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城西二十裡,有一座九仙山。蘇軾被謫居杭州時,曾去九仙山遊玩。在那裡,他聽到人們在唱《陌上花》曲,那裡的父老鄉親和蘇軾解釋道,吳越王錢椒的妻子每年寒食節都會回娘家,看望雙親,直到陌上花開才回來。有一年卻遲遲未歸,吳越王思念愛妻,於是寫下了「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句子。這兩句話包含了丈夫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和柔情,感動了吳地的百姓,他們把這句子編成歌曲,四處傳唱,其韻悽惻,含思宛轉。蘇軾聽了也為之惻然,很是感動,於是寫下了三首《陌上花》: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
田間阡陌上的花兒已經盛開,蝴蝶在上面飛舞。江山還跟原來的一樣,但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吳越時留下來的百姓已經垂垂老矣,出遊的女孩子唱著歌慢慢歸來。
這第一首詩是對吳人歌《陌上花》的概括,宋太祖的時候,吳越王錢椒就常到汴京朝貢,到太宗的時候,就舉家入京,去掉國號。詩中的遺民指的就是原來吳越王國的百姓,即使已經物是人非,但《陌上花》曲調已經流傳了下來。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駢來。
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回。
這第二首是蘇軾想像王妃回歸臨安的場景。阡陌上盛開著無數的花朵,爭奇鬥豔,王妃乘著華麗的牛車回城,路人都爭相觀看。若是要留住著無限的春光,不如聽從吳越王的囑咐,緩緩而歸。《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青春,可指人的青春或是春天的美好,無論指的是哪個,都會有終結的一天,為了留住這一切,也只能是「緩緩而歸」。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第三首是感慨吳越國去國降宋。生前的富貴就好像草葉上的露珠,死後的風流情感正如《陌上花》曲。吳越王你已經去國朝宋,卻還教妻子不要急於還家,緩緩歸來。富貴如露珠,很快就蒸發消失。但感情也卻如《陌上花》曲,流傳下來。榮華富貴、虛名浮利,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儘管如此,錢椒雖然不再是帝王,依然保留這陌上花開,緩緩歸矣的慣例,王妃也不再是王妃,變成了「妾」,只是曾經「路人爭看」的場景,大概不會再出現了。
這三首詩都是在感嘆「物是人非」,借「陌上花」的歷史故事,懷古詠史,委婉曲折地詠嘆了吳越王朝的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