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微課 | 新冠疫情下如何看待孩子們的不良習慣和行為

2020-12-2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新語心心理 ,作者楊傑

新語心心理

武漢專業從事心理諮詢的公司

青春江岸

關注了解最新資訊

各位家長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共青團江岸區委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新語心青少年服務中心的楊傑老師。我們的微課在停播了4個多月後,今天晚上開始複課。今天晚上由我來和家長朋友們一起探討《新冠疫情下如何看待孩子們的不良習慣和行為》這個問題。

由於疫情得到控制,武漢也開始恢復運轉,企業復工、復產,孩子們陸陸續續返校複課,長達4個多月的假期,家長早都開始期盼「開學吧?」再不開學「受不了了」「管不住了」孩子們到底有哪些行為讓媽媽們無奈、頭痛呢?

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些問題。

1

家長的抱怨

疫情之下的武漢家庭生活

先聊一下我們接到的最早的家長抱怨。從2020年1月26日我們團隊接到團區委的通知要求開通「青春江岸防疫熱線」、4月份開通「江岸微鄰裡」——暖心熱線,輔導站的老師們通過熱線為1000多人提供諮詢和心理輔導服務,為武漢抗擊疫情,出一份力,發一份光。其中,有很多家長通過熱線或輔導站的諮詢電話來電諮詢,有些家長來電抱怨孩子在家「每天玩手機」 不起床」「不想上網課」「不能按時完成作業」 「還愛發脾氣」等等。是什麼情況?

我想先說說我自己這三月來最初的感覺,武漢剛剛封城的時候好像沒有什麼意識,只是擔心生活不方便了,之前工作也蠻累乾脆藉故好好休息一下。但是隨著每天新冠疫情公布的感染確診病例人數在不斷增加、疑似病例、死亡病人增加……。隨著「青春防疫熱線」的開通每天接到各種求助電話,有病人或疑似病人求醫的電話、有擔心自己被感染焦慮的無法睡眠的電話、有每天無數次洗手還是恐懼到無法自拔的電話等等,特別是我有兩位親戚感染新冠病毒,其中一位很快因病在家中去世後,開始對新冠病毒有了真實感。

「太可怕了」,隨後就是、哀悼、難過、哭泣、焦慮!

有時會從噩夢中驚醒,除了每天必須完成的工作以外,最多就關心每天吃什麼?加入了各種團購食物的群!買菜的、買水果的、買肉的群,聽說有人買到了熱乾麵,一定要想方設法找到團購的群。同時還學會了好多技能,學做包子、自己包餃子、甚至學會了炸油條、炸面窩等等。每天在群裡看朋友曬各種食物。有的人說每天除了找吃的什麼都不想做!我想在線的家長很多和我一樣這就是三個月來大多數武漢家庭的生活。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呢?

「找食物、我要吃、我能吃、」是我們「生的原始本能」;吃是我「活著」的標誌,它在對抗著「死亡」。同時也在克服「死亡焦慮」。家庭的首要職能是「都要活下來」!

所有的一切行為和情緒都是人們面對重大社會應激事件面前的本能反應。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無力感」和「無助感」。

2

孩子們的反應

孩子們會是怎樣的反應呢?

就像家長來電,有的家長反映:

我家的孩子變得很粘人,總是在找人,只要看不到就問老爸在哪?老媽在哪裡?盯著人;

我們家的孩子變得 」尿床、不像以前上廁所,還尿褲子;

還有家長詢問「為什麼我十幾歲的大孩子比他的弟弟更加情緒化呢?」,「孩子愛發脾氣」「每天抱著手機不放」。

……

首先,孩子們從愉快的假期活動無比興奮喜悅和憧憬的狀態下,被突然降臨的新冠疫情改變了生活方式。和大人一樣茫然,甚至有更多的恐懼和無助。

在我們的面對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者自然災害時,大人們很少主動向孩子們去解釋發生了什麼。

大人們彼此都在做他們必要的事情但沒有向孩子們解釋清楚應該做些什麼?其實孩子們的眼中已經看到了一切,他們看見父母在忙、有時在哭泣、甚至有人離開了,有人感染了,等等。

3

向孩子們解釋

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整個世界對孩子來說有多麼的宏大,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對災難和壓力的回應也是個性化的,而我們成年人往往是用我們的視角和思維去假設孩子們應該有的回應,其實我們應該去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也許我們聽到之後我們會相當驚訝,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有很多信息都不太清楚,比如說,在這次疫情中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風險很高,孩子們就會認為他的爺爺、奶奶就會去世。他們會為家裡的老人擔心。

「年長者有很大的風險,不是他們就會死,年長者需要更加注意,保護自己。」我們可以這樣告訴他們。

其實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們發生了什麼:解釋新型冠狀病毒,這種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很多人可能會被感染,我們所要做的部分就是自我保護。

我們如何自我保護呢?

「出門帶口罩」,勤「洗手」,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練習洗手。如果被傳染了會生病,生病時有這樣的症狀嗓子痛、會咳嗽,你可以和孩子分享相關症狀的信息。

但我們不要一次將話說完,有些孩子小,他一會去玩了,會來又問你「你不是說會生病嗎?」「生病會死嗎?」

我們告訴他「不是所有人都生病,是自己要保護好自己,不要生病」。

在災難之後,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我們是要適應這些新的改變的,孩子是會聽到家長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包括每一句悄悄話,他們會從我們的情緒中去揣摩那些話的意義。

孩子感受到情緒的時候他的身體就會有反應,一旦他身體有反應的時候,你就知道,他的情緒有狀態。

比如說:孩子尿床了、孩子玩的時候突然跑過來對你說媽媽我愛你。

災難的性質能夠造成人們隔離同時也是不可預測,所以在這個期間作為父母要進行核查,讓孩子們能夠理解整個的狀況在不斷的變化進程當中。

在這樣的變化進程中還是要給孩子日常應該遵守的一些作息結構化的生活,包括嬉戲、玩耍的時間,身體不會出現木僵狀態,能健康靈動。

4

不同年齡孩子的反應

在災難狀態下不同程度的「退行」

(學齡前)小的孩子,他們常常是害怕一個人待著。

有的家長反應:孩子老是盯著父母,跟在「屁股後面」變得很粘人,愛找人;總是問老爸在哪?老媽在哪裡?

或者確認愛:老愛問「媽媽你是愛我還是愛弟弟」?

如果是更小的孩子,由於沒有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以軀體反應,比如出現尿床、尿褲子的現象。

在吃飯和睡覺方面也會有些變化,有的孩子會貪吃、貪睡;而有的孩子厭食、不願睡覺,還愛發脾氣。

實際上孩子們在災難狀態下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退行」,孩子們會「退行」到之前感到安全舒適的狀態。

家長不要一味的責備,他們可能是在生活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重新學習,回到正常的狀態。

因為是小孩子,如何幫助他們呢?

主要是通過遊戲、玩耍的方式,讓他們知道發生的事情,也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在遊戲當中讓孩子理解。

也可以用填充性的動物玩具代表自己(過家家、角色扮演),讓玩具代表他們講出自己內心憂慮,或者找一個木偶,讓木偶代替自己講出自己的心聲。

對著小娃娃的耳朵說出自己的恐懼,也可以讓孩子們用玩具建一個魔法城(沙盤遊戲),孩子們建的魔法城我們會看到它和我們居住的城市會很像,讓孩子們做放鬆訓練,比如說:(大人國、小人國)讓孩子們先裝成非常非常大的大人,在變成非常非常小小的小人,讓孩子們不斷在大人和小人的切換中轉化,使孩子的身體從某一個木僵狀態進入一個流動狀態。

還有家長詢問,「為什麼我十幾歲的大孩子比他的弟弟更加情緒化呢」?

實際上大一點的孩子更能聽到大人們的所有談話,更能理解的現實更多,但是他們畢竟是孩子,所以恐懼就會更大。他們就會出現易怒、有攻擊性行為、更加粘人(比家裡的其他兄弟姐妹),可能會做噩夢、有睡眠問題、可能飲食胃口都有些紊亂,軀體性症狀可能會有頭痛、肚子痛的問題;和同齡的孩子們玩、有退縮的行為,孩子們感到很受攪擾。

案例

有一位外婆來電諮詢,她的孫女10歲,每天晚上都會和她玩一個遊戲,「我和弟弟都掉到河裡啦,你先救哪一個?如果沒有說先救她(她想要的答案)就會纏著外婆不讓睡覺。弟弟4歲和父母生活在另一個城市,寒假期間回武漢,由於疫情暫時不能回去。孩子要求外婆聯繫心理老師,希望聊一下。我們連續聊了3次,孩子的情緒和學習興趣慢慢恢復。我們在和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解決孩子們的現實問題,關於安全感問題。

媒體報導孩子們也會看到,經常看到或聽到疫情的報導會使人處於高度喚醒狀態,我們可以和孩子們聊關於疫情狀況,而不是讓孩子們獨自去看新聞。

比如:美國「911」事件,有孩子們獨自看新聞,由於是新聞反覆播放,孩子們會理解為有好多架飛機撞了世貿大樓」。孩子們看新聞有誤解,家長和孩子們交流時一定要知道,他們到底產生了哪些誤解。

共同探討我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做什麼才可以降低壓力,對於有攻擊性的孩子,可以做一些有競爭性的遊戲。

我們可以做些遊戲、家庭活動,對那些粘人的孩子可以邀請他到廚房和你一起做點吃的,可以邀請孩子根據不同的年齡,做力所能及能及的活動,做家務讓他們更多的參與,有人陪著他們的時候,也是一種陪伴同時但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壓力就會減輕。

5

如何讓青少年保持平靜

重大創傷事件以後最好的活動是遊戲

重大創傷事件以後最好的活動就是遊戲,只要是能夠讓孩子們沉浸在遊戲當中就能夠幫助他們管理情緒反應,使他們從恐懼當中轉移注意力,會從開始的恐懼到開心大笑;並且可以幫助孩子們恢復他們的社會連結力;通過:吹泡泡、唱歌、拉伸、運動等方式讓孩子們將情緒釋放出來。

玩偶和講故事(4-10歲)即使在創傷時期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利用家裡的玩偶或者用紙和小衣服、小襪子做成玩偶,我們會問「她說了什麼啊?另一個小玩偶如何回應那?寶貝「下面又發生了什麼呀?這個玩偶去哪裡了?」

不能在家長身邊的孩子怎麼辦呢?

可以做這樣一種遊戲,我們讓他們拿一個盒子(安全盒),他們可以在裡面放他們喜歡的玩具或者認為舒適的物體,比如說:一塊布或者是他們喜歡的味道,也可以讓他們去找他們喜歡的花、樹葉任何他們感覺安全的東西,將這些東西放在盒子裡面,來彌補他們不在父母身邊的孤獨和感覺到不安全的狀態。

家庭親子遊戲,故事接龍,家人們坐在一起,一個人拿起麥(麥可風更有象徵型)講故事,接著由下一個人講,整個的過程會是很羞澀的孩子特別興奮,拿起麥可風就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願意去分享。在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和孩子們了解實時給他們一些提示和引導,讓孩子們通過玩偶和講故事的方式講出他們想像版本的故事,當孩子們在遊戲的時候他們就是在管理情緒。在創傷性的時間讓玩偶代替孩子說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對於那些沒有獲得支持力量孩子來說,我們給一些行為主義的訓練活動,就像說孩子們要有一種能力,讓他們感覺到得到賦能,他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他們沒有想過可以做的事情,當我們給孩子們一定挑戰的時候,當孩子們能夠完成挑戰的時候,孩子們自己有能力去完成的成就感就使得孩子得到賦能。

還有很多家長反映,我的孩子成天拿著手機,不是看視頻就是玩遊戲、聊天。上網課就是開著電腦,人在旁邊玩手機或做其他事情。

我們不要忘記了13歲-18歲的青少年他們的需求就是和同伴在一起,現在這種必須被限制在一起的社會需求讓青少年非常痛苦,我們也很難要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己能夠靜下來想一想社會的利益、社區利益。

同時,他們可能會想我們還小,很年輕不會得病,這個階段他們希望和同伴在一起。

另外,他們還有憤怒,對權威的憤怒、對現狀「莫名」(現實的自然災害)的憤怒。最後,你會看到他們的怒火,可能是對家長或者以其他的方式釋放發洩這種侵犯性。

譬如:有位家長來電說,因為看不慣兒子每天打遊戲,就和兒子發生爭執,最後衝動動手,兒子第一次和父親對抗(反手)。兒子讀八年級,身材已經像成人樣。父親非常生氣、無法理解,無法交流。

我告訴家長,你去了解一下你兒子愛玩的遊戲,父親說,我從來都不玩遊戲,我問他,你打麻將嗎?他說偶爾玩一下。每個年齡層面的成年人建立連結的方式也不一樣,可能是麻將或者喝酒,也有電子遊戲(英雄聯盟)。你要想和孩子建立連結,就要去熟悉他們這個年齡的連結方式。「相關電子遊戲或抖音視頻等「。

理解青少年和跟同輩之間的連結很重要,他們在網絡上才能繼續的連結,只有和朋友連結上才能使他們更加平穩下來的,大家可能常常忘記了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幾乎成年人的身材,但是內心還是很渺小的。

父母可以和孩子們說:「我在這,你有什麼需要,隨時過來找我」,可能孩子們轉身就走了,但是他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轉身向你尋求幫助。

在青少年期聽到的音樂和我們在成年期聽到的音樂所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青少年在經歷重大危機之後的跟他們處理方式常常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去聽他們喜歡的歌曲、玩他們熟悉的遊戲。

讓他們向我們解釋這首音樂音樂家想表達什麼,通過遊戲這個媒介去了解他們。對於青少年來講他們很難理解他們今天的感受不會是他們永遠的感受,「完了,一切都沒意思「」都這樣了「他們會困在這種「無能感、無助感」的情緒裡。我們要通過遊戲的方式讓他們去想像未來,他們家庭的未來、社區的未來、自己的未來。

疫情的暴發期間我們能力受限,但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承擔壓力,我們所有人都在承擔壓力,所以對於青少年來講他們要記住不同的瞬間,去發現集體的故事和個人的故事對他們來講很重要。

6

復原力

在復原力較高的家庭裡是如何做的呢?

「進行半結構化的相處模式,並且讓孩子們有提問空間可以發揮,以對答,談話的方式是將情景和解釋放在一起。」

比如說: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不知道複課後會如何?有些情況不是很確定所以我們有一些擔心,但是我們知道將來有一天都會好的,塵埃落定。

那些經歷過家庭重創的孩子。 比如說:家裡有去世的成員,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感覺到自責或被責備,但有的人感覺不到,大家不同的視角,沒有想到的部分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對話。

父母展現的模式是知道孩子們可以有情緒,但是是可以管理情緒,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家庭秘密,增加相互信任感和連結。孩子們從父母的表達中得到學習。

家長要想幫助孩子的話一定要將自己照顧好,我們將這個叫做:自我關懷。

1、要承認自己的需要和局限

比如:疫情期間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強度很大,但是有很多工作,每天要面對生死,但是還是忙不過來,偶爾還會接到居民的投訴,所以情緒容易崩潰。

2、要過好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夠降低壓力的活動

比如:可以聽音樂或看電影和孩子們嬉戲,你不可能在沒有照顧自己的情況下再去情緒很壞的照顧他人,在疫情期間關心他人需求,情緒有很強的感染性。

由於時間的關係,關於《新冠疫情下如何看待孩子們的不良行為 》我們今天先談到這裡,「樹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歡迎家長朋友線上提問或電話諮詢。

諮詢電話:13545085900

來源:新語心心理

原標題:《心理微課 | 新冠疫情下如何看待孩子們的不良習慣和行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益心微課丨如何做好疫情下的心理防護
    ▲點擊音頻聆聽心理微課大家新年好!這裡是中山市婦聯益心微課,我是鄭楊,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廣東省婦女維權與信息服務站(中山站)的一名志願者。這個新年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挑戰,面對疫情我們很自然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這都是很正常的。每當遇到重大事件,我們的身體都會自動開啟自我防禦機制,這些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的感受其實是在保護我們的身體,也正是這些不舒服在刺激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在發揮著作用。疫情當前我們除了做好外在防護之外,更需要做好心理防護。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二期...
    2020年的新冠肺炎,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下,抗擊疫情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雖然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控制,學生都陸續上課了,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階段,但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卻不容忽視,尤其是學生群體。經過這次疫情,學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出現一些情況,比如出現入睡困難,容易驚醒,易發怒,容易與人發生衝突,持續煩躁,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等。
  • 戰「疫」中的新教研 | 用英語和小學生聊「新冠病毒」 ——疫情期間小學英語系列微課誕生記
    戰「疫」中的新教研 | 用英語和小學生聊「新冠病毒」 ——疫情期間小學英語系列微課誕生記鄭文,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英語教研員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一期成果...
    1.題目:《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2.內容摘要:    長時間在疫情陰影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外人隔絕的居家生活,會給人們帶來緊張、恐慌的心理
  • 疫情可能引發的小學生不良習慣——寫給後疫情時代解放的家長們
    (微信號:qiao29299394)(圖片來源於網絡)秋風吹過街頭巷尾,帶來了如期開學的消息,掃走了新冠的陰霾從1月份放寒假至今已近8個月的時間,作為一個「冬日放假秋天回,習慣已改肉成堆,老師相見不相識,笑問小胖你是誰」的首都小學生,家長們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身體之外,還要更加關心孩子增加了哪些不良習慣,這些不良習慣將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 疫情當下,我們該如何保證自己及孩子們的精神心理健康?
    隨著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戰鬥的進行,人們的恐慌與焦慮情緒也逐漸加劇。如何才能讓自己和孩子在疫情階段保持正確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每個家長和老師都切實關心的話題。有鑑於此,頂思結合最近各校推出的防疫知識手冊及相關科普書籍,將其中提及的tips進行整理。面對寒假plus,我們不慌!
  • 新冠疫情下,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
    她說,「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果果(我外甥女)在家多多少少有所耳聞,她本來就有些害怕,但我和她說只要不出門,在家裡很安全。她半信半疑,看起來還是很焦慮」。「姐,那你得給果果做下心理疏導才行呀」!「唉,我本來想著那孩子就是膽小而已,沒多大事的。誰知道,昨晚她爸爸在看晚間新聞,她就湊過去說要陪他爸爸一起看電視。
  • 醫生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必須重視孩子們的抑鬱和焦慮症狀
    隨著家庭正常生活方式因為新冠疫情而改變,醫生們希望家長們能夠注意孩子們的焦慮和抑鬱症狀,並且及時採取行動。神經性抽搐是指一些孩子們自己沒有注意的小動作,比如經常眨眨眼睛、清清嗓子,或者以某種方式移動他們的頭或肩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抽搐會變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頻繁。她說:「通常,當孩子們日常行為開始改變時,你可能會注意到一些抑鬱的跡象。
  • 《正面管教》第四章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正面管教》閱讀習題第四章 提綱式梳理: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1、大人以什麼方式對所謂的「孩子的不良行為」承擔「責任」呢?如果把責任感看成是一種解放——某種基於你知道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事情——而不是負疚,你就能做得更好。當你認識到在你的孩子或學生的不良行為中你也有份時,你就能知道該怎樣改變你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行為。
  • 怎樣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長
    最近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情緒一度變得消極,但也有了更多成就感、投入感、意義感,寬恕、勇敢、自控、正直、公平、謙虛、好學、希望和善良等品格顯著提升。怎樣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長?圍繞這一主題,我們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翔平、喬志宏、藺秀雲。
  • 「『疫』路有你」暖心系列微課 | 羅林素老師:復學了!孩子們回歸線...
    「『疫』路有你」暖心系列微課 | 羅林素老師:復學了!孩子們回歸線下模式,該作哪些調整?孩子們回歸線下模式,該作哪些調整?》歡迎家長朋友們點擊以下微課堂音頻進行收聽~各位家長、孩子們,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相約在今晚的微課堂。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復學了!孩子們回歸線下模式,該作哪些調整?」。今年因疫情讓大家度過了一個非常難忘的「史上最長寒假」。自從台州教育局宣布台州各小學4到6年級4月20號復學的時間後,有人欣喜,有人愁。
  •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4、能幫助大人識別錯誤目的的線索有哪兩條:第一條線索: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  第二條線索:當你要求孩子停其行為時,孩子的反應;5、對每一種錯誤目的的行為,大人的第一心理反應和孩子的回應:尋求過度關注——大人第一心理反應: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 新冠疫情下,心理不適怎麼辦?這份心理應急手冊請收好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生活、工作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並隨之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需要及時進行科學的疏導和調節。不同類的人群容易出現哪些心理應急情況,如果出現該怎麼辦?
  • 橋恩心理:如何改變「叛逆」的青少年的不良習慣?
    青春期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往往到了青春期很多孩子就會很叛逆,很不聽話,很多父母為此很是苦惱,不知道如何解決是好?孩子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甚至還會影響正常的親子關係,會使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更加疏遠。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呢?下面橋恩心理的心理諮詢專家就來為大家進行分享。  為什麼很難改變青少年的不良習慣?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2020年已過去四分之三,在全國人民齊心努力下,我們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役的階段性勝利。在此次疫情中,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狀況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定影響,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該如何進行心理調適來促進心理健康?
  • 【留學心理】新冠肺炎疫情下留學人員心理適應(3)
    原本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中國的事情,現在看來,我們低估了病毒的能量。國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日趨好轉,眼看著解禁指日可待,而國外的疫情卻愈趨嚴重,這讓很多留學人員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如何應對這個日益向世界範圍內擴散的嚴峻環境下,能夠保持心理健康,成為留學人員的頭等大事。
  • 「心理口罩」預防不良情緒
    疫情期間每天待在家,和家人相處出現矛盾、對自我價值產生了懷疑?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職工產生的負面心理情緒,使職工以良好精神狀態投入復工復產工作,佛山市總工會統籌協調市、區、鎮(街道)職工服務中心資源,在全市範圍內開設30條心理諮詢熱線,同時開設線上公益微課,為職工提供心理調節、心理疏導等服務。
  • 重新看待不良行為,找到助力孩子的真方法
    孩子們的這些種種表現都被我們稱之為不良行為,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們這種所謂的不良行為今天叮噹媽媽就想和大家分享如何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行為是孩子在用一種密碼和我們說話,我們要學會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如果你把不良行為看成是「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缺乏技能的行為」「爬行動物腦操控的行為」或者「發展適應性行為」,你對不良行為是否就有了不同的認識?
  • 劉堅: 新冠疫情後,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的WISH模型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和團隊在疫情中研發數學微課的經驗。經過他們的調查,90%以上的學生高度認可微課對數學學習的支持,同時微課這種教學產品形式也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很大提高。  劉堅談到,疫情期間教育的四大熱詞:學習方式、資源創新、敬畏生命、家庭教育將成為教育在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 疫情下的消費心理調研——新冠疫情消費情況和非典消費情況對比
    同:1、在非典和新冠期間,中國的消費、交通等行業受到的衝擊最大。在疫情最高峰時,消費品零售增速出現明顯下滑,但疫情減輕後因需求變大而反彈回升。 在非典和新冠期間,人們對衛生防疫用品的需求變大。 異:1、對第三產業衝擊程度不同。非典較為嚴重的時期在2003年4、5月份;而本次疫情較為嚴重的時期是春節消費旺季,對第三產業衝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