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
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原因是這樣的: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情,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每次如此。
終於他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丟掉鳥籠或者買只鳥回來相配。經濟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
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煩惱約束
生活實例
你有沒有發現要是收到一束美麗的鮮花,你肯定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家還沒有花瓶,當買了花瓶後,你可能又會覺得桌布和花瓶的風格不搭,又要去買桌布,買完桌布,又覺得房間的整體風格不搭,但是你從沒想過這束花可能過幾天就會枯萎,就扔掉了,沒有想過放棄這個花瓶,而是要改變整個裝修風格來配合這一束花,這樣就是被一束花給困住了。
商業案例
國內老牌女服,有20多年了,店裡賣的最多的是1388元經典款,但是這兩年世道不好,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後來通過充分利用鳥籠效應實現了品牌的復興。下面來拆解看下這家店是如何做的。
店內的女裝, 售價區間在580元至9800元之間, 其中經典款1388元最熱銷,顧客一般都會被這款吸引。
然後重點推——充2000成為會員咱們的經典款就當禮物贈送的活動,並反覆說明充值的2000元可隨時使用。
這樣來10人,就有4人充了2000元,成交率高達40%。
客戶每次消費後,都用標籤把卡內餘額貼在顧客卡面上,時刻提醒卡上還有錢,隨時自我喚醒來消費 。
而且不管買多少,都直接返利5%到會員卡上,讓客戶反覆買,卡上的錢客戶怎麼也花不完。
做好姐妹月活動:凡在本店消費的客戶,再送一張設計精美的300元的代金卡,鼓勵贈送給好閨蜜,因為卡片精美,贈的人臉上有光有面子,收的人有便宜也樂意去佔,輕鬆實現了客戶的縱向裂變。
打開思維枷鎖
看待事情的時候要考慮它的兩面性或者多面性,多思考其合理性,然後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