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教子,背後教妻」,教育孩子不光要注意場合還要注意方式

2020-09-03 穎媽談育兒


文|穎媽談育兒,點擊上文關注了解更多!

古人有句話叫: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出自陸世龍《家庭問題》,原話:「過去有一種很受推崇的談話方法——『人前教子,背後教妻』,我們至今還常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人前教子背後教妻」指的是:對孩子的教育可立即當面進行,讓他明白錯在哪,該怎樣做。妻子如果有錯,則應該在只有你倆的情況下指正,不要在別人面前指責,這樣雙方都有面子,不傷自尊。

事實上呢?教育孩子真的適合在人前嗎?我們來看一個生活案例吧。

莉莉帶著5歲的兒子在超市購物,看到超市裡面那麼多有趣好玩的東西,還有那麼多看起來很好吃的食物。孩子經不住撒起歡來,一路連蹦帶跳,什麼都想要拿起來看一看,不知不覺就離媽媽很遠了。莉莉一看兒子跑了那麼遠,就在後面大喊,「浩浩,等一下,等一下媽媽」,可是孩子像沒聽見一樣,繼續往前走。

為了趕上孩子的步伐,莉莉累得氣喘籲籲,三番五次之下,她經不住在超市裡大吼:「不要再走了,你聽見沒有?叫你不要東奔西跑你沒耳朵嗎?跑丟了你自己回去?……」

她逮到「活蹦亂跳」的浩浩,還順手拎起了他的耳朵,可浩浩面色不改,大眼睛依然到處掃視身邊的各種商品,仿佛沒有聽到媽媽的話。媽媽只能快速的選購完需要的商品,拉扯著兒子往收銀方向走去。

5歲的孩子其實已經很有自我意識了,也正是調皮搗蛋的年紀,面對孩子的調皮不聽話,很多家長下意識的會採用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其實教育是要講究場合的,不光大人有自尊,孩子也一樣。

不少80後是在上一輩的「棍棒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提起父輩的教育方式,不少年輕人都「難以回首」,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用步自己的後塵。試想一下,父母當著別人的面教訓你,或者是拿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來比較你身上的缺點,你作何感受呢?把同樣的情況轉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或許你就可以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了。

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過程中共有兩次典型的逆反階段,第1次為3~5歲,自我意識出現萌芽,喜歡與父母做對。第二逆反期為10~11歲至15~16歲之間,也就是少年期,渴望與成人平等。

在逆反期時,孩子會比平日更難管教。如果你總是採取命令、威脅的方式,時間長了孩子要麼充耳不聞要麼從此畏懼父母。遇到自尊心強的孩子,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還會影響孩子後續身心的成長。法國思想家蒙田就說過:棍棒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更為懦弱,更為固執。

批評孩子的通用公式

批評公式:批評=陳述事實+確認可罰性+表達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不貶低人格)+表達期望。

在公開場合批評教育孩子,因為情緒激動,成人往往會忽視對孩子的心理影響,言語也不容易顧及到孩子的自尊。像上述這個案例,如果父母在去超市之前就能夠跟孩子溝通好接下來的事情並表達出期望,孩子也就不會出現上述的那一幕。

除了要注意場合,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保持平等立場

著名兒童文學家教育家陳伯吹先生早就倡導過: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要蹲下來,和孩子的個頭「保持一致」,這樣的動作就是告訴孩子「我們是平等的」。

俯下身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平等溝通,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詢問他這樣做的目的。如果如果孩子不願意主動說,可以試著照你的猜測來引導他。他說他愛你,為什麼覺得這件事情是錯的,讓他明白自己行為的邊界。

二、表達你的感受與期待

作為父母,適時的表達你的情緒是合理的。告訴他你覺得很生氣;你為他的行為感到很痛心。但家長一定要注意語言表達,不要打壓孩子的自尊,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即便我的行為是錯的,但是我這個人是對的,不去貶低孩子的人格。最後能表達你的期待:我相信你下一次會做得更好;你會越來越棒的。

三、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還是就上面這個購物的案例,在出行之前付媽媽可以跟孩子溝通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個方式。家長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給孩子不同正確選擇,比如坐在購物車裡或者是緊跟著媽媽兩種方式。或者可通過開放性、啟發性的提問,來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怎麼樣做最好。孩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再結合家長的想法,在雙方意見的綜合下,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北風和南風一起比賽,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吹出了最刺骨的冷風,行人因為寒冷難耐,反而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放在教育孩子身上也一樣,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才能潤物於無聲!才能教育出性情平和的孩子。

--END--

我是穎媽,一孩媽,育兒達人,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臺優質創作者。喜文字,樂分享,我手寫我心,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當面教子,背後教妻」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當面教子,背後教妻」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當面指出孩子的錯誤。而對於妻子有不對的地方要放在沒有人的時候再說。這就是農村俗語的魅力所在。表面意思看上去很清晰。但是妻背後卻蘊含道理。俗語的表面為什麼這麼說,背後一定有原因。且其中深處蘊含的意義又被很多人贊同。
  • 孩子弄壞別人口紅要當面教訓嗎?《朱子家訓》:堂前教子枕邊教妻
    在明代朱用純的《朱子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大意是說,男子教育孩子要在人前,教導妻子應該在人後,於是有了一句管教孩子的老話,叫做人前教子。我小時候受到父母「明事理」教育觀念的影響,也認為明事理的家長,如果孩子犯了錯,當著人家的面是一定不能袒護的。
  • 「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容易摧毀孩子自尊心,怎樣才能保護自尊心
    人都有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所謂過剛易斷,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需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儘量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自尊心受挫的情緒,進行自我調整。中國有句古話:「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在中國,家長當著眾人的面大聲呵斥孩子,幾乎是司空見慣。
  • 「人前教子」是讓孩子知恥而後勇?破壞孩子自尊心的教育,不可取
    家長耐心不足,太過著急了,使得家長們不分場合的教育孩子。因為他們當初就是那麼經歷過來的。他們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完全忘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孩子與孩子間是不同的,時代與時代之間的差別更大。家長以為的教育,其實在孩子的眼中就是一種羞辱,一種難堪,一種對他們不滿的宣洩。二、「人前教子」只是負面情緒的宣洩雖然俗話說「人前教子,背後教妻」,但是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還是要因人而異,不能強行將別人的教育方式加到孩子身上。家長們錯誤的教育不僅會誤導孩子,必然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 「人前教子,人後教妻」,古人留下的這句話,當今時代還適用嗎
    「人前教子,人後教妻」,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我知道這句話是從我爺爺那裡知道的。當時是因為一個弟弟犯錯了,然後就被教訓了幾句,我爺爺就說,「人前教子,人後教妻」,犯了錯就要被教育,在多人面前教育你是為了讓你更深的認識自己的錯誤。
  • 別再「人前教子」了,教育孩子也要「留面兒」
    古語有云「人前教子,背後教妻」,意思就是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當眾訓誡,這樣他們更容易長記性;而如果妻子出現問題,那麼就要關上門在再交流,這是給妻子尊重。然而現如今,這種說法已經不適用了,夫妻之前應該平等相待,沒有教育一說;教育孩子的時候,則需要給他們多留面兒。
  • 智慧父母課堂|人前不教子——維護孩子的自尊,才能贏得他們的愛和尊重
    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人前不教子(維護孩子的自尊,才能贏得他們的愛和尊重。)孩子的話讓我猛然意識到,我的母親就經常在外人面前指責我或者是我的父親,我心裡很不喜歡這種方式,卻不經意地以同樣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朱子家訓》曾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
  • 古人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
    文/邱光興某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關於培養教育孩子的文章,說是要想教育好你的孩子,父母就得恩愛互敬做好榜樣,切不可當著孩子吵架鬧矛盾云云。我也湊熱鬧將其轉發到朋友圈,並借「堂前教子,枕邊教妻。」的古話闡釋說事兒。
  • 「人前教子」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沒掙回面子,還容易傷了孩子
    在古代,存在一種「人前教子,背後教妻」的說法,當眾責備孩子更像是一種訓誡,讓他長記性;妻子出現了錯處,不要當著他人以及子女面前責備,這是對妻子的尊重。不過這種說法,放到現在來看可能已經不再適用了。「人前教子」,沒掙回面子,還容易傷了孩子
  • 「人前教子」真的能讓孩子改正錯誤嗎?未必,但真的會傷害孩子
    這個解決方法,整件事中沒有一個受益者,這位媽媽被迫教訓了自家孩子,但生活中也會遇到父母當眾揍孩子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人前教子」。》: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意思是,要當面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恥,便不會犯類似的錯誤。妻子的錯誤,要在背後悄悄告訴她,給她留有面子。幫孩子改正錯誤傳統上說的「人前教子」,本質是讓孩子在公共場合或者外人面前,產生羞恥感進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種情況下的「人前教子」,家長是有意的借用了外人的眼光,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胡適《四十自述》,母親給予的教養
    古話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堂前一般指人前,枕邊則泛指人後了。今時今日,我們教孩子,你會在人前嗎?但是否想過,也許曾經有那麼幾次,當著人前,捶打得太兇,什麼臉面都破了,孩子才破罐子破摔了。教養好孩子,真的需要有嚴有慈,管束的目的,不是為管而管,更不是做給人看,而是啟發孩子明白對錯,學會自我教育。孩子再小,也有尊嚴,我們不能一邊希望他能像個大人樣,一邊又不將他當做大人給予尊重,對吧?
  • 公共場合如何教育孩子?
    過了一會兒,孩子又對爸爸說,只玩一會兒,只看一個短動畫片,爸爸還不準。男孩變著法子要了幾次手機,但爸爸態度很堅決。最後,男孩情緒爆發,在公交車裡哭鬧了起來…類似的案例時不時出現,它涉及在公共場合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 許多時候,家長帶孩子在外面,會出現孩子看見什麼都想玩、看見什麼都要買,也會出現孩子不能被滿足願望時撒潑打滾兒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在學齡前孩子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 「人前不教子」多少父母以愛之名,悄悄地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文/陪伴媽媽有句古話,叫做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可是這句話真的適應現代的生活嗎?很多父母喜歡當眾批評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卻不知道這種行為正在悄悄地傷害你的孩子。為什麼人前不教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常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可是這件事,基本不需要多少的換位思考。如果你犯了一件小事惹得老闆不滿意,當著眾人面批評你,激怒你;然後告訴你:「我這麼做,就是希望你要記住,以後不要這麼做了。」
  • 初中生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身亡,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悲劇的背後折射出這樣幾個問題。 1、作為犯錯孩子的家長,恨鐵不成鋼心理非常容易理解。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家長直面孩子的錯誤,不縱容不袒護。 2、但是教育孩子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 作為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男生,被老師嚴厲批評以後,又把家長叫到學校,然後又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母親狂扇耳光,他們內心的自尊早就碎了一地,絕望也會鋪天蓋地地席捲而來,揮之不去。 3、教育孩子是必要的,但是,單純的辱罵和粗暴的動手都不是合格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孩子的叛逆和絕望。
  • 批評孩子,這幾點要注意,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不僅是要教育孩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還要讓孩子能夠愉快的接受父母對他的批評教育這對很多父母來說是一個特別高的要求。那到底有沒有一種方法或者是捷徑?讓父母們既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又能消除孩子因為自己的批評而引起的逆反心理呢。孩子犯錯父母注意自己的批評方式,下面這幾點儘量注意。
  • 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怎麼辦 親貝網小編有妙招
    「人前教子,背後教妻 」,這是中國一句古話,而家長當著眾人的面呵斥,批評兒童的現象,雖然司空見慣,但是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傷,眾目睽睽之下,孩子和家長都很難堪,所以當寶寶在公共場所發脾氣、哭鬧,常常會讓爸爸媽媽感到手足無措,究竟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才能安撫情緒和制止寶寶的無禮行為呢?跟著親貝網小編一起來了解下。
  • 教育最大的忌諱是:人前教子
    本來是一次愉快的聚會,因為媽媽的「及時行教」最後鬧得場面尷尬,孩子不開心,家長也憋著一股氣。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習慣,喜歡「人前教子」,只要孩子一犯錯。不顧場合,上來就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判。看到太多的例子,在商場裡,在餐廳裡,在人多的廣場上,在上下學的路上,隨處都能看到氣急敗壞的父母因為一些小事,在人來人往中,對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頓大罵。惹得路人頻頻回頭觀望。人前教子,表面上是父母在教訓做錯事的孩子,但本質卻是一個情緒失控的父母在發洩自己的憤怒。
  • 男生被家長扇耳光後跳樓:「當面教子」要注重方式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青少年時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階段。因此,家長要格外重視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儘量通過平等的溝通方式來處理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遇到的問題。中國流傳著一句話叫「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 注重教子學會說話
    自然意義上的教子學會說話,通常是指孩子咿呀學語的兩歲之前或兩歲左右期間,母親主要以形象思維方式及其多種手段,引導孩子張開口、發出聲、咬準音,並通過反覆練習、從易到難、由少及多,使孩子逐步實現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