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作者/餘瀛鰲
20世紀的中醫界,臨床分科的傾向較之清代以前更為普遍。特別是建國後,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及各地中醫學院、中醫醫院相繼建立,醫院中的分科更為細緻,這是祖國醫學臨床醫學進步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各中醫院一般分內、外、婦、兒、骨傷、眼科、針灸等科。
作為一名專科醫師,理應閱讀他所擅長專科的古今重要醫籍,以適應臨證的需求。但這對一位力求精進的臨床醫師,仍然是不夠的。愚見還應重視「博覽」,這是進一步提高專業水平至關重要的學習方法。
所謂「博覽」,對於專科醫師,主要是指應適當地選讀專科以外的臨床文獻,這可以說是充實和提高專科水平的關鍵步驟,須予高度重視。
我所接觸當前醫院中不少專科醫師,對於學習本專業的古今醫籍都有一定的基礎。但對其他類的中醫臨床文獻,往往較少涉獵,因而視界不寬。雖然他們熟悉了若干常法,但對變通治法知之不多,也不太明確應如何加以彌補。
我過去以內科為主,閱讀了多種內科雜病專著。1959年春,業師秦伯未先生(當時任衛生部中醫顧問,已於1970年病故〉問我:「你是否看過《外科證治全生集》?」我答稱:「看過。」
秦師問我有沒有注意到裡面所載述的內科雜病方。我答稱沒有太注意。秦師說你今後要注意在專科以外的書籍中學習專科。
王洪緒是清代外科世醫,又是屈指可數的名家。他的外科證治經驗,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實際上在《外科全生集》中,某些內科方也十分可取。如他治手足不仁、痛風、痢疾、冷哮、水瀉、小便閉、夢遺等病證的方劑,均有相當好的實效。而書中的調經種子湯及小兒疳積方,亦頗有深意。
是年秋,一位「纏腰龍」(帶狀皰疹)患者求治,秦老選用了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所記載的黃古潭(孫一奎之師)治法(大瓜蔞、紅花、甘草)獲得較快痊癒。
秦老告稱:「此方的效驗,勝於中醫外科專著中的方治,這是我從多年臨證中切身體驗到的」。從老師的談話和醫療實踐中,使我在讀書和臨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嗣後,我泛讀了較多門類的臨床醫著,深感最得益於臨證的約有三類醫籍,即:綜合性醫著,醫案、醫話類著作,方書。
數年前,外省一位兒科醫師來京晤談,他說小兒久嗽缺乏實用良方。我告以明·孫志宏《簡明醫彀》(綜合性醫著)載述的治療方劑(貝母、天冬、麥冬、紫菀、款冬花、百部、百合、五味子、瓜蔞仁或瓜蔞皮、蘿蔔子)。後來他在實踐中加以應用,體驗到此方合理加減確有良效。
以婦產科而言,醫師在產後病證中常用生化湯。而生化湯的詳細加減法則見於清·訐壽喬《客塵醫話》(此書刊行早於《傅青主女科》);又如對於婦女「肝氣」病,訐氏認為治以疏伐則劇,治以滋養則平」。
故立「養血和絡、補水滋木」法。當前「治肝」的臨床家,往往讀過清·王泰林《西溪書屋夜話錄》和魏之繡《柳州醫話》,並從中得到理論和臨床方面的提高。
而清·程文囿《程杏軒醫案輯錄》中提到「辛散、酸收、甘緩」的「治肝三法」,也是內、婦科醫生不可不知的大法。
至於方書中的例子更是多不勝數。在方書著作中,大型名著有《千金方》、《外臺秘要》、《太平聖惠方》、《普濟方》等;
其他名著如《肘後備急方》、《普濟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濟生方》、《博濟方》、《楊氏家藏方》、《宋人醫方三種》、《世醫得效方》、《衛生易簡方》、《醫方考》、《絳雪園古方選注》、《醫方集解》、《良方集腋》、《驗方新編》等,約有數百種之多。
最近我翻閱了清代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發現陶氏所編,具有選方精、詳列證治加減法、便於臨床應用等特色,也是一部值得參閱的方書著述。
綜上所述,前人所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的觀點,須作科學的分析。因為光是「臨證多」而「讀書少」,實難以進一步提高水平。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師,不可忽視「讀書多」這個「促進因素」。
我們從事臨床文獻研究的同志可以發現以下事實,即:
在內科中,治療咳嗽的名方「止嗽散」,見於清·程鍾齡《醫學心悟》;治療血熱吐衄及肺結核咯血、胃潰瘍吐血常用之「四生丸」,及治療肢厥汗出、呼吸微弱、脈微,用以回陽固脫的「參附湯」,均見於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在外科中,治療瘡瘍腫痛初起之「仙方活命飲」見於明·薛己《校注婦人良方》;治療疔毒的「追疔奪命丹」見於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治療瘰癧常用的「消瘰丸」,見於《醫學心悟》。
在婦科中,治療婦女宮寒不孕、帶下白淫、經脈不調的「艾附暖宮丸」,見於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治療滑胎的「壽胎丸」,見於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在兒科方面,治療小兒風痰吐沫、喘嗽、腹脹納呆的「一捻金」(又名「小兒一捻金」),見於明·龔信《古今醫鑑》;治療癲癇、喉風常用的「白金丸」,見於清·馬培之《外科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
由此可見,各科的名方,未必見於臨床專科醫著。故臨床醫師必當在學習本專業書籍的基礎上,力求「博覽」,衝破本專業文獻書籍的界限。
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高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