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記錄阿卡人「蛻變」中的意外發現 第2頁:對三星堆的「阿卡解釋」
解讀三星堆的「阿卡密碼」
一個位於雲南西雙版納中緬邊境的阿卡人村寨,可能隱藏著解讀三星堆千古之謎的文化密碼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周雷
一個是1986年震驚世界的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發現:兩米多高的青銅大立人、巨大的青銅獸縱目面具、四個帶金面具的青銅頭像、四米多高的青銅大樹、六個神秘的輪形器、黃金權杖、六十多支象牙以及數量巨大的玉璋、玉琮等玉石器。
這裡的青銅人像、動物不歸屬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
青銅器上沒有留下一個文字。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
一個是位於雲南西雙版納中緬邊境、316名村民的曼蚌阿卡人村寨:1996年結束遊耕生活,2003年結束刀耕火種生產方式;至今實行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制度,村民可以吟誦上溯至58代的口傳史詩。
影視人類學者楊幹才、王毅夫婦在進行了7年的實地調查後發現,大量的物質證據和非物質線索,指向這兩個地理區隔遙遠,似乎不可及的區域——阿卡人與三星堆文化存在著密切關聯。
12月10日,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一行專家在「南方絲綢之路」的考察中,在昆明觀看了楊幹才、王毅「用現存的哈尼族文化解讀三星堆」的相關證據。從事多年三星堆研究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稱之為全新的視覺發現。
記錄阿卡人「蛻變」中的意外發現
楊幹才、王毅本為昆明廣告人,2001年變賣公司後進入曼蚌村寨,7年之間拍攝了200多小時的錄像帶、2萬多幅照片,寫下100多萬字的日記。
他們已經會使用阿卡方言。2004年,楊幹才從一名外來者,成為村寨的寨老——負責商討村寨大事的「長老會」成員。
2006年,楊幹才、王毅的紀錄片《蛻變》獲得「2006中國十大紀錄片獎」,入圍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和義大利撒丁國際民族電影節。
此後,他們重新回到「現代社會」,一位朋友寄給他們一盤關於三星堆文化的紀錄片,他們看了之後大為驚異。
「我們發現阿卡人的文化和民間敘述與三星堆有諸多關聯。」楊幹才說,「後來我們趕到三星堆博物館,捧著放大鏡看館藏器物——三星堆博物館至今無法解釋的諸多現象,在我們看來都可以從阿卡人生活的經歷中得到解釋。」
12月10日,楊幹才在昆明給前來訪問的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多位研究專家播放了《蛻變》片段,並對三星堆與哈尼文化的關係進行了系統解釋。
段渝對楊幹才的比對解釋深表贊同,他對在場的記者說,楊幹才夫婦的發現讓人有打開天窗之感,很多謎團豁然開朗。
據云南大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楊慧介紹,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也就是一些人稱呼的「愛尼人」,自稱阿卡的他們是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國雲南省南部、緬甸東北撣邦、寮國北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國。阿卡使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世代遊耕打獵,屬於典型的高山民族。
在談話當中,楊幹才多次提到,理解到阿卡人與三星堆文化的關聯,完全是一次意外發現。
《蛻變》紀錄片是楊幹才、王毅從其200多小時的紀錄電影素材中編輯出來的34個版本之一,整部紀錄片完全用本土人對白和鏡頭轉場構成:阿卡人將原始森林點燃,在褐紅色土地上播撒旱稻,在雨季過後收割;有人在瘧疾中辭世;阿卡人用最為原始的方式製作船棺,用吟誦了數千年的口傳史詩將靈魂送回家園;阿卡人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和相伴的各種祭祀,都在影像中存留……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