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史就是我的生命成長史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朱永新老師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她)的精神發育史。」回顧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正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大學時讀中文系,畢業後做中學語文教師,之後從中學進入大學任教,現在又從大學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軌跡看似偶然,但每一步都潛藏著閱讀的作用,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也是他(她)的生命成長史。

豐富與枯澀,對比鮮明的童年和少年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這與我生長在一個教師家庭有關。童年時,當小夥伴滾鐵環、用彈弓打麻雀時,我就開始痴迷於「小人書」(連環畫)。

父親是鄉村小學校長,唯一的方便就是可以讓我從學校圖書室借閱書籍。小時候只要到縣城,我便要去書店買連環畫。而今回頭來看,連環畫、繪本是童年最好的精神養料。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都還貧瘠的時代,正是這一本本「小人書」吸引著幼稚的童心。那種滿足感、新鮮感,今天想來依然很真切、很激動。

從小學到大學,我從未為語文、歷史等文科課程發愁過,後來讀中文系,做語文教師,其實都與童年埋藏下的「閱讀種子」有關。童年的閱讀不僅影響了興趣和職業,也刻寫下精神基因——理想主義情懷,英雄主義情結……

豐富、浪漫的童年後是枯澀的少年期。

初中開始住校,老師嚴禁讀課外書,那時除了武俠小說,也沒有多少書可讀。少年時期的閱讀完全是自發的,沒有方向,沒有規劃,也沒有人告訴你哪本書有價值。

新教育實驗把那些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現過、深刻影響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氣質的書籍稱為「根本書籍」。少年時期是塑造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但讀書量少且缺乏「根本書籍」是我的一大遺憾。

大學讀中文系,讀書量雖然增加,但大多是消遣性閱讀,缺乏深刻影響自己的「根本書籍」。

覺醒與精進,專業發展的取經之旅

1999年,剛參加工作的我到一所民辦高中教語文。本來職業與讀書密切相關,而且還兼任校報主編,但除了讀一些語文教學雜誌,幾乎沒有讀過其他書。

究其原因,一是工作繁忙,二是缺乏高質量的書籍,三是周圍主要是退休教師和剛入職的年輕人。所以,在閱讀上既沒人指導,也沒有學習的榜樣。幾年後,專業閱讀匱乏的弊端逐漸顯現:教育教學遭遇「天花板」,既不知道如何做,也不知道學什麼。久而久之,職業倦怠潛滋暗長。

還好,在生命還有可塑性的而立之年,偶然加入了一個專業學習共同體——新教育實驗網絡師範學院(簡稱「新網師」),幸運地開啟了專業學習。新教育實驗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專理論」: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

開啟專業交往,在學術大咖的指導下自覺地進行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當時並未意識到,這個選擇不僅促進了專業發展,而且影響了我之後的職業道路,乃至改變了人生軌跡:從中學教師轉變為大學教師,如今又脫產攻讀博士。

新教育實驗認為,教師應該具備一個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不同學科與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需要閱讀不同的專業書籍,要採用知性閱讀的方法啃讀「根本書籍」。知性閱讀相對感性閱讀,強調對書籍的聆聽、梳理、批判、選擇;「根本書籍」是指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影響和形成其專業思維方式的經典書籍。

我啃讀的第一本「根本書籍」是《人間詞話》,旨在提升詩歌解讀能力。我逐條逐句逐字批註,不僅批註王國維的原句,還批註後人對原句的註解。王國維對詩詞的評價一針見血、言簡意賅,我把涉及的詩詞全部找出並獨立翻譯,細細品味。堅持每天批註啃讀,兩周一次聽講師授課,用半年的時間啃讀完這本書。

經過這樣「敲骨吸髓式」的閱讀,我對這本書基本瞭然於胸。後來,圍繞這本書又讀了相關書籍——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王富仁的《古老的回聲》,葛兆光的《漢字的魔方》等。這就是研究性閱讀和主題性閱讀,這種閱讀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後來,凡是要研究一個新的領域,我都是先購買十幾本相關書籍,集中研讀,基本就能把握其要旨了。

2010年至2012年,我開始在新網師講授語文研課課程,對我影響較大的另一本「根本書籍」是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我認為這是研究語文教學繞不開的一本書。在這本書面世之前,語文公開課和日常教研主要聚焦於教學方法,即「怎麼教」,至於「教什麼」大多默認照搬教學參考書。即使有一些名師對文本分析進行了突破,但很少上升到學理的程度將問題講透徹。這本書從現代課程論的視角,審視了近百年來語文教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經驗和教訓,將文本分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類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文體劃分類型的習慣思維,為語文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框架,為語文教育研究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研讀這本書後有一個感慨:讀書要讀一流書,不要讀二流書;要知曉本專業頂尖專家是誰,精讀其代表作。

書籍會指導你的下一步閱讀,溯源而上,順藤摸瓜,一路就讀到哲學上了。《蘇菲的世界》是非常好的哲學啟蒙書,這本書對我的價值主要是粗線條地了解西方哲學史,為理解其他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和框架。

圍繞這本書,我又閱讀了一系列哲學書籍,如《中國哲學簡史》《哲學的邀請》《西方哲學史》《哲學導論》《大問題》等。帶領大學生在農村實習支教時,我組織團隊教師共讀了《蘇菲的世界》。2017年暑期,我帶20多名中小學生共讀這本書,每天6小時,連續讀了20天,孩子們讀得興致盎然,顛覆了我對中小學生閱讀潛力的理解。

實踐與運用,黎村苗寨中的精神翩舞

2010年,我帶領大學生深入海南省五指山市實習支教。大學生初出茅廬,有熱情但無經驗,有專業知識但缺乏教育方法,於是,我們選擇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作為共讀書籍。

蘇霍姆林斯基既擁有深厚的教育學、心理學素養,又有長達30年漫長而紮實的實踐。他用飽含激情又富有詩意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案例把育人觀、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一一描述出來。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發揮了獨特作用:既是啟發、鼓舞我的「啟明星」和「加油站」,又是我指導大學生實習支教的「百寶箱」和「教科書」。如果不是因為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我可能只是像對待常規工作一樣停留於把工作做了、不出安全事故的層面,但那時我以蘇霍姆林斯基為榜樣,一邊指導大學生開展教育教學,一邊隨時將所聞所見、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這些文字後來成了我出版的第一本書——《給青年教師的四十封信》。

支教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於是又選擇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共讀。這本書提供的不是零碎的技巧,而是終身受用的原則: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原則後面又包含著一套深刻的價值觀。比如,要事第一就是要首先完成「重要而不緊急」的事,而不是忙碌於「緊急而不重要」的事中。所以,它不單是改變行動,而是塑造新的觀念。其實,觀念的革新才是行為持續改變的條件。

講授與求知,教別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而言,存在著一個最合理的知識結構。教育作為專業領域,也擁有最合理的知識結構,可以大致分為:學科知識佔50%,專業知識(主要指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佔30%,人類基本知識(歷史、地理、管理、經濟等)佔20%。這種知識結構,潛在地作用於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我在研讀了不少學科書籍後,要想再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就要讀教育學和心理學書籍。於是,我用一種獨特的方法開始閱讀,即費曼學習法——用自己的語言來記錄或講述你要學習的概念。用朋友的話來說,就是「輸出倒逼輸入」。

2013年至2017年,我在新網師講授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講授的書籍是《兒童的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人類學》。

《兒童的人格教育》是一本心理學經典著作。作者阿德勒是奧地利心理學家,曾經與弗洛伊德一起學習、工作。這本書主要圍繞「自卑與超越」這一主題,分析了自卑產生的原因,消極因素和積極作用,對教育提出了許多洞見,對於理解自我、理解兒童有極高的價值。

一開始講解這本書,我基本是複述原來講師的講稿。講完一次,覺得不通透,繼續講。前後講了4年,直到第四次講授時,才猶如「桶底子脫落」,譁啦一下貫通。自此以後,「自卑與超越」「影響兒童成長的不是環境,而是兒童對環境的個體性理解」「人格的統一性」等概念、命題化為潛意識,成為我分析教育教學問題的自動化工具。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懷特海關於教育的經典著述,全書每個篇章都是精品,可謂字字珠璣,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深刻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智慧光芒。

通過學習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有4點:一是教育目的觀,「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二是課程觀,「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徹」「學校課程應該是一個統一於生活的整體,學科之間應該相互包容或融合,反對科目之間相互對立」。三是知識觀,「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對有害的」。四是認知節奏論,智力發展是一個「浪漫-精確-綜合」循環上升的周期性過程。只有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才可能「在學生的心靈紡織出一幅和諧的圖案」。

《教育人類學》是一本瀰漫存在哲學的教育經典書。作者博爾諾夫是德國著名教育哲學家,他長期跟著大哲學家海德格爾聽課學習。博爾諾夫特別重視人的存在問題、人的生命問題,他把存在主義、現象學等哲學思想與教育學思想交織在一起,熔鑄出自己的教育主張,這是其教育思想的最大閃光點。

博爾諾夫認為生命發展的連續性是偶然的,非連續性才是生命的本質,進而他敏銳地認識到普遍流行的「教育是一種連續性的活動」的觀點是不完善的,教育的過程應該是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統一,為此他用「危機」「遭遇」「喚醒」「告誡」等一系列鮮活的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博爾諾夫認為,人與其他動物相比,生來就是有缺陷的,但人通過接受教育成了雖不完美但因此而不斷使自己完美起來的生物……

藉助哲人的智慧,我們方能撥開詞語、概念、假象、謊言、紛爭交織而成的層層迷霧,從一個更高、更遠的距離來凝神領悟教育的真諦與生命的本質。在新網師一直講了三四年,終於通透。3個課程的講義結集出版為我的第二本書——《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

尋找與回歸,以教育為此生之使命

教師的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是教師成長的兩翼,專業發展是職業認同的基礎,沒有好的專業發展,要真正實現職業認同是很困難的;同時,職業認同是專業發展的動力,沒有好的職業認同,沒有理想,沒有激情,很難達到專業發展,二者互為前提。

在新教育實驗浸潤10年,受朱永新、李鎮西等名師的指引和感召,越來越痴迷於閱讀,其中影響我最深的是《新教育年度主報告》。這本書是朱永新2003年至2013年曆屆新教育年度研討會上所作主題報告的結集出版,是新教育共同體10餘年來豐富經驗的集中呈現。

從2009年加入新網師以來,我就特別關注收藏每年的年度報告,至今仍然記得初讀時的眼前一亮、怦然心動,猶如在重重迷霧中突然投射的一束光,照亮前行之路。學習這本書,我的收穫主要有5點:一是進行了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構築共同體的實踐和探索,二是掌握了六個維度和三重境界的新教育理想課堂,三是明晰了教師成長的方法和策略,四是明白了學校文化的使命和意義,五是領會了締造完美教室的意義和構建。

我把年度主報告中的理論運用到指導大學生實習支教中,深刻體會到了理論的價值和巨大的力量。只要掌握了理論的精髓,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如果不掌握理論,機械模仿,往往會淪為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在不斷閱讀中,理解教育,也在理解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才能真切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還有一本對我影響很深的書是《批判性思維工具》,它是我所見到的批判性思維類書籍中最好的一本。

應試教育容易導致一些非理性的潛意識,如盲從權威、懶於思考、缺乏理性、等待標準答案等。榮格說:「除非你把潛意識意識化,否則它一直會影響著你的生活,然後你說那是命運。」通過學習批判性思維,理解自己的潛意識,有助於增強理性認識,有助於理解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學習這本書對我有兩大影響:一是增強了元認知能力,開始警惕自我中心和社會中心思維,避免非理性思維;二是增強了邏輯分析能力,有助於分辨日常思維中的邏輯漏洞。

如今,繼續在蘇州大學求知學習,教師教育成為我博士攻讀的領域。我的書桌上放著《教育管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等書籍。我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也需要從更廣闊的視域來理解教育,理解教師成長。

若干年後,又會有哪些書成為我生命中的10本「根本書籍」呢?

(郝曉東,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理事,新教育實驗網絡師範學院執行院長,常春藤讀書會會長,出版《給青年教師的四十封信》《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等著作。)

十本書書單:

《人間詞話:彙編·匯校·匯評》

王國維 著

周錫山 編校

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語文科課程論基礎》

王榮生 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蘇菲的世界》

〔挪威〕喬斯坦·賈德 著

蕭寶森 譯

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

《給教師的建議》

〔蘇〕蘇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編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美〕史蒂芬·柯維 著

高新勇 王亦兵 葛雪蕾 譯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

《兒童的人格教育》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

彭正梅 彭莉莉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教育的目的》

〔英〕懷特海 著

莊蓮平 王立中 譯

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年版

《教育人類學》

〔德〕博爾諾夫 著

李其龍 等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新教育年度主報告》

朱永新 編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批判性思維工具》

〔美〕理察·保羅 琳達·埃爾德 著

侯玉波 姜佟琳 等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23日第8版

作者:郝曉東

相關焦點

  • 枝子成長:我的閱讀史
    「枝子花開」今天推薦的是2001屆枝江一中校友楊娟娟寫的文章《我的閱讀史》,它既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更是一份可資借鑑的閱讀建議、人生分享。 仔細讀來,這篇內容詳盡、主題集中的個人經歷,讓人深感楊娟娟閱讀之廣闊、精神世界之豐富;她提供的多樣書單,更讓人感覺學習之必要。在此,「枝子花開」特將它作為第二期文章,推薦給校友。
  • 回到原點,重拾初心 | 優秀閱讀史
    於是,我毫不猶豫拿起筆開始書寫我的閱讀史,當時我是用鋼筆書寫的,一個下午,近5000字的閱讀史書寫完畢,然後又把它敲到了電腦中,按照規定發送郵箱,等待通知。第2天,也就是2013年的元旦了,我收到了網師通知入學的郵件。我想,從此之後,我的生命就進入了另一條河道。
  •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生命史
    「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和變化,會在閱讀裡留下痕跡。」 過去,在文學研究或其他研究領域,我們的注意力都只是集中在作者本人和他寫出的文本上,對於「閱讀」這個問題,關注的相對較少。一本書是哪些讀者在讀?怎麼讀的?不同身份、不同時代的讀者有什麼不同反應?作為物質方式的書本與閱讀構成什麼樣的關係?…… 這種種問題,我們很少會想到。
  • 我經歷的閱讀的4個階段,我的精神成長史
    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她/他的精神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回顧我閱讀歷程,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我每天接觸的人都是農民,他們都不讀書,方圓十裡連個書店也沒有,要找個小書店,得到十公裡外的鎮上去,而鎮上的小書店,賣的書不是課本就是與課本配套的輔導書或習題集。上課時,我不喜歡聽講,而是喜歡自己閱讀、思考、做題。
  • 特級教師張祖慶:我的磨課史,也是一部嘴角上揚的成長史
    一起來聽聽浙江省特級教師張祖慶的建議——我的磨課史我沒有痛不欲生的磨課史,因為,我沒有(或沒資格)正兒八經參加過國家級大賽。我慶幸沒有這樣的資格和經歷。從教以來,無論什麼級別的課,同一個內容,我從沒超過三次以上的前期打磨。我的磨課史,總體來說,是一部嘴角上揚的成長史。1第一次比較重要的磨課,要追溯到1992年上半年。
  • 對談|閱讀史——新聞與歷史的交光互影
    具體到閱讀史,一是新媒介可以承載舊內容,二是即便是承載新內容的新媒介,讀者也完全可以從中讀出舊東西。而反過來講,對於舊文本讀者當然也可以從中讀出新東西。這個我這裡就不展開講了。第三點,我講下「地方」和「閱讀」的問題。因為我做地方史,牽涉到閱讀史,也可以理解為地方史和閱讀史的一種結合。這裡簡單談兩點心得。首先是地方怎麼獲取這些書報的問題。
  • 我的閱讀史/增加2020年書單
    1我的閱讀史陳志紅我的閱讀史很貧瘠。小時候,在鄉村生活,不是在爺爺身邊聽抗戰故事,就是在媽媽的菜地裡聽鬼神故事,最多是看個皮影戲,就算是最早的「閱讀」了。6去年教育博覽會在珠海舉辦,在博覽會上遇到了我喜愛的熊芳芳老師,很激動地與芳芳老師交流了片刻,隨後想深入了解她的「生命語文」,回來買了她的著作:《生命語文課堂觀察》、《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高考微作文》、《語文審美教育12講》,具有哲思的美學語文課堂深深吸引了我,可惜筆拙,只能感嘆她的睿智和博學,芳芳老師的課堂當中滲透了很多的哲學思想,比如《我與地壇
  • 閱讀研究所丨群珸的閱讀史
    為什麼需要檢視自己的閱讀史?我們常說:讀什麼書,將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群珸的閱讀史在我家有兩個書架,一共有211本書,其中有80%我讀過,90%我看得懂。專家點評【數量如此精確,可見群珸對自己家裡的書籍了如指掌啊!】
  • 【創意課堂】11|T細胞成長史-鄒方東
    【創意課堂】11|T細胞成長史-鄒方東 2020-07-22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個人閱讀史】我的閱讀史——阿城金源小學緱春梅
    —————————————————————說起我的閱讀史,感覺想說的很多,卻不知從何說起,那就按時間順序記個流水帳吧!他賦予漢字以生命,他主張將個性融入書法。它帶我走進了書法的世界!小學語文最頭疼的就是寫作文了,媽媽給我訂了雜誌《作文成功之路》了,天真爛漫的童年只是挑有意思的看,或者在寫作文的時候才會好好看看有沒有能借鑑的。小學階段還有個比較奇怪的事情,我並不記得看過什麼書籍,但是卻留下了一個讀書筆記,首頁上面記著「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 習慣決勝一切 | 優秀閱讀史
    可是當看到報名條件我心裡涼涼了,因為要交一篇3000字以上的閱讀經歷。我開始犯難了,自己從初中到大學最差的就是語文,每次上語文課都像吃了半瓶安眠藥一樣,連地震可能都沒辦法讓我清醒。每到考試最讓我頭疼的就是作文,還記得自己作文的開頭永遠都是一個事例的改編。所以我的閱讀史到我參加工作後的5年之前都是空白,直到2017年自己懷孕了,那個時候也剛剛帶完畢業班。
  • 閱讀史審核老師為你點讚:這是一群教育的朝聖者
    ,有更深的感觸:一、加入新網師,一定是老師們的生命自覺行為,沒有人強迫,沒有硬性任務,大多老師的閱讀史至少要經歷近一周的構思、草稿、修改、完善,一直到結構清晰,語言流暢,情感真摯……符合要求,才提交,所以,交一篇用心寫的閱讀史就是捧著一顆虔誠的心來到新網師的門前,門前都是一群教育的朝聖者。
  • 分享 ‖ ​特級教師張祖慶:我的磨課史,也是一部嘴角上揚的成長史
    我沒有痛不欲生的磨課史,因為,我沒有(或沒資格)正兒八經參加過國家級大賽。我慶幸沒有這樣的資格和經歷。從教以來,無論什麼級別的課,同一個內容,我從沒超過三次以上的前期打磨。我的磨課史,總體來說,是一部嘴角上揚的成長史。第一次比較重要的磨課,要追溯到1992年上半年。那是我進入教師隊伍的第三個年頭。
  • 著名韓國女團BLACKPINK的成長史
    著名韓國女團BLACKPINK的成長史著名韓國女團BLACKPINK的成長史著名韓國女團BLACKPINK的成長史著名韓國女團BLACKPINK的成長史2019年2月12日,出演美國新聞節目《早安美國》;4月5日,發行專輯《KILL THIS LOVE》回歸。
  • 我讀︱楊長雲:通往城市史之路
    我自負笈廈門大學讀研後開始接觸城市史,碩士學位論文選取美國中西部地區一座城市克利夫蘭市進行市民社會的研究;博士論文則選取了美國東西部幾座城市開展公共空間問題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讀書方面的漸變就是從閱讀美國通史相關書籍到側重閱讀與城市史、城市化相關的論著。
  • 《新生命史》:跨越時空,探索自己|書評
    當然,我已經盡力了。擋在我們之間的除了毫無止境的自我剖析,還有佶屈聱牙的晦澀翻譯。作為一名忙碌地周旋於抖音、快手和淘寶剁手之間的當代「裸猿」,在屢敗屢戰的自我成長之路上,恨不得一石二鳥一箭雙鵰。那麼,此時有一本速成寶典擺在面前,能夠同時獲得明智與深刻,還有些許周密,讓人寧願錯,也不想錯過。
  • 阿信:「中國閱讀史」課程的有趣之處何在?
    自我受心和公益基金會伍松先生的激勵,開始研究中國閱讀史,進入水深之處,第一個問題是「閱讀」一詞之由來。20世紀90年代,隨著9年制義務教育的實施,「全民閱讀」成為時尚,又有多少人仔細思考過「閱讀」一詞的內涵?
  • 入江昭談跨國史與全球史:我堅信文化能夠培育國際主義
    一開始我研究的是民族國家的歷史,爾後我研究國際史。我在本科生階段學習過英國史,在研究生階段研究過中國史和美國史。這些都是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歷史研究,聚焦於一個國家,並研究該國的歷史。之後,我開始對國際史感興趣,和不止一個國家打交道,並加深了對以下問題的理解:這些國家如何對彼此的行為做出反應,它們是保持和平,還是陷入嚴重危機,還是最終走向激烈的衝突乃至戰爭?這些就是國際史的主題。
  • 我和魏晉南北朝史
    我在這課就寫了一篇《魏收之史學》。魏收的《魏書》受人誹謗,我從幾個方面論證了《魏書》並非「穢史」,實際上是替他平了反,做了一篇反面文章。後來這篇文章登在《燕京學報》,那時我二十一歲。這就是我最初關於魏晉南北朝史著作的開始。四十七年以後,我為《百科全書》寫「魏書」這一條,重翻舊文,發現其中頗有餘季豫先生《四庫提要辯證》所未及道者,因記以自勉。
  •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其精神成長史
    四川的一個朋友送給我的,讀後非常有啟發。這本書講的就是我們經常會拜偶像。這偶像可能是金錢、權力,可能是美貌、性。我自以為有很多獨立思考,其實我也拜偶像。所謂拜偶像,就是你把一個並不重要的東西,看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