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收到一束漂亮的花,你會特意去買一個水晶花瓶,花凋謝後為了不讓這個花瓶空著,你隔幾天就買一束花。當你的朋友送了你一個反應速度極好的鍵盤,用著用著,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滑鼠配不上這個鍵盤,然後去換一個更好的滑鼠,再用著用著,你會發現自己的電腦也配不上這個鍵盤,然後去換一臺更好的電腦。當你完成了手頭的工作,下班時間也正好到了,準備下班的你看到其他同事準備加班,你會不由自主地留下來加班,哪怕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做。你感覺不加班就顯得自己不勤奮。
是不是感覺被什麼東西牽著鼻子走?是的,你被「鳥籠效應」牽住了。
今天談老師來敲黑板,給你普及一下,告訴你什麼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現象之一。說的是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1907年, 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
這就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
跳出慣性思維
當有一個空鳥籠,我們就會認為這個鳥籠養過鳥。當有一個菸灰缸,我們就會認為屋主抽菸。這就是人們的慣性思維。慣性思維會使人們的思想停留在認知而形成盲點,缺乏突破與創新。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跳出自己的慣性思維,才能把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
德國一個造紙工人,在生產一批紙時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結果生產出了大量不能書寫的廢紙。他被工廠解僱了。正當他心灰意冷時,他的一位朋友安慰他說,事已至此,你只有看看能否從錯誤中找出有用的東西。這句話啟發了他,他很快就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相當好,可以用來吸乾家庭器具上的水。他把紙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在市場上出售,結果相當搶手。因為這個錯誤的配方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他就去申請了專利,成為「吸水紙」的發明者。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鳥籠效應」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即使你對事物的聯繫有很清醒的認識,但是如果身邊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邏輯,你就會成為那個異類,那些不理解的眼光就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
卡爾森由於厭煩被人詢問和被懷疑就去買了一隻鳥養在鳥籠裡,我們通常也是這樣,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而形成心理上的壓力,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論和看法而造成心靈受到打擊。
可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在不一樣的人眼裡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減輕外界對自己心理上造成的壓力,你會活得更輕鬆。
助你養成好習慣
「鳥籠效應」對於生活的影響其實是有雙面性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利用好它。
「鳥籠效應」最重要特點就是它產生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利用好這種暗示,可以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好習慣。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產生閱讀的興趣。
如果你的書架上有很多還沒開封的書籍,那麼從今天起,你不妨將書本翻開放在家裡顯眼的地方。一開始你可能只是拿起來隨便看看,但是這個動作一旦開始,以後你看到打開的書都會不自覺的翻來看看,長此以往,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習慣去翻那本打開的書,頁數也越來越多,這時,你已經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了。
所以,不要再讓「鳥籠」牽制你了。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增加一些有效的,你的生活會變得輕鬆一些。
談老師
姓名:姓談,名談談。
工作內容:為大家普及心理學相關概念。
談談談,談青春,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