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文化中強調個人獨立相比,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強調群體意識。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中國傳統社會,呈現出嚴重的家庭依附關係。
中國的社會結構形態,簡單地說,就是從氏族到家族,一個個小家庭,構成民族大家庭,因此我們把國叫做國家,國就是一個大家庭。
在英語中,表示「國家」的單詞有country,nation,state和land,沒有一個與家庭產生直接聯繫,而表達家庭的單詞family,house,home,也沒有一個能夠與國聯繫起來。
可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在這種家與國的社會形態下,人與人之間不是平等獨立的,而是強調長幼尊卑,並且有強烈的依附關係。
中國人喜歡說「這是我的孩子」,有意無意表達一種人身歸屬關係。不僅介紹自己的孩子時這樣說,還可以擴大。比如,我的女婿。這女婿,也說是我的。
以前落馬的南京市長季建業,他嶽父是原江蘇省副省長,在季建業還是蘇州市下屬的吳縣的副書記時,這位嶽父到蘇州市視察,專門把季建業叫來,對陪同的蘇州市官員說:這是我女婿,以後大家多多關照,多多批評。
而在英語裡,人們會說「The child was born in my house」,我家的孩子,house,房子而已。
因為在傳統文化中,人與家庭存在嚴重的依附關係,人們在教育子女奮發進取時,會說光宗耀祖,光耀門庭,為家族爭光,似乎一個人出人頭地,只是為了家庭,而不是為自己。
而一個人做了什麼不光彩的事,整個家族都會感到丟臉,會說家門不幸,有辱門風。這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依附關係,將個人與整個家族牢固地聯繫成為一個整體。
所以,在《阿Q正傳》中,趙太爺的兒子中了秀才,成為未莊的一件大事,未莊的男女老少都感到很興奮,以至於連阿Q都高興得手舞足蹈,因為阿Q也姓趙。但在趙太爺看來,趙氏家族出了個阿Q這樣混帳的東西,只會丟趙家的臉,有損趙家聲譽。因此要把阿Q叫過去教訓:「你怎麼會姓趙!——你哪裡配姓趙!」
在中國傳統社會,如果家族中的某人胡作非為而又屢教不改,給他最嚴厲的處罰,就是「出族」,把他從家族中剔除出去。
在傳統文化中,因為個人與家族存在緊密的關係,所以出身名門望族,也就意味著個人有身份有地位,而廣受世人尊重。而如果是名人的後代,也能夠讓人平添身價。
所以,不少家族在修族譜的時候,都會將這個姓氏的古代名人拉來做自己的祖先。而各姓氏的族譜,都會把自己的遠祖追溯到黃帝,都稱自己是黃帝的後代。其實,這種情況很多是不靠不住的,只不過時代久遠,難以查考,而且大家都這樣做,也就沒有多少人去較真而已。
可能是說,在極為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傳統社會,族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家族要費時費力去修譜。但是,族譜往往又是最不靠譜的家族傳承記載。這是一個很意思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