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蹣跚學步的幼童逐漸進入童年早期,他們不再站立不穩,身體協調性也相對提高。從出生到2歲,他們的活動非常有限,大部分情況下都待在嬰兒床裡、大人的腿上、嬰兒圍欄裡,或其他通常固定、安全的地方。
不過,3歲時,大部分孩子在走路時協調性變好,可以上下樓梯、跑步,甚至騎三輪腳踏車。3~6歲的孩子在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展隨著粗大動作的發展不斷取得進展,漸漸學會使用其腿部、軀幹和上臂的大肌肉來維持平衡。
粗大運動發展
3歲時,孩子幾乎不能單腳站立,他們利用腿部肌肉騎三輪腳踏車,他們必須更好地控制所有大肌肉才能獲得騎兩輪腳踏車所需的平衡。隨著孩子平衡能力增強,他們的運動技能,或者說移動技能,如走路、跑步、攀爬,也得到了提高。
幼童走路時步子很小,左右搖晃,他們的腿和胳膊也很僵硬。4歲時,走路步幅變大,運動輕鬆,胳膊更加有節奏地擺動以加強平衡。
5歲時,大部分孩子都能單腳保持平衡長達數秒,跑步頻率變快,可跳約0.3米高,單腳跳8~10次,並能雙腳跳躍。
在粗大動作方面,孩子也能通過扔、踢等運動提高其控制較大物體的能力。隨著孩子不斷提高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會分別擺動單臂或單腿,上述技能都會相應提高。
但是,孩子在運動發展方面的進步速度因人而異,身體發育和協調的速度部分由基因控制,但也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家長和他人的教導和鼓勵,以及孩子練習特定運動技能的機會。即使是針對同一個兒童,也會在不同技能上發展不均衡。如某個孩子可能可以很輕鬆地跳躍,但是在投接物體時不夠協調,而另外一個孩子可能恰恰相反。
孩子選擇的遊戲活動可能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喜歡跳繩的孩子和喜歡投籃的孩子發展的運動技能會有差異。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各種運動的機會、活動空間、玩具;活動本身應鼓勵孩子奔跑、跳躍、攀爬、高舉、抓握、扔投和保持平衡,或者應幫助他們加強並協調身體的大肌肉。
精細動作發展
精細動作是指如畫畫、寫字、打字、做針線活、穿小珠子等要求控制手掌和手指的精細運動。年紀較小的孩通常比較笨拙,做不好這種細活兒。在兒童早期發育階段,他們的精細動作發展落後於粗大動作發展。
在孩子從粗大動作發展過渡到精細動作發展的過程中,兒童在學會精細控制手掌和手指的小肌肉前,會先學會協調他們軀體和肩部的大肌肉。協調過程以從近到遠的模式從身體中線向外延伸到四肢。粗大運動發展和精細運動發展也遵循從頭到腳的模式,因為兒童先學會控制上半身(胳膊和手)再學會控制下半身(腿和腳)。如大部分兒童先學會用手滾球和抓球,之後才能很協調地用腳踢球。
孩子到了3歲,可以自己穿鞋,扣大紐扣,洗手洗臉,從罐子裡倒水;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飯,雖然經常會撒,臉上、嘴上沾滿食物。到4歲,可以獨立穿褲子和襯衫、刷牙、繫鞋帶。
5~6歲時,大部分兒童可以很好地控制精細動作,他們能自己倒飲料,自己吃飯,而且不會撒;可以自己繫鞋帶、系小扣子、拉拉鏈;可以比較準確地使用鉛筆、剪刀和其他工具。上學後,孩子需要學會使用書寫工具,如蠟筆、記號筆和鉛筆。
2歲時,孩子通常使用抓握方式,把筆握在手掌內,移動整個胳膊在紙上畫畫。隨後,許多孩子學會用手指握筆,不過仍然大幅度移動胳膊作畫。3歲時,他們學會用拇指和食指更加巧妙地握筆,但是在移動筆的時候,手腕依然大幅度運動。在4歲時,孩子學會三點握姿,他們把手底部置於書寫平面上尋求支撐,用拇指和食指握筆,移動手腕的同時,手指也配合著做精細動作,從而更準確地使用鉛筆。他們對書寫和畫畫的控制逐漸從上臂的大肌肉轉移到手掌和手指的小肌肉上,學習使用剪刀和其他文具的過程也與此類似。
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練習非常重要。家長要鼓勵孩子畫畫、塗色、剪紙、穿珠子、繫繩子、拉拉鏈、扣扣子,並練習各種各樣涉及精細動作的活動。通過練習,孩子能夠加強並學會控制對許多日常活動至關重要的小肌肉。因為更多的練習可幫助大腦修剪掉不起作用的突觸。如果運動區的突觸依舊很凌亂,動作就會很笨拙。練習也可以幫助孩子生成新的突觸,從而為他們學習越來越複雜的動作和技能而進行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