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說育兒:有愛的撫養一定是有「嘮叨」的

2020-10-11 知蒙教育

——本節選自李玫瑾教授講座,原文如下:

【記 者】:不是親人帶大的孩子,跟人不是那麼親,也不是那麼愛說、愛表達。為什麼只有親人帶大的孩子才那麼愛說、愛表達呢?

【李玫瑾】:在人出生的前三年,在人最無助的前三年,需要別人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常看到「人臉」,聽到「人聲」,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事實上,有愛的撫養一定是有「嘮叨」的。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人也是愛意濃濃,在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這種嘮叨,儘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麼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這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後,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與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相比),並且身邊總有愛他的親人嘮叨。相反,孩子到了四五歲,見到熟人還不愛張嘴,不愛叫人,這往往是因為他在三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我們可以由此推斷,他在早年,即三歲前,應該是在愛意濃濃的背景下被撫養的。相反,當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擅長表達或表現自己,那麼,此人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時將他交給家庭之外的人照看,或者父母忙於生計、工作而將孩子置於獨處的背景。不愛說話的人,有注意力穩定、內向等特點,這在某些科研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愛說話,不善表達的人總是伴有缺陷,不是那麼容易讓人親近的。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孤獨、寂寞的,這對他們的社會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記 者】:不善語言表達的孩子,長大後會伴有交往障礙、心理疾病等問題嗎?怎麼才能使孩子充滿說的欲望呢?

【李玫瑾】: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會有障礙。 這種障礙出現在幼年,當人進入青春後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尤其是男性,若有這種困難,他會在與異性交流時因無話而僵持,因不知說什麼而顯得興味寡淡,因不知怎樣讓人開心而自身緊張,尤其是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時,他會更加焦慮……這種障礙如果再伴隨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貧困、長相差、身材不好、能力弱……他就會自怨自賤,進而出現退縮性的心理障礙,出現更加內向、出現幻想,以至出現性取向等方面的問題,嚴重者還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心理變態問題。比如黃勇(河南平與縣殺17名少年的主犯)、馬加爵(雲南大學殺4人的主犯)、趙承熙(美國校園槍擊案殺32人主犯)、楊佳(殺害上海6名警察的主犯)等殺手都存在這類的心理問題。因此,我們不要輕視人早年的言語能力的培養,不可忽視人在言語表達方面的障礙和人際交流方面的障礙。

由此而言,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只有物質撫養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有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父母在照顧孩子,表達愛的時候一定要多嘮叨些……讓他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低沉的音質。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父母照顧他,讓他產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繫。那是他今後不需要理由愛父母、戀父母的緣由,也是他幸福、滿足的源泉。

孩子的言語發育需要愛的嘮叨,愛的嘮叨不僅使孩子聽懂了語言,學會了語言,還會勾起他說話的欲望,使他喜歡說話,善於交往。這是那些受僱於人的人無心、也無力達到的效果,只有孩子最親的親人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達到這樣的效果。

相關焦點

  • 【育兒專家說】李玫瑾教授育兒經
    因此,在數件嚴重案件的傳播過程中,偶然知道了李玫瑾教授。不過,也沒有特意去了解這些案件,查找李教授的相關信息——選擇性忽略。 直到某日,某個微信公眾號推了一篇李教授的一個演講視頻:《孩子早年性格培養決定了他的一生》【可以點擊查看完整視頻】,視頻很長,2個多小時,近3個小時。不過,剛好出差在路上,就戴上耳機聽完了整個視頻。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愛嘮叨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反思過,是自己愛嘮叨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呢?李玫瑾教授認為,在孩子6歲之前孩子會認為已經長大了,這麼多年父母嘮叨來嘮叨去總是那些話,他早就懂了,所以很難再認真聽進去父母的話。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李玫瑾教授指出,愛反覆嘮叨講道理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處於「低層次」,而那些「高層次」的父母在育兒方面自有招數。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愛嘮叨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反思過,是自己愛嘮叨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呢?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都自有招數 父母滔滔不絕地嘮叨,甚至有時候愛講大道理,這些對於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孩子來講
  • 李玫瑾教授直言:「低層次」的父母愛嘮叨,聰明的父母都各有招數
    :「低層次」的父母愛嘮叨,聰明的父母各有招數很多父母都崇尚於跟孩子講道理,好像只要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就能聽得懂一樣;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還會受自己記憶力的影響,所以父母的嘮叨還是有期限性的。
  • 李玫瑾育兒全整理,李玫瑾:孩子出生第一年,再辛苦也要自己帶
    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李玫瑾教授吧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教授對未成年人可謂是有很深的研究了,最近有很多李玫瑾教授育兒經驗在網上非常的火爆
  • 李玫瑾育兒講座課程全集(52期完整)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家長不能系統的學習,以下育兒全集一共有五十多期(還在增加中),涵蓋李老師多個場合育兒講座的長視頻,希望能幫到各位家長朋友。有疑問請在評論去留言:李玫瑾教授育兒講座視頻全集目錄:第01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第02課: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第03課:要積累孩子依戀自己的心理資本
  •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嘮叨,「高層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嘮叨,「高層次」的父母自有高招不少父母錯把高頻率的嘮叨當成關心,即使孩子明顯表現出不適與厭煩,也直接將異樣情緒視為關愛孩子卻不能被接納理解的狀況李玫瑾教授說過:&39;低層次&39;高層次&34;直截了當地指出,嘮叨絕不是適合孩子的正確教育方式,只有&34;的父母才會誤將言語斥責作為愛孩子的教育模式。
  • 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17歲男孩跳橋身亡,不會溝通的父母有多可怕
    >17歲男孩跳橋身亡,不會溝通的父母有多可怕我是李玫瑾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16、真正的養育過程一定是嘮叨的,這叫做有親情撫養。17、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遵循四個原則。不要打,不要罵,不要說教,不要走開。18、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 李玫瑾: 12歲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決定孩子的一生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是「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在40年上千例罪案的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李玫瑾教授認為,一般而言,孩子出現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行為或心理問題,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而這一年齡段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心理發展有關鍵期,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可能你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層次低"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說不定你講的還沒他講給你聽得多。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34;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育兒層次太低。&34;在孩子耳朵裡,變成了嘮叨。而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嘮叨,就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 李玫瑾教授:孩子心理問題大多源於12歲之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本文是她給各位父母總結的孩子心理教育的關鍵節點,分享給大家。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一定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 李玫瑾: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她的很多育兒心得都被父母們「奉為寶典」。李玫瑾曾說過,低層次的父母才會囉嗦、和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的父母從不會和孩子講道理。大多數囉嗦的父母,都會打著「愛孩子」的名義,用嘮叨孩子的形式試圖控制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形式。殊不知,孩子已經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悄悄成長了。作為家長,應該做的是換個角度為孩子著想,而不是嘮叨、和他們講大道理。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被親友強力安利過。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
  • 各有專攻皆精華——也談育兒大咖李玫瑾、尹建莉育兒經
    從尹建莉老師的書中,我們大抵可以看出她是主張西式教育,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簡單來說就是教育孩子要以愛為驅動,而不是以目標為驅動;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而不是說爸爸媽媽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就怎麼做;在育兒的過程中,最好是能夠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心理健康,懂得接受愛也能夠愛別人。
  • 李玫瑾教授說育兒: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戀人」
    ——本節選自李玫瑾教授講座,原文如下:【記 者】:如今,由於工作節奏加快、社會交往增多,許多年輕父母都嫌自己帶孩子麻煩、誤事,都想把小孩交給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長大了,麻煩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李老師,您覺得這些年輕父母的如意算盤真的很「如意」嗎?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以「李玫瑾」命名的教育類公眾號、直播號數目龐大、流量驚人(或許並未經過李教授本人授權)。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被親友強力安利過。
  • 李玫瑾教授說育兒:對孩子說「不」的時間一定要早
    ——本節選自李玫瑾教授講座,原文如下:【記 者】: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方式卻是各不相同的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的家庭,家中的長輩都爭著對孩子施愛,唯恐孩子不快樂、受委屈。就是這樣的家庭,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他們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麼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裡說「他參與搶劫了」?
  •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18條建議,幫助家長解決育兒難題!太有用了
    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說教育】,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對育兒的建議,可以幫助各位家長解決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非常實用,不少家長表示:家庭教育中的很多「育兒難題」迎刃而解。
  • 家教雲課堂 | 帶你走進家庭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的精彩講座!
    家教雲課堂 | 帶你走進家庭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的精彩講座!01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很多中國父母,常愛抱怨孩子不聽話,特別是在孩子犯了大錯誤,無法挽回的時候。殊不知,孩子的今日,都是父母的昨日造就的,什麼樣的教育成就孩子怎樣的未來。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會把孩子交給父母來帶,「隔代養」在教育上會產生很多不可逆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