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內向、社交恐懼,常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該怎麼辦?

2020-12-09 羅伊周

今天收到一位網友的提問:自卑、內向、社交恐懼,常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該怎麼辦?

了解真正原因

我在解決這一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這三種表現是什麼。

首先自卑感,自卑感就是指和別人比較,我們低估了自己產生的這種情緒體驗而陷入一種心理上的缺陷。

而內向則大多表現為不太願意與人交往,性格比較沉悶不外露。

什麼是社交恐懼?

這種恐懼就是以過分和不合理的把外界某種客觀事物為情境的主要表現,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或者是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

這三種現象,它是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說自己認為心理上處於一個弱勢,害怕與別人交往,把自己設立在一個對自己來說很不利的一個情境當中,有一種不安全感。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

其實那種不安全感跟我們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跟我們的周圍環境也是有關係的,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超出自己理解範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讓感到非常的無助或者是受到了創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不安全感。

改變自己

既然知道了它的原因,我們就要改變自己。

01、而面對內向的人,我推薦一個方法就是4P方法。

這個是什麼呢?

指的是準備(preparation)展示(presence)推動(push)練習( practice),通過這個4個步驟就會形成一個訓練的閉環。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不得不參與一些需要領導能力的場景當中。

第一步:準備。計劃越充分應對自如

準備工作會讓你應對突發事件時也會有信心表現出來。

第二步:展示。贏得好感的技術

就是你要如何定位你自己,把你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去看

第三步,推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在整個準備過程當中,你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你要如何推著自己離開舒適區,把自己提前準備的東西展示出來,這中間需要戰勝你自己。推動自己戰勝恐懼的方法是提高和鞏固這些技能的最佳方法。

第4步,練習。創造機會不斷提高

利用每一次機會來練習新的行為方式,很多成功的人士或者運動員都是通過不斷的練習來獲得成功的。

剛才說的那個是面對內向內向的人,要如何訓練自己。

02、下面,我來說一說對於自卑的人和社交恐懼的人要如何訓練?

在生活當中我們肯定都會遇到這一類人,他們看起來非常的冷漠,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封閉的殼子裡面,不與外界接觸,其實這個也不是他們不願意面對的這個情況,只是他們覺得對人對外界是一種不安全感,就像顧城的詩叫《避免》: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對於如何避免,如何處理這種不安全感的心理方法。這種方法又叫做自我交談法,

步驟一:就是找準「病灶」,也就是說要學會識別自己在心理上是否存在不安全感,要正確的評價他。

舉個例子,一個經常使用「必須」的人,就往往會陷入到追求完美的困境。就是另外一個經常擔心我會怎麼怎麼樣,我不能怎樣,那就可能會產生一種迴避的心理。再有就是一個人經常會要不要給他打個電話,我要是不給他打個電話就生氣,往往這種人就很在意別人的感受,就明顯的暴露出來,你的內心是一個就非常不安全感的人。

步驟二:將自己一分為二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需要做這個訓練,就是要將自己一分為二分出,哪一個是你擁有健康思維的人,哪一個是你充滿不安全感的負面思維?

這一步一定要讓你認清楚自己。

步驟三:就是要對不安全感堅決說不。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腦子裡想的是什麼,沒有辦法控制啊,那我更沒有辦法去控制我自己的行為啊。

步驟四:掙脫固有思維

我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對一件事情說不。這些事情很容易做不到嘴上說的那樣,所以我們就很容易被自己腦海裡的不安的想法纏住,先入為主我想的是怎麼樣?那是我實際並沒有這樣做。

步驟五:自我啟發。

自我啟發有兩層意思,第1層意思就是儘早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可以從一些難度較低,危險係數較小的一些挑戰開始,從簡單的成功起步不斷積累成功的經歷,增強自信心。而第2層意思就是保持持續的成功,也就是說如果你決定要打開心扉,你就要堅持努力的長期去做這件事情下去,不要半途而廢,也不要一勞永逸,因為不安全感已經成為你的個性和習慣,一旦你不能失去的就讓它很快就會恢復原樣。

寫在最後

我們遇到問題不要陷入思維模式中,更不要過多的依賴他人,而是要加強自我訓練,加強讓你自己照顧自己,重新面對生活。

相關焦點

  • 性格內向、自卑,社交恐懼,怎麼辦?
    生活中有很多非常內向的人,跟熟人相處一切如常,但一到與陌生人交流的時候或者在人多的場合,他們就會臉紅耳赤,特別害羞靦腆,手足無措,不敢講話,只能看著別人交談甚歡,自己傻呵呵愣在原地,猶如在熱鍋上煎熬。那麼,這種現象該如何解決呢?去年特意參加了一些口才類的興趣課程,學習了怎麼說話,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提三點建議:第一,積極突破自我,尋找機會練膽。能和熟人自如相處,說明本身語言表達能力沒什麼問題,但同陌生人或在人多的場合講話就緊張,其癥結是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懼。。
  • 該怎麼改掉自卑內向的性格?
    在這個我們每天避免不了的要隔著屏幕跟別人聊天的時代,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了社交恐懼症,而這部分社交恐懼症中,自卑內向的人卻佔到百分之七十。其實自卑內向的人主要原因是:性格膽小膽怯脆弱敏感所導致引起的心裡害怕,不相信自己,不敢跟外面人群接觸交流,害怕自己各方面做的事情沒有人家優秀做的不如人家好;心裡好像感覺自己嘴笨不會說話或者腦子反應不快不敏捷一樣;實際上那是自己錯誤的心理想法,誤導自己而已。
  • 內向的人如何打破社交恐懼,讓自己輕鬆面對社交
    內向性格區分標準不是話多和話少。內向性格不一定都是社交恐懼,但內向性格的人社交恐懼的概率大些。性格內向和外向各有優勢、劣勢、和其價值。內向性格並不是一種缺點,只是人性格的一種方式。內向性格因為獨處,所以深思、會更謹慎。內向性格的人克服社交恐懼之前最應該做的是接納自己是內向性格,然後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發展自己的社交需求,發展社交優勢。
  • 社交恐懼怎麼辦呢?這四點你必須知道
    在現代社會中,社交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不可能孤立人獨自生存,總要和不同的人去打交道然而,有些內向的人在社交方面往往帶有恐懼心理,主要表現在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自卑、情緒高度緊張等方面。那麼,社交恐懼怎麼辦呢?一般的程序是通過逐步遞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對恐懼的耐受性,從而達到消除社交恐懼反應的效果。首先要不斷地告訴自己,這種恐懼是可以消除的。並正確認識人與人交往的程序,了解與人交往的方法。
  • 你也有社交恐懼嗎?
    社交恐懼的10個主要特徵:1、說話時總是躲閃別人的眼睛,不敢和別人對視,怕被別人窺探到自己的內心。或是總是多動用一些掩飾的動作去極力掩飾自己的內心。2、聽到電話的第一反應是煩!很煩!非常煩!不想接電話,感覺沒有什麼想說的,或不知道要說什麼?
  • 內向與社交恐懼有什麼區別?
    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常見的恐懼症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症三種。
  • 孩子有社交恐懼怎麼辦?父母不要著急,這三點幫助孩子無障礙溝通
    社交恐懼,不僅僅會發生在我們成年人的身上,在一些膽小或者內向的孩子們身上也會經常發生,但是會讓很多人誤以為這是孩子們老實聽話的表現。如果家長們沒有多加關心留意,就很容易導致自己的孩子擁有社交恐懼症,這會嚴重的影響孩子們心理和性格發展。我朋友的兒子,在去親戚家玩耍的時候,孩子雖然表現得很高興,但是他都不太喜歡去叫人,這就讓我的朋友感覺很為難。
  • 江疏影不再社交恐懼,成年人面對自卑該如何自救?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早年我自己患有抑鬱症的時候經常看一些名人走出抑鬱症的案例鼓勵自己,其中江疏影的故事讓卻讓我有種另外的感覺,江疏影近年來出演了多部影視作品,頂著女神的名號,在舞臺上熠熠生輝。
  • 社交恐懼:口罩能治好社交恐懼症?
    口罩掩蓋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戴上口罩,社交恐懼症減輕了?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內向並不是社交恐懼症。「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頭上。4.如果病情嚴重,患者可能因恐懼而與社會隔絕,僅與家人保持接觸,甚至失去工作能力。但當離開恐懼對象時,便沒有任何焦慮了。如果只是在當眾發言時會有些緊張,完全屬於正常情況,不用擔心。不要給自己暗示,經常性暗示自己有社交恐懼對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如果有,請花一分鐘做個測試題,測一測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 社交焦慮量表(LSAS)是目前應用很廣的社交恐懼自測評估工具。總共24道題,每道題答兩個分數。(總分是144分): 0~30分:你沒有社交恐懼 31~60分:你有輕度的社交恐懼,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所以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你可能面對陌生人時會緊張、焦慮,但一旦熟悉了,這種緊張的情緒就會大大緩和。
  • 內向不代表不想社交,沒有社交能力才是最苦惱的
    媽媽們總是因為孩子的內向感到特別焦慮、苦惱,卻又無能為力。內向的孩子往往會被貼上膽小、自卑、沒禮貌的標籤。他們也很頭疼,又不能強迫、又不忍心看著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玩,以後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該怎麼辦呢?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不是沒有社交的動機,只是缺乏社交的技能。內向是指人偏向於從內部世界尋找快樂,勝過從集體生活獲得樂趣的特質。
  • 內向者怎樣克服社交恐懼?開言英語學員給出完美答案
    (原標題:內向者怎樣克服社交恐懼?「你性格太內向了吧」……在生活中,相信你一定會遇到性格內向的朋友,或者你本身就是一名性格內向的人。性格內向的人,會讓人聯想到社交恐懼症。那麼,內向者該怎樣克服社交恐懼?日前,開言英語學員Richard在Talk演講比賽中,用自己親身實例告訴大家,內向者只要勇於挑戰內心的懼怕,突破自我的局限,一樣可以避免成為內向的受害者。
  • 自卑、敏感、不說話,不是內向害羞,社交恐懼症的絕望你了解嗎?
    社交恐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上有這樣一條獲贊很高的回答:跟人相處很累,帶來的壓力感遠遠大於舒適感;路上怕遇到熟人,更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人多的地方就會不安,第一反應永遠是躲;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擔心自己會出錯;害怕麻煩別人,或者別人厭煩的表情
  • 性格內向,社交恐懼多年,我不想再擰巴自己了
    ONE社交恐懼症已經伴隨我很多年了。我屬於內向型性格,青春期時一度非常自閉,自卑,灰暗。以前,我爸經常會跟我說,你這麼不愛說話,以後到社會上是很容易吃虧的。在老家時,看到很久未見的熟人,我會本能的低頭,慌亂得很想逃開。不想打招呼不想喊人。家人總說我,「你太不懂事了!」我不知道,我就是感到無所適從。有時候,別人以為非常簡單的一句打招呼,可能對我來說,就如凌遲處死一樣的難受。
  • 大一新生,社團面試失敗,班委競選落選,感覺很自卑,該怎麼辦?
    我現在感覺很自卑,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該怎麼辦?」一名大學生問。班委競選失敗,社團面試失敗,但還能通過學姐的「人脈資源」進入學生會,這位同學你絕對不是一無是處。真正的一無是處是什麼?而作為大一新生,怎能說自己是一無是處呢?大一新生,如同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大學的美好生活才剛剛開始,豈能妄自菲薄?一遇到挫折就長籲短嘆,如同打蔫的某種果蔬,這種心態可不好!換個角度去思考,請把這8個字多讀幾遍——「得到就意味著失去」,那麼你就不會那麼鬱悶了。為什麼說「得到就意味著失去」呢?
  • 你真的了解社交恐懼嗎?
    對於社恐的一大誤解,就是社恐=內向,其實不是,內向是中性的性格特點,可能大多數內向的人的社交需求比較少,但是當他社交的時候他並不害怕。不過社恐不一樣,社恐怕人。第一個階段:恐懼社恐的人,他們會先入為主,覺得自己表現不夠好,然後越恐懼越緊張,越緊張越恐懼,於是他們產生了我乾脆不去或者是逃走的念頭,但是這樣的念頭就會讓他非常的自責和內疚,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窩囊廢,然後發自內心的鄙視自己。
  • 重視社交恐懼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
    這些典型的表現就是社交恐懼。有時社交恐懼並不易分辨,當你感覺自己在集體中成為焦點被評價時,就會產生恐懼;當產生的恐懼過多成為廣泛性社交恐懼。最常見的社交恐懼症就是對公眾演講的恐懼。沈從文第一次講課,緊張的不知道說什麼,站在臺上很久沒有講話,等到慢慢冷靜下來之後,準備的課不到10分鐘就講完了,離下課還有很長時間,他不知道該幹什麼了,後來他乾脆在黑板上寫到:「第一次上課,我很害怕」。同學們看到這句話之後都笑了。社交恐懼症早發於童年晚期和青春期。那些內向的兒童在面臨同伴的壓力時,更易患社交恐懼症。
  • 自卑並非一無是處
    在生活中,人們常會將自己的境況與他人相比,對於境況優於自己的人,人們常表現出羨慕、無力、沮喪等心情,這種心情常被稱作為自卑感。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自卑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但嚴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種缺陷。
  • 社交恐懼:父親攻擊暴躁,孩子自卑逃避,家族的脾氣是該療愈的點
    周圍有人在,或有人靠近自己,自己就會特別恐慌焦慮,怕別人會跟他說話,他怕不知道怎麼回答,顯得無能顯得傻。他怕別人看到他很傻的樣子,他怕別人嘲笑他像傻子一樣。 他害怕跟別人待在一起,待在一起會特別緊張,緊繃,特別是後背。手裡拽著東西還好,如果手裡沒有東西,就感覺沒有著落,不知所措,身體會不自主發抖。
  • 社交恐懼:要明白自己與朋友交往到底是擔心害怕什麼?
    小慧其實從小就內向寡言,中學時暗戀班長,但她發現班長喜歡的是外向開朗、潑辣積極的女生。正好到班幹部改選的時候,小慧想通過自己的參加博得班長的好感。她花了很多精力和心血準備參選,每天對著鏡子一絲不苟地演練。然而到了演講當天,她發現班長並沒有到場,霎時間,她腦子裡一片空白,就好像一隻被衝到沙灘上的魚,什麼話也說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