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有時比肢體暴力更能傷人」
身體上受的傷,經過時間的流逝,我們可能會痊癒。但心裡受的傷,會讓人一輩子活在陰影了。
「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
「你真的太笨了」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等等等等
有多少孩子,是這樣在父母的語言打擊下長大的。
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否也會偶爾說出這樣類似的話。有時只是情緒的發洩,有時是用詞不當。有時是說話時面目猙獰。
在孩子的世界裡,他會認為,我就是媽媽說的這樣的人。
我的兒子今年四歲,有時在他犯「錯誤」的時候,我會無意識說一句,「你是不是傻」,其實我在說這句話時,是一種開玩笑的語氣。直到有一天他一臉嚴肅的問我:「媽媽,我是不是傻子?」我瞬間感覺因為我的一個不正當的言論,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是傻子。
從此我更加規範自己的言語,控制自己說話的表情,因為我害怕傷害到他。
反過來想想,如果不是孩子反問我,恐怕我永遠不會知道,短短的幾個字對他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相信不少父母總是忽略了這點,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
卻不曾想,語言這種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別驚人。
對孩子的語言暴力,不僅僅是指大聲的謾罵,對孩子使用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甚至是惡意地拒絕與孩子說話,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都可以認為是語言暴力。
之前遇到一個朋友,她帶著她的女兒,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交談中這個母親很多次提到,我女兒腦子比較笨,我女兒不太聰明等等。小姑娘滿臉尷尬又無助的表情。看起來應該她的媽媽平時也會這樣說她。
可怕的是這個母親還沒又意識到自己在對孩子語言暴力。但已經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傷害。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懦弱,沒主見。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有個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很一般,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告訴她其實她很漂亮。
女孩受到家人的肯定,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所以每次女孩在照鏡子的時候,都會對自己說:其實,我真的很美。
而女孩由於自信,看上去也真的越來越美。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叫「翁格瑪麗效應」。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貼標籤」,如果我們給孩子貼上的標籤都是好的標籤,孩子在心理上認可了某種心理暗示,就會不斷地往這種形象上去靠攏,朝著這個目標去爭取,去努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反之,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孩子的生活態度是積極還是負面,全在父母對自己的話語之間。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會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作為父母跟孩子說話前,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好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的話要考慮後在出口;注意表情管理。
這時有人會說,我都要爆發了,還能注意這麼多?
你那想一想,如果當你情緒沒有到頂點時,心情很好時,面對孩子還會這麼暴躁麼?還會面目猙獰的出言不遜麼?
其實有時孩子的行為,只是壓垮我們的那最後一根稻草,真正讓我們情緒堆積的是生活,工作等等。所以把生活和工作的壞情緒對孩子惡語相向,那真的十分不公平。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伴侶工作壓力很大,回家因為一件事,大發雷霆、惡語相向,你會不會也覺得很委屈?
所以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夫妻關係,良好的溝通真的很重要。
讓我們遠離語言暴力生活才會更美好。
關注我
我是豆媽
一個在育兒路上不斷摸索前進的寶媽
希望成為優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