,佛衣損壞嚴重,方形壇基較下022窟更寬,呈現向下019窟壇基演變的趨勢,佛頭後枕圓形蓮花。
下020窟,即無量殿,宆窟頂,窟內一佛二菩薩,主尊結跏趺坐(圖61),施禪定印,佛腳為佛衣覆蓋,方形壇基,衣襞覆壇,呈外展下垂,U形領口,兩脅侍菩薩外敷水泥尚未揭去,佛頭為高髻螺發。《金陵攝山棲霞寺碑》描述其髮式為「藕絲縈發」。據《海南諸國傳》載:「……三年八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舊塔下舍利及佛爪發,發清紺色,眾僧以手伸之,隨手長短,放之則旋屈為蠡形,按《僧伽經》云:佛發青而細,猶如藕莖絲。」這種藕莖絲的蠡形髮式與佛陀32種妙相之一的「旋發紺青」結合,當為螺發。
下019窟,為雙佛窟,穹窟頂,出現三壁環壇,正壁置釋迦、多寶二佛,側立兩菩薩。兩佛均結跏趺坐於橫長方形壇基上,衣襞覆壇,高髻螺發,線刻背光及頭枕圓形蓮花。左側坐佛,佛衣作U形領口,內著僧袛支,右側坐佛,著褒衣博帶式佛衣,施無畏與願印。二佛右肩原有明顯之孤形飾線,今已無法得見,據此二佛應外披「半披式」袈裟。雙佛兩側立二脅侍菩薩,跣足立於圓形蓮花座上,菩薩著Ⅹ形披帛及瓔珞穿璧交叉於腹前。
晚期:
中12窟,穹窟頂,三壁環壇,主尊倚坐方形壇基上,衣襞下垂覆蓋正、側面壇基,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佛足踩雙蓮,著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隱約可見右領襟敷搭右肘,左領襟斜向右下方,右肩清晰可見披有「半披式」袈裟,內著僧袛支,佛頭螺髻趨於低緩,螺發。左右壁梁脅侍菩薩及力士,面相、衣飾漶漫,只見動態。雕塑方面,人體表現加強,呈現向薄衣貼體風格的轉變。
下004窟,與中102窟相鄰,穹窟頂,作三壁環壇,主尊跣足立於圓形蓮花座上,佛衣右領襟沿左臂敷搭至左肩,頭為螺發,神曲修長,旁邊塑有多尊菩薩或子弟像(水泥尚未揭去),值得注意的是立佛左側以雙腿或單腿跪地的四個小跪人(水泥已揭去)。這一窟主尊在人體刻畫上於中102窟有相似之處。
上089窟,主尊經考察不似窟中原物,疑為別處移來,佛像頭及右手均毀,造型與中102窟主尊極為相似,此像胸前凸起物似有帶結,佛足踩雙蓮,可以看出這種足踩雙蓮的倚坐佛在當時的普遍性。
這種三壁環壇,菩薩、力士脅侍格局的石窟為紗帽峰一帶石窟的主要形式,如上160、上148及上151諸窟。這裡坐佛壇基出現了亞形壇基左右削角並與正壁長方形壇基相結合的新樣式,坐佛多結跏趺坐,頭手及身體殘損均較嚴重,僅可見動態。在上090窟,壇基上海高浮雕有上舉一爪獅子兩隻。
總結這一時期石窟造像風格:均為穹窟頂,出現三壁環壇,佛壇多為方形
與橫長方形,並有千佛出現。佛像軀幹較一期明顯拉長,倚坐、立佛及結跏趺坐均有表現,佛衣穿法也較豐富,U形領口佛衣、「敷搭雙肩下垂式」、「褒衣博帶式」、「半披式」袈裟並存,施有禪定印與無畏印,裳懸外展下垂。菩薩出現Ⅹ形瓔珞,並有穿壁現象。雕塑方面,圓雕、平直刀法混用,造型更重人體表現,衣飾厚度較一期有所減弱,佛像軀幹較一期修長,秀骨清像風格明顯,造像組合也較前期有所增加。其他造像因素如護法獅子上舉一爪及小跪人造型也為這一期新有。
第三期約於6世紀初至梁天正元年(551)年間。以現無量殿前兩接引佛為代表。
損壞較重的一尊,作低髻螺發,佛跣足立於圓形蓮座上,佛衣右領襟沿左臂敷搭至雙肩,衣紋轉折多為凸稜形起伏,對稱刻於胸前,袈裟表現較厚重。另一尊形體保存較為完好,薄衣貼體,下胸腹起伏刻畫細膩,衣紋塑造以階梯式及仿泥條式手法表現,低髻螺發,著裝方式與前一尊相同。兩尊佛像造型相似,雕刻手法及形體表現略有不同,由於兩尊造像均為單體圓雕,其最初所在位置已無從考證(一說從舍利塔旁移至此)。
棲霞三期造像總體風格演變呈現為:造像由身軀粗短向舒展修長變化,佛著裝由早期的U形領口佛衣到後來出現「褒衣博帶式」、「半披式」及「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由較粗獷厚重的佛衣表現向注重人體刻畫過渡,衣飾厚度逐漸減弱,進而到薄衣貼體。佛座由亞形壇基向方形及長方形壇基過渡,最終出現三壁環壇。造像組合由一佛二菩薩而逐漸增多至一鋪多尊。雕刻手法也由平直刀法向圓雕手法過渡。菩薩身著Ⅹ形瓔珞於腹前穿壁也出現在二期
搶救維修工程
我國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棲霞寺舍利塔搶救維修工程於1993年底竣工。這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景點重新對中外遊客開放。由中國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潤主持的這次維修是歷次維修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數百年前由於自然風化、雷擊火焚墜落的8塊石構件粘結至原斷口處。
在舍利塔後邊的山巖中,還有一組南朝時期開鑿的石窟,內鑿佛像500餘尊,稱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無量壽佛,高達10米,左右是觀音、大勢至菩薩立像,組成西方三聖。周圍的巖壁上迫布著佛憲和佛像,在最後一個石窟中,出現了一尊手執鐵錘與鐵錐的石工雕像,據說是佛像的開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鑿入佛完。幹佛崖的佛像桔美壯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98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決定在南京棲霞寺成立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4年9月,棲霞山佛學院招收了56名學僧,他們來自19個省的43所寺廟,在這裡進行了兩年的學習,系統學習了佛教史、佛教三經、百法明門論、五蘊論、唯識三十論要釋、戒律、語文、歷史、地理、時事政策、外語等十幾門課程。1986年7月,首屆畢業生畢業,一部分報考中國佛學院繼續深造,一部分回到原來寺廟從事寺廟教務和管理工作。
舍利塔東有大佛閣,又稱三聖殿,供無量壽佛,為南齊時弋開鑿。佛像坐身高十點八米,連座高十三點三米,觀音、勢至菩薩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風格,頗似大同雲岡石佛。原為舍利塔旁的兩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與洛陽龍門石佛相似,亦為中國佛教藝術黃金時代的絕世珍品。棲霞寺為唐代鑑真和尚足跡所至之處,寺內藏經樓院內設「鑑真和尚紀念堂」,供奉著一九六三年日本代表團訪問南京時贈送的一尊鑑真和尚脫胎塑像,還陳列著鑑真和尚有關史跡資料多種
大佛閣後,舍利塔東,無量殿後山崖間,是千佛巖,有「江南雲崗」之稱,是中國唯一的南朝石窟。據《棲霞寺碑》載,南朝齊代明僧紹死後,其子仲璋與沙門法度首先在西峰兩壁上鐫造無量壽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相傳佛像雕成後,在佛龕頂上放出光彩,於是,齊、梁的貴族仕子,風聞而動,各依山巖的高下深廣,在石壁上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龕,號稱千佛巖。共計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龕,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後唐宋元明各代均續有開鑿,共計佛像七百尊。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飾,金碧煥然,千佛巖位於南方,與雲岡石窟南北遙遙相對,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傑作。
劉宋明帝間,處壬明僧紹隱居棲霞山,夜夢山巖間有如來放光,於是發願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繼承遺志,請僧?法師設計,在西峰石壁開鑿龕窟,和僧人法度共同在四八四年刻鑿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兩菩薩,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後,齊、梁的貴族士子均各拾財貨,依山巖的高下深廣,在石壁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繪,號稱千佛巖。梁武帝年間(五一一年),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修,金碧煥然。明仲璋、法度所鑿的「大佛(龕)閣」,為千佛巖第一窟。因供奉西方三聖,故又稱為「無量殿」、「三聖殿」,現今磚砌的殿門,是為後代修葺結果。大佛殿往東有四龕相列,西邊約有二十多窟,其餘皆散列於山巖上及巖北側。龕內布局,或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窟門兩側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雙獅。漫步其間,常能見到古人題刻,其中以宋人陸九言的「古千佛巖棲霞山」楷書最醒目。
無量殿為千佛巖最早最大的佛龕。無量壽佛居中,兩側分侍觀音、勢至,造像身段勻稱,線條流暢。三佛衣褶作風與雲岡石窟酷似,而開鑿年代比雲岡石窟還早十七年。造像精緻古樸,可與大同、龍門比美,其價值在於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韻,在江南尤其罕見。千佛巖有一尊「佛」,絕無僅有,即三聖殿左側的「石公佛」。相傳在雕鑿最後一尊佛像時,錘輕,石紋絲不動;錘重,石塊崩裂;不輕不重,僅冒火星,老是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為免眾人殺身之禍,便縱身跳進龕內,成了一尊一手舉錘、一手拿鏨的「石公佛」。這個傳說體現了後人對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壽的尊敬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