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了解更多繪本閱讀技巧。
專注親子閱讀和兒童心理
我有個朋友在開童書館,她兒子從小就在書館裡泡著長大,現在6年級了,娃打算上俺們這邊經常出高考狀元的一個學校。於是提前開始了物理等科目的學習。她說,因為孩子讀了很多非虛構書籍,所以學起這些科目來毫不費力,比開始學的早的孩子,成績還要好。是的,我這篇文章又要開始強調非虛構閱讀的重要性了。
什麼是非虛構類圖書呢?
通俗來講,所有基於想像的文學作品都屬於虛構類圖書,而所有基於現實的作品就是非虛構類圖書了。比如:歷史、地理、人物傳記、科普讀物、旅行手記、烹飪指南等等,都是屬於非虛構類圖書。
而且非虛構類圖書跟咱的生活聯繫最為密切,比如上學時,學的大部分的課本都是非虛構的,工作後的PPT、產品說明書等等,也都是非虛構的。
然而現實中,大部分的孩子所讀的書,虛構性的作品佔比卻很大,比如從繪本到寓言、童話故事,再到校園小說等。
不僅父母給孩子選書側重虛構性的,學校裡咱們學語文,一般也是文學作品居多,可我們都知道考試的時候,無論中英文,非虛構性的閱讀都佔很大一部分。
虛構性的作品,啟迪了孩子的想像、提升了孩子的語言能力、陶冶了孩子的情操。但非虛構性的作品,能夠幫孩子打開了解廣闊世界的窗口,拓寬孩子的知識面、提升孩子的格局。
而且,讀非虛構類書,還能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還有理解複雜文本的能力。
這些能力,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力。
涵涵現在2年級了,昨天晚上我回憶了一下她最近在讀的書,發現非虛構書籍佔很大一部分。
歷史的、地理的、科普的成了每天閱讀打卡的主線,偶爾會穿插一些虛構性的閱讀。
因為我自己一直喜歡讀虛構性的作品,所以在涵涵小的時候,我給她選擇讀物時,就一直告誡自己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閱讀時「挑食偏食」的習慣。
後來這點在我參加餘治瑩老師的繪本課培訓的時候,得到了驗證,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做法。
其實作為當媽的,我也曾經這樣,特別是剛發現繪本這個新大陸的時候,恨不得把那些獲獎的,別人說好的繪本全部買回來給涵涵看。於是我就靜下心來做功課去研究,哪些是最值得閱讀的經典,把有限的時間和買書的錢花在經典好書上。同時呢,每個年齡段適合讀什麼?比如啥時候孩子會對童話比較感興趣,那麼我到時要選擇什麼樣的童話書給她看,等她對歷史和地理感興趣的時候,我又該如何在浩瀚的書海裡做選擇呢?很多讀者反映孩子不喜歡讀非虛構性的書籍,其實可能只是因為書沒有選對。因為有時候網站上會在適讀年齡的標註上犯錯誤,比如明明一本書在國外的網站上是適合10歲以上孩子讀的,在國內卻標註的是3-6歲。有一次我一個朋友讓我介紹一本大人看的書,我給她說了書名之後,她在網上發現適讀年齡是11-19歲。其實非虛構書籍從零歲起的都有,每個年齡段都有相對應的書籍,從認知類的到更厚的詳盡科普幾乎包含了每個年齡段。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沒有背景知識,咱們給她看歷史、地理的,她不一定熱愛。但關於車的、動物的、交通的書籍,她還是樂意看的,特別是有些翻翻書,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增加孩子對書的興趣,還能鍛鍊精細動作。再比如
《永田達爺爺的自然科學課》這套書,作為孩子的入門級科普讀物,娃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
這套書是專門給1~5歲
學齡前寶寶的
動物科普繪本,講述孩子身邊非常常見的小動物,蚊子、蜘蛛、青蛙、小刺蝟等等。1-5歲正是孩子們好奇心旺盛、愛模仿的階段,又非常喜歡觀察小動物,所以這類書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這套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
文字被濃縮到極致,用
淺顯易懂的話把動物的特性講得明明白白。
書裡還有很多知識可能咱們大人們都未必。比如我看了這套書才知道,原來樹上也有青蛙。在大學裡學習生物,畢業後業餘從事兒童圖書的創作,從2004年開始,他專職於圖畫書的創作。為了保證這套書的
嚴謹性和科學性,出版社還邀請了國家
動物博物館副館長黃乘明為本系列提供科學指導,保證每一個知識點都是有科學依據和研究成果支撐的。
並沒有因為是給小寶貝看的書,就隨便寫,所以還是非常值得收入的,從入門開始就嚴謹起來。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親自策劃的科學繪本月刊——《科學之友》也是這類非常通俗易懂的科普書。
比如我們熟知的五味太郎、加古裡子、柳生弦一郎、安野光雅、谷川俊太郎、林明子、松岡達英、阿部弘士……
書中所有的科普知識,都是用
繪本故事的形式講述的,每個主題都特別有意思,抓住生活中孩子們會
感興趣的小事,用粗獷、寫實、可愛的畫面變現出來。以
孩子的視角來講述一個個科學現象,
激發孩子們的
好奇心,將很多未曾關注過的知識,引入孩子的視線。引導小朋友
善於觀察、勤於思考。這本書講的是肚子餓了,延伸到消化的常識。但因為面對的是五六歲的孩子,書中沒有講消化系統的「完整」體系,而是從肚子咕咕叫的
日常反應出發。原因是餓了因為我們消化了食物,身體裡的「燃料」不夠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給孩子科普
消化的原理。讓孩子在符合情景的故事背景中,激發好奇心,從而對科學產生興趣。書中從「我餓了,嘴裡面全是唾沫」這樣的
兒童視角來解釋身體的反應機制,真的是非常接地氣。順便還提醒了孩子零食的營養是不夠的,要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等知識難度增加了,文字增多了,如果是平面的書,孩子可能就不感興趣了。但如果像DK一樣,能做到圖片特別有吸引力,加上文字簡潔,就不存在枯燥的問題了。或者像尤斯伯恩一樣,搞一些翻翻的設計元素,那又是不一樣的體驗了。
此類書的代表是DK幼兒百科全書(全3冊)。
在咱們的親子閱讀群裡,也有很多媽媽推薦這套,特別是《那些重要的事兒》。
媽媽們說孩子看完這本,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看完目錄你就知道,並非言過其實。
確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古至今,從微觀到宏觀,孩子應該知道的所有「重要的事」,這一本書幾乎都囊括啦~
有地理地貌,也有人類文明;
有植物,也有動物;
有歷史,有科學,有藝術,還有生活;
非虛構閱讀,不僅能增長孩子的知識,讓她很有成就感。又能在讀書的時候,聯繫到實際生活,讓她覺得很有趣,生活很美妙,同時還能更加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思考能力。看完上面的介紹,你就會發現,孩子讀科普書的樂趣,不僅僅在於增長知識,還能增進大人跟孩子的互動(孩子會跟大人顯擺知識或者深入討論),以及對自己生活經驗的驗證。不知不覺馬上就3000字了,歷史和地理的書後面在專門寫文章介紹吧。願我們的孩子能早點接觸非虛構書籍,讓娃的閱讀不偏食挑食,以便應對以後的考試、工作,以及充盈自己的內心。
所以等我洗了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