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長

2020-12-14 新華社客戶端

最近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情緒一度變得消極,但也有了更多成就感、投入感、意義感,寬恕、勇敢、自控、正直、公平、謙虛、好學、希望和善良等品格顯著提升。怎樣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長?圍繞這一主題,我們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翔平、喬志宏、藺秀雲。

志願者行為背後閃爍著真正的「人性之光」

問:從你的專業背景出發,此次抗疫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藺秀云:我印象最深的是醫護人員。在大家最揪心無助的時刻,他們挺身而出,築起了一道生命防線。即便是奮不顧身衝上前線的人,也會有一個抉擇過程。他們選擇了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希望留給患者。做到這一點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力量。

喬志宏:除了醫護人員,志願者的表現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屬於完全自主自願、非常純粹地去利他去助人。這些行為背後閃爍著真正的「人性之光」。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過,人類開始懂得幫助困難中的人,這是人類文明的起點。據她分析,被治癒的骨折股骨化石,是人類文明的最初標誌。在人類社會早期,一個個體如果摔斷了腿,就一定會挨餓,甚至被野獸掠食。發現股骨骨折且經過了癒合的化石,表明他受到了別人的照顧。

疫情來襲,35歲的湖北省武漢市順豐速運快遞員汪勇,瞞著家人成為武漢金銀潭醫院戰疫一線醫護人員後勤保障的「帶頭大哥」,國家郵政局授予他「最美快遞員」稱號。

能對他人產生共情,並且願意去幫助他人,這是人類的天性。人們在幫助他人之後會從心理上獲得一種內在的獎勵。一個好的社會,也會從體制機制上去鼓勵和倡導這種利他行為。

突如其來的疫情,人們從驚慌失措到坦然應對,心理變化是有過程的

問:疫情發生後,一些單位迅速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最近還提出免費提供長期心理諮詢,你們是怎麼考慮的?

喬志宏:「身」「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心理「防疫」,是抗擊疫情的重要一環。在社會各界對疫區進行物質援助的時候,我們的心理援助也很就快到位了。疫情發生以來,求助者比較普遍的心理問題是恐慌和擔憂。一開始是害怕被感染、憂心親人的狀況,後來主要擔心長期不復工影響生活來源。隨著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有效推進,人們的心理狀態日漸恢復。

突如其來的疫情,人們從驚慌失措到坦然應對,心理變化是有過程的。對於少數在疫情中受到衝擊較大的人,對他們需要更加關心關愛。所以我們提出為全國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個體提供為期兩年的免費心理諮詢。

抗疫調動激發了人們的很多積極資源,比如勇氣、慷慨、善良、勇敢、寬容等等

問:最近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情緒一度變得消極,但也有了更多成就感、投入感、意義感,寬恕、勇敢、自控、正直、公平、謙虛、好學、希望和善良等品格顯著提升。您對此怎麼看?

劉翔平: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一部分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戰性的生命境遇抗爭之後,個體會發展出比原先更高的適應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識。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成長?就像身體通過鍛鍊會變得更加強壯一樣,當個人挑戰自己的心靈時,心理力量也會得到增強。比如這次疫情,剛開始人們措手不及,恐懼慌亂,草木皆兵,這個階段經歷的更多是打擊。但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們動員了方方面面的力量。動員的過程激發了很多積極的資源,比如勇氣、慷慨、善良、勇敢、寬容,等等。這些積極的資源被調動了起來,由潛在的變成顯性的,這就特別有利於心理的成長。經歷了這場疫情防控的硬仗,人們很可能還獲得了一種「心理抗體」,能夠更好地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做出準備。在抗疫過程中,人們也感受、覺察或接受了來自他人的關心和協助,這在心理學上叫「社會支持」,它也會促使人們的心理成長。

人生在世,挫折和打擊隨時可能到來。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心理韌性,學會與殘酷的現實正面相對。挺過「艱難時刻」,我們就能領悟到:那些受過的「傷」,也能讓我們勇往直前。

生命中的艱難和痛苦能成為積極轉變的催化劑和發動機

問:疫情中的艱難經歷,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積極改變呢?

劉翔平:有時候,生命中的艱難和痛苦就像當頭棒喝,能成為積極轉變的催化劑和發動機。人們可能因此而經歷一些新的、積極的心理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自我覺知、人際體驗以及生命價值觀等方面。

人們可能因此而擁有新的認知、活力和能量,開啟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經過疫情,我們發自內心認識到:要注重飲食習慣,不吃野生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多麼重要。

人們的認知可能因此而更加靈活,更容易去包容和接納。比如原來對於居家隔離,我們覺得難以忍受;隔離之後,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更多反思。又比如,我們在平靜的生活中只能經受好的方面,經歷災難後,我們發現自己更有心理彈性了,能夠在苦難中自我調節,包括對枯燥的忍受,在疾病治癒過程中對人生的感悟。疫情也促使我們去反思自己的生活,這些年是不是過得太焦慮,為了掙錢拼命加班熬夜,我們可能因此更加注重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再比如,我們可能因此而更加願意打開自己,與素不相識的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體驗來自別人的支持與幫助。疫情期間不少人感慨,雖然因為防控的需要,人與人的距離遠了,但心更近了。這些轉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艱難的經歷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定義對生命和信仰的感受。維克多·弗蘭克爾有一本書,叫《追尋生命的意義》。他講述了自己如何經由在牢獄的親身經驗發明了「意義療法」。弗蘭克爾認為,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比如犧牲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他發現了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如他所說,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疫情本身不是一個好東西,但經歷了疫情中的艱難和痛苦,人們可能會變得更深刻,會努力追尋生命的意義。

人生指的就是一個人經歷了很多事情,而不是只經歷了好的事情

問:疫情之下,普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和抗壓能力?

藺秀云:要儘量回歸正常規律的生活,因為生活被打得越亂,人們就越容易感受到焦慮。要活在當下,把注意力集中在當前能做要做的事情上來。不要活在將來,達不到某種目標,會導致更大的焦慮;也不要活在過去,那樣很容易導致內疚、自責和懊悔。要學會自我關懷。可以每天給自己騰出固定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閱讀、看電影、做運動、養一些花花草草,等等。要去多關注一些正能量的東西。多想想在抗疫的過程中我們體驗了什麼、收穫了什麼,更多從正向建設性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

究竟什麼叫人生?人生指的就是一個人經歷了很多事情,而不是只經歷了好的事情。如果實在有些扛不住了,可以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也可以求助於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表達和傾述本身就是一個釋放的過程。

人們能夠在「挑戰-應戰」中化危為機

問:面對危機,怎樣一種心態是您比較欣賞和提倡的?

藺秀云:我當然是欣賞積極的心態、充分的準備、有效的應對。我們搞心理學的都知道「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和這個法則相關的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父親早上起床後洗漱,隨手將高檔手錶放在洗漱臺邊,妻子怕被水淋溼,就隨手拿過去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不小心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這是事情本身,接下來的反應是:父親很生氣,打了孩子,罵了妻子,氣呼呼去上班。快到公司,突然想起忘拿公文包,立刻回家,但家中沒人。他只好打電話向妻子要鑰匙。妻子慌慌張張往家趕,撞翻了路邊水果攤,賠了一筆錢。拿到包去單位,他遲到了,挨了上司批評,心情壞到極點,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被淘汰。在這個事例中,手錶摔壞是10%,後邊一系列的事是另外90%,由於當事人沒有很好掌控那90%,導致這一天成為「鬧心的一天」。「費斯汀格法則」告訴我們: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過你的心態與行為決定剩餘的90%。

人們能夠在「挑戰-應戰」中化危為機。比如這一次,那些治癒後康復的倖存者在遭遇疫情後形成了抗體,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全社會也更加團結互助、珍惜幸福、尊重他人和敬畏自然,這場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從另一個角度也促進了我們的成長。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進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與疾病鬥爭的歷史。人類生活在一個名副其實的「病毒星球」,但人類不會敗給病毒。心理學家有所謂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區分:面對困難竭盡全力去戰勝它,把挫折和失敗看成是人生經驗的積累,這是成長型思維;遇到困難挑戰選擇逃避,更多考慮壞的一面,這是固定型思維。努力成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這是心理學家所提倡的。那些打不敗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怎樣更好守護學生成長
    怎樣在疫情中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記者:在疫情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現哪些問題?邊玉芳:在新冠肺炎防疫這一特殊時期,孩子們的正常生活被打亂,精心策劃的家庭旅行沒有了,春節的各種聚會取消了,不能約上三五小夥伴一起玩樂,並且還要經常被逼著洗手、戴口罩,學校推遲了開學……這種長時間在疫情陰影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外人隔絕的居家生活,確實會給人們帶來緊張、恐慌的心理。
  • 心理微課 | 新冠疫情下如何看待孩子們的不良習慣和行為
    我是共青團江岸區委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新語心青少年服務中心的楊傑老師。我們的微課在停播了4個多月後,今天晚上開始複課。今天晚上由我來和家長朋友們一起探討《新冠疫情下如何看待孩子們的不良習慣和行為》這個問題。由於疫情得到控制,武漢也開始恢復運轉,企業復工、復產,孩子們陸陸續續返校複課,長達4個多月的假期,家長早都開始期盼「開學吧?」
  • 【校園·培訓】「疫」情無情 人有情——「疫情環境下的教師心理成長」培訓體會
    在學習了劉薇老師《疫情環境下的教師心理成長》講座後,受益匪淺。劉老師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在疫情環境下,作為教師要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覺知,如何去選擇,以達到內心的平和。「每個人都有選擇愛或恐懼的能力。」面對突如其來地疫情,那些志願者,醫生們奮不顧身。如果問他們怕嗎?或多或少,內心一定是有些恐懼的。
  • 面對疫情怎樣呵護孩子的心靈, 為孩子穿上心理防護服
    我們就來談談該怎樣呵護孩子的心靈, 為孩子穿上心理防護服.疫情期間宅在家裡, 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機. 要呵護孩子的心靈首先要調整家長的心態, 父母心態好才能幫助和呵護孩子, 如果父母心態都不好, 不僅幫不了孩子, 會讓孩子更加的害怕和焦慮.
  • 疫情下的我們,「心理」一直在工作
    就像:疫情期間,不戴著口罩我們不敢出門,戴著口罩出門會讓自己有一種安全感;另外,我們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會讓自己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三、正確的看待疫情控制一些人看到園區封園、進入商場測量體溫、不戴口罩不讓出門…等等,會認為自己身邊的疫情很嚴重,從而增加恐懼、焦慮情緒。
  • 新冠疫情下的集體心理危機
    心理亞健康的人們,在歲月靜好時,或可以假裝自己是個正常人,但在災難中,防禦機制可能會捉襟見肘,心理問題一一暴露出來。我一周多前寫的《新型肺炎可能導致的急性心理症狀和自助建議》,是從個體角度進行的觀察。這一周來發生了很多事情,隨著疫情的擴大,很多事情,急需從集體心理的角度進行梳理。
  • 抗擊疫情下保持積極心理的資源庫
    詳見:(疫情讓我吃不下睡不著不停刷手機,我該如何自助?丨來自北師大心理學部的幾點建議)  (三)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認知: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災難化思維  情緒:正確應對焦慮,選擇「主動式休閒」  意志:培養延遲滿足能力  行為:節制上網,警惕疫情信息過載  詳見(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開通心理支持熱線!
  • 疫情下的自我成長路徑
    由於全球市場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系統內部之間的各個要素更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不管是中國疫情還是全球疫情,必然都會給全球市場裡的每個部分帶來重大、深遠的影響。因此,雖然目前國內疫情已基本控制住,且全國範圍內已經基本全面復工了,但是在持續兩個月的停工、停業以及全球疫情的不斷升級,經濟復甦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和時間,而這一切則取決於疫情全球擴散的情況,以及各國的防疫戰略。
  • 「心理援助專欄」疫情背景下產生「自責」與 「內疚」怎麼辦?
    【心理援助專欄】歡迎撥打中國計生協免費疫情心理諮詢服務熱線:0571-85109955面對疫情「自我心理調適技術」(三十九)疫情背景下產生「自責」與 「內疚」怎麼辦?疫情背景下,如何應對內心的自責與內疚呢?1、接納自己的負性情緒。疫情會使我們處在應激狀態,進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緒反應,伴隨出現自責、內疚,都是正常的,並不是意味著我們是脆弱的、自私的、有錯的。
  • 家庭成長漫談(03):疫情會對孩子的心理有影響嗎?
    ,疫情之後,大家可能會更關注心理健康的問題。我們來談談這種重大事件後的兒童心理康復吧。紫蘿:這次疫情就其嚴重程度和範圍來說,可以歸屬到創傷性事件的範疇了。除了疫情,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也會經歷或目擊到一些創傷性事件,比如親人中有生重病或去世的情況,或者偶然看到社會上的暴力事件等。美國一些數據顯示,大約66% 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或目擊創傷性事件。
  • 「心心相依,守護成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疫情心理
    7月30日,德陽市婦聯主辦、德陽市心理諮詢師協會承辦的「心心相依,守護成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服務項目之「疫情心理」在銀山路社區進行。活動旨在緩解疫情給兒童造成的影響,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設,塑造未成年人正向積極價值觀,培養其建立自尊、自強、自信心態,推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傳和知識普及。
  • 疫情下大眾的心理狀況
    2020年初,疫情的突然來襲對每個人的心理都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人們的心理狀況或多或少都會發生一些變化。疫情擴散的初期,大部分人都處在前所未有的焦慮中,每天反覆觀看疫情相關報導,了解相關信息,更增加了焦慮的程度。而口罩、酒精等防護、消毒物資的緊缺也造成了部分民眾採購困難、防護不到位,這也是壓力來源之一。甚至,長期不外出、與家人一同生活也給人們造成了諸多困擾。
  • 疫情下的心理諮詢:空投心理急救包者對疫情前後心理工作要點分析
    作為北師大疫情支援團隊的親歷者以及心理諮詢行業資深從業者,今天我就前期疫情熱線工作的情況、感受以及疫情後期的心理諮詢需求做一個局勢分析和展望。、大壓力工作下的易發問題,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簡稱PTSD)不同,不是直接遭受創傷引起的心理問題,而是得知他人創傷經歷後發生的心理問題。
  • 面對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該如何建築心理防線?
    積攢了一年的祈盼團圓,期待自由暢快的心情被壓制了,很多人都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面對每天手機彈出來的疫情信息,各個省事自治區的防控措施不斷升級,還有連續攀升的感染人數,人們焦慮、緊張、誠惶誠恐。天災面前心理防線是一道看不見摸不著的門,但這道門卻駐守著人們共克時艱的決心和信心。心理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為如此,全國多地開展了線上心理危機幹預。
  • 深圳免費講座周六預告 | 王曉鈞:疫情中的心理成長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每個人都在承受生理和心理的考驗;且隨著進入「後疫情」階段,心理上的考驗則愈發明顯。面對疫情,每個人都需要心理成長。王曉鈞老師將為我們帶來精彩演講疫情中的心理成長主題:疫情中的心理成長地點
  • 家校合作:疫情下的心理輔導
    【魏靜專欄】基於家校合作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疫情下的心理輔導原創作者|魏靜(山東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河小學)2020年,我們經歷著不平凡的一個寒假,停課不停學讓廣大學生、家長、老師都經歷著一場嚴峻的考驗
  • 從「心」出發,關愛成長!請收下這份心理疏導指南
    經過一個漫長的假期 我市學校逐漸開學 學生們經歷了長期的線上學習後 回歸到了學校 部分同學可能會因為不適應 繼而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和心理上的變化
  • 「疫」路同行,心靈綻放 青島包頭路小學舉辦抗擊疫情,心理健康教育...
    為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幫助學生解決疫情期間圍繞生活和學習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青島包頭路小學在組織相關心理老師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疫』路同行,心靈綻放」系列心理健康活動,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其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儘快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健康防疫,陽光防「抑」,綻放成長笑臉。
  • 健康科普堂 | 秋冬季節如何做好疫情下的心理防護?
    秋冬季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也是重要的「窗口期」。我們要堅決克服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並將外防輸入作為重中之重,堅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嚴格落實好「四早」要求,爭取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 戰疫一線專家教你保持心理健康——1.在疫情中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隨著疫情的擴散,焦慮和恐慌也在蔓延。面對關乎生命的大事,感到焦慮和恐慌是正常的,因此,我們要在高度重視疫情的前提下,採取適當措施調適壓力,減少疫情對心理的衝擊,保持心理的健康。(一)照顧好自己1. 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適當的休息,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和規律性,適當運動鍛鍊,合理飲食充分飲水,保證按時睡覺和高質量的睡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