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談理中丸

2021-02-22 太漁醫話

 

臨證談理中丸

山西中醫藥大學  高建忠教授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講課。中醫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當我們在用的時候發現,它不單是知識和技術的實用,還是智慧的學科。知識的獲得,通過記憶就足夠了,但是智慧卻還需要思考。

今天下午我跟大家談一談我在學習和臨床中的一些思考,如果有不合適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來。下面就理中丸和大家聊一聊我對它的認識、思考和使用。

    第一個問題,理中丸是太陰病的處方嗎?有些人可能會講,這是問題嗎?理中丸就是太陰病的處方。從古到今,我們就是這樣認為的。什麼是太陰病呢?上面有吐,不吃飯,中間有肚子滿,下面有下利,再加上口不渴,病機是寒,治療用理中丸應該是沒有疑問的,畢竟我們在學的過程中就是這樣認識的。

    清代的《醫宗金鑑》裡面也提到「四逆輩」包括理中丸,我們現在學習《傷寒論》理中丸也是治療太陰病的。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從條文裡面思考就會發現問題。另一個問題,條文說「當溫之」而不說當補之,而理中丸是既溫又補的,不是單溫的。還有一個問題,理中丸在太陰病篇裡不出現,而僅僅在霍亂病裡出現。我和大家交流的目的不是為了推翻理中丸是太陰病的主方的觀點,我只是說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思考後可以對這個處方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我們看一個醫案。趙守真《治驗回憶錄》記載:男,50歲。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嘔則少安,發無定時,唯飲冷感寒即發。昨日又劇痛,遍及全腹,鳴聲上下相逐,喜嘔,欲飲熱湯。先以為胃中寒,服理中湯不效。

    我們現在思考一個問題,面對這個病,我們在開方的時候,會想到用什麼方?大家看這個像不像理中湯證?我們會不會首先用理中湯?它真的像,如果不像的話前面的醫生不會給他用理中湯,但它真的不是理中湯證,因為用理中湯是無效的。

    然後接下來餚:再診,脈微細,舌白潤無苔,噫氣或吐痰則痛緩,按其胃無異狀,腹則臌脹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審系寒溼結聚之證。

    進一步說是寒溼結聚之證,這意味著這是實證而不是虛實夾雜,也不是虛證。實證患者用理中湯是無效的。說「前服理中湯不效者,由於參術之補,有礙寒溼之行」。

    後來用了厚樸溫中湯——厚樸、橘皮、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乾薑,重在祛寒溼。那麼這方子和理中湯最大的差別在哪裡?理中湯有參,而這方子沒有。

    講這個醫案主要是和大家討論什麼呢?太陰病的病機關鍵在於寒邪,而不是虛寒。儘管我們經常說太陰虛寒,但是太陰病裡面畢竟不是虛寒,而是以寒為主。治療太陰病,關鍵是祛寒邪。祛寒邪的同時我們關鍵要考慮,有沒有虛,有沒有溼,我們需不需要扶正,需不需要補虛。

    理中湯是治療虛和寒的,如果太陰病是單純的寒證,沒有虛,理中湯是不適合的。所以說,理中湯可以作為太陰病的處方,但是不適合太陰病所有的病證,也就是說不可以混淆虛寒的太陰病和實寒的太陰病。

    我們看看理中丸的條文,我把第386條和第387條合起來看是這樣的:「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前面說了霍亂之病,表現了這些症狀,應該用理中丸或者五苓散,等吐利止了以後再用桂枝湯。

    這涉及什麼?在《傷寒論》很多條文裡我們談到先表后里,但個別條文說先裡後表。這兩個條文,先用五苓散或者理中湯後用桂枝湯。為啥先用理中湯、五苓散後用桂枝湯。我們注意到這個先止腹瀉。霍亂是以上吐下瀉為主,霍亂為急,急則治其標,所以先用五苓散、理中湯。

    在《傷寒九十論》裡面有這麼一個病案:曹生初病傷寒,六七日,腹滿而吐,食不下,身溫,手足熱,自利,腹中痛,嘔,噁心。

    傷寒六七日了,太陰病的表現都出來了,加上身溫,如果大家面對這個患者,會用什麼方?或者會首先辨為什麼證呢?

    在《傷寒九十論》裡面,許叔微說:「醫者謂之陽多,尚疑其手足熱,恐熱蓄於胃中而吐嘔,或見吐利而為霍亂。請予診。其脈細而沉。」當然,如果找們摸到脈細而沉,我們也會辨為太陰病。他又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雲『如雞子黃大』,晝夜投五六枚,繼以五積散,數日愈。」理中丸我們都會用,或者我們會用理中丸合桂枝湯,而許叔微說先用理中丸,後用五積散。這裡又涉及一個問題,我們在臨床上如何鑑別理中丸和五積散證?

    當我們面對太陰病,實寒或者虛寒二者是有差別的,我們什麼時候該用理中丸?什麼時候該用五積散?我們都知道五積散是治療寒實證的,理中丸是治療虛寒證的。理中丸多了個虛,五積散只有寒,按道理來說,我們應該先祛邪後扶正對吧?按常規治法來說,先用五積散,後用理中丸,我們很少先補益後祛邪。

    那麼這個病案裡面,為啥要先用理中丸,接下來再用五積散?實際上我們仔細讀這個醫案,原本是一個寒實證,原本是個五積散證。那為什麼要先用理中丸?用來止吐止利。就是說把吐利止了以後接來下再治療,這與第386、387條文說的是一回事。先治急後治標。從這兩個條文到許叔微的病案,我們能看出啥來?在《傷寒論》裡面,理中丸的主要作用是啥?張仲景主要用來治吐瀉。

    如果我們思考到這就能明白,為啥理中丸不在太陰病篇裡面而在霍亂病篇裡。而我們把理中丸當作太陰病的主方,是後人挪進去的,它就是四逆輩裡面的一個方子,這沒錯。但是我們不可以反客為主,不可以把理中丸取代太陰病篇裡面的四逆輩。也就是在太陰病,我們該用四逆湯不可以用理中湯代替,該用理中湯也不可以用四逆湯代替。

    我們看看理中丸的組成,這個大家很熟悉,有乾薑、炙甘草、白朮、人參,四味藥等量。最早成無己說理中湯裡,人參為君,白朮為臣,甘草為佐,乾薑為使,但很多醫家不同意。李東垣說理中丸以於姜為主。

    為啥要討論理中丸以人參還是乾薑為君?如果以人參為君,那麼這個方的治療以虛為主,伴有寒。如果以於姜為君,這個方的治療是以寒為主,伴有虛。我們在臨床上能感知到,同一個患者不同醫生辨的都是虛寒,但是用藥的時候,補虛和驅寒的比例是不一定相同的,看起來雖然都是祛寒的藥物、補益的藥物,但是劑量比不同,這個療效是有差距的。

    我們回歸到《傷寒論》,太陰病是「髒有寒故也,當溫之」,理中丸作為太陰病篇的主方的時候,一定足以乾薑為君。如果把理中丸放到霍亂病篇裡面,此時上吐下瀉,陽氣傷得很明顯,則以人參為主。

    原方裡面,四味藥等量。從味的角度來說,乾薑的味是最濃的,人參、白朮、甘草,三味藥加起來,還比不過乾薑的辛。從辛熱的角度來說,等量的乾薑、人參、白朮、甘草,起最大作用的是乾薑。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原方裡面應該是乾薑為君。當然我剛才說了,在臨床上,有時候是以乾薑為君,有時候是以人參為君。但是以乾薑為君時,乾薑的用量不一定要大,而以人參為君,人參的用量一定要比乾薑大。

    我們再看一個病案:一個59歲的男性患者,胃癌術後42天。納呆,心下痞滿,大便少,面色胱白,舌質淡、舌苔白,脈細滑。大家碰到這患者會用什麼方?會不會用理中湯?像不像理中湯證?明顯中焦虛寒吧。

    處方:白朮15g,黨參9g,乾薑6g,雞內金15g,炙甘草3g。理中湯加雞內金。但是用這個方的時候我把白朮量加大,又加了大量的雞內金,也就是在這張方裡面用了理中丸但是以白朮為君。剛才我說了,以虛明顯以人參為君,寒明顯以乾薑為君。這個病案在中焦虛寒的基礎上,脾不用,胃不納,以白朮為君加上開胃消食的藥。

    實際上這則病案表面上看起來是理中丸加減,但是把白朮為君了。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李東垣枳術丸加減。

    再看一個案例:54歲的男性患者,間歇性腹瀉10年,飲食不慎、情緒波動、遇冷受風皆有腹瀉,不敢出差。治了好長時間沒效果,吃飯可以,不愛喝水,睡覺也行,手腳不涼也不熱,沒有看到明顯的四逆症狀。舌質淡、苔白,脈虛弦。

    如果面對這個病案我們會辨為什麼病?會用什麼方?這個病證不是很難,也應該屬於咱們內科常見病,並且應該是很有療效才對。但遺憾的是這個患者這麼多年好不了,找了好多醫生都不行。這個像不像理中丸證?能不能用理中湯?

    我們來看這個病案,在中焦虛寒的基礎上兼了點腎虛。但是腎虛是次要的,主體還是中焦虛寒。我用理中湯合痛瀉要方加減,其實不合痛瀉要方,一直用理中湯也是有效果的,因為主體是中焦虛寒。我開始用紅參9g,蒼朮12g,乾薑9g,白芍12g,防風3g,茯苓4g,炙甘草3g,我沒用白朮,用蒼朮,考慮到要驅邪。方子裡面白芍是陰柔的,我用防風、茯苓把白朮替代了。先是開了4貼,吃了還不錯,然後把乾薑改成炮姜9g,加補骨脂9g,繼續用。

    整個治療過程中,我都是在理申湯的基礎上,先是把痛瀉要方合進來,慢慢把痛瀉要方撤了,逐步把四神丸合進來。這樣連續用80多貼,挺好,春天還去了趟美國,也沒事。

    這就需要大家思考,同樣的太陰病,在治療的時候要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做一些加減,有時候白朮變成蒼朮,有時可以同時治肝或者同時治腎。

    這個病案,前面的醫生也開過理中湯,但是為什麼前面開的理中湯都沒有效果呢?我分析了下,大約有這麼些原因。

    一個是方子太大,加了別的藥,把方子淹沒了,理中湯的藥不是主藥,於是效果就差了。

    第二個是量太大了,理中焦的藥如果量太大,有時候有排空的作用,就是說我們理中湯可以止吐瀉,但是我們把藥量提到某一個點位上的時候,理中湯是可以治便秘的。患者問:「醫生,我便秘了咋辦?」有一部分醫生會這樣告訴患者:「你這個是中焦虛寒,回去吃附子理中丸。」患者裁回去一次吃4顆,後來吃8顆,再吃16顆,加到一定量的時候,真的拉了,大便不堵了。看起來好像是治療中焦虛寒的,但是用量大就對中焦脾胃有一個通暢作用。不管脾強也好,不管是讓胃氣實也好,總之理中湯用量大了是有排洩作用的。所以,理中湯用量大了,有時候會越治越瀉。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作為臨床醫生有時候見效不一定意味著我們開對藥,不見效也不一定意味著我們開錯藥。

    第三個原因,前面的醫生用理中湯不用人參,而用了30g太子參。但不管你用多少太子參就是代替不了人參。就算只用了3g人參,30g太子參也不能代替。我們有時用理中湯的時候是可以用太子參或者黨參代替人參的,但哪種情況下是可以代替,哪種情況下是不可以代替的,這個是需要思考的。人參和黨參的巨大區別在於人參可以補元氣而黨參不可以。從藥物的剛柔來講,人參和太子參的區別是很明顯的,人參屬於剛藥,太子參屬於柔藥。如果是中焦虛寒溼並見的時候,我們是不可以用太子參的。因為太子參是很柔的藥,黨參也要比人參柔。但有一部分情況,我們一定要用柔藥。譬如中焦虛寒伴有陰血不足,我們不可以用人參,或輕易不能用人參,而要用黨參或太子參。但是中焦虛寒不佯有陰血不足而是伴有中焦寒溼,黨參和太子參都是不可以用的。有的醫生就說,人參、黨參、太子參的區別關鍵在於補氣力量的大小,但是這種區別的臨床意義是不大的。補氣力量的大小,我們是根據劑量來調的,比如你說人參補氣力量大,12g大不大?9g大不大?6g大不大?3g大不大?1g大不大?我們用藥的時候量大就補氣力量更大,量小補氣力量肯定就會小。

    前面講到了理中湯中的參,下面講一下甘草。我們一提到理中湯肯定會想到炙甘草。但我們讀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的時候,發現他經常把理中湯的甘草減掉。

    看一下《臨證指南醫案·溼》的一個醫案:張四五,陽傷痿弱,有溼麻痺,痔血。生白朮、附子、乾薑、茯苓。

    你說這個方和理中湯有沒有關係?好像也有,好像又沒有。我們把這個方和理中湯比較,看這兩個方子究竟有什麼差別。

    我們臨床醫生在辨證的時候,比方說辨出是五苓散證,我們肯定就會用五苓散,不會選用其他的處方。也就是我們心裏面必須明白,當我們辨出某個證,就該使用對應的處方,不可以使用其他類似的處方。另外,只有把類似處方排除了,我們把握才大,療效才確切。

    如果我們想出了二三張方子,覺得用哪一方子都合適,這樣的辨證是不準確的。我們覺得該用理中湯,我們用3味還是4味藥,甘草該不該用,該用幾克?人參該不該用,該用幾克?乾薑該不該用,該用幾克?我們心裡一定是明白的。並且該用3g不可以用6g,該用6g不可以用9g,我們一定要明確地告訴自己,這樣我們的處方才能越來越精煉,療效才能越來越好。

    我在前面幾個病案裡跟大家比較了幾個方證,一個是理中湯方證,一個厚樸溫中湯證,一個是理中湯合五積散證,如果我們把太陰病的範圍擴大,或者用大六經的眼光去看待,厚樸溫中湯也好、五積散也好,都可以歸到太陰病裡面。

    當我們面對一個患者時候,是該用理中湯還是該用五積散?該用理中湯還是該用厚樸溫中湯?包括類似的該用理中湯還是該用平胃散?該用理中湯還是半夏瀉心湯?這些我們都必須考慮。在具體的患者身上,必須排除類似方證,我們才可以說這個病該用什麼方。

    那麼具體到運用理中湯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這樣思考。該用人參還是黨參?該用白朮還是蒼朮?該用乾薑還是炮姜?該用炙甘草還是不該用甘草?該不該加土茯苓?該不該加附子?或者別的加減法,該不該加枳實?該不該加青陳皮?該不該加黃連?等等一系列的思考。

    很明顯,葉天士這個方子,白朮、附子、乾薑,治療寒溼。理中湯治什麼?治虛寒。有人說理中湯治療虛寒和實寒,其實我覺得說理中湯治虛寒就足夠了,不要把實字加上去。如果臨床上見到中焦虛寒伴有寒溼,我們是不可以用理中湯的。如果要用,也必須進行加減。在理中湯裡面,我們經常說白朮是祛溼的,但是他是通過健脾來祛溼,跟蒼朮不一樣,蒼朮是通過祛溼來健脾。如果我們不把白朮換成蒼朮,理中湯基本沒有多少祛溼的作用。何況還有人參,人參有留溼的作用。

    葉天士在這張方子裡面,白朮、附子、乾薑是治寒溼的。也就是說當中焦寒溼明顯,我們可以不用理中湯,可以用葉天士的這張方。

    那麼理中湯裡面甘草有什麼用?補中?和藥?甘草不是個主藥,所以我們很少去追究甘草在理中湯裡面的作用,有它和沒它有什麼差別。《湯藥本草》裡面說:「或問:附子理中、調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

    原來甘草有這作用。承氣湯裡面把甘草用上是讓它瀉得慢一些,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都有緩的作用,都有留中的作用,也就是讓藥力就留在中焦,柔和一點,要瀉得慢一點,要熱也熱得慢一點,不要快。讀完這段話我們就明白,理中湯去甘草和不去甘草是有區別的。如果我們要溫補,一定是要甘草,如果我們不去溫補,僅僅是溫,僅僅是燥,那甘草就不需要。

    這就類似於張仲景的大承氣湯和劉河間的三一承氣湯,劉河間的三一承氣湯不就是大承氣湯加甘草?大承氣湯加甘草,類似於我們說的理中湯,大承氣湯不加甘草,類似於理中湯不加甘草。

(摘自《名師經方講錄》第八輯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p160-173)


長按二維碼  關注王裡公眾號太漁醫話

(本欄載方劑僅供參考 使用請諮詢相關醫生)

歡迎原創稿   本欄郵箱:smlryx@qq.com

信息交流   發稿自願   恕無稿酬

 本公眾號僅用於學術交流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附子理中丸有5大作用,能長期服用?
    現代研究也表明,附子理中丸可以加快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提高機體免疫力,而且還具有鎮痛的作用。此外,附子理中丸還有減肥的功效,因為附子理中丸具備的熱性,可以加快脂肪代謝,把肥肉消耗掉。日常生活中,如果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胃脹、胃痛等,可以適當服用附子理中丸進行調理。
  • 學習型家庭 | 中成之品:"附子理中丸",脾胃虛寒(E1.3)
    | 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就是大家熟知的理中湯的變方。理中丸(湯),就是理一理中焦,是對於中焦系統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湯劑方。就在這個節點上,理中丸(湯)就極為關鍵。理中湯和理中丸的組方是完全一樣的(四逆散和湯是有很大區別的,大家避免搞混。),是個加了人參(實際為黨參)的組方。且各藥比例完全一樣:黨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
  • 與李辛老師對話 | 臨證研習營畢業生分享(上)
    ▲照片場景:中醫臨證研習營李辛老師的書我幾年前就讀了,有一種拍案叫好的感覺,所以我也給我的父母、同事和朋友都買了,推薦他們看。雖然我是一名醫生,但我覺得我現在的水平其實比不上在座的很多同學,我現在有了動力,想深入地學習中醫。通過學習「中醫臨證課」,我已經開始在門診中做患者的健康教育了,第一要運動,第二要休息,其實疾病就是一個信號,告訴你要去調整、休息。
  • 劉渡舟講解:理中湯類方的加減證治
    劉老從類方的角度,講解了從理中湯加減變化來的另外兩方——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對我們牢固掌握理中湯類方,很有價值。(編輯/居業)至於理中丸,它的藥物同理中湯一樣,只是改湯劑為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和丸,研碎,溫服,日三丸、夜二丸為準。若服藥後腹中未熱者,亦可增加到三四丸,量病情輕重而定。 理中丸的適應證有二:一是治吐瀉而不飲水的寒性霍亂;二是治大病瘥後,胸上有寒的「喜唾」之證。餘在青年時期,一次因食生冷而致脾寒作瀉,乃就醫於某老中醫。診畢授以理中丸,囑曰:白天服三丸,夜間服二丸。
  • 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導讀:「作為一名專科醫師,理應閱讀他所擅長專科的古今重要醫籍,以適應臨證的需求。但這對一位力求精進的臨床醫師,仍然是不夠的。」「衝破本專業文獻書籍的界限。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髙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眼界打開了,臨證才能靈活運用各法。
  • 餘瀛鰲: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髙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眼界打開了,臨證才能靈活運用各法。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作者/餘瀛鰲20世紀的中醫界,臨床分科的傾向較之清代以前更為普遍。
  • 理中丸家族之—桂附理中丸
    上一篇文章已經講過附子理中丸不僅能溫中,還有溫通全身之功效.那麼,古人在附子理中丸的基礎上,為什麼還要搞出個桂附理中丸來呢?
  • 治療老痰膠固的竹瀝達痰丸
    竹瀝達痰丸一方,臨床應用於老痰膠固,久積不去而正氣虛衰者。作者又根據臨證體驗,將竹瀝達痰方分解成湯、丸兩部分,既不失方劑本意,又可變通應手,亦可充分體現中醫臨床隨症加減之靈活。竹瀝達痰丸臨證心得竹瀝達痰丸一方,原出《古今醫鑑》。臨床應用於老痰膠固,久積不去而正氣虛衰者。筆者在臨證中收益頗深,茲述拙見於下,供中醫同道參考之。
  • 熊繼柏:50年臨證體會及案例談辨證論治
    臨床治病,如果不辨寒熱虛實,不分陰陽表裡,不審臟腑經絡,不察標本緩急,或隨意開藥,或依賴成品,或抄襲「秘方」,或僅憑習慣,守一方而待百病,執一法以應萬變,如此生搬硬套,膠柱鼓瑟,脫離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則不可能當一個真正的好中醫。
  • 鱉甲煎丸方證學習筆記
    瘀鬱痰溼證。瘀血膠結不解,積久而為癥,則癥塊或在肝,或在脾,或在腎,或在心,或在肺,或在六腑,或在莖中,或在胞中,疼痛固定,按之不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則肌肉消瘦;瘀血阻滯,胃氣不降,則飲食不佳;瘀血燻蒸浸淫營衛,則發寒熱;氣不能從血而化生,則睏倦,或四肢無力;瘀血相結於女子胞,則女子月經不行,舌紫有瘀點,脈澀均為瘀鬱痰溼之徵。其治當化瘀消癥,化痰散結。
  • 李翰卿臨證使用的「保胎」要則
    胎動不安,為妊娠期腰酸腹痛,或下腹墜脹,或伴有陰道少量出血者,其證輕微,為墮胎小產之先兆。有「其母有疾以動胎」和「胎不牢固」兩大病因病理,但究其根本則主要責之於母體衝任氣血失調,胎元不固,因其胎元未殞,故治以安胎為主。臨證有腎虛、氣血虛弱、血熱、氣鬱及外傷等不同,隨證隨經去其所病,以達衝任調和、胎元牢固之目的。
  • 真武湯條文解析及臨證運用
    真武湯條文解析及臨證運用作者/餘秋平 整理/顧然、張鵬、盧宗孝、陳智全真武湯是仲景溫陽鎮水第一方,也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經方。餘秋平教授臨證善用此方,常以此方加減化裁,治癒不少棘手之證。近日餘師在繁忙的診務之餘,與我們重新講解了真武湯。聽後大家頓覺醍醐灌頂,均有很大收穫。我輩不敢私藏,稍作整理,與大家共享。
  • 必讀:嘔心瀝血積累出的80條臨證心得
    1.燥證,喻氏謂屬熱,沈氏講屬涼,其實,他們所說到的都是燥證的一個方面。故吳鞠通、俞根初都指出,燥有熱燥、涼燥之分。其機理喻以蒸籠,如水火不偏,則燻蒸而無燥;如火盛水少,則無氣為熱燥;水多火微,蒸不起氣來為涼燥。臨證必須有此兩種概念,則易分析,但仍憑見症為依據,方能無誤。2.四損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是也。楊慄山所謂氣血兩虛、陰陽並竭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