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風,穿過舊時窄窄的巷子,撫過青磚黛瓦,在小小的四方天井上逗留一會兒,便悠悠然離去。乘風而來的歲月不肯回頭,於是有了古村落。
賀州曾是瀟賀古道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陸路連接點,經過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形成了漢、瑤、壯多元融合的「瀟賀文化」。「瀟賀文化」最大的體現就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村落,這些古村落宛如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散落點綴在賀州大地上。往事千年,繁華依稀可見。
如今,賀州市已有43個村屯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82個村屯入選廣西傳統村落名錄。這些古村落有雋永的自然風光,有獨特的民族風俗,還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個個風情各具、歷史悠久的古村落,連接著賀州的昨天和今天。
多年來,賀州對古村落的保護,可謂不遺餘力,通過出臺一系列的重要舉措,不斷完善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加強傳統村落修復保護,改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
保護古村落的歷史底色
被苔蘚侵染的牆白,被風雨淋透的瓦黛,被歲月剝落的磚紅,被行人踏出的石青……這些都是古村落的歷史底色,承載著古村落的靈魂。
徜徉於平桂區沙田鎮龍井村,當跨過古樸滄桑的門樓後,人就容易迷失在青石板鋪就的巷道裡,鱗次櫛比的民居和宗祠中。時間仿佛倒退了數百年,浣衣的女子從龍井泉邊歸來,幼童在巷道裡追逐打鬧,留下一串串清脆的笑聲。
龍井村目前仍保留有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龍井門,以及建於清朝同治至光緒年間的古民居建築群,清一色的青磚瓦房,屋簷上隨處可見雕龍畫鳳的精湛工藝。狹窄的門樓和曲折的巷道帶有明顯的軍事防禦色彩,據說古時用來抵抗外敵入侵。村裡的古驛道、古拱橋、古炮樓等,均保存完好。
位於賀州市鐘山縣石龍鎮的松桂村,村裡大量建於明清時期的古民居保存也較完好。分布在松桂村各個巷道出口處的古門樓,給人「五步一門樓」的視覺體驗,主街巷兩旁的酒坊、磨坊和煙坊等無一不彰顯著松桂村曾經的繁華。
還有八步區蓮塘鎮的仁化村、平桂區鵝塘鎮的蘆崗村、昭平縣樟木林鄉的新華村、鐘山縣公安鎮的大田村,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的福溪村……近年來,賀州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工作,因地制宜編制了各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在古村落的保護工作中,各縣(區)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重點從空間格局、街區布局、民居保護等方面著手,儘量保留古村落「原汁原味」的歷史底色。
鐘山縣公安鎮大田村一景
目前,賀州23個第一批至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建設項目已完成,共完成投資6900萬元;8個中國傳統村落正在按自治區時間節點要求逐步實施。2020年,賀州市43個第一批至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獲得自治區補助資金共8600萬元。
關注古村落文化和古民居的修繕,需要政府的主導,更離不開群眾的參與。賀州市通過電視、網絡等各種宣傳渠道,運用發放資料、小喇叭等多種宣傳手法,眾讓廣大群認識到古村落保護開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工作夯實群眾基礎。
留住古村落的煙火氣
有人的地方才有煙火氣,有了人間煙火,古老的村莊才會煥發活力。賀州市對古建築、古橋、古井等實物進行保護的同時,保留並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形成了傳承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深坡村,一條清澈的小溪將村頭和村尾串了起來。不下雨的冬日午後,老人們會倚在厚重的木板門邊曬太陽,放學的孩子一口氣跑過青石板街,從地裡澆菜回來的大人晃悠著兩隻空桶……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富川葛坡鎮深坡村
深坡村的煙火氣不減,得益於村子人居壞境的有效改善。深坡村進行古村風貌改造時,秉承了「以舊修舊、修舊如舊」的原則,整合了各項資金2000多萬元,修復了汲古書屋、恕堂書屋、古戲臺、蔣氏宗祠等一批古建築。深坡村還進一步完善了觀光步道、汙水垃圾、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促進村莊的長效保護和發展。
環境改善了,民風也不能落下。在深坡村的村道兩旁,每走幾步都可看到懸掛的木質家訓或張貼的勵志楹聯,祠堂裡還鐫刻著村規民約。近年來,深坡村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鄉賢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定期在祠堂組織「家訓族規誦讀會」「家風故事分享會」等活動,還成立文藝隊把家風家訓排成桂劇,引導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風尚。
八步區賀街鎮河西村濃濃的煙火氣息不亞於深坡村。遊人在感受古碼頭的歷史遺風後,順著石板路一直走,還可以欣賞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傾聽一磚一瓦訴說著歷久彌新的故事。走著走著,隨手推開一個完好獨立的庭院門,興許就能遇到一位正在飲茶的老爺爺。
這些都離不開賀州市在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建設過程中,重點對傳統村落道路硬化、路燈亮化、公廁修建、垃圾處理、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進行的完善。各鄉鎮還進一步加強對村屯周邊環境整治、河流整治,不斷改善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在此過程中,賀州市充分發揮建築專家和當地工匠的作用,運用當地建築材料對古村落進行修復建設,讓其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發展。2021年,賀州市將繼續開展43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
挖掘古村落的旅遊特色
隨著賀州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傳統民居也越來越受廣大遊客的青睞,成為賀州市鄉村旅遊的新熱點。越來越多的古村落古韻猶在,新貌漸顯。
「我們村的修復工作沒有大拆大建,也沒有貪大求洋,而是儘可能真實完整地保存建築歷史原貌和建築特色。」富川瑤族自治縣石家鄉石梘村村支書林家勤說。
掩映於蔥蘢古樹中的雄奇門樓,白牆黛瓦的徽派民居建築……徜徉於石梘村,就能感受古老村莊煥發的無限生機。近年來,石梘村依託林氏古宅「七十二樘門」、大條石砌成的「大六樓」、村頭「虎泉」、陰陽石鼓等資源,加大保護開發力度,加強對古樹保護和河流周邊整治,打造了金榜題名門樓、虎景園林、圍屋文化等十六景。每到節假日,石梘村都會迎來大批遊客觀光遊玩。
瞄準了村裡旅遊發展的商機,今年50多歲的村民何彩月辦起了農家樂。「石梘村的變化越來越大,來村裡遊玩的人也多了起來,我開個油茶店,收入增加了不少。」何彩月說,「政府對我們有補貼,各類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好了,也不愁沒有客源。」
有相同「境遇」的還有富川岔山村,當地在保護傳統民居的同時,大力開展環境整治,挖掘知青文化。如今,岔山村已成為賀州市傳統民居集聚型的新農村旅遊示範點。而昭平縣黃姚鎮北萊村則依託豐富的古建築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打造鄉村旅遊品牌,吸引八方遊客前往觀光體驗。
昭平縣黃姚鎮北萊村的古民居
近年來,賀州市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大力展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工作。各縣(區)對傳統村落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創新性開發保護,對特色傳統民居在保護的基礎上,注入旅遊新業態,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市場宣傳營銷,帶動各古村落旅遊發展。
記者:潘彩琳
編輯校對:陳灝
審核:黃月新
總監製:唐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