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嘔心瀝血積累出的80條臨證心得

2021-03-04 岐伯有道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1.燥證,喻氏謂屬熱,沈氏講屬涼,其實,他們所說到的都是燥證的一個方面。故吳鞠通、俞根初都指出,燥有熱燥、涼燥之分。其機理喻以蒸籠,如水火不偏,則燻蒸而無燥;如火盛水少,則無氣為熱燥;水多火微,蒸不起氣來為涼燥。臨證必須有此兩種概念,則易分析,但仍憑見症為依據,方能無誤。

2.四損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是也。楊慄山所謂氣血兩虛、陰陽並竭是也。大勞、大欲、大病、久病、老人、產後、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是其因。氣虛者,真氣不足也,其症氣不足以息,言不足以聽,或欲言而不能;血虛者,真血不足也,其症通身萎黃,兩唇白,或素有失血之證;陰虛者,真陰不足也,其症肌膚甲錯,五液乾枯;陽虛者,真陽不足也,其症厥逆,下利,肢體畏寒,口鼻氣冷。單虛者單治,兼虛者兼治,虛而兼寒者溫而補之,虛而兼熱者清而補之,虛而兼實者須審其標本、先後、緩急、多少隨機而治之。

3.仲景說: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巳至未就是北京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3時。這個時間正是陽氣最盛的時間。太陽病本來是風寒損傷了衛陽的證候,故遇陽盛之時衛陽有所幫助,故能自愈。我的看法,這不是絕對的,不可完全依靠,只可作為治療本病的有利條件之一。

 4.虛熱證是虛而兼熱或兼火的證候,亦稱之為虛火,非單指陰液不足,陽氣相對偏盛的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其形成,或因虛而生熱,或熱久致虛,或體虛兼患熱證。臨證證候與火熱證相同,其主症為煩熱,口渴喜冷飲,但服清涼瀉火藥不效或反加重,只有用滋陰養血生津,引火歸原,或甘溫除熱之法方效。如傷寒後期竹葉石膏湯證,陽明經病人參白虎湯證,口糜齦爛之甘露飲證及十味地黃湯證,咽痛之養陰清肺湯證等。

5.頭不痛項不強,便知非太陽證;但頭痛不項強也非太陽證,如項強痛反不惡寒,脈不沉,不可謂非太陽病。太陽病以頭項強痛為提綱。

6.結胸是傷寒誤用下藥而成的胸腹硬痛的證候,分為大、小、寒、熱、水、血、痰、食八種。其中胸腹不按自痛,按之更痛者,為大結胸;心下按之則痛,不按不痛者,為小結胸;兼不熱、不渴,小便清白,為寒結胸;兼煩渴便閉,為熱結胸;兼怔忡,頭汗,無大熱,揉之有水聲,為水結胸;兼漱水不咽,喜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為血結胸;兼脈滑喘嗽,為痰結胸;兼氣口脈大,為食結胸。

7.人參白虎湯之「背微惡寒」、「時時惡風」,非謂之表不解,乃因內熱太盛,自覺室溫較低而有背微惡寒或時時惡風之感覺。

8.胸背腰痛,皆有因痰者。痰者,痰飲也,為水溼不能吸收所致,脈多帶滑象。同時,痰飲在胃即嘔,在上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在肺則咳喘,在胸膈則滿悶短氣,鬱於經絡則麻木偏枯。若忽患腰背胸脅牽引痛,走而不守者,即可考慮痰。但痰與風要加以鑑別,從體質上、脈象上和患者每感痛處有寒涼重著的感覺等,稍加留意,不難辨認。

辨證心法

9.辨證要結合整個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不要單憑某一症狀。如傷寒的證候群和溫病的證候群好辨,假如單憑一「惡寒」症,究竟屬風、屬寒、屬溼、屬熱,如何能認清呢?因此,辨證一定要注意四診合參,綜合分析,方不致誤。

10.若表裡證俱在時,症狀是區別表裡多少的關鍵;虛實證俱在時,脈、色、腹診相結合是區別虛實多少的關鍵;但對大實如羸狀或至虛有盛候的患者必須按腹,若腹滿硬痛拒按則為實,腹軟喜按者為虛。

 11.寒熱真假之辨別關鍵,一在於舌苔的乾燥與否,二在於口渴喜冷與否。真熱假寒,必見舌苔乾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熱,則舌苔多潤滑,口雖渴而不喜冷飲。當明辨之。

12.虛火上逆(炎)有兩種情況,一是陰虛,須用滋陰降火;二是陽虛(虛陽外越),須用引火歸原。陰虛水不濟火而致虛火上炎者,小便必黃赤,脈必兼數,兼見面赤、唇紅或口鼻出血、齒痛、齒衄等症;如系虛陽外越者,為陰盛龍雷之火浮越,亦現面赤、口渴、煩躁等熱象,但口雖渴而不欲飲,小便必清長,脈沉小兼遲或浮大無根(尤其須注意右尺之脈),更有下肢發涼的見症。二者性質不同,當明辨之,不可誤人。

13.傷寒是百病的基礎,傷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傷寒者,雜證自易,確實如此。例如,承氣湯不是單純治傷寒的,當歸四逆湯也不是單純治傷寒的。曾用承氣湯治腹瀉、痢疾、失眠、昏迷、咳嗽、發熱、鬱證、蟲證、瘀證、痰證、火證、溼證等病證,均取得良效,特別是一些危急重證,用之更是得心應手,往往一劑承氣,即可救危難於既倒,使病人轉危為安。人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凍瘡,我曾用桃核承氣湯治療宮外孕均一一說明一個道理,即傷寒為百病之基礎,傷寒方通治百病,關鍵在於掌握傷寒每一方劑之功能、主治病證和應用規律,臨證運用,才會得心應手。

14.小兒之熱,如手心熱盛,多為腸胃積滯,每以保赤萬應散開洩之而愈;如手背熱,多系(或兼)表證,宜疏風清熱,發散清解之。

15.高熱證要注意其兼表、兼裡各個方面。兼表者,多無汗,間有惡寒;兼裡者,必大便秘,腹脹痛拒按。前者宜汗,後者宜下,看證無誤,才能取得效驗。 

16.戰汗一症,多出現於外感熱病病程中,為邪盛正虛之時,突然出現戰慄,繼而全身汗出,是正邪交爭之象。有戰後脈靜身涼而愈者,此為正盛邪去,有戰慄而不汗出者,或戰而汗出不澤者,或戰而汗出太過者,均屬正虛之危象。若戰而汗出太過,來復湯、既濟湯可急用之;戰而不汗者,可啜溫水以助之,必要時可助以強心劑;汗不止,脈仍大者,以葡萄糖之類輔佐之。熱性病過程中,若突然肢冷、脈伏,即應考慮戰汗之顯蛔,做好救治準備。

17.溼,有寒溼、溼熱,有在表、在裡,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須以溼為主,寒熱只屬兼證,居從屬地位。如若熱勝於溼,寒勝於溼,則不在溼證範圍。必須明辨其主次,這是診斷中的一個關鍵之處。

 18.痰證,要辨別寒熱虛實。熱痰黃而口渴,溺赤,用竹瀝、膽星有效。若病垂危之喉間痰鳴者,忌之。此屬虛痰、寒痰之屬,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所致,《醫學從眾錄》中風篇曾論及,可參閱之。

 19.太陽頭痛大部分為後頭部疼痛,但根據臨床,也有前頭部痛者,因為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也,但必須具有發熱惡寒、項強脈浮等方能正確,因為這是感冒風寒的表證。

20.陽虛兼外感風寒者,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但要考慮夾雜的主次,是陽虛為主稍感風寒呢,還是外感為主稍兼陽虛。前者附子多用,麻黃用量宜少;後者,則按麻黃附子細辛湯原比例用之。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必要時還須加入人參。所以臨床必須細心體會分析,方能用之妥當。

21.循衣摸床,撮空理線,也屬於肝風內動之範圍,有實有虛,從全身證候、舌苔脈象綜合分析,實者宜下,虛者大小定風珠之類可選用。

22.亡陽有二,一種為亡陽厥逆,一種為陽氣飛越。亡陽驚狂,臥起不安者,屬於後者。這種陽氣飛越,以陰虛不能潛陽者為多見,臨床見症,必須有脈數、喜冷之陰虛現象,如屬下寒迫陽上越者,必須從實際證候上體驗才對。

23.腹滿身重,難以轉側,有屬溼者,也有屬熱者。如陽明篇內白虎湯證,即有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必須綜合舌苔脈象及全身症狀分析,才能診斷無誤。

24.吐衄為熱傷陽絡所致,但熱須辨實熱、虛熱。如突然發病者,體壯實者,脈象有力者,夏季之時發者等,多為實熱,症見舌苔黃、口苦、便秘等,便為確據。另一種,久病者,或熱病之後期者,脈虛數者,或素有陰虛情況者,即應以虛火論治。

25.昇陽之藥,什麼時候可用呢?如帶證、崩漏、腹瀉日久,導致清陽下陷者。又治頭部之病,用昇陽藥的機會多,但腦充血者忌用。用藥方面,都要抓住它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才有把握。

26.喘無善證。喘之陳發者,以虛證為多。

27.費繩甫有一治胃火鬱結之案,甚佳,當細心留意體會。臨床上遇到口吐冷沫之症,當然應以寒斷之,可問題在於用溫藥而更盛,此時又不能用苦寒,所以滋胃陰以清胃火,實屬良法。但我們不能因為有此案而懷疑吐冷沫之症。開始用藥寒熱亂投,常致影響以後用藥,所以開始用藥不宜太亂,用量不宜過大,即是這個道理,當注意之。

28.消化性潰瘍,一般應採取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曾治一例,因其遇冷即發,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好轉。所以,臨證用藥,不能拘於常法,而應細心辨證。

29.曾治一西醫認為是麻痺性腸梗阻之病人,經診為虛寒夾實之證,融合黃龍、溫脾、大承氣之意,一劑即減輕。再診,右脈稍有力,左脈沉,此為兼有鬱結,再加香附,一劑則梗阻現象基本解除。

30.痢疾初起兼發熱,多為表熱,葛根等為必用之藥。曾治一小孩,9歲,患暴髮型痢疾,因兼表熱,給以葛根芩連湯加銀花、連翹,一劑即熱退。一般如系熱痢、白痢,用白虎湯,赤痢用白頭翁湯(不兼表證)加減。便澀的加大黃以疏通之,亦為治痢之要則。

 31.凡瀉證,瀉前即痛,瀉後痛止者,此為有夾實的徵象,治宜補中寓瀉。如系胃苓湯證,亦須少加入大黃、枳實方可。

 32.曾遇一例再障貧血,審其證系肝氣鬱結,用逍遙散治之好轉。凡遇再障貧血,應從肝、脾、腎三個方面辨治。如脾的方面,血為水谷之精氣,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傷,何以生?但導致脾胃受傷不能生血的原因又是什麼,需要進一步辨識,找準這個原因,即可治好。上述從肝論治用逍遙散,僅系一個方面。

33.曾治一失眠患者,多時不愈,診之發現下腹部有壓痛,考慮為瘀血,用桃仁、赤芍、棗仁、茯神等,予數劑,顯著好轉。此失眠即由於瘀血所致也。

34.痺證晝輕夜重者,陰邪在陰分也。遇風雨陰晦而甚者,此陰邪犯陽分之證也。得暖遇熱而甚者,此溼熱傷陰之火證也。體重者,為感溼之著痺證也。用散風除溼之行痺方而不效者,屬寒溼之證。痛處發紅,按之仍熱,為風化為熱之證也。

35.痺證,其在皮脈者易治,在筋骨者難已。五痺日久入髒,其人中虛者,難治多死;五痺日久,不見五臟痺之症狀者,為髒實不受邪,易治。

36.痺證大抵知痛知癢者易治,不痛不仁者難醫。入髒者死,留連於筋骨之間者,痛久難愈,留於皮膚之間者易治。

37.虛勞須分陽虛與陰虛,其共同點為盜汗、脈數、經閉、咳嗽等症,不同點為陽虛畏寒,不喜熱飲,陰虛畏熱,口乾口渴,喜飲,當辨別清楚。

38.數脈有虛有熱,數而無力為虛,虛勞之證脈皆數,其中數而有熱象為陰虛,數而無熱象為氣虛。臨證遇數脈,宜詳辨之。

39.大脈屬虛(大虛有盛候),當結合病史及臨床見症加以分析,如屬熱盛者,即白虎湯證的一面,當不難辨認。這種脈象,老年患者居多,或久病之後亦可見到,不論陽虛、陰虛都有,尤當細加辨之。

40.真武湯,用治喘證、咳嗽、氣短、心臟病等,辨證著眼點在於有水氣而屬寒性者,用之即效。本方為治陽虛不能化水而設,虛者應加人參,臨床如見浮腫不得臥,小便不利,畏涼喜熱,皆可用之。

 41.烏梅丸證之特徵即上熱下寒,如發現嘔吐蛔蟲,心中痛熱,氣上衝胸,並有腹瀉,即屬此證,細心體會,不難辨識。久痢之寒熱夾雜者,亦可用之。曾治一膽道蛔蟲症,療效很好,但必須符合上述證候特徵,才會有效。

42.傷寒論小建中湯小柴胡湯條,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這兩種證候常易混淆,示人以腹痛脹之證候,須先分清這兩個方面,前者屬於虛寒,後者屬於肝氣不舒,即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試之,而後再用小柴胡也。

43.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下陷變生諸證,問題在於什麼是中氣下陷,我們如何去辨識它?只有辨清是中氣下陷,用之才效。如臨床見到久瀉、久痢、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崩漏不止、白帶日久而多、小便多而頻等,都可首先考慮是否中氣下陷,再審其全身症狀,必有倦怠懶言,多汗,氣短,脈虛,或大而無力,則不難辨識。 

44.礞石滾痰丸主治頑痰怪證,應用目標為體格壯實,有熱,口苦,痰粘稠,便秘者,脈象必沉滑而有力,舌苔粘膩。至於控涎丹,為逐飲之劑,無此證之熱象,痰清稀者宜之。

45.升麻葛根湯,宜於麻疹將出未出之際,而伴有腹瀉者宜之。其表證常兼有目痛鼻幹不得眠,口稍渴。陽明熱甚者禁用。無下陷之機者,亦勿用。至於發斑者,宜犀角化斑湯,勿須透表。疹則必須透達,故多宜升散之劑。

46.月經痛連乳脹痛者,多屬肝經,兼腰困者,多屬腎。前者逍遙散加減,後者川斷、杜仲等選用,但臨床多混合出現,孰輕孰重,用藥當權衡之。

47.曾治一女性患者,嘔吐較劇,飲食入口即吐,伴有月經過多疾患,左脈沉,已20天,胃部尚有拒按、便秘。此病為肝鬱導致胃氣不降,為寒熱虛實夾雜之證。仿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之意,加半夏、當歸、大黃、旋覆花、代赭石等品,效果很好。

48.白帶一證,總的來說不外溼熱、寒溼鬱結幾個方面,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辨其性質,這就需從全身症狀來鑑別。如兼胸滿、脅脹、噯氣、寒熱,脈沉弦(尤其左脈),即可考慮肝鬱的一面,同時肝鬱可影響心,又可影響脾,臨床務須隨機應變。例如,用逍遙散時,如有心悸失眠、血虛諸症之時,可合歸脾;有肝熱之徵時,宜加丹梔;如日久,又兼腎虛者,可合六味。必須是審證明確用之才有效,否則亂用妄用是不會有效的。

49.黃帶,為婦科常見的證候。傅青主有易黃湯的方子,然黃帶也有不同情況,究竟哪一種黃帶適用易黃湯呢?以藥測證,當為子宮有溼熱,兼脾腎兩虛者,可以用之。同時,不是脾陽虛而是脾陰虛的情況下可用,症見帶如濃茶,氣味臭穢,飲食減少,不喜燥熱,腰困帶多。

50.病情是複雜的,寒熱虛實常交互出現,臨床須在這些方面多留意。如曾治一婦女產後之病,表現為嘔吐、腹瀉、口苦、胃脘有壓痛,平素是虛寒體質,當然產後為虛,腹瀉為虛象,兼有體質偏寒,拒按為實,口苦為熱,證情是複雜的,給以人參補虛,乾薑溫中祛寒,半夏止嘔,大黃去其實兼清洩其熱,一劑即愈。

51.一產後病患者,系剖腹產,產後腹脹,經西醫檢查,為繼發性腸梗阻。經會診,發現兩個特徵: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雖脹,無明顯拒按,鼓腸較劇,微熱。擬方二陳湯加萊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後即減輕。又治一例產後鼓腸,審證系瘀血,擬歸、芎、桃仁、乳、沒、腹皮、臺參,亦治癒。因無明顯寒熱,故藥亦不用溫涼之品。總之,必須抓住主要環節,用藥恰如其分,自然見效。

治法撮要

52.治病必須找到其根源,不能頭痛醫頭,足痛醫足。如一人舌質紅,用滋陰之法而不愈。診之脘腹拒按,並無其他陰虛症狀,以消導之法即愈。一月經閉止者,曾用大承氣而愈,一神昏譫語者,亦以承氣而愈等等,均是認定病因均在腸胃,所以取效的。

53.對一個症狀的治療,必須了解它的產生原因。如治療發燒,不能單純退燒,要了解燒是怎樣發生的,如系表熱,則予解表即愈,如系陰虛,則必須滋陰才會取效。假如一味地退熱,不究其原因,就達不到治癒的目的。《內經》言:「治病必求其本」,即是這個意思。

54.治病要結合病機,關注病變趨勢。病情向縱深發展者,可以阻截之;向愈的階段,可以誘導之。如肝炎久治不愈,即有向肝硬化轉變的趨勢。為什麼會硬化呢?因津液受傷,脈絡阻滯的結果。如何阻截呢?滋陰養血通絡等法是也。考慮其腎虛者,更當滋腎,當然亦須避免色慾,戒酒,以免重傷其陰。

55.治病當結合氣候環境不同而施治。例如在久旱無雨的乾燥氣候下,明明需要宣透,但用藥就不能過分溫燥;反之,在淫雨纏綿的溼潤氣候之中,縱然需要滋陰,用藥也不必過度濡潤,否則對於疾病是有害的。

56.表證,遇有表寒、表熱不明顯,或似是而非之際,用藥寧可偏其涼而不可偏其溫。

57.溫病邪在衛分的主要治法是辛涼解表,但在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痛、舌苔白、口渴不甚的情況下,亦有用辛溫解表的時候。例如春溫之用荊防解表湯,陰暑之用三物香薷飲,涼燥之用杏蘇飲等。

58.表證汗解是千古不易的定法,但不管內部有無兼證,片面地進行發汗,不但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有汗不出或使病情加劇的可能,所以發汗之法也必須根據一定法則,不是隨便使用的。

59.傷寒病癒後氣虛津液未復,餘熱未盡,而有喜冷、少氣、欲嘔等現象吋,最忌一般溫補藥品,如人參、黃芪等藥。因為這些藥品雖能補虛,但不能清熱,最易留邪為患。

60.傷寒病解後,周身發熱,汗出即解,須臾又熱而汗,如此多次,汗出如洗,目上竄不露黑睛,寒熱往來,氣喘,怔忡,氣虛不足以息,以及左脈微細,按之即無,乃肝膽虛極,肝風將動,元氣欲脫之證,藥重用山萸肉30~60克,方用來復湯。

61.治內傷時要考慮到有無外感,治外感時要考慮到有無內傷。如有夾雜,要考慮其孰輕孰重,孰賓孰主,治法上或先表后里,或表裡兼顧。只有辨清夾雜,審清其主次量比,對證下藥,才能得當。

62.甘溫除大熱,其熱為內傷熱,而非外感熱,內傷與外感之區別,均可作為其鑑別的依據。又,甘溫所除之熱為虛熱,而非實熱,其脈象以虛而大為特點,手心燒(應與陰虛、停食之手心熱相區別),伴有倦怠(須與清暑益氣湯證區別,從時令上區別)等特徵。須綜合分析,細心體會,方不致誤。

63.滋陰劑應用一個階段後,須回頭用補陽之法一二次,然後再繼續用滋陰,則陰復反能增速。同理,回陽劑用一個階段之後,改用滋陰劑一二次,再接著用回陽之法,則陽升更旺。此陽生陰長、陰陽互根之意也。

64.熱自足直衝股內,上入腹中,為腎經火旺證,治宜滋腎丸或知柏地黃丸。

65.氣有餘便是火,故理氣可治火證。

66.眼花,兩目乾澀,屬肝傷血少證者,治宜和肝養血,方取逍遙散。

67.高血壓,肥人,可考慮痰的一面。遇有熱象,用寒藥而無好轉者,應考慮滋陰的一面。肺氣清肅,腎水充足,方能涵木,肝火之逆自可好轉,故治之之法,當滋腎水、平肝木、利肺氣。便秘者,須兼瀉法,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之品。

68.治痢久滑脫,脫肛,雖有膿血,但無裡急後重者,治宜溫中補虛、澀腸止瀉,方用《局方》真人養臟湯,很有效。但對初期之痢,不宜早用補澀,應推蕩之,同時要注意表證之有無,如有表證,必須先解表。治白痢須從氣分用藥,治赤痢須從血分用藥。

69.脈與證不合,而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中絞痛劇烈者,委中、曲池放血,放十宣,很有效。

70.痺證當早治,不當遲治,遲則易成為入髒之死症。

71.痺證初起,三氣未行熱化者,仍按治三氣之法治之。治行痺,以散風為主,禦寒利溼輔之,再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痺,以散寒為主,疏風燥溼輔之,再參以補火之劑,蓋非大辛大溫之品,不足以釋其凝寒也。治著痺,以利溼為主,祛風解寒仍不可缺,再參以補脾補氣之劑,因脾強可以勝溼,氣足自不頑麻。

72.痺證失治,邪鬱病久,風變為火,寒變為熱,溼變為痰。又當於通經活血疏散邪滯劑中,再參以降火清熱豁痰之品。

73.治痺總以通經活血、疏散邪滯之品為主,隨所感之氣、邪之輕重及見症之寒熱虛實,而加以對證的藥品。

74.雖雲痛無補法,然病久痛,傷及元氣,非補氣血不可。參芪術地,隨證用之,不必拘於痛無補法。

75.初潮提前屬先天稟賦薄弱,血未充盛。氣不攝血者,用人參養榮丸。

76.產婦乳頭生瘡,汗出疼痛難忍者,名垢乳,用鹿角9克,甘草3克,共為細末,用雞子黃和之,置銅器內炙熱,敷於乳頭並固定,每日2次。

77.治產後青腫,以乾漆、大麥芽等份為末,鋪於青瓦中,乾漆一層,麥芽一層,如此重複至滿,鹽泥封瓦,煅赤。研末,酒送服6克,並治產後諸證。

78.產後血暈預防:妊娠五月、七月服安胎飲,至八月、九月再加大腹皮、黃羊腦,元氣虛弱者服八珍湯,臨產服保生無憂散,或預燒紅炭投醋內置產床,以醋塗口鼻。

79.久病有邪者正必有虛,不攻其邪正氣必傷,故攻邪為治久病邪實者之要法,然攻之太過則正必不支,故攻邪時應務求其緩。如氣虛而有風邪外客之久病者,欲用防風3克時,只可用至0.6~0.9克;大便秘結者,若欲用大黃9克時,只可用至1~2克。否則非但邪氣不除,亦且正傷,病邪難除耳。所以,治久病邪實者,只可求其緩。

80.溼性趨下易襲陰位,故溼邪為病在婦科可見帶下量多,經前洩瀉,經前後浮腫等。溼證與熱證兼見者為溼熱證,其治法為清熱除溼,分別溼與熱之輕重主次不同,清熱除溼偏重不同。除溼有健脾燥溼、溫陽化溼、利水滲溼之分,溫陽化溼為寒溼證治法,然對於溼熱證之溼邪偏重者,以祛溼為主,清熱為輔。祛溼之中溫陽化溼不可或缺,因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況清熱藥必寒涼,而溫陽化溼則有助於溼祛從速,並可防寒涼太過。

文源:醫品閣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相關焦點

  • 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導讀:「作為一名專科醫師,理應閱讀他所擅長專科的古今重要醫籍,以適應臨證的需求。但這對一位力求精進的臨床醫師,仍然是不夠的。」「衝破本專業文獻書籍的界限。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髙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眼界打開了,臨證才能靈活運用各法。
  • 餘瀛鰲: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
    有目的地覽習其他類臨床文獻,摘取資料卡片或記述讀書心得,這對豐富個人醫療實踐,掌握多種有效治法,進一步提髙臨床醫學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眼界打開了,臨證才能靈活運用各法。學會從博覽中提高臨證水平作者/餘瀛鰲20世紀的中醫界,臨床分科的傾向較之清代以前更為普遍。
  • 莫使經典成紙上談兵--王洪圖教授經典臨證運用學習
    為有源頭活水來」,中醫學子多有重醫論方技、輕忽醫經典籍之弊,本文詳述中醫內經大家王洪圖教授,臨證運用經典經驗,為中醫正源清流,示學後人,共勉之。恩師潛心研究經典,認為學習中醫必須重視經典學習,學好經典是臨證診治的重要基礎,經典學習的目的是為臨證診治服務,《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為「醫家之宗」並非虛名,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中醫學的每一重大成就,都是與正確認識《內經》並密切聯繫臨證實際分不開的。
  • 傷寒類證之「手足溫」初探 ——恩師劉明士先生臨證經驗拾貝
    筆者跟診恩師劉明士先生時,就深刻體會到恩師於仲景格法有獨到神會妙用之處,故今試以「手足溫」這一臨床常見證作一學習傷寒雜病論和恩師臨證經驗特色總結之探索。 查閱傷寒大論,提到手足溫的條文一共有17條,至於六經病程發展中,絕大部分提到手足溫的條文都是作為身體陽氣復而自愈的指標。而作為病理症狀的手足溫一證,太陽少陽病中有3條,陽明病2條,太陰病1條,厥陰病2條。
  • 劉炳凡:白虎湯類方臨證運用小識
    劉老在分析《傷寒論》裡8條白虎湯條文的時候,也告訴了我們讀書的方法。臨證時要注意病的本質,善於在臨界線上排疑。讀書則需要注意相互之間的聯繫,更要博涉知病,多診識脈。白虎湯類方臨證運用小識《傷寒論》白虎湯共8條。
  • 讀《名老中醫之路》有感:讀書與臨證
    的確,讀書與實踐(臨證),二者不可偏廢,是學習中醫必須終生堅守的原則。學醫之初,通常是先讀書、背書,打下基礎,然後臨證,這是大多數醫家走過的共同道路。張珍玉先生說:「背誦原著,學習理論是重要的,是基礎。但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才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也才能變成有用的活的理論。」
  • 大青龍湯證學習心得
    課堂上裴老師逐條逐句的詳細講解了「大清龍」湯的條文,由淺入深,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病例,以加強學生對方證的理解和認識。並聯繫麻黃湯,麻杏石甘湯,以及白虎湯就四方證之間的關係做了比較,使我對「大青龍」湯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使我對以上四方有了進一步的掌握和理解。以下是我對《大青龍湯》證的理解和認識,總結如下,以求同大家共同學習,探討和總結。
  • 臨證談理中丸
    臨證談理中丸山西中醫藥大學  高建忠教授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講課。
  • 初學中醫必讀——中醫大事年表
    李用粹《證治匯補》收集了內科雜病的各家論述和經驗,共載80餘種病症的辨證論治。1694汪昂《本草備要》介紹藥性專書,書中已明確地指出吸菸的禍害。《湯頭歌訣》中醫方劑學重要入門書。張璐《張氏醫通》醫學叢書,記載古今各科醫學知識,還介紹了接種人痘方法。
  • 石膏臨證重點,一文打盡
    從現存文獻來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最早運用石膏,其主要功效就是治療陽明熱盛證。最能體現石膏核心功效的是《傷寒論》中的白虎湯,原書主治「三陽合病」,症見「腹滿身重,譫語遺尿,口不仁,面垢」,與同書第6條中所載「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相類似,均屬於外感熱病中的高熱昏迷狀態。
  • 與李辛老師對話 | 臨證研習營畢業生分享(上)
    劉槿川:今晚是「中醫臨證課」蘇州研習營的最後一晚,不論從組織者還是學習者的角度,我都覺得咱們這次課程非常圓滿。很多同學跟我說,在課程中不僅學了中醫,還學會了享受生活,玩得很高興,吃得好,睡得也好。「中醫臨證課」的同學有不少是職業醫生,還有很多同學正在從事或計劃從事醫療工作。今天是研習營的最後一天,我們邀請了這次班中的四位醫生同學來跟大家做一次交流,請她們談談學習感受,並結合她們現階段的經驗,為其他想走專業路線的同學提供一些參考。有請第一位同學,Z醫生。
  • 熊繼柏:50年臨證體會及案例談辨證論治
    臨床治病,如果不辨寒熱虛實,不分陰陽表裡,不審臟腑經絡,不察標本緩急,或隨意開藥,或依賴成品,或抄襲「秘方」,或僅憑習慣,守一方而待百病,執一法以應萬變,如此生搬硬套,膠柱鼓瑟,脫離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則不可能當一個真正的好中醫。
  • 50條經典名句,選自中小學生必讀國學名著,飽含人生「大智慧」!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語文老師整理的50條經典名句,選自中小學生必讀國學名著作品,建議家裡有中小學生的,幫孩子存下來,把這些經典名句多讀幾遍,不僅對語文學習有幫助,也會從中讀到人生的「大智慧」!小學和初中高中的語文中,都會有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和考察,讓孩子從小掌握經典的文化作品,非常重要。
  • 淇縣人民法院開展勞務派遣及臨聘幹警學習培訓心得交流會
    淇縣人民法院開展勞務派遣及臨聘幹警學習培訓心得交流會 2020-05-13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惠州大亞灣買房3年,12條臨深圳片區購房心得分享
    2016年我就開始在東莞、惠州臨深片區看房,曾有一個中介給我打電話誤以為是打給同行了,因為一和我對話時,感覺我對當地規劃比他還熟悉。下面把我的一點個人惠州買房心得分享一下。一、為什麼沒有買在深圳、東莞,而是惠州?沒有買深圳房主要原因當然是錢不夠,當時手上的錢只能在東莞、惠州之間選擇。朋友建議我買東莞,我也去看了黃江、鳳崗、塘廈幾個離深圳較近的鎮。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經方臨證心法
    01經方臨證心法1.三陽合病,取治少陽。23.病水者胃多虛,臨證常加生薑、紅棗、甘草。凡胃有停水常可致頭暈。24.凡氣上衝,常誘導水一起向上,故臨證多見小便不利,治當以桂枝降氣衝以利小便。25.眉稜骨痛不可忍,世所謂痰厥,乃飲氣逆迫所致,治當以小半夏湯。
  • 真武湯條文解析及臨證運用
    真武湯條文解析及臨證運用作者/餘秋平 整理/顧然、張鵬、盧宗孝、陳智全真武湯是仲景溫陽鎮水第一方,也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經方。餘秋平教授臨證善用此方,常以此方加減化裁,治癒不少棘手之證。近日餘師在繁忙的診務之餘,與我們重新講解了真武湯。聽後大家頓覺醍醐灌頂,均有很大收穫。我輩不敢私藏,稍作整理,與大家共享。
  • 梅國強:加減柴胡溫膽湯臨證思辨錄(上)
    我有個提議:對於我們剛入學的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來說,非常希望高年級的師兄、師姐能夠為我們推薦「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師承名師」,期盼「悅讀中醫」訂閱號能夠實現我這個剛剛讀完「大一」的學子的「精誠」理想。 下面,就是大家期待的「悅讀中醫」精彩文章。如果覺得很棒的話,請您向最好的朋友「分享喜悅」。
  • 2020年,我讀了130本書,總結出這13條心得
    2020年,我深度寫作,並出N篇獲獎文章,以及開設《下班後,讀書寫作變現》課程。這一件,我讀了130本書。每天,我的平均閱讀時常是2小時以上。讀書書單如下:2020年,我讀了這堆書。這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我總結出13條心得,可與你分享。1.讀書要趁早。「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