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不斷的高考改革又動真格。日前,多個省市「不約而同」地將改革矛頭指向英語,表示在明年高考中,將降低英語的分值權重,或者調整考試內容。
作為「鐵三角」的核心科目之一,英語考試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引發熱議自在意料之中。儘管眾說紛紜,但當前英語教學和考試方式已經步入誤區,卻是很多人共有的觀點。
改革並非否定英語的重要性。全球每年新增的知識和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以英語為載體。英語也是全球最通行的世界性語言。在全球化不斷深化,我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今天,英語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重要並不意味著可以不講方法、不計成本地推廣普及。如果教學方法背離了語言規律,恐怕投入成本越大,效果越發事與願違。
英語分值降低背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應該如何開展英語教學。作為非母語的語言,英語對我們更多是一種交流工具。同任何工具一樣,英語的核心功能是使用。它不需要高超智力,也不需要死記硬背,甚至不必深究語法,只要有相應的生活工作情景,有互相交流的需要,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使用,哪怕是智力平平、目不識丁的人,都能夠熟練掌握。但如果脫離了使用,圍繞考試去學習英語,那就是「紙上談兵」的遊戲。想通過考試來提高英語使用能力,無異於緣木求魚。
更有甚者,連考試也非旨在測評英語的實際使用能力,而是為考試而考試。考試重讀寫、輕聽說,重單詞語法、輕實際表達,將活生生的語言,變成一道道標準化試題;將渾然一體的表達習慣,割裂為支離破碎的知識點。這種考試指揮下的教學,使很多學生學了十幾年,依然聽不懂、說不出,閱讀寫作一塌糊塗。英語考試改革,就是向這種應試教學亮起了紅燈。
英語分值降低背後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應該花多少成本去開展英語教學。無論從佔用課時,還是從耗費學生課餘時間和學習精力來算,英語都是成本最高的課程之一。一門課程獨大,意味著其他課程的教學資源受到擠壓。在很多學校裡,哲學、政治、歷史、地理等等,甚至語文這些偏「軟」的學科,都在強勢英語面前相形見絀,面臨被邊緣化的窘境。其實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國民綜合素養方面,這些學科的作用,一點也不比英語小。
更有甚者,投入如此巨大成本的英語學習,對不少人來說是「無用之學」。不少人生活中接觸不到外國人,工作上無須使用外文資料,一旦離開學校,英語教材就束之高閣,單詞語法就拋諸腦後。對他們來說,與其不計成本學習一門「無用」的語言,不如多花時間精力去提高個人素養,去掌握謀生的技能手段。降低英語分值權重,同時提高語文分值權重,就是通過高考指揮棒的導向,來緩解英語佔用過多教學資源的現狀,讓各學科教學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英語教學和考試的積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要解三尺之凍,亦非一曝之功。分值權重調整隻是改革的開始,英語乃至整個高考的改革和完善,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封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