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北京大學的4門課程在edX平臺正式開課,成為中國大陸上線的首批全球共享課程。
在《電子線路》的授課教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江看來,被稱為「慕課」的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無疑是一場革命:今後,教師要用自己的教學來吸引學生,而不是依靠點名;學生選課也是基於興趣,而不是因為學分。對教師的唯一評價指標,則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學生吸收了多少知識。
推薦內容>>內地首批全球網絡開放課程將上線 北大公布七門課
推薦專題>>MOOC:一場教育的風暴要來了嗎?
在北京大學網絡開放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計算機系教授李曉明的設想中,北大未來的一門課程會有10萬人選修,課程結束有1萬人通過考試,其中北大在校生100人,他們得到學分;其餘9900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得到課程合格證書。為了把這門課上好,需要1個主講教師,3個輔導老師,5個助教。
在「慕課」面前,傳統教育模式正在受到挑戰。「『慕課』這種方式不在於優質資源分享,而在於教學改革,在於新的教學模式的探討,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這樣認為。
教師被迫「討好」學生?
2013年3月,北京大學啟動「慕課」開發工作,20門課程的教師表示願意做「先鋒」,陳江就是其中之一。
「投身『慕課』與其說是激情,還不如說是受危機感、壓力所迫,硬著頭皮也要上。」陳江坦言。在他看來,由於現代網絡技術、教育技術的發展,教育觀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通過網絡學習,可能會比在教室裡學習的效果更好,「慕課」使教學資源得到了極大節約,一個視頻錄製後,可以讓幾千幾萬名學生反覆觀看。
但伴隨著效率的提升,對老師的要求也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有幾萬人在聽你的課,你浪費一分鐘時間,就是浪費了幾萬分鐘。因此,把學生吸引著完完整整聽完一堂課,善莫大焉。」陳江說。
在北大,陳江被稱為「呆呆老師」,授課以輕鬆活潑著稱。但剛開始在電教樓的演播室錄課時,他反覆嘗試不同的教學手段和工具,還是有些不知所措:面對鏡頭,講完一個笑話,我自己應不應該笑?不小心說了錯別字,是要繼續講下去,還是保持不動幾秒鐘,方便剪輯?
陳江覺得,受網絡開放課程的影響,所有講了十幾年、幾十年課的教師,都要被迫對自己的教學重新審視和反思,從為學生服務的角度出發進行課程設計,所有的知識點、邏輯、段子都要經得起反覆推敲。
在陳江看來,老師將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要開始「討好」學生,努力使自己的課變得受歡迎:在十幾分鐘時間內,不管採用什麼授課風格,唯一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知識、思維、方法上得到最快的提升。
另一門課程《20世紀西方音樂》的授課教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畢明輝也有同感。在錄製課程之前,畢明輝幾乎看遍了幾大在線教育平臺上的國外視頻公開課。他發現,越有趣的課程越受學生歡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的《公正》,他用不同的例子將所要講授的知識點和理論串起來,讓人印象深刻。
在他看來,「很多大學教師都以為學生有足夠的理解力,實際並非如此。」因此,他課程的形式力圖與傳統的「自說自話」區分開來,用不同的音樂作品串起知識點講授,使中國觀眾「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聆聽西方音樂的方法」。
「如果老師講得太差,都不好意思把課放在網上。」在浙江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陸國棟看來,大部分中國大學教師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而非教學。他們還習慣「滿堂灌」,對著教案、PPT照本宣科。「慕課」則會倒逼教師將更多的精力用於教學,如果每門課程都走出象牙塔,接受社會的評頭論足,教師就不得不在教學上多花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