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
一、知人論世
1. 導入新課
為什麼悲憫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讓我們進入盧梭的《悲憫是人的天性》。
2. 作者簡介
盧梭(171-1778),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兩位。其一是華倫夫人,她在盧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護人、朋友、情婦、精神上的母親等多重角色。離開華倫夫人後,盧梭後來開始與黛萊絲同居。對於黛萊絲,盧梭同樣抱有多種複雜的感情。黛萊絲陪伴盧梭走完了後半程人生,盧梭只是在晚年和其舉行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形式上的婚禮。黛萊絲為盧梭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育嬰堂。而盧梭只是在後來草草地尋找了一下他留了標籤的第一個孩子。
盧梭曾在《懺悔錄》中如是說: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專制的精神影響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傳統,他的文學創作也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同樣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許多作家。
盧梭反歸自然、崇尚自我、張揚情感的思想,直接導致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許多詩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響,就連歌德、雨果、喬治·桑、託爾斯泰都無一例外地聲稱是盧梭的門徒。
人物評價:
在面對巨大的困難時,盧梭既沒有表現出排山倒海的氣魄,也沒有表現出驚天動地的力量,但這卻正是其非凡之處的真正體現。他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的意志力,決不是那種勇不可擋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種特殊的東西。比如,一個正在痙攣發作的人,可能六個人都無法把他制住,但他並不能被稱為強大有力。一個肩負重擔,卻還能保持穩健的步伐、努力前進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英國歷史學家、散文家託馬斯·卡萊爾
他能把瘋狂的性格描繪得美麗端莊,把不規的行為塗上燦爛的色彩,他的言語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淚水。——英國詩人拜倫
盧梭首先發現了人性中感性衝動與理性衝動的矛盾,並且自覺地去探討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構想和建立'社會契約'的政治理想。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還可以說,盧梭思想中對人類情感世界的發掘,對人性自由問題的關注,已經包含了些許精神生態的意味。——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
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德國文學家歌德
3.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本書是1753年盧梭應法國第戎科學院的徵文而寫的論文。在性質上,這是一部闡發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僅次於1762年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而在思想體系上,本書可視為《社會契約論》的基礎和緒論。在這本書裡,盧梭已經發現人類歷史發展本身所具有的兩面性(進步與落後)和所包含的內在矛盾。他認為貧困和奴役亦即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產生是隨著私有制而來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確立的唯一基礎上的。
人在未開化的自然狀態中,本來是平等的;可是當人們力求生活完善化,爭取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時,人類則既在進步,又在退步,因為文明向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進一步。到了專制暴君統治之下,不平等就發展到極端,到達頂點;這個頂點同時就將成為轉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礎。這種新的平等,按照盧梭的看法,是更高級的、基於社會公約的平等。這些思想是可貴的。但盧梭的這些可貴的民主思想和辯證思想始終是與他的唯心主義觀點和形上學的思想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本書的寫作,就是他隱避森林深處沉思默想之所得。
二、誦讀感知
1. 文本誦讀
師生合作帶有感情的誦讀全文:師第一段,一男生第二段前半部分,一女生第二段後半部分,以此類推。
2. 字詞積累
設身處地: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那種境地。指替別人的處境著想。
混為一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
明目張胆:睜開眼睛放開膽量做事。原意指有膽識,敢做敢為。後演變為無所顧忌,膽大妄為。
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感同身受:心裡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現在多比喻雖未親身經歷,卻如同親身經歷過一般。
3. 理清結構
(1)這篇文章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在哪裡提出?
第二段後半部分提出的:「我認為憐憫心是我們這樣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難折磨的人最應具備的稟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有憐憫心了;它是那樣地合乎自然,甚至動物有時候也有明顯的憐憫之心的表現。」一句話概括就是:憐憫是人的天性。
(2)對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麼特點?
先批駁霍布斯的錯誤觀點(第二段),再正面論證自己的觀點(第三段)。
(3)文章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的作用?
開頭一段闡述自然狀態中人的原始的品性,並由此引導人們思考;結尾總結憐憫心對人類社會的作用。
(4)歸納全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論,提出問題,闡述自然狀態中人的原始的品性,並由此引導人們思考。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本論,分析問題,從批駁錯誤觀點和展開正面論證的兩個層面論證中心論點。
第三部分:(第四段),結論,解決問題,總結憐憫心對人類社會的作用。
小結:典型的「三段論」式的結構。
4. 提頭掐尾
(1)本文在提出論述的問題上有什麼特色?與《修辭立其誠》相比,兩篇文章在提出論點的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修辭立其誠》屬於立論文,開篇引用《易經》中的「修辭立其誠」並加以闡釋,然後又引用莊子中的話對「城」的含義進行闡釋,由此提出中心論點。
《悲憫是人的天性》屬於駁論文,作者先比較自然狀態中的人和文明社會中的人的不同特點,然後批駁霍布斯的錯誤觀點,在此基礎上提出「悲憫是人的天性」這一中心論點。
(2)閱讀結尾部分,概括憐憫心對人類社會的作用。
總體作用:有助於整個人類的互相保存。
具體表現:
它使我們在看見別人受難時毫不猶豫地去幫助他。在自然狀態下,憐憫心不僅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而且還有這樣一個優點:它能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對它溫柔的聲音充耳不聞。——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薰陶人們。
它能使每一個身強力壯的野蠻人寧可到別處去尋找食物,也不去搶奪身體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費了許多辛苦才獲得的東西。——促使人們自我克制、同情弱小。
在訓導人們方面,它摒棄了「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樣一句富於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則的精闢格言,而採用「在謀求你的利益時,要儘可能不損害他人」這樣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謀求自己利益時,不損害他人利益。
三、解決重點
1. 引入思考
論證中心論點的兩大方式:立論和駁論。
凡議論文,目的都是為了闡明自身論點。但在闡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證明,一是反駁。所謂證明就是從正面論述觀點的正確,從正面去證明觀點的成立,也叫立論。反駁是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或論據或論證過程,以樹立自己的觀點的論證方法,也叫駁論。證明與反駁都是論證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時需要從正面去立論,有時又需要直接批駁對方的錯誤觀點,也可以同時運用證明和反駁。
2. 知識連結
駁論的主要方法:
(1)駁論點:可以直接批駁,也可以間接批駁。
●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這是駁論文中最常用的形式。這種反駁論點的方法,可以通過例證反駁,即提出新的事實論據,證明對方論點的錯誤。
示例:古人云:「知足常樂」。意思是說,一個人知道滿足,他就會永遠快樂。如果把這話理解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實際的追求倒也不錯。但是要從對事業的追求上來理解,這話卻是不對的。
這裡,先提出原論題,「知足常樂」,而後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個與原論題相反的新論點,即「不知足才常樂」。
●歸謬法反駁,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後以它為前提,合乎邏輯地推出非常荒謬的結論,以證明對方論點的錯誤。將對方論點的錯誤合理的「放大」,並推向極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謬誤、荒唐而不攻自破。這實際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
示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阿凡提頭上纏著筐子般大小的散藍在街上走。迎面走來了一個人,看了散藍便央求道:「可敬的學者,求您給我念念這封信吧!」
「我一個字也不認識呀!」阿凡提叫道。
「您別客氣了,您頭上纏著那麼大的散藍,怎麼會沒有學問呢?」
阿凡提聽了,順手取下散藍,戴在那個人頭上,說道:「好,好!要是散藍有學問,我給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
(2)駁論據:通過批駁對方論據的虛假性,從而批駁對方。
三種論據:事實論據、數字論據、理論論據。
示例:閱讀材料,思考如何反駁下面一段文字中對方的論據?
《文學與出汗》中對方的觀點是「文學當描寫永久性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論據是「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其餘的人不這樣,就都消滅了」。
分析:「消滅了」的東西以後是不會有人再看到的,那麼「現在的教授」又從何看見?又怎麼能斷定它描寫的是什麼呢?
(3)駁論證:通過批駁對方論證的錯誤,從而批駁對方。
●引證法:引用名人名言、權威觀點來增強說服力。
●例證法。運用典型事例駁斥對方觀點的一種方法。
●類比法:兩對象屬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對象還具有其他屬性,由此推出另一對象也具有同樣的其他屬性。
●以謬制謬法:採用對方的方法和邏輯來對付對手,從而折服對方。
●矛盾法:通過論證與對方論題相矛盾的論題的真實,再根據矛盾律,進而說明對方論題的虛假。
●反證法: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虛假來確定論題的真實性。
示例:古時候,一個名叫王戎的孩子與夥伴們在大路上玩耍,他們看到路旁樹上結了許多李子,都蜂擁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沒去摘,王戎斷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結果真如王戎所預料的,李子苦澀無比。於是夥伴們便好奇地問他:'你怎麼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說:'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麼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樹上怎麼還會有李子呢?' (反證法)
3. 合作探究
問題:這篇文章在批駁霍布斯的錯誤觀點時主要運用了什麼反駁方法?小組合作探究並做具體分析。
探究示例:
作者先樹立靶子,提出霍布斯的錯誤觀點:人天生是惡人。然後在對其進行批駁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批駁錯誤觀點的理論基礎。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惡人」這個觀點的著眼點是錯誤的。他的著眼點是人們為了滿足許許多多的欲望而產生的需要;沿著這個著眼點進行推論,就會得出「人天生是惡人」的結論。而實際上,自然人的序言僅僅是為了滿足、保護自己的生存,人們在自然狀態下對保護自己的生存的關心,是絲毫不妨礙他人對保護他自己的生存的關心的。因此,在自然狀態中,強壯的人不會搶奪弱小者的食物,這就是一種貪生的善。作者的分析,等於從根本不上駁倒了對方的觀點,可謂「釜底抽薪」。
●以事實來反駁。作者認為,霍布斯忽略了一個事實:人天生就有一種不願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噁心理。為此,作者從多方面列舉事實:母獸保護幼獸、馬不願意踩著一個活著的生物跑過去、動物在同類的屍體旁邊走過時感到不安、動物以某種方式掩埋死去的同類、屠宰場的動物發出哀鳴。接著,作者詳細寫了曼德維斯所描述的一個動人的事例,進一步論證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這樣,作者以大量的事實駁倒了對方的觀點,可謂「事實勝於雄辯」。
4. 自主思考
問題:除了批駁霍布斯的錯誤觀點,作者又是怎樣正面展開自己的分析論證?
批駁霍布斯的錯誤觀點後,作者又從正面對人天生就具有憐憫心進行論證:
(1)辨析「自愛心」和「憐憫心」:
自愛心是一種使人類關心自己的情感。在自然社會中,每個人都自由的追求著各自的利益,每個人對同一事物都擁有平等的權利,每個人都竭力保護著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憐憫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以害人,並在同類在手災害和痛苦時會感到天生的憎惡的一種感情。這種憐憫心是人們與生俱來的。
盧梭認為,人們心中的這兩種感情互相協調,使得人們能夠和諧相處。
(2)運用設問:三處設問,語氣強烈,有力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從某種角度來說,慷慨、仁慈和人道都是憐憫心的體現。
(3)舉例論證:以文明人的代表哲學家面對他人被殺害的事實為例,極具典型性,且描寫具體,充滿嘲諷。這是盧梭對文明社會的嘲諷。
(4)對比論證:把野蠻人和哲學家(文明人)進行對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對社會的重要作用,並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褒揚和貶抑,進而論證自己的觀點。
四、突破難點
賞析語句: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義。
1. 從總的方面來衡量,讓我們評判一下:是處在既不擔心別人對自己作惡,也不希望別人對自己為善的境地更幸福,還是處於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盤接受那些對他們不負有任何義務的人的指揮更幸福?
在自然狀態中,人們和諧相處,並在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中形成了良好純樸的品性。而文明的發展摧毀了這些原始的品性,人變得越來越聰明,產生了大量無益的需求,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戒備甚至敵視的心理。
2. 這是純粹的天性的運動,是先於思維的心靈的運動;這種天然的憐憫心的力量,即使是最敗壞的風俗也是難以摧毀的。
「純粹的天性」強調憐憫心與生俱來;「最敗壞的風俗也是難以摧毀的」強調人天生中的憐憫是根深蒂固的。
3. 哲學使人孤獨,使他在看見一個受難的人時,竟暗自在心中說: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無事就行了。只有整個社會的危難才能驚醒哲學家的沉睡,把他從床上拉起來。
這句話表明,哲學是理智的產物,而人們在理智的趨勢下,往往會變得自私、冷漠。
4. 它能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對它溫柔的聲音充耳不聞。
這句話寫出了憐憫心對人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以「溫柔的聲音」來指憐憫心對人們的薰陶,寫出了憐憫心對人薰陶的方式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5. 它摒棄了「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樣一句富於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則的精闢格言,而採用「在謀求你的利益時,要儘可能不損害他人」這樣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
第一句話強調的是,人們怎樣對待我,我就怎樣對待別人。這是自愛心的體現,體現的是人們的自私心。第二句話強調的是,在謀求自己的利益時,不要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是憐憫心的體現,是人善良的天性。
五、拓展提升
1. 辯證分析
問題:盧梭認為:「文明與自然、理性與自然本能相比,式一種蛻變,甚至是墮落。」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2. 聯繫現實
展示現實中缺乏同情和憐憫之心的圖片,引發感動,生發憐憫之心。
3. 提升境界
齊讀下面的語段,結束全文的學習。
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