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不要再被「鳥籠」牽住你│談老師敲黑板

2020-12-17 青春心理談

當你收到一束漂亮的花,你會特意去買一個水晶花瓶,花凋謝後為了不讓這個花瓶空著,你隔幾天就買一束花。當你的朋友送了你一個反應速度極好的鍵盤,用著用著,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滑鼠配不上這個鍵盤,然後去換一個更好的滑鼠,再用著用著,你會發現自己的電腦也配不上這個鍵盤,然後去換一臺更好的電腦。當你完成了手頭的工作,下班時間也正好到了,準備下班的你看到其他同事準備加班,你會不由自主地留下來加班,哪怕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做。你感覺不加班就顯得自己不勤奮。

是不是感覺被什麼東西牽著鼻子走?是的,你被「鳥籠效應」牽住了。

今天談老師來敲黑板,給你普及一下,告訴你什麼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現象之一。說的是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1907年, 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

這就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

跳出慣性思維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

當有一個空鳥籠,我們就會認為這個鳥籠養過鳥。當有一個菸灰缸,我們就會認為屋主抽菸。這就是人們的慣性思維。慣性思維會使人們的思想停留在認知而形成盲點,缺乏突破與創新。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跳出自己的慣性思維,才能把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

德國一個造紙工人,在生產一批紙時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結果生產出了大量不能書寫的廢紙。他被工廠解僱了。正當他心灰意冷時,他的一位朋友安慰他說,事已至此,你只有看看能否從錯誤中找出有用的東西。這句話啟發了他,他很快就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相當好,可以用來吸乾家庭器具上的水。他把紙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在市場上出售,結果相當搶手。因為這個錯誤的配方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他就去申請了專利,成為「吸水紙」的發明者。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

「鳥籠效應」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即使你對事物的聯繫有很清醒的認識,但是如果身邊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邏輯,你就會成為那個異類,那些不理解的眼光就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

卡爾森由於厭煩被人詢問和被懷疑就去買了一隻鳥養在鳥籠裡,我們通常也是這樣,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而形成心理上的壓力,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論和看法而造成心靈受到打擊。

可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在不一樣的人眼裡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減輕外界對自己心理上造成的壓力,你會活得更輕鬆

助你養成好習慣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

「鳥籠效應」對於生活的影響其實是有雙面性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利用好它。

鳥籠效應」最重要特點就是它產生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利用好這種暗示,可以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好習慣。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產生閱讀的興趣。

如果你的書架上有很多還沒開封的書籍,那麼從今天起,你不妨將書本翻開放在家裡顯眼的地方。一開始你可能只是拿起來隨便看看,但是這個動作一旦開始,以後你看到打開的書都會不自覺的翻來看看,長此以往,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習慣去翻那本打開的書,頁數也越來越多,這時,你已經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了。

所以,不要再讓「鳥籠」牽制你了。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增加一些有效的,你的生活會變得輕鬆一些。

談老師敲黑板

談老師

姓名:姓談,名談談。

工作內容:為大家普及心理學相關概念。

談談談,談青春,談心理!

相關焦點

  • 有趣的「鳥籠效應」
    他們內心會想,不養鳥,你放個鳥籠做什麼?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於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這是為什麼呢?
  • 千奇百怪的效應——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現象,也是人難以擺脫的一種心理現象。詹姆斯和卡爾森說:「我一定會讓你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信,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隨後,在卡爾森生日的時候,詹姆斯送了他一個精緻的鳥籠。卡爾森收到禮物之後還調侃詹姆斯,說他是白費力氣。當然真香定律永遠存在。每個來看望卡爾森的人看見他那個空空的精緻鳥籠都會詢問一下:「教授,您養的鳥去哪裡了,死了嗎」。
  • 鳥籠效應——煩惱的陷阱,大多人把自己關在鳥籠裡
    煩惱的陷阱,大多人把自己關在鳥籠裡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 鳥籠效應——加班就是那隻引人聯想的「鳥籠」
    假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這就是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 有趣的心理現象——鳥籠效應
    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在不久後,養上一隻鳥。」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我從來就沒有想過這事兒。」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空蕩蕩的鳥籠,都會不約而同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是客人困惑而質疑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一隻鳥回來,這樣就不用再做解釋了。
  • 社會心理學小劇場:不要成為「鳥籠效應」的俘虜,做回你自己!
    社會心理學小劇場:不要成為鳥籠效應的俘虜,做回你自己!你得給我參謀參謀,你有過這樣的變化嗎?」高雅聞言想了想,開口說道:「容我先推理一下,我猜嫂子這些改變是從某天購物歸來之後才開始的吧?」得到雷警官肯定的答覆之後,高雅接著說:「那我應該知道了,這就叫做鳥籠效應。同樣是心理學上的一個現象,發現他的人是1907年的哈佛大學教師詹姆斯,當初詹姆斯跟他的好友打賭,說好友在最近的一端時間內一定會養一隻鳥,好友當然不信了。
  • 心理學:鳥籠效應,商家看似虧本的贈品實際上是奴役你的「鳥籠」
    Hi大家好~這裡是拾肆,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超實用的心理學知識:鳥籠效應。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總是有掃一掃送贈品的商家?為什麼商家的優惠力度那麼大讓人忍不住想買?實際上,商家就是利用了大家的心理效應: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
  • 父母試試「鳥籠效應」
    當然不是,父母們不妨試試鳥籠效應。:「你相不相信我可以讓你養一隻鳥?」鳥籠效應在生活中很廣泛,譬如,你去商場買了一件漂亮的裙子,然後就很自然的又買了搭配的鞋子、包包。「鳥籠效應」對孩子的作用是什麼而鳥籠效應恰恰也可以運用到學習中,給予孩子一個鳥籠,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額外的事物,每一個人都會習慣性的被思維束縛,即便是一個再獨立的人,都會存在著一點影響,所以我們只需要剛開始對孩子起到刺激的作用,讓孩子產生興趣
  • 「故事6」鳥籠效應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效應叫做鳥籠效應:話說有一位出色的銷售人員說服了你,掛了一個空鳥籠在家裡面某個角落,情況是只要有人來到你家,大多數會好奇地問你一連串問題:「鳥呢?」,「飛走了?」如果你回答自己從沒養過鳥,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比較嚴重了:「不養鳥掛個鳥籠幹什麼?」,「腦子是不是進水了?」,「你是不是太有米了」。終於,你忍受不了這無休止的解釋以及解釋之後的尷尬,只好買了一隻鳥放進鳥籠,然後心安理得。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邏輯。
  • 身邊的心理學:如何運用鳥籠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詹斯送給他一個很好退休朋友卡爾森一個名貴的鳥籠,這個退休的朋友說,我又沒有養鳥的愛好,你送我這麼名貴鳥籠給我幹嘛?這個心理學家說,你會愛好養鳥的,這個鳥籠能用得上的。這個退休老人將鳥籠放在客廳裡,退休後,一些退休朋友到他家來玩,看到這個鳥籠後,都驚嘆而又惋惜地說,這麼名貴鳥籠,怎麼不買鳥餵養?有的朋友甚至還還惋惜猜想,你這個鳥籠裡的鳥是不是都死光了?在多次朋友的驚嘆、惋惜和猜想中,這個退休老人按耐不住了,終於買了鳥,而且還買了與養鳥的食物和工具,並真的愛上了養鳥。
  • 如何走出鳥籠效應?——擺脫舊思維,堅決斷舍離
    從前有一個人,朋友送了一個他本不需要的鳥籠。前來拜訪的客人總是諸多詢問鳥籠相關的鳥,後來不堪煩擾的他不得不買了一隻鳥。於是,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鳥籠效應」或「鳥籠邏輯」。一來二去,當你習慣使用優惠券後便容易形成慣性思維,買東西總是傾向於看優惠券,或者說,只要有優惠券就容易使你產生購買行為。——你在鳥籠中越戰越穩,再也飛不出去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家中買了花瓶的人,一定會常常買花。因為空著的花瓶只要被看見就無時無刻不在暗示著快快買花插上!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無一不是鳥籠效應。
  • 原來這叫「鳥籠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鳥籠效應是人類最難擺脫的心理機制之一,當我們開始為某個可能到來的偶然事件感到焦慮時,我們幻想著自己能做些什麼來緩解焦慮。
  • 鳥籠效應 | 1分鐘心理課
    鳥籠效應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假如一個人得到一隻空鳥籠子,那麼一段時間後,儘管他並不喜歡鳥,也會選擇為這隻空籠子買一隻鳥回來,而不是選擇把這隻籠子丟掉。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我們內心是否也有一隻空鳥籠子存在?
  • 碰上不愛學習的孩子,「鳥籠效應」,到底會有多大效應?
    這兩天讀到好多介紹「鳥籠效應」的文章,內容大同小異,認為有的孩子學習上一點都不自覺,總需要父母或老師吼著、逼著、催著去學習。因此建議家長或老師試試「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呢?「鳥籠效應」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且提出的。詹姆斯的朋友不喜歡養鳥,他就送朋友一隻鳥籠,結果最終朋友買了一隻鳥養了起來。「鳥籠效應」給我們的啟發:當一個人獲得了一件自己完全不想要的物品時,就會為了這件物品繼續添加更多的東西出來。
  • 利用好「鳥籠效應」——心理學經典與價值投資
    大家不妨把「價值投資」也當作是一個「鳥籠」,既然把鳥籠領回家了,那要麼就不堅持價值投資,要堅持價值投資就要堅持養鳥。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那就再去買條褲子吧。買完褲子後,心想,還是不對啊,自己沒有和這條褲子配套的鞋子,怎麼辦呢?那就再去買雙鞋子吧。本來,只是是想買一件衣服的,結果卻還買了褲子、鞋子,這就是鳥籠效應。
  • 不養鳥卻掛個鳥籠,把鳥籠扔掉還是買只鳥放進去?鳥籠定律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不成功的不成功人士,一個教你知識的up主,關注我,每天給您一點有用的知識。今天和大家聊一下非常有意思的「鳥籠定律」,並談一下它給我們的啟示。鳥籠定律講的是如下情況。你是一個房子的主人,在房子的顯眼位置你掛了一個精美的鳥籠。
  • 別再強迫孩子學習,家長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自主學習
    慢慢的,孩子英語成績開始提高,課堂裡也能和老師用簡單的對話交流了。這就是「鳥籠效應」。媽媽無意中發現了孩子對英語其實不是天生不會學,而是興趣不夠,讓孩子既沒有動力又沒有學習的欲望。卡爾森笑了笑,說道:「我只當它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你就別費勁了。」但是話雖如此,此後卻並沒有逃脫詹姆斯種下的魔咒。每次有客人來訪,看到桌上的精美鳥籠裡都是空蕩蕩的,都會問一句:「教授,您養的鳥是什麼時候死掉的呢?」卡爾森每次都要回答一遍:「我從來沒有養過鳥。」於是客人就更加困惑,沒有養鳥,為什麼會有鳥籠呢。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就去市場買了一隻鳥回來,詹姆斯的「鳥籠效應」變奏效了。
  • 促進孩子學習,減少孩子「逆反」的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精美的鳥籠一、鳥籠效應的來源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 ,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鳥。」卡爾森不信: &34;鳥籠效應"在促進孩子學習的運用家長可以使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不明說目的,只是做一下引誘,讓孩子自己去主動做。
  • 趣味心理學 | 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鳥籠效應
    有一天詹姆斯心血來潮,對卡爾森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白費力氣了。」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 不妨試試「鳥籠效應」,讓孩子愛上學習
    相信看到這裡,不少家長要問了,「鳥籠效應」究竟有沒有這麼神奇呢?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那就是「鳥籠邏輯」,也被稱為「鳥籠效應」,是一種人們很難擺脫的心理之一「鳥籠效應」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物不感興趣時,但是說的人多了,或者受到周圍環境的暗示,這個人就會對這件事物開始產生興趣,甚至做出人們期望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