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穎媽談育兒,點擊上文關注了解更多!
古人有句話叫: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出自陸世龍《家庭問題》,原話:「過去有一種很受推崇的談話方法——『人前教子,背後教妻』,我們至今還常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人前教子背後教妻」指的是:對孩子的教育可立即當面進行,讓他明白錯在哪,該怎樣做。妻子如果有錯,則應該在只有你倆的情況下指正,不要在別人面前指責,這樣雙方都有面子,不傷自尊。
事實上呢?教育孩子真的適合在人前嗎?我們來看一個生活案例吧。
莉莉帶著5歲的兒子在超市購物,看到超市裡面那麼多有趣好玩的東西,還有那麼多看起來很好吃的食物。孩子經不住撒起歡來,一路連蹦帶跳,什麼都想要拿起來看一看,不知不覺就離媽媽很遠了。莉莉一看兒子跑了那麼遠,就在後面大喊,「浩浩,等一下,等一下媽媽」,可是孩子像沒聽見一樣,繼續往前走。
為了趕上孩子的步伐,莉莉累得氣喘籲籲,三番五次之下,她經不住在超市裡大吼:「不要再走了,你聽見沒有?叫你不要東奔西跑你沒耳朵嗎?跑丟了你自己回去?……」
她逮到「活蹦亂跳」的浩浩,還順手拎起了他的耳朵,可浩浩面色不改,大眼睛依然到處掃視身邊的各種商品,仿佛沒有聽到媽媽的話。媽媽只能快速的選購完需要的商品,拉扯著兒子往收銀方向走去。
5歲的孩子其實已經很有自我意識了,也正是調皮搗蛋的年紀,面對孩子的調皮不聽話,很多家長下意識的會採用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其實教育是要講究場合的,不光大人有自尊,孩子也一樣。
不少80後是在上一輩的「棍棒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提起父輩的教育方式,不少年輕人都「難以回首」,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用步自己的後塵。試想一下,父母當著別人的面教訓你,或者是拿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來比較你身上的缺點,你作何感受呢?把同樣的情況轉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或許你就可以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了。
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過程中共有兩次典型的逆反階段,第1次為3~5歲,自我意識出現萌芽,喜歡與父母做對。第二逆反期為10~11歲至15~16歲之間,也就是少年期,渴望與成人平等。
在逆反期時,孩子會比平日更難管教。如果你總是採取命令、威脅的方式,時間長了孩子要麼充耳不聞要麼從此畏懼父母。遇到自尊心強的孩子,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還會影響孩子後續身心的成長。法國思想家蒙田就說過:棍棒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更為懦弱,更為固執。
批評孩子的通用公式
批評公式:批評=陳述事實+確認可罰性+表達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不貶低人格)+表達期望。
在公開場合批評教育孩子,因為情緒激動,成人往往會忽視對孩子的心理影響,言語也不容易顧及到孩子的自尊。像上述這個案例,如果父母在去超市之前就能夠跟孩子溝通好接下來的事情並表達出期望,孩子也就不會出現上述的那一幕。
除了要注意場合,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保持平等立場
著名兒童文學家教育家陳伯吹先生早就倡導過: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要蹲下來,和孩子的個頭「保持一致」,這樣的動作就是告訴孩子「我們是平等的」。
俯下身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平等溝通,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詢問他這樣做的目的。如果如果孩子不願意主動說,可以試著照你的猜測來引導他。他說他愛你,為什麼覺得這件事情是錯的,讓他明白自己行為的邊界。
二、表達你的感受與期待
作為父母,適時的表達你的情緒是合理的。告訴他你覺得很生氣;你為他的行為感到很痛心。但家長一定要注意語言表達,不要打壓孩子的自尊,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即便我的行為是錯的,但是我這個人是對的,不去貶低孩子的人格。最後能表達你的期待:我相信你下一次會做得更好;你會越來越棒的。
三、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還是就上面這個購物的案例,在出行之前付媽媽可以跟孩子溝通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個方式。家長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給孩子不同正確選擇,比如坐在購物車裡或者是緊跟著媽媽兩種方式。或者可通過開放性、啟發性的提問,來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怎麼樣做最好。孩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再結合家長的想法,在雙方意見的綜合下,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北風和南風一起比賽,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吹出了最刺骨的冷風,行人因為寒冷難耐,反而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放在教育孩子身上也一樣,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才能潤物於無聲!才能教育出性情平和的孩子。
--END--
我是穎媽,一孩媽,育兒達人,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臺優質創作者。喜文字,樂分享,我手寫我心,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