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螞蟻 圖:網絡
你被父母語言暴力過嗎? 你對你的孩子使用過語言暴力嗎? 你聽過或者講過這些話嗎?
「你這孩子這麼調皮,再調皮就不要你了」
「你怎麼這麼笨啊,你看人家xxx都比你強」
「你這個豬腦子,怎麼這麼傻呢?」
是的,這些話就是「語言暴力」,它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
可能只是家長們的一時氣話,說者無意,但聽者有心,稍不注意,可能會釀成「悲劇」,給孩子的心理陰影很難抹去。
不管屏幕前的你,是已經為人父母,還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都有必要直視一下這個問題。
語言暴力有多可怕
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玉的母親,那位重男輕女、讓人氣得七竅生煙的母親就是頻繁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人。 劇中有一幕是明玉跟母親爭執,母親直接懟她說:
「我們給你吃,給你喝,養你這麼大,我們有罪了是不是?你要是有能耐,你就別用我們錢吶!」
這個情節由於過於真實,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網友表示「我父母也這麼說過,甚至更加入木三分。」
對孩子來說,父母、親人的一番氣話,對他造成的傷害很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彌補。
家庭中的語言暴力太多了,有很多家長說話心直口快、口無遮攔,脾氣說來就來,俗稱「炮筒子」,並且自我感覺良好: 「我這個人說話就喜歡直來直去」。
可是,直來直去的後果,家長們有想過嗎?
去年4月,上海市一名年僅17歲的男孩子,從高架橋上一躍而下。
據悉,該名男孩是上海某職校二年級學生,在校與同學發生了矛盾,遭母親批評,趁其駕車途經盧浦大橋引橋處,靠邊停車時跳下。
隨後,民警趕到在橋下綠化帶找到男孩,120到場後確認,男孩已無生命體徵。
對於少年的跳河,孩子和母親之間肯定存在了一定的問題爭執,並且肯定是激烈的,不然孩子不會做出這麼瘋狂的舉動。
就單純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母親對於孩子的溝通方式一定存在著問題。
你的家庭中存在語言暴力嗎?
在家庭中,常見的語言暴力有三種類型—— 居高臨下的蔑視與苛責,如「你這麼不懂事!」 否定態度的束縛與恐嚇,如「你要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
經常拿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如「你看看鄰居家小朋友都比你懂事!」
父母的一番氣話常常不經過大腦的思考,會很容易中傷孩子。
因為孩子一直非常依賴你、信任你,假如你戳痛了他的自尊心,或者讓孩子感覺自己在你的心裡已經沒有地位了,孩子就會莫名地恐慌、自卑。
臺灣兒童權益聯盟在2016年曾展開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51.2%)的家長曾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
有時孩子也是無辜的,尤其是在父母情緒不好的時候,孩子們非常容易被當作「出氣筒」被各種指責。
謝勇導演在他獲得的坎城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裡,設計了這樣一段動畫,引起了廣泛關注: 「feiwu」變成了一把長槍。
「丟人」變成了一把斧頭。
「豬腦子」變成了一把手槍。
「怎麼不qusi」變成了一把利刀。
你對孩子說出口的每一句髒話,都變成了一把兇器。
改善教育方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講的就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寒風,結果行人因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暖和,便解開了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南風雖柔軟無力,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打罵式教育養成的,只會是奴隸式的孩子。
父母都想兒女成為龍鳳,但在教育過程中的失重、失態,有意或無意地採取打罵教育,結果不僅不會讓孩子成才,甚至可能釀成家庭悲劇。
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必須要注意:
1、接納孩子,期望簡單化 不要要求孩子必須完美,這是不理智也是不可能的。
永遠記住這樣的一句話:孩子走三步,才能趕上我們的一步;孩子觀察世界的眼睛,比我們矮三尺。
2、發現閃光點,讓孩子體驗成功 我們常說賞識教育,就是說,在孩子遇到難題時,多鼓勵而不是去壓抑;取得進步時,及時給出讚美和掌聲。
要知道,父母的一句鼓勵,足以讓孩子獲得無窮的力量和勇氣;父母的讚美,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3、立場堅定,制定規則 對於孩子的教育,表現要和善,但立場要堅定。 提前就某些行為,與孩子制定好規則,在違反時,可以剝奪他們的行為當作懲罰。
比如,不可以吃最愛的零食,或取消休息日全家出去遊玩的事項。
當然,不要一次剝奪太多,讓孩子缺少改變的動力。
如果他做的好,也一定要給足獎勵。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父母的這些舉動而感到壓抑。
打罵,也許可以制止孩子一時的錯誤行為,但是,永遠不會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被這樣教育成才的。
最好的父母,是永遠不會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幸福的家庭,是不會有犀利的指責和充滿怒氣的打罵。
話裡有溫暖,一舉一動都是愛的家,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本文素材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轉發出去,告訴好友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