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2020-12-13 古今三千事

我們總是感嘆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也總是畏懼歲月的無情。但生老病死本是萬物生長規律,過於計較無異於作繭自縛了。其實按照我們千年積累的智慧,我們已經可以左右自己生命的長度和寬度,雖然不能長生,但延年益壽,頤養天年還是有跡可循的。關於這方面的智慧,除了現代醫學在短短幾十年的驚人突破以外,古人幾千年積累的智慧同樣不容忽視。眾所周知安度晚年需要一顆平靜的心,但這顆心卻極不易得,在生活節奏飛速的今天,我們只有儘快的成家立業完成人生最重要的積累,才能在晚年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當然這不僅包括家風的無憂同時也包括了財富的無憂。而古人對此有更深刻的認識,俗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便是古人驚醒後人擲地有聲的鞭策,那麼古人為何說得這麼嚴重?背後究竟有何深意呢?

如今我們衡量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幾乎都是從其物質財務上來判斷,誰家起高樓,誰家開豪車,誰家就是富貴人家。雖然單憑這一點不能最終說明他人是否幸福,但也反映了物質財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古今如此。而題中這句話便是古人對人生財富的態度,這句話其實還有兩個版本分別是「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衰尋子助」和「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相回頭路」,版本多意思卻一樣,只是題中的看起起來更為側目,可以看出這三個年齡在古人的心目中幾乎完全決定了人的晚年。

三十歲是一個讓人害怕的年齡也是一個充滿期待的年齡,孔子那句「三十而立」雖然本意並不是說成家立業,但古往今來人們都將其如此理解正好說明三十歲僅僅是做事合禮,言行得當是遠遠不夠的,雖然與孔子所理解的角度不一樣,但又確實肺腑之言。三十歲已經經歷過人世的打磨,經歷與精力都處於旺盛的完美結合期,這個時候敢做敢拼,完全具備屢敗屢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體力和精力,是積累生存資本的最佳時期。而古人不說三十該「富」偏要說「豪」足見古人的真知灼見,此刻是積累豪氣迎接各項挑戰的最佳時期,也是鍛鍊心性磨練意志的最佳時期,只有豪氣衝雲霄的鬥志才能大浪淘沙拾到金,所以古人這個「豪」非常的精準,可不僅僅是為了與後面的富相對那麼簡單,「豪」是富的前提,只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加上艱苦卓絕的意志,才能煉出「天下風雲出我輩」的豪氣。

四十是個讓人猝不及防的年齡,很多人在咬牙奮鬥砥礪前行時,回頭一看早已滄海桑田,再回首前路卻仍然一無所有,很多因此而沉淪,無可厚非這個年齡對於成敗是尤為的敏感,而這種擔憂又是必然存在的現實。這和古人的擔憂並無二致,不過古人並不是擔心四十的時候沒有奮鬥成功是否就該放棄,古人這句話其實與前一句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古人看到很多人在四十歲以前的黃金年齡仍然不知「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數十年來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沒有積累創造財富的根,也沒有積累成就財富的本,他們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面對這種情況古人心中無奈是不言而喻的。

古今老而有成的莫不是前期的積累才有了後期的厚積薄發,他們時刻不忘自己的初心與理想,並為之奮鬥,有的終生不息,有的死於安樂,但他們終究成功樂,那時的劉邦54了而劉備也已經60武則天更是67歲高齡。第三句其實是總結,前兩句為因第三句就是果,前文說的三個版本也都是三句結尾強調結局的程度不同罷了。大可理解為三種情況,古人一權無人聽於是說「五十將衰尋子助」,二勸無人聽便說「五十將相回頭路」,三勸仍然沒人聽只好說「五十將近尋死路」,可見古人的良苦用心感人肺腑。當然這三句話只是古人勸誡後人要懂得「時不我待」的道理,應當抓住人生寶貴的年華為晚年的安度打下基礎,否則便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否則便是下一個碌碌無為卻又憤世嫉俗者,?

相關焦點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在古人看來,人生百年之中,有很多比較重要年齡段,如果去掉幼時和老年時光,那麼能夠剩下來的寶貴時間根本不過幾十年。所以孔子才會說三十、四十、五十歲,是一個人最需要注意的年齡段,算起來也只不過三十年而已。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有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一個人在三十四十兩個重要階段都沒有一番成就,那麼五十歲乃至隨後的人生歲月中,就都將活在痛苦之中,這是老祖宗對中年人的告誡。
  • 俗語:「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什麼意思?這兩個年齡階段怎麼了
    然而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三十不豪,四十不富」這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年齡階段不應該是人生拼搏的最佳時機嗎?很多人認為三十歲往後時就沒有了機會沒有了勇氣去放手一搏了,因為這個時期不能盲目的去嘗試各種職業,三十歲後就是成家立業了。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想到家,因為很多事情不能再去盲目的嘗試。如果到了四十歲,基本上過去了半生。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聽聽老農怎麼說
    這些民間經驗通常是以俗語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村有句老話說得好,「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止茶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 老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對嗎?
    就比如題中所說的這句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從字面的意思上面,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這裡我個人通過我自己的理解,來單獨說說其中不同的地方。三十不發:三十,為而立之年。在古代,就是一個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成長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一般,就像家中房屋的柱子一般,可以擔起家庭的重擔。那麼,這裡的三十不發,從字面意思是理解,就是三十歲了,你還沒有發達,也就是事業有成,工作穩定的情況。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當然,除了這些,年輕人的發展問題,也是他們常常談論的熱門話題了,我們經常會從老人的口中聽到一些類似於:「三十不富,四十不發,五十將來尋死路」的俗語,可這些話又作何解釋呢?這些話的用意又是什麼呢?這句話其實就是縱橫了人的一生經歷:三十歲只是人上的一個已站、一個路口。
  • 老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才是經典,早明白少吃虧
    在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當中,我們是能夠看到諸多文化的形成,而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是關乎自己的切身利益的,從我們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在無時無刻不接受這種文化的薰陶,在生活當中從開始講話到學習,我想這些已經是融入到了我們整個的生活當中去了,而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的積澱
  • 俗語: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什麼意思?說的是男人本性!
    俗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也多見於老人對晚輩的教育。俗語也稱為俗話或者常言,即是民間流傳的通俗容易理解的語句,在中華千年歷史長河中,俗語這一民眾文化可謂是璀璨而悠久。俗語:"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說的是男人的本性,要說生活中什麼時候能用到這句俗語,那恐怕要算得上男女之間的感情糾葛了吧。鍾無豔和夏迎春都是歷史上的女性,只不過兩個人是相對的極端,前者醜而有才,後者美而無能。兩個人同是戰國時期齊宣王身邊的女人,只是因為生來相貌不同兩個人的身世也迥然各異。
  • 古人說:「不娶仰面女,不嫁低頭漢」,可以說是句句在理!
    中國歷來流傳著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看似簡短,卻蘊藏著極為深刻的寓意。是古人千百年來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瑣碎事情的經驗總結。今天就來說說古人說的這句:「不娶仰面女,不嫁低頭漢」的意思,可以說是句句在理!1、不娶仰面女所謂的仰面女,在這句俗語中是指:高傲的女人,不懂道理的女人。這類女人看上去很霸道,性格比較暴躁,高傲又不講人情味。入了門之後很難做到溫婉柔美,謙遜有禮。而這二點又是古代女子嫁人最被看重的兩個標準,所以娶妻不娶仰面女。
  • 俗語:老祖宗說「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是什麼意思?句句在理
    俗語:老祖宗說「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是什麼意思?句句在理從古到今,婚姻對人們來說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希望能找到一個理想的伴侶共度此生,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但理想的伴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三十狼,四十虎」到底啥意思,古人總結得很到位
    俗語,是古人在生活與勞作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些通俗的語言。俗語非常簡短,但寓意卻很深刻。
  • 古人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啥意思?總結的句句在理
    相比一些高雅的文化,一些聽起來比較「俗氣」的文化也流傳了下來,像農村俗語就是一個例子。俗語沒有詩詞歌賦的高雅,更沒有琴棋書畫的韻味,但是它裡面包含著深刻的道理。作為古人對於生活的總結,俗語都非常簡短,只要是認真分析,你就會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古人的忠告,成年人值得一看
    記得有位作家說,所謂的成熟便是多大的年紀做多大的事情,而古人也早有「三十而立」的說法。此外,民間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更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
  • 常聽人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有何深意?和現在意思一樣嗎?
    民間總是把「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來形容男女或是專指女主,其實無論是專指前者或者後者,都是人們思路不同導致的。其實大家很少知道的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還是指中國古代的人們身體年輕力壯,生活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 古人講:「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總的來說,這句俗語還是比較有道理的。生活在現代社會,這句話依然適用。相比一個嗜酒如命、沉迷美色、貪財的人,普通人就顯得尤為幸福。最後也是建議大家在平時閒暇時間多了解一些俗語,就像這句俗語一樣,作為老祖宗的忠告,學到就是賺到。以上就是筆者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能有很多不恰當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正。
  •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可謂老祖宗的血淚忠告!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可謂老祖宗的血淚忠告!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農村老人喜歡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傳給後人,避免後輩們走了彎路,後來人們將這些口口相傳的語言稱之為俗語。
  • 古人忠告:「人過中年,富不管兩種人,窮不管兩件事」,啥意思?
    等到五十歲左右,距離暮年越來越近,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精力也大不如從前,若不出現意外,這輩子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基本就這樣了,該有的已經有了,不該有的很難擁有。孔聖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眾所周知,古人平均壽命相對短一些,那時候的四十歲,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五十多,所謂的「四十不惑」,是指不被外界的人和事迷惑,看透生活的本質。
  • 古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有啥深意?專家:不知道多半會吃虧
    ▲範仲淹雕像02除了詩文之外,也有不少古語中也有與年齡有關的因素,比如古人說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古人形成這種以「三十」和「四十」為年齡界限的觀念一方面是因為古時人均壽命比較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古人並沒有完善的教育體制,每個人啟蒙和讀書的時間都是隨機的,不像現代有著成熟的教育體制。
  • 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男人像把土」,古人說的是啥意思
    在淳樸的農村地區,流傳著一種通俗易懂的語句,這種語句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因其通俗易懂的特點,在廣大人民心中倍受歡迎,無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他總能說出幾句俗語。俗語是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下來具有深刻哲理的語句,牢記俗語更是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規避風險,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
  • 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歲立下學習的志向,並且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成為當時最博學的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孔子看來,三十歲的年紀能夠自立,包括精神和物質;四十歲做到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看淡一切,懂得天命所在,餘生才能不後悔。
  • 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長見識了
    為此,明代鬼才馮夢龍收集了來自民間的各類俗語,涉及教育、生活、為人處世、家庭親情、經商等領域,組合成《智囊全集》,並做出詳細的白話文說明。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想必大家聽說過,便是「富不添丁,窮不添女」。這句俗語表面意思貌似很好理解,可深刻的內涵搞懂,則是需要仔細研究一番。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古人的智慧之談,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