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希·維茨金是美國的傳奇式人物,自9歲起便8度榮獲全美象棋冠軍。在縱橫西方棋壇10年後,他改行研習太極拳,又21次榮獲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的「太極拳王」稱號。
回首20年的個人成就,喬希·維茨金把驚心動魄的武術過招、劍拔弩張的對弈交鋒與人生真理相結合,通過對其中共性因素的挖掘,寫就了這本適用於任何領域的《學習之道》。
那麼,倒底哪些因素制約著我們的成功,我們又如何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出類拔萃呢?今天跟大家分享《學習之道》這本書中闡述的對成功有所幫助的三個方面。
一、 打牢基礎,不斷練習,構建知識網絡
碎片化時代,一打開手機,鋪天蓋地的信息便接踵而至。我們總是忙於拓展自己認知的廣度,卻不願意耐下心去探究一門本領的深度。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下面這種情況,
看到別人寫的文章動輒百萬閱讀,自己也開始心動,結果動筆沒兩天,就被個位數的瀏覽量勸退,放下的筆再也沒拿起來;
看到別人拍短視頻賺錢,自己也開始倒騰,結果畫質粗糙、配音尷尬、剪輯生硬,沒積累到粉絲不說,自己剛提起來的興趣也瞬間破碎。
其實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情比比皆是,那問題究竟出在哪呢?其實就是盲目求快,總覺得成功要趁早,卻忽略了基礎的重要性。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你學到的招式再華麗,也只能是空中樓閣,風一吹就倒了。
那麼在學習的時候,應該如何起步、發展並取得成績呢?
1、 「劃小圈」,從細節出發,層層擊破
喬希·維茨金在學習武術的時候發現,許多學生熱衷於練習各種華麗的招式,仿佛自己會的招數越多就越厲害。結果是,盲目地追求數量,導致他們每一個招式都淺嘗輒止,完全不具備穩固的身體技能,裝裝樣子還行,一旦遇到對手,瞬間不堪一擊。
而喬希·維茨金不同,他願意花很長的時間,去一遍遍地練習某個細小的動作,直到它已經融為了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了一種不用動腦的下意識動作。
喬希·維茨金將這種做法稱為「劃小圈」,即「有效地壓縮技能的外在表現,同時又緊緊圍繞技能的內在實質。一段時間之後,廣度就會慢慢縮小而力量則會逐漸增加」。這種方法適用於我們學習任何一種技能的時候,即通過洞察微觀來取得宏觀上的發展。
以我自己學習寫書評為例,要是上來就著眼於整篇文章的寫作,難免令人生畏。但如果你能夠將整個過程進行分解,就會發現一篇好的書評寫作是有規律可循的,它的結構一般分為引入、介紹作者及作品、闡述作品的亮點、總結四大部分。相比整體性學習,這樣的分解無疑降低了難度,方便我們各個擊破。
接下來我們在練習寫文章的開頭即如何「引入」時,也可以繼續把它進行細分,是用講故事的方式開頭好呢?還是引用名人名言的方式開頭好?
通過這種層層分解的方式,將問題拆解成我們能夠接受的難度,然後再慢慢發力,寫作水平自然會取得很大的提升。
2、持續不斷地練習,吸收信息,形成「組塊」,搭建知識網絡
什麼是「組塊」?組塊是一種思維能力,指的是我們的大腦圍繞一個主題,將大量的信息按照某種邏輯進行吸收凝聚,最後整合成一個整體的能力。而這個整體會作為一個「文檔」存放在大腦中,隨時等待被提取。
這樣的組塊多了,就會形成一個相互之間有關聯的信息網絡,當我們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大腦會創建路徑來接觸這些組塊。
大腦中的組塊越多,創建的路徑越便捷,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出現得越多越快。而這唯有依賴持續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
你練習地多了、熟練了,創建組塊、發現組塊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以致將這種能力內化為我們的潛意識。下次你再遇到這類問題時,不需要主動去思索,就能夠輕易地想出解決辦法。
以喬希·維茨金下象棋為例。剛開始學象棋的時候,他首先要從象棋的移動規則開始學起,等到慢慢掌握了所有棋子的基本走法後,他會再繼續吸收其它的規則信息。就這樣關於每個棋子的所有信息就會在大腦中匯聚,形成一個一個的小組塊,這些小組塊隨之又構築成了互相之間有關聯的一個關於象棋的知識網絡。等到喬希坐在棋盤旁對弈時,他的大腦神經就會不斷地去觸碰這些組塊來獲取解決方法。
當他能夠不假思索就能知道下步棋該怎麼走時,學會就會變成忘卻,這些規則和走法都會內化成他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了他的潛意識,大師也就慢慢修煉成了。
二、先學會輸,才有機會贏——理性對待失敗
即使我們已經懂得,成功的前提是要關注基礎、持續努力,即使我們在各自的領域可能已經取得了成績,我們還是會常常遭遇失敗。要想將失敗的陰影轉化成前行路上的光,需要我們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喬希·維茨金在《學習之道》向我們介紹了直面困難時應具備的兩種思維:初學者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1、初學者思維
當我們要開始學習寫作、開始製作視頻或者是開始一個新項目、擔任一項新職務時,我們就成了這個領域的初學者。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而陌生的,不管是我們的身體還是精神,在接觸它們時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緊繃感。
所以,初學者務必要事先調整好心態,在感覺到緊張感時,可以採取冥想、音樂等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放鬆,避免因不熟悉而產生畏難情緒,還沒開始就選擇了放棄。
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失敗是家常便飯般的存在。對於失敗採取的不同態度,決定著我們是止步於此還是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裡手。那麼面對失敗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①放下自尊心。過度沉溺於往日的輝煌,會讓我們有意識地避開傷痛,不僅無益於成長,而且會讓我們作繭自縛。面對新的挑戰,我們要放下所謂的自尊,秉持開放性的思維,敢於捨棄舊的習慣,把自己當做一張白紙,從零開始。
②要具備「以退為進」的勇氣。當我們把自我毫無保留地放在挑戰之中時,失敗會為我們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們朝著這個方向持續地努力,就會不斷地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績,而這就是「以退為進」的精髓。
喬希·維茨金剛學習武術時,遇到了一個叫伊萬的對手。伊萬總喜歡挑釁別人,一旦交手就不懂得點到為止,他會盡全力把對方掀翻在地。在當時,對於剛接觸武術的喬希·維茨金來說,面對伊萬這個挑戰,他有兩種選擇——避開或者每節課都被打敗。
喬希·維茨金選擇了後者,事實也證明了這個選擇的正確性。在一次次被打得鼻青臉腫之後,他逐漸擺脫了恐懼感,慢慢學會應付這些攻擊,通過分解對方的招式,看出了對方的弱點,研究出了制敵之策 。結果很清楚,不久後的一天,喬希·維茨金已經能夠把伊萬掀翻在地了。
2、成長型思維
喬希·維茨金在講述自己的成功時,介紹了一種「漸進理論」,而這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由卡羅爾·德韋克在其《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卡羅爾·德韋克將人的思維分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面對失敗時,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這證實了自己確實是「不聰明的」,自此裹足不前,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卻通過這次失敗看到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參加一次考試,卻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覺得說,看吧,我根本不擅長做這些題。以後他遇到這些題就會繞開走,否則就相當於將自己的不聰明公之於眾。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卻興奮得發現,原來自己還可以在這些方面得到提升,他們會很開心地去探索這些錯誤,找出它背後的原理,避免下次出錯。
無論涉足哪個領域,初學者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保持初學者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會讓我們更加沉著地應對挑戰,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接納各種情緒,時刻保持冷靜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跟不上進度而煩躁,也會因為別人的詆毀而憤怒,這些不可避免的情緒問題成為我們邁向成功路上的一大考驗。如何與各種情緒和解,讓它安然無恙地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問題。
1、擺脫「漩渦效應」,時刻保持冷靜。
當一個籃球運動員第一次在賽場上犯規丟球後,可能不會導致什麼可怕的後果,可是如果在接下來的賽程中,他接連不斷地犯下了漩渦般的第二個錯誤、第三個錯誤甚至更多的話,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極有可能崩潰,從而直接影響比賽的輸贏。
喬希·維茨金告訴我們,「輸贏之間的距離是很微小的,有很多辦法都能將勝利從失敗的手裡奪回來。」而最關鍵的就是,我們要時刻保持冷靜,隨時做出合適的應對,而不是將自己固定在之前的情感舒適區內不願走出。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在激烈的比賽中保持冷靜呢?可能是兩到三個深呼吸,可能是用冷水洗把臉,甚至可能是出去跑一圈。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讓自己的思維始終保持在平靜區域。
2、尋找自己的「軟區域」
我們常常發現,每當自己想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情時,就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出現。比如你想清靜地看會兒書,可是樓上的裝修聲卻令你心煩意亂;你正在考場上奮筆疾書,大街上突然響起的廣播打亂了你的節奏;甚至有可能是對方持續不斷的挑釁引發了你的憤怒情緒等等,這些情況如此司空見慣,要怎樣做才能不被它們打擾呢?
其實當你靜下心來回顧的時候會發現,在面臨這些情況時,我們常常會感覺身體僵硬、思緒受阻,這是因為思維處在了「硬區域」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情緒就如同一段乾枯的樹枝,隨時容易折斷。我們要做的就是,「心有雷霆,面若靜湖」,平靜地接受眼前的境遇,讓它融入到自己的創新思維中。這時候,我們就進入到了一個「軟區域」,此時的情緒就如柔韌的草葉,任你疾風吹打,也能安然無恙。
我在客廳看《學習之道》這本書的時候,牆上掛鍾裡秒針轉動的嗒嗒聲嚴重打亂了我的閱讀節奏。當我起身打算轉進臥室時,突然想到了「軟區域」這個話題。於是我深吸一口氣,先靜靜地聆聽了一會兒鐘錶的嘀嗒聲,適應了它的節奏,然後將這種節奏代入到看書的節奏中,效果果然不錯。至此,這嘀嗒聲不僅不令人煩躁,反而促進了我的閱讀速度。再過一會兒,我好像已經聽不到它的聲音了。
總結
不同的領域,雖然涉及的知識不一樣,但核心的學習方法卻是相通的。喬希·維茨金通過自己在象棋和太極拳兩個領域取得非凡成就的經歷,向我們講述了學習的核心方法。總結一下就是:
打好基礎,不斷練習,形成組塊,串聯成知識網絡理性對待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失敗,以退為進,不斷成長尋找「軟區域」,接納各種情緒,時刻保持冷靜我推薦喬希·維茨金的這本《學習之道》給你,希望也能為你的學習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