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持續半個月的蘭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建築模型製作與工藝》課程成果展展出。 魏建軍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24日電 (記者 魏建軍 高瑩)「通過對傳統古建的了解和感受,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建立文化自信。」蘭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牛勇說,這是首次將建築模型課程展從學校拿出來,是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具體的一個實踐探索。
此次該校舉辦的建築模型課程展共有古建模型作品30餘件,作品題材包括中國各歷史時期傳統建築、傳統民居、上海民國時期老建築,以及東亞及東南亞傳統建築等,於12月20日至明年1月3日在「甘肅大劇院九周年暨2020國潮文化節」活動中展出。
圖為該校學生介紹古建模型。 魏建軍 攝
《建築模型製作與工藝》是該校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開設的核心基礎課程,本次展覽是優秀教學成果的實踐展示,建築模型訓練展開立體思維,用材料作語言,以工藝為精神,以模型的微觀視野解讀大時代,是探索歷史文化藝術的新角度。
牛勇說,這些作品的完成歷時兩個多月,凝結了60位同學的智慧和汗水,體現了同學們對傳統古建的認識和理解,啟發了同學們懷揣敬畏之心,領會工匠精神內涵,外化於行的內在動力。
該校學生袁浩鳴和同學用2個月完成的孔廟三大主體建築之一曲阜奎文閣,建築分為三層,他介紹說,專門設計了剖面,主要展現內部結構的完整性,可以直觀地看到建築內部,這樣對古代建築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圖為該校學生講述《夜上海》民居設計製作理念。 魏建軍 攝
在展臺一角,該校環境設計專業18級二班全體同學歷時一個月完成的《夜上海》建築模型作品,以民國時期上海建築為藍本,「復原」了國民大劇院、百樂門、人民郵電以及茶館、商行、公館、民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地域建築。
「這裡是十裡洋場煙花地,風雲際會上海灘的時光縮影。」蘭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講師賈雯婷說,同學們對民國時期的建築很感興趣,老上海又是近代中國史不得不提的一筆,他們用建築模型的方式表達時代風情,重溫屬於那個年代的城市記憶。
牛勇表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外出展現教學成果,接受社會檢閱「評頭論足」,將不同意見反饋至教學,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這既是面向社會宣傳傳統文化的一個平臺,也是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的具體體現,推動產教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