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塊找不到確切年代燒制的「豐邑」字樣的城磚,以及那張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手繪的《豐城縣舊區域圖》,都是豐城歷史的一個橫截面,但我認為文化積層更加深厚的,無疑是豐城傳承千年的書院文化。
那是歷史長河中鱗次櫛比的35所書院。其中,不僅有「全國最早的私立書院」羅山書院(創建於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比高安桂巖書院創建早了43年),還有佔地1300平方米,全院栽植桂花樹的桂林書院——想想,一個縣域能夠擁有如此規模的書院,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吧?
我從朱熹的家鄉婺源出發,先後訪問過鉛山鵝湖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之後,還在豐城還與他相遇了——進入豐城博物館的「文公門」,一座高大的朱熹雕像矗立在院子裡。宋乾道六年(1170),朱熹在江西南康縣(今星子縣)任知縣時,他應豐城好友陳自俯的邀請到龍光書院授課一個多月。此前,他途經豐城,應弟子之約為書院撰寫了《龍光書院心廣堂記》。「龍光海內爭傳頌,院落巍巍齊白鹿。紫陽去後幾百年,想見風流千古韻……」(《龍光書院》)清代學者甘興仁在龍光書院講學時發出的由衷讚嘆,說明當時龍光書院就有了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齊名之說。想想也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雖然發端於唐朝,卻興於宋代,而正式的教育制度還是由朱熹創立的。朱熹一生,能夠在書院授課一個多月,又撰文題贊的,真的是屈指可數。
在《清代豐城縣縣治略圖》上,我不僅找到了與龍光書院組合一起的崇聖祠、尊經閣、文昌宮、魁星閣、學宮、學暑,還找到了文山祠、留書巷、尚書坊、進士坊、正學祠。畢竟時過境遷,去榮塘尋訪龍光書院還是費了一番周折。很難想像,編入了《中國書院辭典》的龍光書院就矗立在榮塘中學的校園內。
「吾祖榮湖應龍公於宋大觀丁亥,立書院於古豐縣治之上榜,晉令雷孔章(雷煥)掘劍之側。劍池之名鳴天下,覽山水之勝,有志以立義學,以誨鄉邑及四方之來學者。捐劍池廟、山寺橋陂上田五百畝以給之,遠近無不感動。」從明代陳廷章的《龍光書院事實》可以讀出,龍光書院是遷入榮湖(榮塘)的陳氏先祖龍公(陳瑞)在北宋大觀元年(1107)始建的,初名是「榮湖義學」。早在紹興二年(1132)的春天,陳瑞與兒子陳自俯不顧路途遙遠,一起去山東曲阜孔廟請來了孔子聖像歸祀書院。陳氏父子的義舉,感動了宋高宗趙構,賜名為「龍光書院」。想必,是從皇帝「敕額」開始,龍光書院才初具規模吧。後來,陳氏後裔、「元代進士、國子監學祿」陳宗強「重建講堂,擴田千畝,以供四方之來學者三百餘人瞻學之資」。
龍光書院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式布局,中為大殿,前有左右廡,兩側為講堂、規戒堂、心廣堂,後有六經樓、仰止堂,香樟、翠柏、桂樹點綴其中。「一道榮光帶碧山,天風吹雨度雲關。樹浮空翠名村塢,泉落飛虹瀉石灣。赤嶺豹棲朝氣隱,劍潭龍起夜光寒。咿唔何處經年韻,多在湖東喬木間。」這是朱熹當年對《龍光書院》的題贊。我注意到,書院大殿之上懸掛著「聖道中天」的匾額也是朱熹題寫的。然而,龍光書院最初的規模與建築,是否是我看到的建築形制呢?據榮塘中學校長熊劍飛介紹,龍光書院雖然多次毀於戰火,幾經復建,卻相沿久遠。只有在民國初年的時候,龍光書院改名為「國立學校」。
所有這些,我都在清代同治版《豐城縣誌》的「宋龍光書院圖」,以及《龍光書院事實》上找到了對應與註腳。與那黑白圖樣、文字有所區別的是,龍光書院的梁、柱、椽、檁,甚至門板都是油彩的。時光的磨蝕,還是讓門板上的油彩開始黜退、起皮、剝落。也就是說,每一個叩訪龍光書院的人,不僅可以在這裡汲取到書院文化的養分,還可以在這裡讀到一部「時光之書」。
豐城的文脈,就隱藏在不同的書院裡。
在豐城不同時期興建的35所書院中,我除了找到徐孺子書院、敷山書院、文貞書院、明德書院、石峰書院、林華書院等,還找到了以「龍」字起名的龍澤書院、龍山書院、龍溪書院、龍華書院、龍門書院等。當然,在豐城歷史上,我無法去統計有多少學子士人在這些書院研學,卻依然能夠在這些書院走出的學子中找到題名榜眼的雷宜中、名列探花的孫曰恭,還有分別取得傳臚的熊朋來、李璣、塗鉉等,他們都與豐城興起的書院文化有著直接關係。清代《榮塘陳氏族譜序》中就有「自府公豪舉於邑基創院,高宗敕匾降以龍光,而一時人文蔚起」的載記。據豐城地方志統計,自唐代至清代豐城人王季友等著有《敷山集》《松溪集》《五經考翼》《四書補著》《天文說》《太學詮義》等著作近1000部。如今,在龍光書院六經樓依然藏有百年前的經典書籍3000餘冊。透過豐城歷史的長河,鑑古觀今,我在豐城博物館、龍光書院,以及城鄉處處,都感受了豐城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周末,榮塘中學校園顯得空寂,但龍光書院國學講堂的課桌上還是豎排著學生閱讀的書籍——《論語》《二十四孝故事》《書法練習》《詩詞賞析》等,散發著書香。這是榮塘中學以「誦讀國學經典,傳承書院文化」為主題,在龍光書院開展了五年的國學講堂。從書桌上的編組符號,我似乎看到了一排排同學習書閱讀的身影。
洪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