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無限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今天似乎遇到了瓶頸
中國網際網路取得巨大成就的標誌之一,就是培育了一批世界級的網際網路企業。到2020年第三季度,在全球市值最高網際網路企業前30位中,中國佔10家。在全球營收最高的10家網際網路企業中,中國佔4家,美國佔6家。
中國政府「發展好,運用好,管理好」的治理方針,為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硬體條件和寬鬆的政策環境;不斷推進的改革開放和龐大的人口基數,為網際網路發展提供了市場優勢;網際網路業界的企業家和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推動產業超常發展。今天,在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26年多之後,中國的網際網路應用模式和應用技術,終於實現了從「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歷史性的飛躍,在全球網際網路領域形成G2的局面。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這次抗擊「新冠肺炎」就是一個明證:如果說中國抗疫比世界上許多國家表現要好一些,中國擁有更加強大的網際網路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裡,我們中國網際網路的每一個受益者,應該感謝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家和從業人員的辛勤勞動和巨大貢獻。
我們也看到,風光無限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今天似乎遇到了瓶頸,仿佛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多年高速增長、不斷擴張所掩蓋的問題,開始顯現。表面上人們看到的情況是,市場競爭空前慘烈;超級網際網路平臺不斷橫向擴張,被指妨礙創新、妨礙中小企業的成長;有人甚至把實體經濟的一些困難,歸咎於網際網路企業;出海進入國際網際網路市場,遇到圍追堵截……一時間,業界人士感到環境發生了變化,戰略上舉子不定,運營上有點吃力,對未來平添了一些困惑。
網際網路核心技術的薄弱:那是疼,那是痛!
出現這種情況,有外部的原因,本來如今我們就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我們更為急切的是找到內在的原因、自身的原因。
兩年前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BAT是什麼網際網路?我們才是網際網路呢!」不錯,華為是網際網路企業,BAT也是網際網路企業,只不過不在一個層面。
網際網路由三個層面組成:最上層是應用層,這裡有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美團、百度、滴滴等等;中間是網絡層,當然就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底層是設備層,這裡有華為、中興等。
了解網際網路的三個層面,中國網際網路的優勢和短板一目了然:應用層面全球第一,網絡層面實力強大,而設備層面,即支撐整個網際網路的「核心技術」層面,我們不止「薄弱」兩個字可以描繪,那是疼,那是痛。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網際網路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這些難堪難受難忍之事遲早要發生
今天熱愛我們這個國家的人們,都為「卡脖子」痛心疾首,其實細究起來,這些難堪難受難忍之事遲早要發生的,這是我們通往星辰大海徵程上題中應有之義。
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是人類社會20世紀最偉大的基礎性科技發明,網際網路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啟動信息革命,從工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與美國不同,中國是在沒有完成工業革命的情況下,開始啟動信息革命的。事實上,我們同步推進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走出了一條全新的工業化路子,實現了經濟騰飛,經濟總量成為全球老二。
但是我們在工業革命方面缺課太多,我們是工業革命的後來者,許多技術是走在前面的人發明的,許多智慧財產權歸屬先行者,許多在工業革命時期就應該擁有的技術我們並不擁有,特別是作為信息革命基礎的半導體技術,我們掉隊很遠。
錯過工業革命帶來深重災難、帶來刻骨銘心教訓的中華民族,絕對不想錯過信息革命的歷史機遇,以最大的熱情擁抱網際網路,擁抱信息革命。我們儘可能地在信息革命上保持與領跑者的距離,而且試圖儘可能地縮短這個距離。在早期,我們採取了「跟跑」策略。在美國推出「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沒多久,「文革」結束後重新啟動大規模工業化進程不久的中國,馬上啟動了類似的信息化戰略。而且在接入國際網際網路後,我們迅速把美國網際網路上成功的應用,一個又一個地複製到中國市場——我們從網絡層面和應用層面,開啟了我們信息革命的進程。
經過30年的奔跑,在信息革命的賽道上,領跑者聽到了追趕者的腳步聲,而且越來越近。領跑者採取的策略不是加快步伐,而是想方設法把把追趕者「廢掉」,理所當然的就要瞄準追趕者的「軟肋」下手。於是,就有了中興恥、華為恨,就有了「脫鉤」的陰雲重重,寒風陣陣。
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跳出來,去跨越那道坎
十分明顯,網際網路「核心技術」,成為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一道坎,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道坎,甚至成為我們民族復興的一道坎。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掌握我國網際網路發展主動權,保障網際網路安全、國家安全,就必須突破核心技術這個難題,爭取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實現『彎道超車』。」補上工業革命我們落下的這些課,補齊我國網際網路、信息產業和數字產業發展的短板,跨越橫亙在中華民族面前的這道坎,是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們這一代網際網路企業家和從業人員的使命。
所謂網際網路「核心技術」,一是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二是非對稱技術、「殺手鐧」技術;三是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在這些領域,我們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有一些布局,也有一些投入,但仍需要從長遠、從戰略、從大局上看清這個任務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義。中國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需要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境界和更寬廣的胸懷,從彼此近乎你死我活的廝殺中跳出來,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跳出來,為人類,為國家,為業界,為自己,做一些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人生為一大事而來!
在別人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
網際網路企業挺進網際網路「核心技術」主戰場,不僅符合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也有利於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創新發展,有利於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做大做強。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快速發展到今天,其實已經遇到前所未有的局面,網際網路應用層面移動網際網路市場經過數年高歌猛進後相對飽和,競爭近乎白熱化,而新興的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數位技術仍處在爆發前夜。
如果在這個時候網際網路「核心技術」上出現問題,被人家冷酷甚至殘酷地卡住脖子,我們的網際網路產業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停滯的困境,與世界先進水平本已拉近的距離有可能再度拉大,對我國網際網路企業也可能帶來一場災難。
對於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就嚴肅地提出警告:「一個網際網路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核心技術」不能取得突破,長期受制於人,最終一定會影響中國網際網路應用層面的繁榮和網絡層面的領先,影響中國網際網路整個產業的發展,也會影響中國每一個網際網路企業的成長。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一腔熱血力挺華為公司,也大聲疾呼更多的華為出現在「核心技術」全球競爭的舞臺上。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從龐大走向偉大
我們期待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進入「核心技術」主戰場,並非抹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和企業家的功績和貢獻。正是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和企業家,讓我國網民享受到優質、充分的信息服務,讓我國民眾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我們也期待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應用層面繼續努力,不僅為中國網民,也為各國網民提供良好服務。
我們期待的是,我們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不再一味在應用層面橫向擴張,也可以考慮縱向布局,把根扎得更深,把地基打得更牢。
我們期待的是,中國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市場擴張更加理性,市場競爭略有節制,給技術、產業和模式創新發展多留下一些餘地,給中小企業多留下一些生存的空間。
我們期待的是,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不只停留在「學習」、「掌握」甚至「模仿」別人的先進技術和商業模式上一門心思掙快錢,不能只依靠龐大的網民基數上獲取「人口紅利」,也不能只在應用層面做些所謂的「微創新」拼命提升市場佔有率。
我們期待的是,成功的網際網路企業應該是真正的高科技公司。搜尋引擎巨頭谷歌公司,就是一家從應用技術到核心技術都很強大的企業,幾年前拿出AlphaGo機器人擊敗圍棋世界冠軍讓世人稱奇,今年又亮出量子計算機再次震動全球。我國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雖然在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方面也取得一些進展,但是在真正的「核心技術」上還沒有交出亮麗的成績。我國網際網路企業雖大但不強,原因就在「核心技術」上的差距。
一個偉大的企業,應該是當代最先進科學技術的研發基地,應該是國家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應該為民族福祉和人類進步做出貢獻。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到了提升境界、放眼長遠的時候,集中一定人力物力財力,挺進網際網路主戰場,在網際網路「核心技術」領域、在「卡脖子」的難受難堪難忍之處,做出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來源:今日頭條彭波網論 彭波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