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德瑞姆心理諮詢中心第二屆年度專業研討會——暨《德心班》二期、《臨床班》五期畢業典禮&籤約儀式在華敏翰尊三樓會議廳舉辦。會上,IPA國際精神分析師候選人閃小春、李孟潮博士、國際IAAP心理分析師候選人王懷齊、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莊麗、費城精神分析學院候選分析師徐建琴為大家帶來了最前沿的專業分享。會後,我們將老師們的分享整理成了逐字稿。最後,感謝大會志願者們對本次大會的支持!
03
第三位分享嘉賓:王懷齊
時間:2020年7月19日(周日)
主題:原型視角下的共情
王懷齊:德瑞姆心理諮詢中心專家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國際IAAP心理分析師候選人
今天的一個主題主要是從我們諮詢師的一個角度來,今天的主題「原型視角下的共情」很容易讓人想到跟榮格心理學有關的。前面的講者閃小春博士提到了,精神分析是從一個人的心理學到兩個人的心理學。每提到精神分析我們是無法離開談弗洛伊德的。提到弗洛伊德,其實我們要感謝他,因為正是他沒有把共情太當成一回事,所以給眾多弗洛伊德的後繼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後面很多分析師正是在共情上的研究與發展,推動了臨床心理學的不斷發展。比如克來茵的投射性認同和科胡特的自體客體中都豐富了治療師對來訪者的理解和共情的深入。
下面我給大家看一個圖,這個圖簡單描述了不同治療流派在共情上的不同層級。弗洛伊德他不是特別強調共情,他更多是一種理解和分析,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理解和觀察,強調要把治療師的感覺放在一邊,極力避免治療師被來訪者的無意識感染。這個觀點類似於圖中最上面這一部分共情,是兩個獨立的人。隨後弗洛伊德開始強調「愛是最偉大的教育者」,意味著弗洛伊德開始認為情感在關係中的重要性。隨後弗洛伊德的後繼者逐漸打破了分析關係是兩個獨立的人的這都說法,開始提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投射性認同觀點。再往自體心理學的發展就變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觀點。再到後面就發展到主體間性認為的:在關係中並沒有真正意義的你和我,是我和你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互動場。
而近幾年對共情的理解上,開始出現一個新的變化。現在的心理學已經不僅僅是局限在兩個人的心理學,有一個說法稱之為「整體心理學」,怎麼理解呢?時間關係,我不想談太多理論,我剛才想到一個畫面,當我們把一個小草拔出來,研究得很細,裡面有幾片葉子,還有幾條根,好像這樣就能研究得很清楚。但其實這個時候這個小草已經不是小草,而是稱為死草或還沒幹透的乾草,因為這個時候它已經不是有生命的小草了(除非重新回到大地上)。小草下面的土地、水分、陽光其實都是小草的一部分。這就是一個整體性的思路,我們無法把生命獨立出來理解一個生命,真實的生命存在並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彼此很難分清楚,生命之間的很多感受相通、也是相互流動的。這相當於什麼呢?一顆小草是不是缺水,是不是缺陽光?旁邊足夠近的小草通過感覺自己就能感覺到的,就是當我們跟對方進入同一個環境(同一個場)的時候,我們有很多感受性的東西是可以第一時間感覺到的,而這個感覺到的東西並不是來自於對方,而是來自我們自己。這就是我今天想提的一個關於怎麼去共情的或者說共情的另外一個視角。這就是不同層級共情這個圖中的最下面這一層。在這一層,已經不再強調你我的不同了。更多是談我們共同的部分。
下面這個圖,是榮格心理學對人格的一個劃分,它其實有更多層。從個人的意識層面,到第二層是個人的無意識層面,到第三層是集體無意識,我把這兩個圖合併在一起,其實想告訴我們,到了集體層面的時候已經分不清楚哪一部分是我的,哪一部分是你的。當我們到了這個層面去理解對方,其實你不需要去看對方,你只要看你自己,你內心有很多感覺,其實跟對方是流動的。而這部分有很多信息在我們的身體裡面。
這一部分的並不僅僅榮格的觀點,弗洛伊德在1921年寫了一本書叫《集體心理學》,裡面其實已經很清楚的也認同了他的觀點「被我們從集體心理中攫取的個體心理就是從原始的集體心理中分化出來」(Freud 1921),就是我們的個人是在集體上發展出來的。就像我們是一棵大樹,然後每一個人就像一片樹葉一樣,你這片樹葉是獨立的,但是另外一片樹葉其實跟你有很多共同的點,共同的源頭。當然這些東西是榮格提的更多了。榮格提到在我們現代人之前的原始人世界裡面,是分不清楚哪些是內心發生的主觀世界,哪些是外面發生的客觀世界,很多信息很多感覺它是同時發生的,這裡榮格引用了李維布爾所著的《原始思維》一書中的「神秘參與」的觀點。
這些觀點被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所證實。在依戀理論裡面提了幾點,第一個是一個媽媽是可以不用看到小孩,她依然能第一時間感覺到這個小孩現在有沒有危險。大家有這個經驗嗎?當然在老鼠上也實驗過的,一隻剛出生的幼鼠還沒有睜開眼睛的時候,鼠媽媽可以全方位的感覺到幼鼠的各種需求,這些東西是超越了我們的意識水平,也超越了我們的視覺水平,也沒有對話,就是說這些功能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一直存在的。(《依戀》—— 本能行為的歸因)。那麼反過來說,一個嬰兒TA在五六個月之時,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而這個時候TA能夠隨時感覺到母親的各種情緒。《大母神》的作者諾依曼認為「嬰兒最初的無力使它在原初關係中完全依賴母親,這賦予母親『原型性的』、超個人的位置」(諾依曼,1954)。弗洛伊德與榮格都告訴我們,「愛」關係中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在愛中我們就能超出個人層面,在原型層面去感受到對方。
而除了我們可以跟另一個人在相同的場中獲得相同的經驗和感覺,現代神經科學研究中的鏡像神經元研究告訴我們,在神經元層面上,也能獲得另一個人的感覺,這東西並不是經過意識大腦的加工,而是頭腦裡面有些神經元,它第一時間就會對另一個人的感覺做出相同的反應。第一時間,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當我們還沒意識到時,其實我們身體已經有感覺了,這些都是最新的一些科學的研究。它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共情並不是我們去觀察,去理解,去捕捉,去經過我們個人的經驗去回憶的,而是從下往上的,就可以出來的一種信息,是從身體傳來的一種情緒無意識的喚醒。
這些東西在我們做諮詢的過程中,我們面對來訪者的過程中,很多信息在我們身體裡面一直在發生,但我們作為諮詢師,可能我們太過於想幫來訪者,我們太過於想理解來訪者,反而失去了很多身體信息的覺察。
這裡面有很多現代的一些心理學家,也越來越對這方面提出相應的觀點。施耐德是存在主義的一個心理學家,好像最近也來過國內講過課。他就提到了,其實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深度共情的能力,這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很多人是在小時候的生長過程中沒有被鏡映出來,所以這塊功能沒有發展出來。
今天到場的秦偉老師是國內拉康派的代表人物,拉康也提了,其實在我們所謂的鏡射作用,就是把治療關係凍結在尚未分化的狀態,就是在還沒有意識化的過程,彼此是連接的。這個狀態其實你能感覺到的第一反應的信息跟鏡像神經元是一樣的道理。
前 IAAP主席坎伯瑞,他理解的榮格的觀點,告訴我們在無意識下面其實是有很多原型、充滿情感的超個人的一些特徵,這些超個人特徵是有很神秘的特質。這神秘是怎麼回事呢?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當我們去寺廟,有沒有感覺到會整個人就特別安靜下來,有時整個人就特別想哭。大家有過這種經歷嗎?反正我聽過有很多人都報告過這種經歷,包括我自己也有多次這樣的經歷,這種東西就是很神秘的一種力量。是超越個人的力量。這就是原型層面的能力。
這裡大家可以看到多位心理學家的一些觀點,哈特是一個研究共情的專家,他提到的「深度共情有一條線穿越了對其它人更直接的理解,這種心照不宣的活動接近主客體轉換或自我與他人界限的鬆散」 (哈特,1999)。我們的共情是在自我意識下面,其實就像地下水一樣,它是在流動的。
當然,主體間性對此就提的更多了,共情是一種情感連接。有時候我們做諮詢,會用腦子去共情,雖然你可能是理解到對方的,但是情感是沒流動的。而共情是真正的情感連接以及情感共享的一種狀態,這個時候是充滿能量。
榮格對這種狀態用了三種描述:一種描述就是前面提到的神秘參與;另一種就是情緒感染,大家看過《烏合之眾》嗎?其實裡面提的就是情緒感染的一個現象,我們每個人並不是獨立能夠控制情緒,我們的很多情緒很容易被他人影響。榮格提到的還有神聖一刻。神聖一刻在我們榮格心理學裡面用的比較多,就是說當你真正跟來訪者共情到很深入的時候,這是一種親密無間,兩個人就像跟神相遇一樣,用榮格的話就是「永恆裡註定的親密無間,不是兩個個體的關係,是更原始、更屬靈。」 那種感覺是來訪者跟諮詢師完全就已經忘記了外在的世界,甚至忘記時間,是永恆的,然後在彼此中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各種各樣的信息的變化和感覺的流動。
為什麼我會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呢?是因為我們中國文化一直都在提倡的,我們不是一個獨立的人,特別是儒家文化提的「仁」。宋代理學家程顥就提到「仁」不僅兩個人之間,我們跟他人、跟世界萬物是渾然一體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這樣一個觀點其實一直在我們的血液裡面在流淌,就是說我們的文化裡面每個人都有這方面的理解或者這樣的功能。但是因為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學西方的東西,以及把我們的很多基本的一些功能好像都忘記了。
王陽明有一句話說,什麼是大人,並不是現在那些高官是大人,它指的就是說「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就是說我們只是把自己本來的大的部分把它恢復出來。當我們恢復這方面的能力,就可以導致我們有這種能力可以去體會到對方更深的部分,去能夠跟對方連接。如程顥所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認得為己,何所不至?」。
接下來就有很多關於中國文化裡面怎麼深層共情的觀點,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我們需要記住的,這是我們文化的財富,是我們的優勢,是東方文化下心理諮詢的價值所在。我們可以從大量的思想中找到這些,旬子說:「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我們在諮詢裡面不待事,怎麼做到不待事,就是你不要被來訪者的某個事件所帶走,就如弗洛伊德的「懸浮性注意」,還有就是莊子的「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你只是保持在你的狀態裡面,保持在你的身體的反應裡面,你就可以看到你身體有很多信息在出來。你也能與對方的感覺想通,如程顥說「雖不動,感便通,感非自外也」。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人在探索心靈過程中所呈現給我們的一些意象,一些對心靈的理解,這些東西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影響嘗深遠的易經更是基於感應的機制「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