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井絡,今天和大家聊聊非常熟悉的「川「字。
關於四川的川字,字典裡有一個解釋是「平原、陸地」之義,在考證四川省得名的過程中,發現這個解釋是錯誤的,而且這個錯誤答案來自日本。
一、四川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和許多人一樣,作為一個四川人,我從小到大就沒關心過四川為什麼叫四川,可能是因為這個詞的意思太熟悉、太直接了,一個四加一個川,就是四條大河嘛。小學老師就教過「名山大川」裡的川,就是河流的意思,至於是哪四條河流,也不必去多費神,四川的大江大河太多了。
直到多年前開始研習巴蜀歷史文化,理解了巴、蜀二字的含義和巴蜀概念之後才回過神來,四川名字的來歷是很有必要搞清楚的!於是就花功夫去考證四川得名的來歷。
簡單說,四川有兩層含義,一是地理區域名詞,二是行政區劃名詞。
對於行政區劃名詞的四川,學者們的意見相對統一,從唐代及以前的蜀川、西川、兩川、三川,到宋代的川峽四路(官方正式開始有四川的說法),元代的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明代的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的四川行省,再到今天的四川省,其源流已較清晰。
但很多學者考證到此就剎車了,把行政沿革中所謂的「總曰四川路」作為四川得名之始的定論,且不說「總曰四川路」的說法可不可靠,單就忽略了「川」字作為行政名詞是源於地理名詞這個根本邏輯來說,未免就顯得有點草率。
二、四川是四條河嗎?
對於地理名詞的四川,目前爭議較大,主要集中為兩種對立意見:
1、四川是指四條大河。
最早是由明代的楊升庵提出,他在《丹鉛總錄》卷二「外水內水中水」條目說,四川是指岷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
另一位是清代的顧祖禹,他在《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六「四川一」條目借用近說,四川是指岷江、瀘水、雒水、巴水。
還有一位是清代的李元,他在《蜀水經》卷七總結時說,四川是指沱江、漢水、涐水、沫水。
這種意見在清、民及當代早期佔主流,清《御定淵鑑類函》、《山堂肆考》、《四川考略》,民《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四川新地誌》,今《中文大辭典》、《四川省》、《話說長江》等眾多文獻材料中,都保持這種意見,即四川是指四條大河,儘管對具體是哪幾條河還沒有統一意見,但前提認知是一致的。
2、四川不是四條大河,而是四塊平地。
這種意見主要集中在當代,發展到今天已非常盛行,他們先否定四川是四條大河,後借「川」有「平原、平地」之義,與行政沿革中的「總曰四川路」並述,比如《「 四川」的名稱由來和轄區演變》、《四川省省名考析》、《四川得名的文化解讀》等一大批文獻資料,或明或暗地表達出四川是指四塊平地或平原的觀點。
兩種意見(不含行政沿革)的根本,在於對四川的「川」字的理解,說到底就是河流與平原、平地的區別。
三、川字在古代,沒有平原、平地的解釋。
查閱今天《新華字典》的「川」字條目,有三個意思:1. 河流;2.平原,平地;3.特指中國四川省。作為河流的解釋,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是川的本義。作為四川省的簡稱,是行政沿革所致,前文也略有闡述。那麼作為平原、平地的含義是怎麼來的呢?分別從字書和文獻兩個渠道考證。
一方面查閱中國古代的字書:
《爾雅釋水》說「川」是自然界幾種水流的形態之一,瀆、澮、溝、谷、溪、川,而且是最大的一種。《說文解字》給「川」增加了貫穿通流水的動態含義,也表明了川是聚く、巜之會的較大水流。《釋名》的「川」與說文呼應,給出了穿地而流的音譯,也是動態的。此後的《廣雅》、《玉篇》、《廣韻》、《集韻》、《禮部韻略》、《類篇》、《韻補》、《埤雅》、《爾雅翼》、《字通》、《五音集韻》等等一眾字書,均以前述三者為源,都是指河流。
但到了元代《古今韻會》,「川」的內涵增加了。雖然《古今韻會》已失傳,但幸好還有一本《古今韻會舉要》,裡面的川字除了前述的河流本義外,首次增加了四川的行政解釋:又四川,今成都府、潼川、利州、夔州四路。這也是能在字書中找到的最早的「四川「的行政解釋。
此後的《字彙》沿用此說,到《正字通》的時候,又增加了一層含義:又四川,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岷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之名也。這是首次在字書中把四川的行政概念和名命來源進行並說,根據張自烈成書年代以及引用文字來看,他的這一說法很可能取自於他的前輩楊升庵。
到了清《康熙字典》的時候,「川」的解釋已非常完備,其中直接引用了《韻會》的原文:又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裡面有多達數十種「川」的引文和解釋,包括「竅」、「穿」等或引申或轉注的解釋,強調了「川」作為河流的本義、行政概念和名命來源的出處。
即使是在1915年的《中華大字典》裡面,也是基本沿襲《康熙字典》,只增加了一條「俗謂旅費曰川資」,估計為當時的俗稱,或指水路開銷。
但是,我在這上面的任何一本字書中,都沒有發現「川」作為「平地、平原」的解釋。
另一方面看中國古代的文獻:
像《尚書》的「隨山浚川」,《易經》的「利涉大川」,《周禮》的「萬夫有川」,《左傳》的「山崩川竭」,《論語》的「子在川上曰」,《禮記》的「名山大川」…等,都是對「川」字本義的表達。先秦以後的各種文獻更是頻頻出現「川」,作為自然地理形態中的河流,與中國古代思想結合的太緊密了,洋洋灑灑成千上萬個帶「川」的條目,不一而足。
但是,仍然沒有出現把「川」當成平原、平地來理解,因為平原、平地在中國原生的知識體系中,有非常明確的指代詞「原」,《爾雅釋地》:下溼曰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可食者曰原。
雖然,隨著時代變化,漢字的形音義都會體現出時代特色,但就「川」字而言,它的本義就是河流(包括靜態和動態),特殊應用就是四川的簡稱,這一基本規範至少到清民時期都未改變。
四、川字平原、平地的解釋來自日本。
經考證,發現平原、平地這個解釋在字書中最早出現於1968年的《中文大辭典》,在裡面 「川」字的十個解釋項中,雖然基本都說川的河流本意以及竅等引申義,但還是出現了幾項與原有的古代字書不同的解釋項,比如姓、神等,尤其第七項解釋為:平衍廣野謂之川。並引用了兩條證據,一條是《五代史唐臣傳》的平川廣野,騎兵所長。另一條則是《夜航詩話》的平衍田野謂之川。
從此開始,此後的各種字詞典,都陸續出現了這個解釋,像《漢語大詞典》的「平川,原野」,《漢語大字典》的「《詩詞曲語辭彙釋》:平川,平坦的陸地」,《新華字典》的「平原,平地」,《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平野、平地」等等。
在這些字書中,出現了三處引用,即《五代史唐臣傳》、《夜航詩話》和《詩詞曲語辭彙釋》。《詩詞曲語辭彙釋》是1953年出版的一本關於對中國古代詩詞類解方面的辭書,其中「川」字條目平川說:川:陸地也。《夜航詩話》是日本江戶時代學者津阪東陽的作品,對中國詩詞的賞析研學類文獻,裡面提到:平衍田野謂之川。——這就是目前能考證到的,川是「平原、平地」的源頭。
不能說《詩詞曲語辭彙釋》和《夜航詩話》有多少關係,但說委婉點,前者向後者「學習和借鑑「的可能性應該存在的,這是時代特色,也是當前學術界的顯著特徵。
「平衍田野謂之川」在《夜航詩話》出現後,1943年日本的《大漢和辭典》收錄了這一解釋,其「川「字條目:1.水流總稱;2坑,竅;3.平原。《夜航詩話》:平衍田野謂之川;4.川川遲重說;5.四川省的略稱;6.姓;7汁,料理用語。
這裡面,不僅可以看到平原平地的說法,還能看到很多以前沒有過的「川「字的解釋,比如遲重、姓等,這些說法都被吸收到了1968年的《中文大辭典》中。
現在,綜合上面的一系列考證,可以清楚的看到,川字「平衍田野謂之川」的說法在中國古代字書和文獻中都沒有,最早是日本詩話作品中出現,後來被中國臺灣及大陸學者採用至今,其大致源流為:《夜航詩話》——《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其他中文字書。
五、川,沒有平原、陸地的意思。
回頭來看,那川到底有沒有陸地的意思,綜合中國古代的字書、文獻來看,平川指的是大河兩岸衝刷出的平地,它有一定的平地意思,但絕不是陸地、平原的意思,根本性質的不同,平川是和川緊密聯繫的,也就是水緊密相連,哪怕是乾涸了的河床。
再把《大漢和辭典》的第三個解釋完整提出來:3.平原。《夜航詩話》:平衍田野謂之川;杜預《左傳注》:平川廣澤可井者井之,原阜隄防不可井者町之,蓋井田溝洫之制,自遂達於溝,自溝達於洫,自洫達於澮,自澮達於川。《周禮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則一川之地,三十二裡有半,所以稱「平川」也。
即使《大漢和辭典》說了川有平原的意思,但它也做了《左傳》和《周禮》兩個例證,從例證來看,它將的這個平原也是與河流相關的,根本不是單純的陸地。也就是說,我們在轉載別人的理解的時候,不僅沒有把意思轉載完整,反而錯上加錯,曲解了「川」字的本義,才造成今天對四川的「川」字的誤解。
六、結語:四川,是四條大河。
為了這個更形象的理解「川」字,我曾順著岷江來回跑,在盆西山谷和成都平原的時候,「川」字的感覺還不是很明顯,當岷江進入川南丘陵地帶時,川的感覺一下就出來了,在樂山、犍為、宜賓一段,在低矮的山丘之間,很明顯的形成了由寬闊江面和平坦河床組成的「川」形地帶,怪不得當年要說蜀川,而古文中的平川廣野之類,也是指這種地形,也更能體會到《周禮》為什麼要說「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間,必有途焉。「
川的本義是指河流,可以有平地的解釋,但最好別理解成平原、陸地之類,這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四川的名字來源是來自四川盆地內的四條大川,至於是哪四條?前人用他們的智慧給出了答案,下次我也會和大家分享我的理解,謝謝觀看。
作者:井絡(原創)
基於中國原生知識體系,探索神奇巴蜀文明。
【關注百家號「川味龍門陣」】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