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超過李元吉的大唐親王,李淵將他逼死,李世民為他恢復名譽

2020-12-16 王福星

在隋唐演義類小說裡面,經常有「一字並肩王」出現。比如王世充封羅成為一字並肩王,李世民封薛仁貴為一字並肩王。演義類小說裡面的一字並肩王,原型其實是隋唐時期的親王。隋唐時期,一個字的王,是親王,比如李世民的秦王,李元吉的齊王。兩個字的王,是郡王,比如李孝恭的河間王,李道宗的江夏王。

隋唐時期,皇帝是國君,太子是儲君,在這兩個君下面,就數一個字的親王最尊貴了。唐朝武德年間,秦王李世民是最尊貴的親王,吳王李伏威僅次於李世民,比齊王李元吉地位更尊貴。此事典出《新唐書.杜伏威傳》語:「高祖授以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江淮安撫大使、上柱國、吳王,賜姓,豫屬籍。詔拜太子太保兼行臺尚書令,留京師,位在齊王元吉上,以寵之。」

李世民劇照,感謝原作者

說到這裡,大家也許一臉懵逼了,吳王李伏威的事跡,咋出現在杜伏威的列傳裡面啊?杜伏威的情況和李績一樣,李績原來姓徐,投奔大唐之後,李淵賜他姓李,杜伏威也是被賜姓李氏的。大家都知道,李元吉是李淵的嫡四子,在嫡三子李玄霸去世的情況下,齊王李元吉是地位僅次於秦王李世民的大唐親王。李伏威一個外姓將領,憑啥比李元吉還尊貴啊?

杜伏威這個人,原來是偷兒出身。他跟輔公祏一起,組建了一個盜竊團夥。每次偷東西的時候,杜伏威總是先進去幹活。東西偷到手了,杜伏威又總是在後面掩護團體撤退。杜伏威有困難先上,有風險他來擔,在盜竊團夥裡面,樹立了極高的威望,因此被團夥成員推舉為帶頭大哥。(此事典出《新唐書》語:「伏威狡譎多算,每剽劫,眾用其策皆效。嘗營護諸盜,出為導,入為殿,故其黨愛服,共推為主。」)

李績劇照,感謝原作者

杜大哥帶著一幫子小弟,把偷兒生意越做越大,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這樣的團夥,朝廷肯定要剿滅之。杜大哥為了逃避朝廷的徵剿,就開始漫長的找靠山之路。杜伏威首先投奔了長白山一個山大王,後來又覺得當山大王的小弟沒前途,就決定自立門戶。杜伏威一路血戰,與隋軍互有勝負,成了隋末唐初一股割據勢力。

隋煬帝死後,杜伏威面臨著一個大難題。當時的皇帝一抓一大把,杜伏威的實力不足以自立為帝,必須要找一個大的靠山投靠。許朝皇帝宇文化及下詔招杜伏威,杜伏威覺得宇文化及難成大事,就拒絕了許朝的詔令。杜伏威繞了一圈,最後還是投靠了隋朝皇泰主楊侗。楊侗也不小氣,封了杜伏威一個楚王的頭銜。

隋煬帝劇照,感謝原作者

事實證明,杜伏威這次投靠皇泰主,眼光實在太差了。再後來,大唐實力越來越強,杜伏威只能投靠李淵了。李淵見到杜伏威獻表投誠,也知道杜伏威實力不錯,就賜杜伏威姓李氏,還給他一個吳王的頭銜。李淵為了拉攏李伏威,給了他一大堆虛頭巴腦的頭銜,這些頭銜看著挺嚇人的,其實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的玩意。

杜伏威變成了李伏威,就開始以大唐藩王的身份徵戰四方,擴充地盤。李伏威先後幹掉了李子通等割據勢力,成為了雄踞江淮的霸主。李世民平定徐圓朗的時候,陳兵在李伏威地盤的邊境線上。李伏威知道自己打不過李世民,就主動上表李淵,要求入朝朝見李淵。李伏威雖然名義上是大唐藩王,但是一直獨立於大唐之外。如今李伏威要入朝,這是等於要把地盤獻給大唐啊。李淵很高興,就下了那道讓吳王李伏威位於齊王之上的詔書。

李元吉劇照,感謝原作者

問題的關鍵是,李元吉是李淵的親兒子,而且在李元吉的後面,還有十幾個小弟弟啊。李伏威一個外人,地位超過了十幾個帶有李淵血統的親王。這要在腦子正常的人,這個時候的反應就應該是拼命推辭,表示不敢接受李淵的這道恩詔啊。按照標準的程序,李淵會再次下發恩詔,李伏威再推辭,李淵再三下發恩詔,李伏威再三推辭。完成了這套「三授三讓」的把戲之後,李淵就得了善待吳王的美名,李伏威也會得到高風亮節主動辭讓的美名。李伏威是個偷兒出身,他不懂得這種假惺惺的把戲。李伏威以李淵是真心實意要給他位在齊王之上的王爵,就老實不客氣接受了李淵的恩詔。

大家都知道,異姓封王者,能有好下場者寥寥無幾。當年的韓信那麼大功勞,因為接受了楚王的封賞,結果被整死了。李伏威接受了不該接受的恩詔,能有他的好果子吃嗎?李伏威接受恩詔沒多久,就被李淵各種打擊報復穿小鞋。李伏威這才如夢方醒,這才悔不該當初接受恩詔。李伏威越想越害怕,結果中毒死了。李唐皇室為了放出風聲,說李伏威是吃了長生不老的丹藥,中毒而死的。《新唐書》採用李唐皇室的說法,也說李伏威是吃丹藥中毒而死的。

李淵劇照,感謝原作者

對於李唐皇室和《新唐書》的說法,史學界頗有質疑。有不少人認為,李伏威不是畏罪服毒自盡,就是被李淵指使人下毒謀殺了。在我看來,李淵逼死李伏威的說法非常可信。李伏威死後,李淵還不解恨,他下詔剝奪李伏威的賜姓和王爵。李伏威兜兜轉轉,又回歸本姓,變成杜伏威了。

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後,知道杜伏威是被李淵冤枉的,就恢復了杜伏威的名譽,但是沒有把賜姓和王爵還給他。李世民把杜伏威的兒子找出來,給了他一個國公爵位。隋末群雄之一的杜伏威,結局就這樣了。在我看來,杜伏威死的不冤,一字王是皇帝的兒子才能消受得起的。他一個外姓之人,居然敢接受一字王尊榮,換誰在李淵的位置上,都會逼死杜伏威。

參考書目:《新舊兩唐書》《資治通鑑》

《隋唐往事》系列貼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籤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相關焦點

  • 李世民殺兄娶嫂,為何不敢殺李淵?太宗聰明、李淵也不傻
    李淵此舉讓遠在天邊的隋煬帝、混戰中的瓦崗軍和王世充都傻了眼,不得不讚嘆李淵的大局謀略。 太子秦王水火不容 公元618年,李淵接受禪位登基稱帝,唐朝建立。之後,李淵橫掃天下群雄,主要依靠的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四子李元吉。按照封建禮制傳統,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 李淵22個兒子,為啥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淵 在皇帝們當中產量不俗,他足足生了二十二個兒子、十九個女兒,竇皇后先後生下李建成、 李世民 、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陽昭公主。李玄霸在十六歲就去世了,平陽昭公主有勇有謀,但並無異心,嫡出的只剩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 晉陽起兵的主謀是李淵還是李世民?他們各起什麼作用?
    世民從小見識過人,有安天下之志,他看到隋朝已經日薄西山,便暗中結交了一批反隋義士,以圖大事。 晉陽令劉文靜滿腹韜略,他認為李世民是胸懷天下之人,有漢高祖、魏武帝的雄才大略,便深相結納,二人無所不談。於是劉文靜將自己的大計和盤託出,世民聽完之後大笑道:「君言正合我意!」
  • 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李氏父子看準機會,起兵後集齊大軍直接殺向長安,一路高歌猛進,僅4個月就攻入了長安,擁立了12歲的楊侑為隋恭帝,以平叛的名義發兵,徵戰天下。618年農曆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兵變殺死,5月隋恭帝禪位於李淵。自此,李淵建立的大唐帝國,定都長安,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建成為太子。
  • 公元626年,李世民奇怪的舉動,揭開了李淵的不同之處
    626年六月初三,李淵就太白復經天責備李世民,準備問罪,而李世民則趁機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拉出來,說他們想殺自己,說他們和李淵的後宮牽扯很深,於是李淵就說明天早上你們都來掰扯掰扯這件事。李淵迅速在腦子裡過了一遍,知道自己已經別無選擇,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已經被殺,除了李世民,他的其他兒子都是庶子不說,年齡還都很小,最大的也沒有十歲,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別無選擇,只能選擇李世民。
  • 他秘報驚天預言,唐高祖李淵聽了非常震驚,反覆打量李世民
    隋朝天下大亂時,李淵沒想過自己能當皇帝。他是被自己兒子李世民推著走向成功,當上了唐朝開國皇帝。  李淵和李世民在晉陽起兵,能不能成功呢?李淵心中也沒譜。李世民有著超強的遠見,他意識到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就千方百計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創業。
  • 李世民當了太子有了兵權,不會再逼李淵了,為何李淵主動退位
    玄武門之變後的第二天,李淵便主動退位,將王位讓給了李世民。現在看來,李淵並不需要把王位讓給李世民。不管怎樣,李世民敢於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卻不敢殺他們。而李世民想要的是太子,想要的是兵權。並且,在「玄武門之變」之後,尉遲敬德以保護李淵的名義,衝進宮中,向李淵要兵權。
  • 李世民賜死10個侄子,父親李淵撂下14個字,結果字字應驗!
    人們也得到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唐朝時期的開國皇帝是李淵。當年他能夠徵戰沙場,奪取大片的疆土,主要還是依賴於李世民為他留下的精銳力量。雖然說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過程當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卻只能為他做嫁衣。
  • 李元吉為何連射三箭,都射不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原因很簡單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曾記載,李世民到李淵那裡,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李淵的那些嬪妃們有苟且淫亂的事情,致使李淵大為生氣,命令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三人,第二天去宮中對質,並且還找了一幫大臣「當裁判」。
  •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霸親嫂,為什麼還說他是個好皇帝?
    侯君集、李靖、程咬金、李績、尉遲敬德等武將,追隨李世民四處徵戰,攻滅東突厥、薛延陀,讓高昌、龜茲、吐谷渾、高句麗等四方民族屈服於大唐的威名。因而,李世民也被尊稱為「天可汗」,四方少數民族紛紛來賀。也正是李世民卓越的軍事外交功績,奠定了大唐後續一百多年的輝煌——天下之民紛紛朝賀,只為目睹一眼長安的繁華。3然而,這樣一位功成名就的帝王,依然擺脫不了他的一段罪名——玄武門之變,誅殺手足宗室,隱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子嗣均被殘忍殺害。
  • 玄武門之變,「超男皇帝」李世民的「黑歷史」
    李淵當然坐不住了:秦王得了天下,那會將朕還有皇太子置於何地?於是他立即詔令秦王入宮。然而,當李淵見到他的二兒子——秦王李世民時,還沒來得及質問「太白經天」的事,就從他的口中得到了另一個更為爆炸的消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與高祖最寵幸的張婕妤、尹德妃都有染!自古以來,人都是忌諱自己的奶酪被別人染指的。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向李淵要「跪而吮上乳」?
    首先來說「玄武門之變」,其實完全是李世民自己一手導演的宮廷之變,在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帶領自己的一班親信,埋伏在玄武門附近,等到將要進宮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入自己埋伏圈之後,將其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也沒有倖免,連自己的親侄子都沒有放過,但李世民走到自己父親面前卻做出了詭異的動作,就是「跪而吮上乳」,
  • 如果沒有尉遲敬德,李世民就窩囊地敗在李元吉手中了
    李世民說:「他騎的真是匹好馬!」尉遲敬德請求去奪馬,和高甑生、梁建方三人騎馬直衝入敵陣,活捉了王琬,牽著他的坐騎奔回唐營,眾人沒有敢阻擋的。他是民間的兩大門神之一。他是一個降將,但從此忠心不二,數次拯救新主人的性命。在改變王朝命運的玄武門之變中,他才是發揮最大作用的人。
  • 玄武門事變,李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他為何吮李淵的乳?
    也就是說,玄武門的刀光劍影已經停息了,李世民獲得了勝利,但誰都知道,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伏擊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率先發發難,合不合法,只有李淵說了算。李世民派尉遲恭進宮,明著是保護李淵,實際上是逼宮,逼迫李淵承認既成事實,而且還得白字黑字立下字據。
  • 誰是大唐開創者:李世民是個好的泥瓦匠,李淵才是總設計師
    大唐盛世誰是奠基者,開創者是誰?這個問題不是李淵的錯,更不是李世民的錯,而是史上的讀者、學者,甚至史學家們,把本來簡單的問題,分析來分析去搞複雜了。唐朝是李淵開創的,所以也稱唐高祖,這是無可爭議的。為什麼大量的史料上說,大唐是李世民首創者,高祖只不過沾上李世民這個兒子的光。
  • 李世民一箭射不中,李建成逃脫,玄武門之變結果如何?
    在李建、李元吉死後,尉遲恭手持長矛,闖入宮中,向李淵報告。而識時務的李淵為俊傑,不得不頒布詔書,讓李世民節制宮廷內外的軍政,承認玄武門事件的合法性。於是,馮立、薛萬徹等東宮兵馬2000多人只能放下武器,停止戰鬥,李世民成了事變的贏家。
  • 李淵有兩個寵妃多次污衊李世民,李世民上位後,她們有何結局?
    皇帝後宮佳麗眾多,肯定是有人受寵有人不受寵的,李淵有兩個寵妃,分別為尹德妃和張婕妤,雖然李世民是皇帝的兒子,但她們對待李世民的態度很惡劣,甚至差點害得李世民丟了命,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一直很差。然後尹德妃還惡人先告狀,說李世民的部下狗仗人勢,竟然欺負自己的父親,李淵看到寵妃梨花帶雨的樣子,當即就叫來了李世民,把他罵了一頓,任憑李世民怎麼解釋,李淵都聽不進去,就這樣被尹德妃倒打一耙了。
  • 李世民逼李淵退位,李淵含淚怒視,說的10字預言,最後竟字字應驗
    當然,太子也不是愚笨之人,他聯和李元吉一起遏制李世民,作為太子,他還受到皇帝的暗中支持。 在兩大集團的明爭暗鬥中,李世民派逐漸處於不利階段。在大舅子長孫無忌的鼓動下,李世民集團悍然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太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看著冷血的李世民,李淵含淚憤怒的說:「汝殺你兄,汝子孫亦如此。」
  • 正史記載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李世民為何罔顧人倫對父不忠?
    李世民在建唐過程中出力最多,然而李淵卻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將李建成立為儲君,李世民則被封秦王,心中肯定是不服的。另一邊的儲君李建成,也琢磨著自己的才幹不如李世民,始終坐不穩儲君之位,李世民在一日他就不安一日。撐了一段時間,李建成就有了不該有的心思,聯合另一位弟弟李元吉,決心除去自己的心頭大患。
  • 李世民殺掉自己弟弟,霸佔弟弟的妻子,幾年後替弟弟生了一個兒子
    大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了一場血腥政變。在這次政變中,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兩人的十個兒子也被殺害,李淵被迫承認李世民地位,立其為太子,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發生不久,唐高祖李淵即宣布退位,將皇位傳給太子李世民,把權力讓了出去。李世民正式登基為帝,史稱: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