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老中醫之路》有感:讀書與臨證

2021-03-04 杏林師承學會

蒲輔周先生臨終前曾告誡其子:「我一生行醫十分謹慎小心,真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學醫首先要認真讀書,讀書後要認真實踐,二者缺一不可。光讀書不實踐僅知理論,不懂臨床;盲目臨床,不好好讀書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緊記!我的一生就是在讀書與實踐中度過的。」的確,讀書與實踐(臨證),二者不可偏廢,是學習中醫必須終生堅守的原則。

學醫之初,通常是先讀書、背書,打下基礎,然後臨證,這是大多數醫家走過的共同道路。張珍玉先生說:「背誦原著,學習理論是重要的,是基礎。但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才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也才能變成有用的活的理論。」

接觸臨床後,仍不能忽略甚至放棄讀書,而是應養成邊讀書、邊臨證的習慣,這也是大多數醫家成功的共同經驗。袁鶴儕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晝以醫人,夜以讀書,鍥而不捨」。曹炳章先生「清晨看書是起床後第一要事。中年以後,凡診務稍閒,便手不離卷,直至晚年,毫不鬆懈」。彭靜山先生回憶自己行醫之路時說:「做為一個醫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讀書。治病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治病,兩者聯繫起來,學以致用,這是我的經驗。」

路志正先生獨立應診後,「凡日間疑似難辨、立法處方無把握者,則於晚間研讀有關書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讀書』的方法。」嶽美中先生「幾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臨床夜讀書』,臨床常無暇日,讀書必至子時」。即使六十歲以後,先生仍堅持「溫課」,並以「要有恆」、「有專一」、「要入細」等作為自我約束的「自律」。

讀書與臨證,有時還以集中一段時間交替進行。蒲輔周先生剛開始應診時,由於家傳的緣故,求診的人較多,有效者,亦有不效者。儘管病號接踵,先生還是決心停診,閉門讀書三年,把《內》、《難》、《傷寒》、《金匱》、《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熟讀、精思,反覆揣摩,深有領悟。如此以後在臨床上方能得心應手。他說:「當時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認為我閉戶停診是『高其身價』,實際是不懂得經典的價值所在。」

臨證讀書與初學讀書有所不同,除了經典著作外,臨床各科及醫案等尤為重要。

路志正先生獨立應診後,仍堅持讀書。「凡日間疑似難辨、立法處方無把握者,則於晚間研讀有關書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讀書』的方法。尤其是閱讀一些醫案,如喻嘉言《寓意草》、《章楠治案》、《柳選四家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以提高辨證分析能力,從前人驗案中得到啟發。前賢謂讀書不若讀案,確有一定道理。」

張伯臾先生在診病之餘,「深入研讀東垣、丹溪、景嶽等名家醫論及《名醫類案》、《柳選四家醫案》、《臨證指南醫案》,並常置《類證治裁》於案頭,隨時翻閱」。後來,遇到疑難雜症增多,以平時熟用之法取效不多,「遂再次攻讀《千金要方》。隨著閱歷的加深,讀起來就別有一番感受」,並探索出一些治療疑難雜症的思路。

譚日強先生「每日利用診餘時間,或溫舊課,或讀新書。所謂新書,是指何廉臣、惲鐵樵、陸淵雷、張錫純等所著的書及皇漢醫學等,頗有新的啟發。」

張澤生先生「取精於宏」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他說:「當業醫一段時間後就要有定見。治病要有定法,讀書要有選擇,有批評,合我者用之,不合者棄之,要去蕪存菁,活用前人的經驗。我主張經典著作要熟讀精讀,其他可以泛讀博覽,最後要重點反覆研讀一本實用書籍,從此書到臨床,從臨床到此書,反覆數次,定型以後,可參看一些名家醫案醫話,雜誌文章,廣搜博取,豐富自己的臨床。這樣實踐功夫才能純熟。這就叫做『取精於宏』。」

相關焦點

  • 名老中醫之路丨97位名老中醫到底有怎樣的讀書經驗?
    1980年下半年,《山東中醫學院學報》開闢了一個享譽全國的專欄「名老中醫之路」,邀請全國著名中醫學者撰文,回憶其治學道路與經驗。該欄目不僅得到了名老中醫的積極響應,而且在中醫界引起強烈反響。江西的朱炳琳先生在《到處逢人說鳳梧》一文中回憶說:「遙想專欄初闢當年,莘莘學子,奔走相告,《學報》一到,先睹為快,筆錄手抄,不分晝夜。」 即當時情景之寫照。
  • 97位名老中醫讀書經驗,值得收藏!
    戳上方藍字「橘香園學堂」關注我們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名老中醫之路》共收錄100篇文章,主要涉及97位名醫,記錄了老一輩著名中醫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筆者通過反覆研讀,對97位名老中醫的讀書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今分為若干專題與同道共享。
  • 97位名老中醫,教你如何讀醫書?
    《名老中醫之路》共收錄100篇文章,主要涉及97位名醫,記錄了老一輩著名中醫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筆者通過反覆研讀,對97位名老中醫的讀書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今分為若干專題與同道共享。
  • 【葉橘泉】名老中醫之路,迂迴曲折艱難困苦
    自己出生於農村,僅讀了數年鄉塾,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還讀了四書五經,只知高呼迭唱,背誦不懈,囫圇吞棗,苦讀死記,不求甚解。而且農忙、蠶忙,在家參加勞動,學業荒蕪,根底薄弱。十七歲拜師學中醫。業師張克明先生是一位三代祖傳名醫,學宗仲景,擅長經方,臨證處方,藥簡效宏,往往一、二劑立起沉痾,裡人無不稱頌。
  • 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髙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眼界打開了,臨證才能靈活運用各法。秦老告稱:「此方的效驗,勝於中醫外科專著中的方治,這是我從多年臨證中切身體驗到的」。從老師的談話和醫療實踐中,使我在讀書和臨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嗣後,我泛讀了較多門類的臨床醫著,深感最得益於臨證的約有三類醫籍,即:綜合性醫著,醫案、醫話類著作,方書。
  • 《名老中醫之路》—任應秋:我的治學門徑和方法
    當我讀完十三經的時候,老師許君才先生要我看張文襄的《 軒語》,這是南皮張之洞在光緒元年(1875 年)做四川提督學政時寫的一本「發落書」,但確是當時指導讀書的一本好書。其中特別是《語學》一篇,對我頗多啟發。全篇主要提出如何讀經、讀史、讀諸子、讀古人文集以及通論讀書五個問題。
  • 餘瀛鰲: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髙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眼界打開了,臨證才能靈活運用各法。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作者/餘瀛鰲20世紀的中醫界,臨床分科的傾向較之清代以前更為普遍。
  • 「名老中醫百家講壇」第九講——嚴潔
    「名老中醫百家講壇」是由中國針灸學會與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辦的全新系列在線學術講座。關注中國針灸學會、世界針聯公眾號,聽大師授課,精彩不容錯過!     「名老中醫百家講壇」在線平臺,傳承國粹經典,齊聚兩院院士、國醫大師、國家級名老中醫、非遺傳承人,親傳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特色技法,盡享大師風採。
  • 中醫入門從什麼書讀起?【建議收藏】
    中醫入門從什麼書讀起?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究竟讀哪些書,如何讀書,讓我們跟隨本文來一探究竟。97位醫家在有關讀書的記述中,提及的書共有320種,包括《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這些經典是醫家普遍重視的,是學醫必讀之書。再者,名老中醫都重視基礎。除了經典,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等基礎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視,明顯高於單純臨證著作。
  • 黃煌:我的中醫之路及影響我的五大因素
    我把《臨證指南醫案》手抄、對比、分析,寫了一些相關的文章,發表於國內刊物上。其中,我比較滿意的是「葉天士體質辨證探討」,這對形成現在的體質學說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同時,模仿葉天士醫案處方用藥。那時還經常做的工作,是名老中醫醫案整理。
  •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提高班於10月24日-25日在線上… 2020-09-28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那些學霸級的名老中醫們都背了什麼書?(附背誦方法)
    那些學霸級的名老中醫們都背了啥書?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劉渡舟先生說:「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醫之路》97位醫家提及的書目共有320種,其中有41人明確提及應背誦書目,共計37種。背誦書目中被8人以上提及的有10種,依次為:《傷寒論》22人、《金匱要略》18人、《湯頭歌訣》16人、《黃帝內經》14人、《藥性賦》14人、《瀕湖脈學》10人、《難經》9人、《醫學三字經》8人、《神農本草經》8人、《醫宗金鑑》8人。
  • 【好書大家讀】讀《人間值得》有感
    【好書大家讀】讀《人間值得》有感 2020-06-14 0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背書,最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學好中醫,要讀書,也要背書。讀書與背書不同,讀書有精讀,有泛讀,而背書則必屬精讀。應背書目與應讀書目並非完全一致。一、名老中醫推薦的應背書目以下參考《名老中醫之路》一書中近百位醫家的推薦,列出一些應背書目。
  • 名老中醫之路系列:汪逢春小傳!
    汪逢春精究醫學,博覽群籍,虛懷深求,治病注重整體觀念,強調辨證施治,在京懸壺,門庭若市,婦孺皆知其名。《泊廬醫案》一書序云:「汪逢春先生診疾論病,循規前哲,而應乎氣候方土體質,誠所謂法古而不泥於古者也。每有奇變百出之病,他醫束手者,夫子則臨之自若,手揮目送,條理井然,處方治之,輒獲神效。」
  • 傷寒類證之「手足溫」初探 ——恩師劉明士先生臨證經驗拾貝
    傷寒類證之「手足溫」初探——恩師劉明士先生臨證經驗拾貝
  • 讀書|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讀蘇東坡有感
    讀書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讀蘇東坡有感 2020-12-11 2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節讀書】白虎加參芪湯
    而這兩個專題,不單單是方劑學的課題,如果研究起來其實還會帶動證候學的探索。本篇讀書筆記無意系統地討論這兩個大題目,僅僅只就近日讀到的已故河南省名老中醫仝示雨先生的一則醫案稍作解讀與發揮。 王某,男,45歲。患者持續高燒月餘,住安陽市某醫院,西醫診為流感,曾打針服藥,時輕時重,近日大汗淋漓,高燒不退,喜冷、厭食,煩躁不安。
  • 大學生讀紅樓夢有感筆記3000字-讀書筆記摘抄
    新東方網高考頻道為您整理最新的讀書筆記大全,讀後感,讀書筆記摘抄,以下內容是大學生讀紅樓夢有感筆記3000字-讀書筆記摘抄 ,更多讀書筆記範文請關注讀書筆記大全讀書筆記大全   讀書筆記怎麼寫?
  • 名老中醫、血液內科專家黃振翹病逝 師古不泥、重在創新
    嶽陽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4月28日電 (陳靜沈莉)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28日披露,上海市名中醫、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主持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血液內科奠基人黃振翹教授病逝,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