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孫玉唐 通訊員 崔盟
「白衣之下,赤子之心。未識君面,但聞君心。向天使致敬,你們是英雄。今一別,望珍重,保護好自己……」5月的一天,泰安市第四人民醫院隔離病房中,有這樣一張紙條在醫護人員之間傳閱。寫這張紙條的是一名已經出院的患者,簡單的幾句話,卻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醫護人員,其中也包括剛來這裡不久的泰安市中心醫院肝膽外科主治醫師王越,讓初來隔離病房的他倍感溫暖,讓他覺得,自己來隔離病房的選擇是那麼的正確。
直面發熱患者 他選擇溫暖救助
跟很多醫護人員一樣,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王越的心,「做為一名醫生,在患者需要的時候,我們責無旁貸。」疫情初期,王越第一時間遞交了參加疫情防控的請戰書,但因為自身專業限制,他一直沒有被抽調。他便立足自己的崗位,站好肝膽外科工作的「崗」,完成特殊時期的臨床診療工作。
5月7日,醫院組建第三梯隊抗擊疫情醫療隊,王越終於如願以償,被抽調到泰安市第四人民醫院隔離病房,走上了醫護人員的「戰場」。不過,醫生也不是鋼鐵之軀,在責任感和滿腔熱血之下,也會有恐懼,有彷徨。「第一天來到隔離病房,一種深深的恐懼感和陌生感頓時縈繞心間,我反覆演練穿脫防護服,第一次體會到了一線醫護的辛苦。」王越說,首次接診完發熱患者後,他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患者內心的忐忑不安,「沒有走進,怎敢說感同身受。」心中的忐忑很快被專業的技術和醫者的仁心替代,短暫的彷徨之後,王越迅速調整了自己的狀態,積極投入到了隔離病房的工作之中。
因為對四院的醫療作業系統不熟悉,王越主動加班學習熟練作業系統,用一天時間就熟練掌握作業系統及各項診療規範和流程,當天就獨立值班。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一個夜班能收治6個患者,工作強度、壓力都很大的情況下,他依然堅定地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病區,對患者進行診療活動,用自己的溫暖和愛心安撫他們的情緒。
醫術仁心他同樣看中
很多人說肝膽外科是「普外科裡的明珠」,而採這顆「明珠」的人,也是格外明亮而溫柔。在王越還沒那麼長的從醫生涯中,他選擇學醫先學「仁」,在他心中,醫生的醫術和仁心,二者缺一不可。於是,大家總能看見兩個不一樣的他。工作中的王越,專注、專業,一絲不苟,尤其是在來到肝膽外科之後,在科主任明晗昕的帶動下,對專業的鑽研興趣越發濃厚。「我們主任雖然比我們年長許多,但是他那股學習的勁頭還是震撼到了我,就在不久前,他還學習了腹腔鏡下根治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這項新技術,他就是我的榜樣。」在這個學習氛圍濃厚的科室裡,王越說,只有比努力更努力,才能跟上大家的腳步。
而在工作之外,王越收起嚴肅與距離,願意做患者和家屬的「貼心人。」在他看來,與患者之間的關係,需要用心去呵護,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個微不足道的眼神,一句簡單的話語,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當王越還在神經外科轉科時,就曾遇見這樣的情況,一位老年男性患者突發腦溢血送進了醫院,孩子都在北京,只有他的老伴陪著。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老太太慌了神,站在醫院的走廊裡,顯得很驚慌和迷茫,像是失了神一樣。當時參與救治的王越看到之後,過去輕輕拍了拍老人的肩膀,告訴她,「沒事兒的,有我們在。」對於王越來說,這件小事微不足道,但是沒想到,卻給了老人很大的幫助,「我當時真是慌了,感覺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了,你過來拍我那一下,一下就暖到我心裡了,一下就讓我找到主心骨了,有依靠了。」患者情況穩定後,老太太專門跑過來跟王越道謝,但是對王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肯定與鼓勵呢?
救死扶傷是醫者的本能與初心
醫者,救死扶傷也。能與病魔較量,同死神搶奪生命,對於王越來說,是莫大的幸運與成就。
有一次,晚上12點鐘,正在值夜班的王越遇見了一個情況非常兇險的病人,「患者剛剛在濟南做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肚子上還有一個腹腔引流管,來就診的時候,出血量很大。」回憶起來,王越仍覺得心有餘悸。作為一個醫生,王越知道,這種情況下,患者應該要去住進監護室,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操作治療。但當時醫院沒有空餘的病床,無法為患者提供治療場地。就在這時,這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開始吐血,他的老伴在一邊,急得不行,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吐血。「當時情況實在緊急,感覺這個患者再這樣嘔下去,命都要丟了。」看到這個情況,王越也是十分著急,在查閱當時的醫院監護室情況後,他發現的確沒有空床,便緊急聯繫了全市多家醫院的監護室情況,得到的結果依然是沒有病房。但此時的情況,患者顯然不能再轉去更遠的地方了。
著急中,王越想起來醫院的「全院一張床」政策,便在全院範圍內查找合適的床位,終於在神經外科找到了床位。有了床位,就有了機會,王越迅速與ICU的一名醫生一起,對患者進行搶救,「救治前,患者的心率都快掉沒了,血流失嚴重,稍有遲緩,後果真是不堪設想。」一番緊急的救治之後,患者輸上液,心率漸漸恢復,最危急的時刻終於過去了,時間也已經到了凌晨兩點。為了防止患者情況出現反覆,王越一直關注著患者的情況。早上八點鐘,下夜班了,王越沒有急著回家,而是在重症監護室門外守著,「這樣我就能第一時間知道監護室是不是空出來了,這個患者就能立刻住進去了。」王越說。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守護,很快,監護室有了床位,昨晚救治的患者第一時間轉了進去。一個徘徊在死亡線上的人,在他的努力下,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