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鳥籠效應」——心理學經典與價值投資

2020-11-05 金斧子財富

「開聊八點半,與開興開聊熱點話題」

【今日籤】

開興:大家好,我是金斧子創始人CEO張開興,《開聊八點半》又與大家見面了。一句金斧子今日籤送給大家「現在做價值投資比較熱,但我真很懷疑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這首先要有信仰,其次還要有堅定執行價值投資策略的勇氣。」這句話來自「基金大佬」陳光明。與大家共勉!

【話題引出】

珊媛: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擴散蔓延。人們正在遭受的痛苦、疾病和恐懼,令人痛心;30多個國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經濟被按下了「暫停鍵」。受此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經歷劇烈震蕩,美股兩周內四次熔斷,主要股指跌幅超過30%,全球主要股市嚴重下挫,市場恐慌情緒蔓延。雖然目前政策出臺,部分股市已逐步回暖,但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仍然需要些時間才能恢復。

開興:嗯,長期來看,全球金融市場的震蕩不僅僅因為疫情,更源於發達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效果減弱、市場預期轉向悲觀、地緣政治博弈等多重因素。這些矛盾是長期性、深層次的,非一朝一夕可解。可以說全球經濟形勢充滿著不確定性。

珊媛:這種時候大家對很多問題都很關心、焦慮,各種觀點都有,也有朋友每天都盯著大盤看,有的買在了較高點,有的慶幸自己在春節前就把股票拋了,有的還在猶豫何時進場好?

開興:是啊,現在有很多說法,比如說有人擔心說會出現全球的經濟危機。全球的金融危機正像2008年、09年一樣出現全球金融海嘯。甚至還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們可能會重複1929年到1931年的全球大蕭條......其實,站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時點,要去談未來應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不妨回到投資的起點——為何要長期投資,也就是為什麼要堅持價值投資理念。這或許有利於幫助我們理清思路。對於市場,沒有人能夠完全知道確定的點位如何,大部分只會總結過去,所以,我們要始終保持敬畏,但同時也要對未來保持樂觀,尤其在市場極度恐慌時可以更樂觀一點。

珊媛:是的,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究竟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具體點位,但是我們可以預測長期的趨勢如何。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與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打賭:


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過了一段時間,他要麼會丟掉這個鳥籠,要麼會買一隻鳥回來養。卡爾森從未想過自己會養鳥,結果沒過多久真的養了一隻,原因就在這個鳥籠。

開興:哈哈是的,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乍一看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時間久了真的就會不自覺陷入其中,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在自己的心裡先掛上一隻「鳥籠」,再不由自主地往籠子裡放「小鳥兒」。大家不妨把「價值投資」也當作是一個「鳥籠」,既然把鳥籠領回家了,那要麼就不堅持價值投資,要堅持價值投資就要堅持養鳥。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


比如打算去商場買件衣服,挑了半天,終於挑到了一件十分漂亮的衣服,心裡非常開心,但回頭一想,不對啊,自己衣櫃裡沒有和這件衣服相配套的褲子,怎麼辦呢?那就再去買條褲子吧。買完褲子後,心想,還是不對啊,自己沒有和這條褲子配套的鞋子,怎麼辦呢?那就再去買雙鞋子吧。本來,只是是想買一件衣服的,結果卻還買了褲子、鞋子,這就是鳥籠效應。同樣的道理,你既然聲稱自己是「價值投資者」,那就要去細心觀察、細心感受,問問自己是否在市場狂漲時追高,或者在下跌時就恐慌呢?

如果細心去觀察一下,這樣的事情,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比如你本來不打算買衣服,但商場告訴你,今天買衣服五折!你心裡就會想「五折啊!不買豈不是吃虧了!趕緊買買買!」你要明白,你剛開始根本就沒打算買衣服。

【關注點】

珊媛:沒錯。「鳥籠效應」作為一種思維邏輯,它往往會限定人們的想像空間,束縛人的創造力,讓人們形成刻板守舊的思維模式。大家肯定很好奇為什麼說投資當中也會有「鳥籠效應」?

開興:「鳥籠效應」最明顯的兩種心理現象,一個是思維定勢,一個就是從眾心理。

思維定勢。顧名思義,是指人們依據以往所積累的經驗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覆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當人們見到某種情景之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與這個情景有關的主觀的判斷。

從眾心理。作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由於外界群體行為的影響,在自己的判斷、認識上不得不表現出符合公眾的行為方式。

那麼在投資當中,追求短期高收益的散戶投資者,在大盤跌的時候往往會極度緊張,迫切的需要用拋售的方法來避免更大損失,但一般都比較容易追漲殺跌。因為大家都在說,最近股市漲的好,聽到類似的話多了,自然而然也會去跟著買,而並沒有去到專業機構做諮詢,結果往往是被深度套牢。

珊媛:從一種「鳥籠-框架」的建構到逐漸確認為「默認值」,變成了一種默認陷阱的可能性,有時這種默認潛意識很可怕。那投資者們該怎麼做?

開興:「可怕」這個詞略顯負面了,其實應該說是「強大」,這種默認的潛意識非常強大。辯證地來看,其實投資者們是可以利用好這個「鳥籠效應」的。

珊媛:怎麼說?

開興:你發現沒有,自從金斧子在2018年堅定了「價值投資」理念之後,過去這三年的時間,以我為代表的金斧子的夥伴們,連續六次判斷準底部的抄底時機。其實不是我們有多厲害,而是我們認同了「價值投資」,我們利用這個「鳥籠效應」的框架去理解事情、理解事物,所以判斷都很準確。

「鳥籠效應」可以幫助我們深化價值投資理念的框架,用正確的「思維定勢」來進行投資。例如,巴菲特堅持全年365天每天都要讀財報,在投資一家公司前對這個公司、這個行業都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堅定自己的「能力圈」等等。因此,各位投資者們也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價值投資」的框架,當市場大跌的時候你就想,「能不能反過來思考,能不能反過來思考」。要麼就不要慌,如果還有富餘的現金,就抓緊機會做逢低買入。

價值投資的精髓是「佔便宜」,在價值足夠打折的時候買入並長期持有,在正常或高估的時候賣出。就像冬天裡買草帽,夏天裡出售。但是,價值打折不是簡單地看股價是否下跌,因為從價值本身很難評估價值的高低。價值是否打折先要從投資人的行為觀察,主要看有沒有被甩賣或大面積做空。沒有持續的悲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便宜。其次,在普遍不看好的時候,再去研究是否值得投資。

反其道而行之,別人恐慌的時候我們要貪婪。當市場極度不好,大家都很恐慌,逆勢而動,往往能獲得奇效。最典型的就是漫漫長熊的時候,很多個人投資者談股色變,但很多機構投資者,往往會提前布局,特別是像金斧子合作的這些基金經理們,表現非常的優秀。

如今全球股市動蕩調整,外資流動對A股市場有擾動,但不是顛覆性、根本性的衝擊。過去大家往往通過習慣性認知進行決策,但市場是在不停變化的,短期來看,A股和港股仍面臨「倒春寒」的調整壓力,而中期來看,中國資產具有避風港的效應,A股和港股有望走出獨立行情。因此,每一次受市場情緒影響的回調都是價值投資者逢低買入的大好時機。不管是貿易戰與科技戰,還是國內疫情還是海外疫情戰。

珊媛:現在A股市場的估值還是比較低的,投資價值顯現。境外市場的劇烈波動對A股的確存在影響,但這個影響是可控的、有限的、階段性的,我們要客觀的分析,正確的看待各種不同的投資機會,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也希望各位價值投資者們,能夠利用好這個「鳥籠效應」,深化價值投資理念,敢於逆向思考,獲得更多收益。非常感謝開興的分享,也感謝各位的收聽,我們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身邊的心理學:如何運用鳥籠效應
    :如何運用鳥籠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詹斯送給他一個很好退休朋友卡爾森一個名貴的鳥籠,這個退休的朋友說,我又沒有養鳥的愛好,你送我這麼名貴鳥籠給我幹嘛?「鳥籠效應」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歷程:人們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的東西;甚至不僅不會把這個物品丟掉,反而被這個物品給異化掉,成為這個物品的俘虜。鳥籠效應對地方經濟建設是很有用的。
  • 心理學:鳥籠效應,商家看似虧本的贈品實際上是奴役你的「鳥籠」
    Hi大家好~這裡是拾肆,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超實用的心理學知識:鳥籠效應。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總是有掃一掃送贈品的商家?為什麼商家的優惠力度那麼大讓人忍不住想買?實際上,商家就是利用了大家的心理效應: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
  • 家長懂得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但雖然孩子年紀的增長,學習的任務也越來越重,漸漸地孩子就會出現厭學的情況,學習成績也大不如前,看到這樣的場景,當父母的也感到很無奈!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 充分利用「鳥籠效應」,輕鬆讓孩子主動學習
    一、什麼是鳥籠效應1、鳥籠效應的含義鳥籠效應是由近代心理學專家詹姆斯提出的一個心理學理論,又被稱為&34;。假如孩子某一次數學僥倖考得特別好,我們家長要做的不是立馬打壓孩子,避免孩子變得驕傲。我們家長不妨換一個思路,讓這一次有些虛高的數學分數成為那一個空的鳥籠子,從而不斷吸引孩子豐富自己的鳥籠子,不斷學習充足自己,讓孩子逐漸配得上僥倖的來的分數。
  • 千奇百怪的效應——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現象,也是人難以擺脫的一種心理現象。鳥籠效應來自一個有意思的賭約,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在某天打了一個賭。時間長了,卡爾森就買了一隻鳥,顯然,心理學教授詹姆斯妥妥的贏了這場賭約。
  • 有趣的「鳥籠效應」
    空鳥籠鳥籠效應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的。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說的是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這是鳥籠效應不可取的地方,看到鳥籠人們自然就會想到鳥,這就是人們的慣性思維。有時,人們需要跳出限定自己的固有思維,才能使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
  • 學點心理學:鳥籠效應——你所看到的並不一定是你所想的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鳥籠效應——煩惱的陷阱,大多人把自己關在鳥籠裡
    煩惱的陷阱,大多人把自己關在鳥籠裡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 鳥籠效應:不要再被「鳥籠」牽住你│談老師敲黑板
    是的,你被「鳥籠效應」牽住了。今天談老師來敲黑板,給你普及一下,告訴你什麼是「鳥籠效應」。鳥籠效應「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現象之一(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鳥籠效應」對於生活的影響其實是有雙面性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利用好它。
  • 「故事6」鳥籠效應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效應叫做鳥籠效應:話說有一位出色的銷售人員說服了你,掛了一個空鳥籠在家裡面某個角落,情況是只要有人來到你家,大多數會好奇地問你一連串問題:「鳥呢?」,「飛走了?」如果你回答自己從沒養過鳥,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比較嚴重了:「不養鳥掛個鳥籠幹什麼?」,「腦子是不是進水了?」,「你是不是太有米了」。終於,你忍受不了這無休止的解釋以及解釋之後的尷尬,只好買了一隻鳥放進鳥籠,然後心安理得。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邏輯。
  • 心理學經典與證券投資——羅森塔爾效應
    金融投資市場是一個參與型市場,沒有人的參與市場無法獨立存在。既然是人參與的市場,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參與者。人這種具有獨立思維的生物是最難研究透徹的,所以我嘗試先從經典心理學現象進行了解,也許會為我們投資開啟不一樣的思路。小馬主要從心理學十個比較著名的理論入手,向大家進行介紹。
  • 父母試試「鳥籠效應」,讓娃變得主動產生興趣
    ——「鳥籠邏輯」(鳥籠效應),它是由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來的。該效應的背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那就是一個人本來沒有養鳥的打算,可是他無意間獲得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一段時間後,他會為了用這隻籠子而買一隻鳥來養,而不丟掉鳥籠,從背後揭示的心理學現象就是,人們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與之相關的更多東西。
  • 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講,我們可以利用一個效應——"鳥籠效應",來解決這個問題。那什麼是"鳥籠效應"呢鳥籠效應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提出的,事情源於詹姆斯和好友卡爾森的一場賭約,前者表示,自己一定會讓好友在不久之後養一隻鳥,結果卡爾森根本不相信,因為自己根本沒有養鳥的想法。
  • 鳥籠效應——加班就是那隻引人聯想的「鳥籠」
    假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這就是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 心理學「鳥籠效應」,再也不怕孩子學習偷懶了
    鳥籠效應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也是一種慣性思維。利用好&34;,則可以讓孩子不自覺地從被動轉為主動,孩子們不再需要服從父母的命令,自己卻會出於好奇和壓力主動接觸學習,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減少了對父母的逆反心理。
  • 原來這叫「鳥籠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鳥籠效應是人類最難擺脫的心理機制之一,當我們開始為某個可能到來的偶然事件感到焦慮時,我們幻想著自己能做些什麼來緩解焦慮。
  • 促進孩子學習,減少孩子「逆反」的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精美的鳥籠一、鳥籠效應的來源1907年,心理學家卡爾森不信: &34;鳥籠效應"在促進孩子學習的運用家長可以使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不明說目的,只是做一下引誘,讓孩子自己去主動做。當你給孩子置辦一件東西時,孩子就會想什麼樣的行為會讓他和這個東西建立聯繫,其實就是運用了「鳥籠效應」1、想讓孩子讀書給孩子創設一個漂亮的書屋或者書架,並詢問孩子想讀什麼書籍,並且經常多去孩子閱讀室翻看幾本書去吸引孩子。果然,孩子一下子就被好奇心吸引過去了,每次作業寫完,就會自己跑到裡邊去閱讀。
  • 趣味心理學 | 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鳥籠效應
    詹姆斯和物理學家卡爾森是好朋友。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這就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就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鳥籠效應:假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的東西。
  • 有趣的心理現象——鳥籠效應
    幾天後,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是一隻精緻的鳥籠。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空蕩蕩的鳥籠,都會不約而同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是客人困惑而質疑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一隻鳥回來,這樣就不用再做解釋了。
  • 不可不知的趣味心理學效應
    很多的夥伴都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但是學習專業的心理學畢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今天分享一些趣味心理學效應,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鳥籠效應源於心理學家詹姆斯的故事。因此,這個心理現象就被稱之為鳥籠效應,就是說當人們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就會繼續添加更多相關的東西來補充。你平時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