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所書院與一座豐饒的城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那一塊找不到確切年代燒制的「豐邑」字樣的城磚,以及那張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手繪的《豐城縣舊區域圖》,都是豐城歷史的一個橫截面,但我認為文化積層更加深厚的,無疑是豐城傳承千年的書院文化。

    那是歷史長河中鱗次櫛比的35所書院。其中,不僅有「全國最早的私立書院」羅山書院(創建於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比高安桂巖書院創建早了43年),還有佔地1300平方米,全院栽植桂花樹的桂林書院——想想,一個縣域能夠擁有如此規模的書院,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吧?

    我從朱熹的家鄉婺源出發,先後訪問過鉛山鵝湖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之後,還在豐城還與他相遇了——進入豐城博物館的「文公門」,一座高大的朱熹雕像矗立在院子裡。宋乾道六年(1170),朱熹在江西南康縣(今星子縣)任知縣時,他應豐城好友陳自俯的邀請到龍光書院授課一個多月。此前,他途經豐城,應弟子之約為書院撰寫了《龍光書院心廣堂記》。「龍光海內爭傳頌,院落巍巍齊白鹿。紫陽去後幾百年,想見風流千古韻……」(《龍光書院》)清代學者甘興仁在龍光書院講學時發出的由衷讚嘆,說明當時龍光書院就有了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齊名之說。想想也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雖然發端於唐朝,卻興於宋代,而正式的教育制度還是由朱熹創立的。朱熹一生,能夠在書院授課一個多月,又撰文題贊的,真的是屈指可數。

    在《清代豐城縣縣治略圖》上,我不僅找到了與龍光書院組合一起的崇聖祠、尊經閣、文昌宮、魁星閣、學宮、學暑,還找到了文山祠、留書巷、尚書坊、進士坊、正學祠。畢竟時過境遷,去榮塘尋訪龍光書院還是費了一番周折。很難想像,編入了《中國書院辭典》的龍光書院就矗立在榮塘中學的校園內。

    「吾祖榮湖應龍公於宋大觀丁亥,立書院於古豐縣治之上榜,晉令雷孔章(雷煥)掘劍之側。劍池之名鳴天下,覽山水之勝,有志以立義學,以誨鄉邑及四方之來學者。捐劍池廟、山寺橋陂上田五百畝以給之,遠近無不感動。」從明代陳廷章的《龍光書院事實》可以讀出,龍光書院是遷入榮湖(榮塘)的陳氏先祖龍公(陳瑞)在北宋大觀元年(1107)始建的,初名是「榮湖義學」。早在紹興二年(1132)的春天,陳瑞與兒子陳自俯不顧路途遙遠,一起去山東曲阜孔廟請來了孔子聖像歸祀書院。陳氏父子的義舉,感動了宋高宗趙構,賜名為「龍光書院」。想必,是從皇帝「敕額」開始,龍光書院才初具規模吧。後來,陳氏後裔、「元代進士、國子監學祿」陳宗強「重建講堂,擴田千畝,以供四方之來學者三百餘人瞻學之資」。

    龍光書院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式布局,中為大殿,前有左右廡,兩側為講堂、規戒堂、心廣堂,後有六經樓、仰止堂,香樟、翠柏、桂樹點綴其中。「一道榮光帶碧山,天風吹雨度雲關。樹浮空翠名村塢,泉落飛虹瀉石灣。赤嶺豹棲朝氣隱,劍潭龍起夜光寒。咿唔何處經年韻,多在湖東喬木間。」這是朱熹當年對《龍光書院》的題贊。我注意到,書院大殿之上懸掛著「聖道中天」的匾額也是朱熹題寫的。然而,龍光書院最初的規模與建築,是否是我看到的建築形制呢?據榮塘中學校長熊劍飛介紹,龍光書院雖然多次毀於戰火,幾經復建,卻相沿久遠。只有在民國初年的時候,龍光書院改名為「國立學校」。

    所有這些,我都在清代同治版《豐城縣誌》的「宋龍光書院圖」,以及《龍光書院事實》上找到了對應與註腳。與那黑白圖樣、文字有所區別的是,龍光書院的梁、柱、椽、檁,甚至門板都是油彩的。時光的磨蝕,還是讓門板上的油彩開始黜退、起皮、剝落。也就是說,每一個叩訪龍光書院的人,不僅可以在這裡汲取到書院文化的養分,還可以在這裡讀到一部「時光之書」。

    豐城的文脈,就隱藏在不同的書院裡。

    在豐城不同時期興建的35所書院中,我除了找到徐孺子書院、敷山書院、文貞書院、明德書院、石峰書院、林華書院等,還找到了以「龍」字起名的龍澤書院、龍山書院、龍溪書院、龍華書院、龍門書院等。當然,在豐城歷史上,我無法去統計有多少學子士人在這些書院研學,卻依然能夠在這些書院走出的學子中找到題名榜眼的雷宜中、名列探花的孫曰恭,還有分別取得傳臚的熊朋來、李璣、塗鉉等,他們都與豐城興起的書院文化有著直接關係。清代《榮塘陳氏族譜序》中就有「自府公豪舉於邑基創院,高宗敕匾降以龍光,而一時人文蔚起」的載記。據豐城地方志統計,自唐代至清代豐城人王季友等著有《敷山集》《松溪集》《五經考翼》《四書補著》《天文說》《太學詮義》等著作近1000部。如今,在龍光書院六經樓依然藏有百年前的經典書籍3000餘冊。透過豐城歷史的長河,鑑古觀今,我在豐城博物館、龍光書院,以及城鄉處處,都感受了豐城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周末,榮塘中學校園顯得空寂,但龍光書院國學講堂的課桌上還是豎排著學生閱讀的書籍——《論語》《二十四孝故事》《書法練習》《詩詞賞析》等,散發著書香。這是榮塘中學以「誦讀國學經典,傳承書院文化」為主題,在龍光書院開展了五年的國學講堂。從書桌上的編組符號,我似乎看到了一排排同學習書閱讀的身影。

洪忠佩

相關焦點

  • 沒有校門,這所大學是一座城
    這裡也是一座城,沒有圍牆和校門,連正式的招牌都沒有,它只有39個獨立的學院,分布在整個城鎮的各個位置。整個牛津大學構成了牛津市。這些居住大廳後來由牛津大學所繼承使用,在此之後牛津大學的巴利奧爾和默頓學院分別成立於1249年至1264年,是最古老的兩所學院。
  • 南京 一座被書香縈繞千年的城
    一起品讀這座被書香縈繞千年的城。昭明太子讀書臺明代南京學者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說,「郭文舉讀書臺在冶城,今太一殿其遺址」,「冶城」也就是古代朝天宮一帶的稱呼,說明「郭文舉讀書臺」遺址上後來建起朝天宮的一座宮殿。曾經的龍蟠裡9號
  • 休寧狀元博物館 一座館涵養一座城
    休寧狀元博物館 一座館涵養一座城 休寧有「中國第一狀元縣」之稱,該縣的狀元博物館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狀元文化主題博物館——
  • 城郭與書院:日本黃金文化和空寂精神的對立與平衡
    而文化發展又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城郭與書院就是「織豐政權」時期建築文化的典型代表。另外,城郭與書院建築文化還集雕刻、繪畫和園藝藝術於一身,構建了這一時代獨特的文化潮流和藝術審美。當時的日本不止有一座天守閣,在其他的城郭也同樣擁有天守閣,這一時期日本總共修建了一百多座天守閣,但大多毀於戰火,只有少數倖存。所謂「興,百姓苦;忘,百姓苦」,如此大興土木建造安土城和天守閣,老百姓就遭殃了。據史料記載,豐臣秀吉建造的城郭和安土城動用了幾萬名勞役,花費更是不計其數。
  • 國內唯一一座「內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商丘古城
    今天就來認識一下國內唯一一座「內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這就是商丘古城。一、古城亮點(一)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和嵩陽書院號稱中國四大書院。(三)李白住了十年的梁園李白、杜甫和高適遊梁園,並在牆壁上寫下著名的《梁園吟》,一位宗姓女子看到了這塊牆壁,被李白才氣所吸引,要出千金買下這塊牆壁。後來李白娶了這位宗姓女子,並在梁園住了十年。就像李白詩中所云:「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
  • 華池村:司馬書院覓聖跡
    司馬書院東、北、西,自古至今,住的都是馬姓人家。華池村形成於公元前327年,秦佔據了少梁,更名少梁曰夏陽,秦惠文王吸取康王四年(前617)少梁得而復失的歷史教訓,為了加強夏陽縣的安全防衛,抵禦韓、魏兩國侵犯,命大將司馬錯在少梁城西門外(高門外)建宅安家,創建了北華池村,並建有家庭學堂(司馬書院),供子孫及鄉裡後生讀書。是司馬靳、昌、無澤、喜、談、遷啟蒙讀書的地方。
  • 一所名校撬動「一座城」
    一所名校撬動「一座城」如今這一歷史性的發展大幕已然拉開「南大要來了!」提起「南大」,63歲的鄒文伯打開了話匣子。蘇州科技城的莊裡山也因地制宜、為「他」所用★ 作為南大蘇州校區的核心,山的東側,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主要包括人文社科學院、產研總院、學術交流中心群樓等。
  • 南寧新會書院,一座282年的嶺南特色古建築
    有的資料上說,這期間,廣西共建立了363所書院,最早出現於南宋紹興年間,廢止於光緒末年。具體有待考證。南寧的書院,多興起於明清時期,也曾出現過比較有影響力的書院,比如敷文書院、陽明書院、新會書院等。這些書院現如今的境遇不一,多數書院轉型為新式學堂,比如陽明書院成了今天的武鳴府城高級中學,淮海書院就是現在的橫縣中學,賓陽書院成了賓陽中學,嶺山書院就是如今的武鳴中學等,昔日的建築已再難尋覓。而曾經影響力最大的敷文書院,如今舊址上矗立的是自治區儲備物資管理局。缺少了肉眼可見的歷史實物,我們對於古代書院的認知也就沒法變得立體而清晰。
  • 花洲書院,一座深藏在河南境內的江南園林大觀園!
    中國書院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山水聖地作為院址的首選。花洲書院就是這樣的典型,不僅是我國古代書院之典範,還是我國最美的園林書院之一。書院建築是花洲書院內主體,為五進四院,中院更有全國少有的小巧精緻的泮池,狀元橋,成為書院一大特色。當你步入書院,會頓覺心曠神怡,會有種穿越到江南的錯覺。
  • 濟南融創文旅城最新進度來襲,一座文娛新地標正在向你靠近
    濟南融創文旅城,正在以匯聚全球歡樂元素的品牌力,引導全球最豐饒的時代潮向,與最具生機歡樂的精神文明,逐一生長為賦能濟南邁向國際化都會不可或缺的能量。 期待城市最好的時代,叩動城市更好的精彩。距離2021年5月29日,濟南文旅城的盛大綻放日益臨近,各項籌備工作進度喜人——融創茂招商面積已超85%,主次力店均已落位,即將完成招商收口,一部分商戶已經開始進場裝修;融創樂園、水世界、海世界、體育世界的遊樂設備整體安裝進度為80%,部分遊樂設施已開始進入運轉調試階段;各大主題園區中數百名能工巧匠精雕細琢,園林綠化施工緊鑼密鼓……一座匠心雕琢的歡樂大城正在萬眾期盼中欣欣向榮
  • 泰順「燕地」兩村,一村居然以「城」取名,一村以書院聞名
    泰順「燕地」兩村,一村居然以「城」取名,一村以書院聞名陳能雄/文泰順東溪鄉東北部有普城、橋頭兩個村,兩村緊密相連,大體上以溪橋為界(部分地方是插花地),西南面為普城,東北面為橋頭。兩村很多地名風俗都有故事,都有獨特的風情。
  • 在金庸的家鄉藏著一座金庸書院,還有先生親筆手稿,你來過麼?
    在海寧鹽官,有一座金庸書院,是2008年初由海寧市政府籌劃建造,2008年底開工,2010年9月22日對外開放,總投資1220萬元。它是金庸先生親自參與奠基建造,整體按清嘉慶年間的安瀾書院只建築格局所建造,分為東中西三路,按照傳統古典園林風格設計建造,具備講學、展示和藏書等功能,將成為金庸文學研究的一處重要場所。而這個景點跟海寧鹽官一樣低調,很少遊客知曉。
  • 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
    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國際博物館日br/>愜/意/在/無/錫br/>你知道國際博物館日嗎?會放假麼?今年博物館日,無錫分會場活動,點擊這裡喲……我市圍繞「5·18國際博物館日」將舉辦一系列精彩活動正值中國旅遊休閒周,這是探索一座城市最好的五月,而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無錫自古英才輩出,人傑地靈,漫漫歷史長河以藏品為載體,濃縮進博物館中,供大家傳承與發展。
  • 長汀臥龍書院:到此憶古往
    已亥年末庚子年春,荊楚大地病毒肆虐,舉國防疫,車水馬龍的汀城千年來第一次開啟了空城模式。我足不出戶,宅家讀書至福建逐步恢復日常工作生活,心中漸安,小城裡各景區都未曾開放,倒讓我生了到書院走走的念頭。寶珠門,與汀州試院、三元閣連接成古老城區的中軸線,臥龍書院在中軸線側寶珠門內。
  • 什麼是「那一座城」?
    圖片來自「那一座城」所寫的海口東寨港紅樹林海底村,馮爾輝攝從2015年初涉公眾號至今,這四個年頭,「那一座城」每一篇文章裡都藏著對城市文化的痴迷與熱愛。2015年3月1日,「那一座城」推送了第一篇文章,以一籠熱氣騰騰的上海浦東下沙燒賣開始探索城市之路。「那一座城」的初創團隊是一幫在廣告行業沉浸許久的熟手,創始人之一柳軍是典型的代表。
  • 嶽麓書院:一座千年學府,內在智慧和價值,需從細微之處去品讀!
    嶽麓書院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在這裡,每一座建築,每一個楹聯,每一個匾牌,都有很深的有智慧和價值,都很值得我們細細的去品讀。
  • 朱熹作《石鼓書院記》之前,周敦頤是衡陽城最明亮的少年
    在衡陽城轉悠,就像在周敦頤家走親戚:濂溪街(今司前街)以北,濂溪巷以東佔地30餘畝,是周敦頤的外公鄭燦的故宅鄭家大院;周敦頤的舅舅鄭向嫌吵,就在城西鳳凰山下的西湖建成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800米的園林,現在衡陽市外國語學校所在地,就是花園的一部分;現在拆建於濂溪文化園內的周子祠,原本位于衡劭(衡陽至邵陽)驛道旁,是周敦頤避暑賞荷讀書的地方——史料記載,周敦頤家就是半個衡陽城
  •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開學季已過,前兩天朋友轉發一篇文章,閱後很是感動,愛不能舍,在此以饗讀者,全文如下: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午飯過後,半躺在沙發上,突然又想念起另外一座城。經歷高中三年,家長和孩子一樣除了繁忙就是緊張,高考之後孩子和家長繼續緊張,等待和選擇,焦慮和不安,分數與錄取結果的出來,不像是宣布,倒像是宣判。
  • 「國」實際是一座城?商到周兩千年前的建國運動
    侯外廬主張從西周到春秋,文獻上所提到的國其實是一座城,是一個城的體制,而不是常識中有領土,領土中有村鎮分布的型態。侯外廬提出的意見,在中國撼動不了根深柢固的傳統看法,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反而是在日本,有兩位研究「東洋史」(日本人對中國史的稱呼)的學者受到啟發,並借鑑西洋古希臘的歷史,在差不多同時進一步發展出「城邦國家說」。
  • 600年古城腳下為深圳溯「根」尋源,「民宿裡的書香」走進大鵬所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通訊員 廖佳芝 韋秋圓8月20日,深圳大鵬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創新啟動的首個文旅融合項目「民宿裡的書香」開啟第四場活動,「書讀——古城暢想」走進大鵬所城北門廣場的方知書院,邀請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旅遊專業客座教授劉尚超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