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凡:白虎湯類方臨證運用小識

2021-02-12 中醫書友會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這是中醫最多的微信平臺——中醫書友會乙未年三月廿六第620期內容。新書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快速關注。

作者/劉炳凡 ⊙ 編輯/張亞娟 ⊙ 校對/霜石


導讀: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也是一篇非常靜心認真才能讀的文章。劉老在分析《傷寒論》裡8條白虎湯條文的時候,也告訴了我們讀書的方法。臨證時要注意病的本質,善於在臨界線上排疑。讀書則需要注意相互之間的聯繫,更要博涉知病,多診識脈。


白虎湯類方臨證運用小識

《傷寒論》白虎湯共8條。原文條碼據宋本(26、168、169、170【2】、176、216、350)——下同。此外,雖有白虎證的現象而不用白虎湯者1條(25)。

此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玉函經》作『若脈但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陸淵雷云:「大汗而脈洪大,疑似陽明白虎證,然汗出為桂枝,白虎共有之證,脈但洪大而無煩渴壯熱之主證,則非白虎證明矣,故撇開現象抓住本質,仍與桂枝湯,解肌和營衛而汗自止,化氣調陰陽而脈自斂,此為下一條同樣「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作鑑別,因為「四大」是白虎湯的主要證治,上條從臨界線排疑是借賓定主之法。示人要注意病的本質,不要為現象所惑;臨證察機,要善於在臨界線上排疑。

然而白虎湯的組成是符合辛涼重劑解熱原理的,石膏辛甘大寒以解肌清胃,知母苦潤,以瀉火滋燥,甘草、粳米和胃緩中,此有制之師也。劉完素加生薑三片以濟其寒,張錫純以西黨代人參、以淮山代粳米亦甚恰當。

如168、169兩條白虎加人參湯證。前條有「時時惡風」類似桂枝湯證。後條有「背微惡寒」類似附子湯證。但這都是病的現象,而「大渴,舌上乾燥心煩,欲飲水數升者」,乃白虎加人參湯證的本質。

為什麼出現不協調的症狀?汪苓友說:「時時惡風者,乃熱極汗多,不能收攝,腠理疏,故時時惡風也。」錢天來說:「背微惡寒,口燥渴心煩者,乃內熱生外寒也,與少陰證口中和而其背惡寒者相鑑別,臨證時注意寒熱二字,若高熱之時,不應寒而惡寒者極須深思。」(此熱高心弱的表現)「時時惡風」、「背微惡寒」等類似陽虛表證,但只要抓住舌上乾燥與大煩渴飲水多的主證,就不難確診。

讀書識證要注意本校,如「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176)宋臣·林億雲:「此雲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者,必表裡字差(誤)矣,又陽明一證云:『脈浮遲,表熱裡寒,四逆湯主之』。(225)又少陰一證雲『裡寒外熱,通脈四逆湯主之』。以此表裡差明矣。」

通過林氏本校可見裡有寒當作裡有熱,即表裡俱熱之意。也可以從反證說明這一問題。如「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350)程知說:「滑則裡熱,雲脈浮滑則表裡俱熱矣,厥陰條中『脈滑而厥,裡有熱也』可證此條非裡有寒明矣。」此種表裡俱熱,將導致鬱熱之邪在裡,阻絕陽氣不得暢達於四肢而厥,所謂「熱深厥亦深」。當知有口燥舌幹之證,與「口傷爛赤」相照應。

劉完素云:「或失下熱極,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者,當以涼隔散宣發鬱熱,養陰退陽,蓄熱漸以消散,則心腹復暖。」(《傷寒直格·主療》)正體現「脈滑而厥」、熱深厥深」之旨。也應與下一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證。」(351)作鮮明對照。

審證求因要在錯綜複雜中抓住主要矛盾,如「三陽合病」既有「身重」的太陽證,又有「難於轉側」的少陽證,更有「腹滿譫語」的陽明府證,應怎樣處治?要抓住「口不仁而面垢」,氣熱薰蒸的表現和「若自汗出者」,這一白虎證的特徵而以「白虎湯主之」。(219)金飆驟至,散漫之熱頓除而汗自止。

有適應證必有禁忌證,白虎湯也不例外,如「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70)這條非常重要,特別是針對時弊而言,有許多外感熱病,風寒暑溼之邪鬱而為熱,應該是「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素問·生氣通天論》)若忽視此理,以為是「炎證」、「病毒」,開手即用苦寒殺菌,清涼解毒以求退熱,反覆使用,結果頓挫了人體的自然療能,病不愈而反劇。仲景此條之示禁與「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文蛤散主之。」(141)不啻為此等殊途同歸的療法,作一生動的寫照。可知這種冷水療法,對於邪尚在表須從汗解的太陽表熱階段,是不適宜的。

以此推之,現代的物理降溫法如冷敷頭身等也只宜暫用於陽明裡熱的高熱階段,如惡寒無汗的表熱階段也是不適宜的。灌變症的救逆法,原文用一味文蛤散,柯韻伯說此等輕劑,恐難散溼熱之重邪。《金匱要略》云:『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即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金匱要略·嘔吐噦脈證》)審證用方,則此散而易彼湯為宜」。

柯琴說:「皮上粟起」為水寒外束,非麻黃不解,「彌更益煩」為鬱熱內伏,非石膏不除,與大青龍湯外寒內熱證,同一機理而小其制,且為麻杏甘石湯證——白虎湯證指出了演變規律,即麻黃證失治則發展為大青龍證,大青龍證失治則發展為白虎證,如汗下誤用,則可出現「汗出而喘,無大熱」邪熱壅肺的麻杏甘石湯證。這些方治,清裡以達表,石膏是首選。

即是在「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的同時,仲景還明確的指出「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70)誰說仲景只能治傷寒不長於治熱病?熱病屬於廣義的傷寒,觀白虎湯的加減是能泛應曲當的。如《金匱要略》雲「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金匱·痙溼暍脈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如「汗後惡寒,身冷不渴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68)「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可見辨證不是孤立進行的,白虎證之惡寒,正如尤在涇說:「熱氣入則皮膚緩,腠裡開,則洒然寒,其實質是表裡熱熾,與傷寒惡寒者不同。」與168、169條之「時時惡風」、「背微惡寒」的病機是相同的。

仲景用白虎湯可謂已盡察機應變之能事。在《勞復篇》提出「傷寒解後,虛嬴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396),此即人參白虎湯去知母之苦潤,加竹葉麥冬之甘寒,半夏之和胃降逆,為熱病後「保胃氣,存津液」之良方,其配伍之妙,石膏配人參,氣陰兼顧,麥冬得半夏則滋而不膩,葉氏養胃湯從此悟出。(《臨證指南醫案·脾胃》)。

前於葉天士的許叔微,治一人,季夏時,病胸項多汗兩足逆冷,醫者不曉,雜進藥,已經旬日,叔微診之,其脈關前濡(溼遏),關後數(熱伏),此暑溼相搏,是名溼溫,先以白虎加人參湯(治暑未治溼),次以白虎加蒼朮湯(暑溼同治),頭痛漸退,足見溫,汗漸止,三日愈。可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兩足逆冷」,是白虎蒼朮證的特點,所謂「獨處藏奸」是也。

後於許叔微而善用白虎湯者,其吳鞠通乎,他治「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斑者,化斑湯主之。」(《溫病條辨·上焦篇》)發斑屬血熱,此證氣血兩燔,故以白虎湯加元參、犀角,清營解毒以化斑。可見白虎湯之加味,從溼遏熱伏之治,到衛氣營血之辨,此非方之靈,實善用白虎湯者得仲景之心法也。

但傳形者多,傳神者少。如1955年石家莊乙腦流行,診為暑之偏於熱者,用白虎湯治之良效,次年長沙乙腦流行,按石家莊用白虎湯治之不效,察其原因,時在六七月間,當地雨水多,導致本病暑溫之偏於溼者,李星鵠老醫師,用藿香正氣散加減以治溼遏,他的秘訣是「不關門」,用臥地泥療以治其高熱,其理由是吸熱而不冰伏。36例按法治之,2〜3星期全部先後治癒出院,無一例死亡及後遺症。此非方不靈,實用之者不審證求因也。

然而,白虎湯之主藥在石膏,故後人有專門研究用石膏而名著者,清·陸定圃《冷廬醫話》載:顧松園治熱深厥深;王孟英《溫熱經緯》載:餘師愚治熱疫均能獨樹一幟;近代孔伯華亦善用石膏,是從燥、渴、喘、嘔四證著眼,在他的著作《時齋醫話》中講述很詳:「諳石膏之療能,其體重能瀉胃火,其氣輕能解表肌(解表清熱),生津液,除煩渴,退熱療斑,宣散外感溫邪之實熱,使從毛竅透出。」

按:鄒潤安云:石膏隨擊乃解,紛紛星散而絲絲縱裂,無一縷橫陳,故其性主解橫溢之熱邪也。」(《本經疏證》)其性之涼並不寒於其它涼藥,但其解熱之效,遠較其他涼藥而過之,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如火,尤為特效,並能緩中益氣,邪熱去中得緩而元氣回,治肺熱,胃熱之發斑或熱痰凝結更是要藥。

無怪乎徐亞枝謂「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之白虎湯證。「裡有寒,寒字當痰字解,與滑脈相應,於義較協。」王孟英謂徐君此解可稱千古慧眼。」(《溫熱經緯·餘師愚疫病篇》)與孔說「熱痰凝結」之病理產物,亦無不合,可見讀書之要,在於活學活用,用石膏如此,用麻桂、硝黃、附子乾薑亦莫不如此。

南齊,褚澄說:「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褚氏遺書》)這種可貴的治學經驗,對我們今天發掘、整理、提高祖國醫學來說,仍是大有裨益的。學習不夠,失當之處,請同道批評指正。

【本文摘自《光明中醫雜誌》1994年第1期,由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投稿郵箱:tg@linglanshuyuan.com】

點擊閱讀原文快速關注中醫書友會

▼▼▼

相關焦點

  • 【春節讀書】白虎加參芪湯
    方與方的重疊不是孤例,還如小柴胡湯與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與人參敗毒散等也是其例。除了重疊,還有方與方之間的交集,這又是一個話題。而這兩個專題,不單單是方劑學的課題,如果研究起來其實還會帶動證候學的探索。本篇讀書筆記無意系統地討論這兩個大題目,僅僅只就近日讀到的已故河南省名老中醫仝示雨先生的一則醫案稍作解讀與發揮。
  • 莫使經典成紙上談兵--王洪圖教授經典臨證運用學習
    為有源頭活水來」,中醫學子多有重醫論方技、輕忽醫經典籍之弊,本文詳述中醫內經大家王洪圖教授,臨證運用經典經驗,為中醫正源清流,示學後人,共勉之。恩師潛心研究經典,認為學習中醫必須重視經典學習,學好經典是臨證診治的重要基礎,經典學習的目的是為臨證診治服務,《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為「醫家之宗」並非虛名,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中醫學的每一重大成就,都是與正確認識《內經》並密切聯繫臨證實際分不開的。
  • 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導讀:「作為一名專科醫師,理應閱讀他所擅長專科的古今重要醫籍,以適應臨證的需求。但這對一位力求精進的臨床醫師,仍然是不夠的。」「衝破本專業文獻書籍的界限。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髙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眼界打開了,臨證才能靈活運用各法。
  • 真武湯條文解析及臨證運用
    真武湯條文解析及臨證運用作者/餘秋平 整理/顧然、張鵬、盧宗孝、陳智全真武湯是仲景溫陽鎮水第一方,也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經方。餘秋平教授臨證善用此方,常以此方加減化裁,治癒不少棘手之證。近日餘師在繁忙的診務之餘,與我們重新講解了真武湯。聽後大家頓覺醍醐灌頂,均有很大收穫。我輩不敢私藏,稍作整理,與大家共享。
  • 餘瀛鰲: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髙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眼界打開了,臨證才能靈活運用各法。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作者/餘瀛鰲20世紀的中醫界,臨床分科的傾向較之清代以前更為普遍。
  • 石膏臨證重點,一文打盡
    從現存文獻來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最早運用石膏,其主要功效就是治療陽明熱盛證。最能體現石膏核心功效的是《傷寒論》中的白虎湯,原書主治「三陽合病」,症見「腹滿身重,譫語遺尿,口不仁,面垢」,與同書第6條中所載「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相類似,均屬於外感熱病中的高熱昏迷狀態。
  • 傷寒類證之「手足溫」初探 ——恩師劉明士先生臨證經驗拾貝
    傷寒類證之「手足溫」初探——恩師劉明士先生臨證經驗拾貝
  • 經方中甘草運用擷英
    [摘要]考據《傷寒雜病論》原文,從用量用法、主治證候、配伍應用3個方面,考查相關經方中甘草的運用規律。此條是論述少陰客熱咽痛的證治,故需要用生甘草涼而瀉火、清熱解毒、消癰腫而利咽喉。此外,對於熱證、疔毒、瘡瘍、飲證等的治療,多用生甘草,如排膿湯、王不留行散、白虎加人參湯、茯苓澤瀉湯等。
  • 必讀:嘔心瀝血積累出的80條臨證心得
    1.燥證,喻氏謂屬熱,沈氏講屬涼,其實,他們所說到的都是燥證的一個方面。故吳鞠通、俞根初都指出,燥有熱燥、涼燥之分。其機理喻以蒸籠,如水火不偏,則燻蒸而無燥;如火盛水少,則無氣為熱燥;水多火微,蒸不起氣來為涼燥。臨證必須有此兩種概念,則易分析,但仍憑見症為依據,方能無誤。2.四損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是也。楊慄山所謂氣血兩虛、陰陽並竭是也。
  • 113首傷寒方歌,強烈建議收藏
    身熱脈數證方是,不惡寒兮別桂枝。五、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豆湯,溼熱兼表身發黃。麻翹姜辛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六、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特長。七、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此方本來無裡症,助陽發汗保康樂。
  • 熊繼柏:50年臨證體會及案例談辨證論治
    臨床治病,如果不辨寒熱虛實,不分陰陽表裡,不審臟腑經絡,不察標本緩急,或隨意開藥,或依賴成品,或抄襲「秘方」,或僅憑習慣,守一方而待百病,執一法以應萬變,如此生搬硬套,膠柱鼓瑟,脫離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則不可能當一個真正的好中醫。
  • 方證,醫者日用而不知 —— 看看這些推崇「方證」的名醫們
    臨床奉行病證合勘,方證相應。江先生在臨證中發現,辨證論治並非完美,辨證的質量不僅要受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更難免受一些主觀因素,如醫者的學術水平、見解及臨床思維狀態等的制約。這樣,對同一患者的同一疾病階段,不同的醫者就可能作出不同的辨證及診斷。
  • 看中醫如何運用「石膏」治病
    王合三先生有關使用白虎湯的機理、病證及石膏之運用的有關見解如下,讀者可從中體會其深意: 「脈見浮滑,裡熱已盛,表有大熱,而裡亦有熱痰也,故脈浮滑,以白虎清熱,熱清而痰亦解也。 三陽合病,必見三陽之脈,加以腹滿者,火逆中焦也。身重者,邪入血分,使身睏倦也,難以轉側,極言身重之情形。
  • 臨證談理中丸
    臨證談理中丸山西中醫藥大學  高建忠教授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講課。
  • 劉炳凡(名老中醫經驗集電子書)
    劉炳凡    對脾胃學研究成績卓著的中醫學家劉炳凡    劉光憲 整理編者按 劉炳凡研究員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
  • 四象風水需靈活運用: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古賢鎮古賢村,龍佛寺天花板上繪四大瑞獸,四象風水需靈活運用,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王建安 攝影)青龍與白虎及朱雀和玄武的稱謂最早是用於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它是天體星象的名稱,而不是人們認為迷信的概念。風水學上經常會用到四象定位,來輔助判斷兇吉。
  • 【江爾遜】臨床50年運用經方的經驗
    斯乃準確運用經方之前提。至若世有「經方難用」之慨嘆者,拙意認為,除了不太熟悉原文之外,或與醫者的臨證思維方法有關。茲不揣簡陋,聊述本人運用經方的幾種思維方法,以期拋磚引玉。一、抓住特徵法抓住特徵法,即抓住仲景所描述的特徵性證候,實行方證對應的方法。
  • 讀大塚敬節醫案一則:如何在醫案閱讀中學習方證思維
    一種人說方證的學習非常簡單,有是證用是方,便效如桴鼓。另一種人說方證的思辨方式實在是太過淺薄,於中醫臨證大開「方便之門」,拉低了中醫的內涵。對於第一種聲音,我們要警惕將方證簡單化的傾向,在臨證之時,應該始終在《傷寒雜病論》整體論述方證移行變化的思維體系指導下去對患者可能的方證進行反覆的鑑別與比較,才能避免一葉障目的情況出現。
  • 蜀漆散方證學習筆記
    方中蜀漆宣發鬱陽,降洩痰飲,清瀉邪熱。龍骨化痰清熱,養精神,定魂魄,逐邪氣。雲母洩邪滌痰,鎮攝降洩,安和精神。(1)以寒多熱少,或發熱惡寒交替出現為基本要點。(2)以汗出則解,移時又作為審證要點。(3)以舌質暗、苔略黃或膩、脈弦或緊或沉為鑑別要點。(4)可能有胸悶,胃脘痞滿。
  • 中醫龍門陣|臨證水平上不去?是你不會學醫案!
    有一定臨床基礎者,可看《臨證指南》、《柳選四家醫案》、蔣寶素《問齋醫案》等。欲全面研究古人醫案,徐衡之、章次公等編《宋元明清名醫類案》較秦伯未《宋元明清名醫醫案》更全。前者収集了46人的醫案,包括徐叔微、李時珍、陳修園、張千裡、姚龍光等較少見的名醫醫案,內容廣泛。現代史宇廣、單書健所編《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叢書》按病證分類,適合重點研究某種疾病。讀醫案要選善本,是一般要求。俗話說:敲鑼賣糖,各幹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