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喜歡吃手抓餅,有前有陣子住天河的時候,樓下就是一條小吃街,我幾乎每天都會去街邊賣手抓餅的小攤上買一個回來解解饞。後來搬家了,附近沒有什麼小吃,也沒找到賣手抓餅的。而以前的小吃街隔太遠,於是也就很少去了。但心裡總是有些念念不忘。
有一天告訴我老婆說在網上給我買了一盒手抓餅讓我解解饞。本以為放在微波爐熱一下就行了,也沒對它的味道抱太大期望。可打開一看,沒想到這貨居然叫「香煎手抓餅」,還要求用平底鍋倒上少量食用油加熱,將一張手抓餅放在平底鍋慢火煎至金黃,煎好一面再翻過來煎另一面,兩面金黃即可出鍋。
一方面是真饞,一方面是感激老婆的體貼,反正我是完全照做了,不知為什麼,這次的手抓餅居然真的特別好吃,簡直秒殺我以前吃過的任何一家店賣的餅。
認為真是因為這個手抓餅特別好吃嗎?
當然,這是基礎。但是,這背後除了它本身味道不錯外,我認為其實還有一種心理作用,從行為經濟學來講應該叫做「雞蛋理論」。
那麼什麼是「雞蛋理論」呢?據說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一家食品公司發現,他們的蛋糕粉一直賣不好。研發人員對配方不停改進,用戶就是不買帳。這個問題難倒了食品公司。
最終,美國心理學家歐內斯特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發現,蛋糕粉滯銷的真正原因,是這種預製蛋糕粉的配方配得太齊了,家庭主婦們損失了「親手做的」那種感覺。
於是歐內斯特提出把蛋糕粉裡的蛋黃去掉。這個想法被稱作「雞蛋理論」。雖然這樣讓蛋糕的烘培增加了難度,但家庭主婦們覺得,這樣做出來的蛋糕,才算是我「親手做的」嘛。而去掉了蛋黃的蛋糕粉的銷量獲得了快速增長。
這種對於某件物品參與的越多,越有成就感,就越容易高估該物品的價值的消費行為也被稱為「雞蛋理論」。商業中常見的運用情形很多,比如我經常在周末的時候,帶著老婆孩子去郊外果農的大棚裡摘草莓,按理說,果農省去了摘草莓、運草莓的時間、精力和成本,賣給我的價格理所當然比去水果檔便宜。然而事實是,我跑到果農的大棚裡自己動手摘下的草莓的價格遠比水果店貴得多;
你有去過宜家家居嗎?你是不是也熱衷於購買宜家的半成品家具,回家自己組裝。而且肯定覺得你裝的這個家具是最棒的!誰說它不好,你一定會認為他沒眼光,不懂得欣賞,對吧?
再比如,每個媽媽都喜歡在自己的朋友圈曬娃,你不妨去問任何一個媽媽,問她認為誰家的小孩更可愛,答案十有八九都會是認為自己的小孩可愛,因為那才是自己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花了無數的精力、心血和母愛生產出來的「產品」啊!
「雞蛋理論」無處不在,不管是經濟學裡面的「沉沒成本」,還是賭場上孤注一擲的賭徒心態,或者是職場商戰中的各種博弈,還是戀愛婚姻中的雙方付出,都值得我們去深思。你身邊是否有「雞蛋理論」這樣的案例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