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姬十三傾力推薦的學習之書,助力各領域取得成功的學習法

2020-12-12 微星初現

喬希·維茨金是美國的傳奇式人物,自9歲起便8度榮獲全美象棋冠軍。在縱橫西方棋壇10年後,他改行研習太極拳,又21次榮獲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的「太極拳王」稱號。

回首20年的個人成就,喬希·維茨金把驚心動魄的武術過招、劍拔弩張的對弈交鋒與人生真理相結合,通過對其中共性因素的挖掘,寫就了這本適用於任何領域的《學習之道》。

那麼,倒底哪些因素制約著我們的成功,我們又如何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出類拔萃呢?今天跟大家分享《學習之道》這本書中闡述的對成功有所幫助的三個方面。

一、 打牢基礎,不斷練習,構建知識網絡

碎片化時代,一打開手機,鋪天蓋地的信息便接踵而至。我們總是忙於拓展自己認知的廣度,卻不願意耐下心去探究一門本領的深度。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下面這種情況,

看到別人寫的文章動輒百萬閱讀,自己也開始心動,結果動筆沒兩天,就被個位數的瀏覽量勸退,放下的筆再也沒拿起來;

看到別人拍短視頻賺錢,自己也開始倒騰,結果畫質粗糙、配音尷尬、剪輯生硬,沒積累到粉絲不說,自己剛提起來的興趣也瞬間破碎。

其實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情比比皆是,那問題究竟出在哪呢?其實就是盲目求快,總覺得成功要趁早,卻忽略了基礎的重要性。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你學到的招式再華麗,也只能是空中樓閣,風一吹就倒了。

那麼在學習的時候,應該如何起步、發展並取得成績呢?

1、 「劃小圈」,從細節出發,層層擊破

喬希·維茨金在學習武術的時候發現,許多學生熱衷於練習各種華麗的招式,仿佛自己會的招數越多就越厲害。結果是,盲目地追求數量,導致他們每一個招式都淺嘗輒止,完全不具備穩固的身體技能,裝裝樣子還行,一旦遇到對手,瞬間不堪一擊。

而喬希·維茨金不同,他願意花很長的時間,去一遍遍地練習某個細小的動作,直到它已經融為了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了一種不用動腦的下意識動作。

喬希·維茨金將這種做法稱為「劃小圈」,即「有效地壓縮技能的外在表現,同時又緊緊圍繞技能的內在實質。一段時間之後,廣度就會慢慢縮小而力量則會逐漸增加」。這種方法適用於我們學習任何一種技能的時候,即通過洞察微觀來取得宏觀上的發展。

以我自己學習寫書評為例,要是上來就著眼於整篇文章的寫作,難免令人生畏。但如果你能夠將整個過程進行分解,就會發現一篇好的書評寫作是有規律可循的,它的結構一般分為引入、介紹作者及作品、闡述作品的亮點、總結四大部分。相比整體性學習,這樣的分解無疑降低了難度,方便我們各個擊破。

接下來我們在練習寫文章的開頭即如何「引入」時,也可以繼續把它進行細分,是用講故事的方式開頭好呢?還是引用名人名言的方式開頭好?

通過這種層層分解的方式,將問題拆解成我們能夠接受的難度,然後再慢慢發力,寫作水平自然會取得很大的提升。

2、持續不斷地練習,吸收信息,形成「組塊」,搭建知識網絡

什麼是「組塊」?組塊是一種思維能力,指的是我們的大腦圍繞一個主題,將大量的信息按照某種邏輯進行吸收凝聚,最後整合成一個整體的能力。而這個整體會作為一個「文檔」存放在大腦中,隨時等待被提取。

這樣的組塊多了,就會形成一個相互之間有關聯的信息網絡,當我們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大腦會創建路徑來接觸這些組塊。

大腦中的組塊越多,創建的路徑越便捷,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出現得越多越快。而這唯有依賴持續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

你練習地多了、熟練了,創建組塊、發現組塊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以致將這種能力內化為我們的潛意識。下次你再遇到這類問題時,不需要主動去思索,就能夠輕易地想出解決辦法

以喬希·維茨金下象棋為例。剛開始學象棋的時候,他首先要從象棋的移動規則開始學起,等到慢慢掌握了所有棋子的基本走法後,他會再繼續吸收其它的規則信息。就這樣關於每個棋子的所有信息就會在大腦中匯聚,形成一個一個的小組塊,這些小組塊隨之又構築成了互相之間有關聯的一個關於象棋的知識網絡。等到喬希坐在棋盤旁對弈時,他的大腦神經就會不斷地去觸碰這些組塊來獲取解決方法。

當他能夠不假思索就能知道下步棋該怎麼走時,學會就會變成忘卻,這些規則和走法都會內化成他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了他的潛意識,大師也就慢慢修煉成了。

二、先學會輸,才有機會贏——理性對待失敗

即使我們已經懂得,成功的前提是要關注基礎、持續努力,即使我們在各自的領域可能已經取得了成績,我們還是會常常遭遇失敗。要想將失敗的陰影轉化成前行路上的光,需要我們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喬希·維茨金在《學習之道》向我們介紹了直面困難時應具備的兩種思維:初學者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1、初學者思維

當我們要開始學習寫作、開始製作視頻或者是開始一個新項目、擔任一項新職務時,我們就成了這個領域的初學者。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而陌生的,不管是我們的身體還是精神,在接觸它們時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緊繃感。

所以,初學者務必要事先調整好心態,在感覺到緊張感時,可以採取冥想、音樂等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放鬆,避免因不熟悉而產生畏難情緒,還沒開始就選擇了放棄。

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失敗是家常便飯般的存在。對於失敗採取的不同態度,決定著我們是止步於此還是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裡手。那麼面對失敗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①放下自尊心。過度沉溺於往日的輝煌,會讓我們有意識地避開傷痛,不僅無益於成長,而且會讓我們作繭自縛。面對新的挑戰,我們要放下所謂的自尊,秉持開放性的思維,敢於捨棄舊的習慣,把自己當做一張白紙,從零開始。

②要具備「以退為進」的勇氣。當我們把自我毫無保留地放在挑戰之中時,失敗會為我們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們朝著這個方向持續地努力,就會不斷地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績,而這就是「以退為進」的精髓。

喬希·維茨金剛學習武術時,遇到了一個叫伊萬的對手。伊萬總喜歡挑釁別人,一旦交手就不懂得點到為止,他會盡全力把對方掀翻在地。在當時,對於剛接觸武術的喬希·維茨金來說,面對伊萬這個挑戰,他有兩種選擇——避開或者每節課都被打敗。

喬希·維茨金選擇了後者,事實也證明了這個選擇的正確性。在一次次被打得鼻青臉腫之後,他逐漸擺脫了恐懼感,慢慢學會應付這些攻擊,通過分解對方的招式,看出了對方的弱點,研究出了制敵之策 。結果很清楚,不久後的一天,喬希·維茨金已經能夠把伊萬掀翻在地了。

2、成長型思維

喬希·維茨金在講述自己的成功時,介紹了一種「漸進理論」,而這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由卡羅爾·德韋克在其《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卡羅爾·德韋克將人的思維分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面對失敗時,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這證實了自己確實是「不聰明的」,自此裹足不前,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卻通過這次失敗看到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參加一次考試,卻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覺得說,看吧,我根本不擅長做這些題。以後他遇到這些題就會繞開走,否則就相當於將自己的不聰明公之於眾。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卻興奮得發現,原來自己還可以在這些方面得到提升,他們會很開心地去探索這些錯誤,找出它背後的原理,避免下次出錯。

無論涉足哪個領域,初學者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保持初學者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會讓我們更加沉著地應對挑戰,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接納各種情緒,時刻保持冷靜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跟不上進度而煩躁,也會因為別人的詆毀而憤怒,這些不可避免的情緒問題成為我們邁向成功路上的一大考驗。如何與各種情緒和解,讓它安然無恙地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問題。

1、擺脫「漩渦效應」,時刻保持冷靜。

當一個籃球運動員第一次在賽場上犯規丟球後,可能不會導致什麼可怕的後果,可是如果在接下來的賽程中,他接連不斷地犯下了漩渦般的第二個錯誤、第三個錯誤甚至更多的話,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極有可能崩潰,從而直接影響比賽的輸贏。

喬希·維茨金告訴我們,「輸贏之間的距離是很微小的,有很多辦法都能將勝利從失敗的手裡奪回來。」而最關鍵的就是,我們要時刻保持冷靜,隨時做出合適的應對,而不是將自己固定在之前的情感舒適區內不願走出。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在激烈的比賽中保持冷靜呢?可能是兩到三個深呼吸,可能是用冷水洗把臉,甚至可能是出去跑一圈。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讓自己的思維始終保持在平靜區域。

2、尋找自己的「軟區域」

我們常常發現,每當自己想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情時,就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出現。比如你想清靜地看會兒書,可是樓上的裝修聲卻令你心煩意亂;你正在考場上奮筆疾書,大街上突然響起的廣播打亂了你的節奏;甚至有可能是對方持續不斷的挑釁引發了你的憤怒情緒等等,這些情況如此司空見慣,要怎樣做才能不被它們打擾呢?

其實當你靜下心來回顧的時候會發現,在面臨這些情況時,我們常常會感覺身體僵硬、思緒受阻,這是因為思維處在了「硬區域」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情緒就如同一段乾枯的樹枝,隨時容易折斷。我們要做的就是,「心有雷霆,面若靜湖」,平靜地接受眼前的境遇,讓它融入到自己的創新思維中。這時候,我們就進入到了一個「軟區域」,此時的情緒就如柔韌的草葉,任你疾風吹打,也能安然無恙。

我在客廳看《學習之道》這本書的時候,牆上掛鍾裡秒針轉動的嗒嗒聲嚴重打亂了我的閱讀節奏。當我起身打算轉進臥室時,突然想到了「軟區域」這個話題。於是我深吸一口氣,先靜靜地聆聽了一會兒鐘錶的嘀嗒聲,適應了它的節奏,然後將這種節奏代入到看書的節奏中,效果果然不錯。至此,這嘀嗒聲不僅不令人煩躁,反而促進了我的閱讀速度。再過一會兒,我好像已經聽不到它的聲音了。

總結

不同的領域,雖然涉及的知識不一樣,但核心的學習方法卻是相通的。喬希·維茨金通過自己在象棋和太極拳兩個領域取得非凡成就的經歷,向我們講述了學習的核心方法。總結一下就是:

打好基礎,不斷練習,形成組塊,串聯成知識網絡理性對待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失敗,以退為進,不斷成長尋找「軟區域」,接納各種情緒,時刻保持冷靜我推薦喬希·維茨金的這本《學習之道》給你,希望也能為你的學習提供幫助。

相關焦點

  • 薦書丨終身學習與認知升級暢銷經典套裝( 套裝共7冊 )-「享書社」
    採用《羅輯思維》羅振宇推崇的刻意練習,在更短時間增強閱讀能力、提高閱讀速度、強化閱讀理解,實現快速記憶,有效提高思考力與決斷力,打造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解決各種複雜問題,進而展開熱烈討論和深度分析,作出正確決定。《學習之道》美國公認經典學習書。世界冠軍現身說法,揭秘從平凡到天才的成功之道。這是在各領域都可成功的學習方法。
  • 羅振宇和季士三推薦的《學籍》對各個領域的成功學習方法都有幫助
    回顧來的個人成就,喬希魏茨金將驚心動魄的武術動作、激烈的遊戲和生活的真實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公因子的挖掘,他寫出了適用於任何領域的《學習之道》。那麼,是什麼因素限制了我們的成功,我們如何才能在自己的領域裡出類拔萃呢?我想和大家分享《學習之道》的三個方面,他們對成功有幫助。
  • 聚焦|聽姬十三、葉丙成談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再造學習」
    11月17日晚,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恩玲劇場座無虛席,果殼網CEO姬十三,國立臺灣大學MOOC辦公室執行長葉丙成受邀參加由南京大學與果殼網主辦
  • 自學成才先要掌握正確學習方法:吳曉波、羅振宇成才之道值得效法
    然而,生活中卻有這樣的例子:兩個人同樣立志,同樣學習,同樣刻苦,結果卻大不相同,一個人成功立業,一個人卻一敗塗地。為什麼呢?原因或許有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習方法不對。在任何一個領域的成功者,都會在方法論上有一套經驗,都會強調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即得法者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一乘一除,可就要相差十萬八千裡。
  • 知識付費困境未解 羅振宇回應沒有上市時間表
    7月19日消息,羅振宇在朋友圈發聲明回應公司上市傳聞,稱創業板又不是自己家的,說上就上啊?目前沒有上市時間表。 日前,有媒體貼出一份名為《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的部分頁面截圖。
  • 再談拆書:羅振宇搶了誰的飯碗
    我通過偷換概念的方式把「拆書」和「洗稿」放在一起,在道德制高點去進行批判。坦率說,羅振宇的得到APP品控做的OK,確實不能簡單用「拆書」去評價。但在第一次拋出「拆書」這個概念時,我必須做這種「媒體化」的表達,吸引公眾眼球。
  • 羅振宇告訴你在這三本書中找秘訣
    常言道「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許多人都有過興衝衝買了書結果很久都沒看完的經歷。還有人煩惱於明明看完了一本書卻什麼也沒記住,感覺「白看了」。其實,讀書不光要有熱情,還得掌握正確的方法。近日,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羅輯思維》上推薦了三本好書,教大家如何讀書才能讀得又快又好。一、怎麼選到值得讀的書?
  • 田溯寧、羅振宇、高曉松等大佬都推薦的這本書裡有什麼秘密?
    在這個變化的時代裡,如何摸準時代脈搏,讓自己利於不敗之地?在高群耀博士的傳記《創變——高群耀與時代巨人共舞的40年》一書中,你或許能找到答案。本書獲得田溯寧、羅振宇、高曉松等大佬傾情推薦,在洪流巨變的時代每個人都值得一讀。
  • 羅振宇推薦看這幾本書
    近日,羅振宇在其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特地為年輕人推薦了四本文學名著,幫年輕人看清世界的真實面貌,少走些彎路。2、付出所有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紅與黑》羅振宇推薦的《紅與黑》,書中談到年輕人最關心的話題——「逆襲」,也就是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紅」是軍服的顏色,「黑」是教士僧袍的顏色,這兩條路,都是當時法國平民晉升的道路。
  • 羅振宇:我成功的將「保健品」賣給了年輕人
    2016年知識付費在國內網際網路行業迅速興起,資本瘋狂布局,多家網際網路平臺紛紛開拓知識付費領域。2017年國內知識付費領域逐漸分化,群雄逐鹿,嗜血廝殺。知乎、網易、喜馬拉雅還在拼命掙扎。人紅是非多,羅胖的成功同樣引來了非議,有人說他是騙子,有人說他是投機者。但是,說這話的人都忘了,羅振宇從最開始就誠心實意地說:「我真的就是一個賣貨的。」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創業十幾載,姬十三的「有趣」似乎早已被掏空。 「童年之謎,原來是.」這句泯然眾人和缺乏精巧構思的文案,來自於果殼創始人姬十三10月20號的朋友圈。無趣的轉發語與分享內容的詼諧幽默形成鮮明對比。姬十三靠著不斷擠壓生活中選擇的時間,將自己的生活簡化到單調,實現工作選擇的最優。他通常同款襯衣、T恤買好幾件,甚至連顏色都懶得換。即便如此,他仍感嘆「創業能到今天很不容易」 。 靠譜與打破常規同在,艱難與特定選擇相伴,姬十三故事的特殊之處在於,他詮釋了成功創業者的基礎特質——始終思考與堅持。
  • 高效學習方法之費曼學習法
    讀者朋友們好,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種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費曼,理察·費曼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納米技術之父,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圖片來源於網絡費曼學習法第一步是確定學習目標。意思就是我們在學習某一項技能或知識時先要確定一個目標。想要達到怎麼樣的一個程度?
  • 專訪|廖彩杏談兒童英語啟蒙與「有聲書英文學習法」
    雖然我自己陪伴孩子聽讀英文而摸索出的這套「有聲書英文學習法」能成功的最大關鍵是採用「母語式學習」的精神,然而,英文對我們的孩子而言終究不是母語,因此,單詞深淺難易的安排、句型精簡繁複的延伸、文化隔閡差異的裁切這三個層面都是拿捏書單順序的考慮。第三個影響我選書的因素來自於外文系語言學(linguistics)的訓練。
  • 宅家學習|資料庫推薦&電子書(一)
    為滿足廣大師生寒假期間的科研、工作和學習需求,吉大官微為大家帶來資料庫使用推薦以及可掃碼閱讀的電子書。歡迎廣大師生收藏並轉發。專心科研,享受閱讀。在家幹什麼?論文書籍看起來!
  • 羅永浩和羅振宇起點相似,為何結果迥異?
    其後,羅永浩二次創業,創辦「老羅英語」培訓學校,羅永浩開始到各高校巡迴做講座「我的奮鬥」,進一步推出他的知名講演《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其演講的視頻在網上瘋狂傳播,粉絲量暴增。這次創業成功無疑加強了羅永浩的自信,賈伯斯去世前後,羅永浩開始謀划進軍智慧型手機,並於2012年創辦錘子科技,開啟第三次創業。羅振宇同樣是一張「名嘴」。
  • 行家姬十三:「在行」是一所虛擬的社會大學
    洗手間裡還是毛牆毛地,出口的玻璃門上貼著蝴蝶型的復古世界地圖,「小蛋」空氣淨化器在安靜運行。一切都是全新的。雖然同屬「果殼教育」,但新鮮出爐的「在行」顯然帶有更多跨領域的先鋒標籤,比如O2O,比如共享經濟,比如個性化。姬十三還專為「在行」項目撰寫了一篇名為《「在行」是什麼?
  • 軟體測試各階段學習書籍推薦
    雖然現在網絡上有各種各樣的視頻課程,但是大多知識點密度太低,很多視頻課程注水比較嚴重,很難在短時間內系統的學習。技術博客內容雖然乾貨很多,但內容比較分散,沒有形成體系,可以作為解決問題的答案,但很難成為完整知識體系學習。讀書一直以來就是獲取知識的最直接途徑,並且成本低廉。每本書都是作者深度思考和總結的成果,書本的內容一般都要經過縝密的調研,都是作者辛辛苦苦實踐的結晶。
  • 羅振宇:最有效的讀書方法,就是把知識重新表達一次!
    1、讓知識長在身體裡,成為認知肌肉曾經,我也深受讀書不能轉化之痛,每天泡在圖書館裡,讀了很多書,興奮勁過去後,一無所得。直到17年3月份,才在羅輯思維視頻欄目最後一期《這一代人的學習》中了解了「縫合」這個概念。
  • 計算機領域不完全學習指南.pdf
    書海茫茫,哪些書更適合閱讀呢?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資深語音科學家汪曦在這份書單中推薦了語音領域的經典書目,涵蓋了語音研究中的信號處理、語音和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研究等多個方面。近年來,大家對推薦系統以及與之相關的、底層的數據挖掘技術都非常關注。
  • 生產知識的人如何學習知識?普通人也能掌握的3個高效學習法
    羅振宇擔任節目製作人的時候,特別重視開策劃會,邀請最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媒體人來給他們做策劃。並藉此機會與這些國內優秀的人才交流,學習他們的觀點。作為一名高效學習者,多項暢銷知識付費產品的生產者,秋葉大叔在PPT、閱讀、寫作、個人品牌、社群運營等多個領域頗有建樹,他將自己的7種高效學習思維在書中盡數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