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煩惱的陷阱,大多人把自己關在鳥籠裡

2020-09-17 心理郵局

煩惱的陷阱,大多人把自己關在鳥籠裡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


One

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Two

原因是這樣的: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情,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每次如此。

終於他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丟掉鳥籠或者買只鳥回來相配。經濟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

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煩惱約束

Three

生活實例

你有沒有發現要是收到一束美麗的鮮花,你肯定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家還沒有花瓶,當買了花瓶後,你可能又會覺得桌布和花瓶的風格不搭,又要去買桌布,買完桌布,又覺得房間的整體風格不搭,但是你從沒想過這束花可能過幾天就會枯萎,就扔掉了,沒有想過放棄這個花瓶,而是要改變整個裝修風格來配合這一束花,這樣就是被一束花給困住了。

商業案例

國內老牌女服,有20多年了,店裡賣的最多的是1388元經典款,但是這兩年世道不好,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後來通過充分利用鳥籠效應實現了品牌的復興。下面來拆解看下這家店是如何做的。

店內的女裝, 售價區間在580元至9800元之間, 其中經典款1388元最熱銷,顧客一般都會被這款吸引。

然後重點推——充2000成為會員咱們的經典款就當禮物贈送的活動,並反覆說明充值的2000元可隨時使用。

這樣來10人,就有4人充了2000元,成交率高達40%。

客戶每次消費後,都用標籤把卡內餘額貼在顧客卡面上,時刻提醒卡上還有錢,隨時自我喚醒來消費 。

而且不管買多少,都直接返利5%到會員卡上,讓客戶反覆買,卡上的錢客戶怎麼也花不完。

做好姐妹月活動:凡在本店消費的客戶,再送一張設計精美的300元的代金卡,鼓勵贈送給好閨蜜,因為卡片精美,贈的人臉上有光有面子,收的人有便宜也樂意去佔,輕鬆實現了客戶的縱向裂變。

打開思維枷鎖

啟示

看待事情的時候要考慮它的兩面性或者多面性,多思考其合理性,然後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相關焦點

  • 鳥籠效應——加班就是那隻引人聯想的「鳥籠」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34;,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34;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 有趣的「鳥籠效應」
    他們內心會想,不養鳥,你放個鳥籠做什麼?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於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這是為什麼呢?
  • 千奇百怪的效應——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現象,也是人難以擺脫的一種心理現象。隨後,在卡爾森生日的時候,詹姆斯送了他一個精緻的鳥籠。卡爾森收到禮物之後還調侃詹姆斯,說他是白費力氣。當然真香定律永遠存在。每個來看望卡爾森的人看見他那個空空的精緻鳥籠都會詢問一下:「教授,您養的鳥去哪裡了,死了嗎」。卡爾森一開始還很認真地解釋自己沒有養鳥,這只是一個純粹的裝飾品的鳥籠子,當然很多人會疑惑不解,你不養鳥搞個鳥籠幹嘛。
  • 如何走出鳥籠效應?——擺脫舊思維,堅決斷舍離
    從前有一個人,朋友送了一個他本不需要的鳥籠。前來拜訪的客人總是諸多詢問鳥籠相關的鳥,後來不堪煩擾的他不得不買了一隻鳥。於是,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鳥籠效應」或「鳥籠邏輯」。如此一來——人們便被鳥籠束縛,成為籠中之鳥。現實生活中,鳥籠效應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個愛美的女孩在買了一雙漂亮的鞋子後,就會想著再買搭配鞋子的裙子,而買了相配的裙子,身上的飾品也肯定要相配!飾品搞定了,自己的妝容怎麼也得化妝的美美的吧?那化妝的口紅、眼影等等必然是要買好的!
  • 原來這叫「鳥籠效應」
    可她不肯罷休,必須戴上N95口罩,才敢出門,否則寧可繼續把自己關在家裡,也絕不踏出家門一步。心理學中有一個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 心理學:鳥籠效應,商家看似虧本的贈品實際上是奴役你的「鳥籠」
    Hi大家好~這裡是拾肆,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超實用的心理學知識:鳥籠效應。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總是有掃一掃送贈品的商家?為什麼商家的優惠力度那麼大讓人忍不住想買?實際上,商家就是利用了大家的心理效應: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
  • 鳥籠效應:不要再被「鳥籠」牽住你│談老師敲黑板
    你感覺不加班就顯得自己不勤奮。是不是感覺被什麼東西牽著鼻子走?是的,你被「鳥籠效應」牽住了。今天談老師來敲黑板,給你普及一下,告訴你什麼是「鳥籠效應」。(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鳥籠效應」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即使你對事物的聯繫有很清醒的認識,但是如果身邊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邏輯
  • 有趣的心理現象——鳥籠效應
    幾天後,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是一隻精緻的鳥籠。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空蕩蕩的鳥籠,都會不約而同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是客人困惑而質疑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一隻鳥回來,這樣就不用再做解釋了。
  • 身邊的心理學:如何運用鳥籠效應
    這個心理學家說,你會愛好養鳥的,這個鳥籠能用得上的。這個退休老人將鳥籠放在客廳裡,退休後,一些退休朋友到他家來玩,看到這個鳥籠後,都驚嘆而又惋惜地說,這麼名貴鳥籠,怎麼不買鳥餵養?有的朋友甚至還還惋惜猜想,你這個鳥籠裡的鳥是不是都死光了?在多次朋友的驚嘆、惋惜和猜想中,這個退休老人按耐不住了,終於買了鳥,而且還買了與養鳥的食物和工具,並真的愛上了養鳥。
  • 利用好「鳥籠效應」——心理學經典與價值投資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與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打賭: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過了一段時間,他要麼會丟掉這個鳥籠,要麼會買一隻鳥回來養。卡爾森從未想過自己會養鳥,結果沒過多久真的養了一隻,原因就在這個鳥籠。 開興:哈哈是的,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乍一看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時間久了真的就會不自覺陷入其中,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在自己的心裡先掛上一隻「鳥籠」,再不由自主地往籠子裡放「小鳥兒」。
  • 「故事6」鳥籠效應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效應叫做鳥籠效應:話說有一位出色的銷售人員說服了你,掛了一個空鳥籠在家裡面某個角落,情況是只要有人來到你家,大多數會好奇地問你一連串問題:「鳥呢?」,「飛走了?」如果你回答自己從沒養過鳥,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比較嚴重了:「不養鳥掛個鳥籠幹什麼?」,「腦子是不是進水了?」,「你是不是太有米了」。終於,你忍受不了這無休止的解釋以及解釋之後的尷尬,只好買了一隻鳥放進鳥籠,然後心安理得。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邏輯。
  • 不妨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愛上學習
    而前不久這位寶媽還抱怨過操心兒子的學習,因為寶媽與自己的丈夫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智商也都很高,當初懷孕的時候還對肚子裡的寶寶十分有信心,覺得孩子將來的學習成績一定不用發愁。其他家長討經驗,寶媽才說原來自己用了「鳥籠效應」,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看到裡面的人都在看書學習,雖然剛開始兒子覺得不以為然,但是後來也開始不自覺地看起書來了。
  • 鳥籠效應 | 1分鐘心理課
    鳥籠效應也就是說這個人被籠子異化掉了,成了籠子的俘虜。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且無用的東西。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如果你跟我一樣,內心嘲笑這個為籠子買鳥的人,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
  • 社會心理學小劇場:不要成為「鳥籠效應」的俘虜,做回你自己!
    社會心理學小劇場:不要成為鳥籠效應的俘虜,做回你自己!同樣是心理學上的一個現象,發現他的人是1907年的哈佛大學教師詹姆斯,當初詹姆斯跟他的好友打賭,說好友在最近的一端時間內一定會養一隻鳥,好友當然不信了。於是詹姆斯在第二天送給好友一隻空鳥籠,從那天開始只要是來好友家裡的人都會對那個空鳥籠露出疑惑的表情,好友只能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解釋,最後他終於受不了了,買了一隻鳥放在了籠子裡。」
  • 父母試試「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鳥籠效應故事的由來是在1907年,詹姆斯和自己的好友從哈佛大學退休之後,兩人在某一次聊天時就打賭,詹姆斯對自己的好友說每當有客人來這位好友家做客時,看到這個空空的鳥籠都會問一句:「你養的鳥死了麼?」好友便一次又一次的向來客解釋,自己並沒有養鳥,那本來就是一個空鳥籠,但客人們對好友的解釋總是報以懷疑的表情。終於有一天,好友厭倦了解釋,便真的買了一隻鳥,放進了這個籠子裡。詹姆斯果然成功的讓好友養起了鳥。
  • 父母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其實當父母們為孩子的學習興趣缺乏而煩惱時,不妨試試「鳥籠效應」。其實當家長們發現孩子對於學習缺少興趣時,一味地勉強孩子愛上學習是很難實現的,這時候父母們不妨嘗試一下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二、什麼是「鳥籠效應」?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跟朋友打賭,他說他可以通過某種方法讓不喜歡養鳥的朋友養上一隻鳥。朋友聽後覺得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於是便答應下來。
  • 促進孩子學習,減少孩子「逆反」的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精美的鳥籠一、鳥籠效應的來源1907年,心理學家卡爾森不信: &34;鳥籠效應"在促進孩子學習的運用家長可以使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不明說目的,只是做一下引誘,讓孩子自己去主動做。當你給孩子置辦一件東西時,孩子就會想什麼樣的行為會讓他和這個東西建立聯繫,其實就是運用了「鳥籠效應」1、想讓孩子讀書給孩子創設一個漂亮的書屋或者書架,並詢問孩子想讀什麼書籍,並且經常多去孩子閱讀室翻看幾本書去吸引孩子。果然,孩子一下子就被好奇心吸引過去了,每次作業寫完,就會自己跑到裡邊去閱讀。
  • 家長懂得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心理學家詹姆斯通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並認證了「鳥籠效應」!鳥籠效應具體指:在某種情況下,人得到了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在這件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又被稱為「鳥籠邏輯。」
  • 心理學「鳥籠效應」,再也不怕孩子學習偷懶了
    只見房間裡到處堆滿了書籍,唐詩三百首都是入門級別的,更多的是一些生僻的古典書籍。隨手翻開一本,上面滿是孩子稚嫩卻工整的筆記。在育兒過程中,家長只要適當地運用好鳥籠效應,照樣可以幫助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一、 孩子學習總偷懶,巧用鳥籠讓他們主動學習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學習,大部分原因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許多父母讓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時候,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往往都是命令的口吻。
  • 學點心理學:鳥籠效應——你所看到的並不一定是你所想的
    「鳥籠效應」起源於一個故事1907年,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倆人打賭。詹姆斯說:「老夥計,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卡爾森笑著搖頭:「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想過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