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導,「代購」,這個詞通俗點的解釋就是找人幫助買需要的東西。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當下買不到這個商品或者是當地商品的價格比其他地方貴等。隨著淘寶、邦購這些網上購物平臺的發展,代購現在慢慢成為消費者通過網絡第三方代買洋貨的一種最好的方式,而這些洋貨又多以比如化妝品、奶粉、箱包還有國際奢侈品牌為主。
其中佔我國城市奶粉消費半壁江山的洋奶粉,超過一半的是通過網絡代購的渠道流入到國內的,但是由於網絡代購是很一個新興的貿易方式,相關的規範沒有明確,代購洋奶粉這些商品存在質量問題是沒有辦法保證的,維權也是所維無門,關稅流失等等一系列的隱患都在這個新興的貿易方式當中存在。那麼這個網絡代購究竟有哪些隱患,消費者購買商品之後如果出現了質量問題又該找誰維權呢?
今天節目特別邀請到了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包華和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專家委員趙佔領和大家一起交流相關的話題。
網絡代購逐漸興起
在荷蘭定居的溫州人方女士現在在那已經定居五年了,她每周的一、三、五都會開車輾轉附近的幾個城市的超市還有藥店給自己的顧客買荷蘭產的奶粉、米粉,當然都是一系列的嬰幼兒的食品,方女士說當地政府有規定,一個人一次只能買兩到三罐,但是網上代購量很大,我必須得到附近幾個城市的超市去買,而且她還說,一般代購的程序是買好奶粉,按照不同的重量打包,然後5公斤、7公斤的包裹就每周二、四、六開車到德國走一趟快遞,低於5公斤的就在荷蘭來郵寄。方女士還說國際快遞一般需要兩周到北京或者是上海,然後再走EMS等國內的快遞郵寄到國內買家的具體的地址,她說情況如果正常的話,一般三周之內買家就能收到貨,這是就奶粉的代購的情況。
主持人:先問一下直播間的兩位,你們自己或者身邊有沒有朋友體驗過網絡待購的消費的方式?
包華:我本人還沒有代購經歷,但我身邊有很多。而且像剛才談到的箱包、化妝品、奢侈品等確實是代購的主要的產品,奶粉也有不少。
趙佔領:我其實沒有參加過這種代購,但是確實有朋友,尤其是奶粉,有些朋友年輕的父母剛剛做爸媽不久,他們需要買奶粉,對國內的奶粉又不太信任,那麼很多情況下有兩種途徑。一個是在網站上面代購一些歐美的品牌的奶粉,還有很多是通過有朋友去香港帶過來奶粉。另外像電子產品可能也比較多,尤其像蘋果手機、iPad像這些,因為他們上市的時間在全球可能不一樣,中國一般又不是第一批的國家,所以很多消費者比如蘋果的粉絲對這些產品期盼已久,而且想在第一時間拿到覺得比較潮等等,所以這種網絡代購的需求應該說比較大。
代購:雖合理但不合法
主持人:內幕的事稍候可以好好來聊。先問一下兩位你們對這樣的一種代購的方式怎麼看?
包華:如果是就代購本身從法律專業角度上來說,我覺得可能裡面會存在一些風險,包括政策方面的風險,包括稅金方面的風險。但是如果從消費者角度來說我覺得代購確實存在合理性。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代購主要的產品剛才談到的箱包、化妝品、奢侈品牌的東西國內外的價差確實比較大。而且很多的消費者曾經反饋過在國外買的一些商品包括一些電子產品,比國內商品的質量要好,價差大質量又好。包括還有一些產品國內可能買不到,我曾經就見到過有一個大夫就建議他的病人去國外買一款藥,國內沒有,你自己跑一趟肯定不現實,你只能通過代購機構幫你去買或者朋友去帶。所以實際上來說價差比較大的情況之下,國內又有這方面需求的情況下,它確實存在合理性。目前來講很難解決產品質量問題,代購機構一旦違約怎麼去追償的問題,包括確實偷逃了國家的關稅,這個責任其實也是蠻嚴重的,我個人的判斷是不合法但有合理性。
主持人:這是包華的分析,其實更多的是從市場的需求角度來做了一些理解,我們通常說每個人的意識裡都有一個理性的小人,一個感性的小人,包華的分析通常他的理性的小人會打敗感性的小人,最後告訴他其實還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他畢竟是學法律專業的,不知道佔領會不會有這樣經常的思想鬥爭之後做出這樣的判斷?
趙佔領:對於大部分的一般的用戶和消費者來講,如果說有便宜貨你不買便宜的而去選擇貴的可能不符合常理,當然像包先生包括我本人具有法律專業背景可能更多考慮它的風險,但是對一般的消費者來講確實價格便宜,很多情況下質量也有保證一些,比如說奶粉,像歐洲的奶源產地可能環境各方面比較好,國際標準和國內的標準又不一樣,所以很多人更加的信任,一個是價格便宜,一個是產品質量更有保障一些。但確實風險存在,包括有些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的問題,甚至裡面各種模式可能也涉及到像偷逃關稅違法犯罪的行為,可能說作為消費者去買,中間如果說因為偷逃關稅被查的話可能有損失,類似等等的風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