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被稱為「五臟之首」,其擔負著體內毒素清理、分解、代謝等工作,默默守護身體的健康,又有「將軍之官」之美譽。
可是,肝臟也極為脆弱,平時稍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可能會給肝細胞帶來損傷、病變,嚴重時還會使其壞死,誘發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疾病。那麼平時該如何判定肝病產生呢?
身體2處「發癢」,八成是肝病晚期前兆!
1、眼睛發癢
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平時是明亮有光澤,若是有發癢、乾澀的狀況產生,可能是肝臟已病變。
肝臟病變產生後,致使肝內氣血運行不暢發生肝氣鬱結,引起肝火上升,出現眼睛乾澀、發癢的症狀。
若是常出現以上問題,要及時調理肝臟,不要以為是小事而拖延。
2、皮膚瘙癢
不少人常有皮膚瘙癢的情況,出現這種現象後,很多人會覺得是空氣或者皮膚乾燥引發的,殊不知,肝不好也會誘發這種問題。
肝臟出現問題後,致使其分泌膽汁無法正常排到十二指腸中,引起膽汁在膽囊中淤積過多,膽汁中的膽汁酸鹽反流進血管中,刺激皮膚神經末梢,發生皮膚瘙癢的症狀。
上述狀況出現後,做好及時檢查,避免誘發更加嚴重的疾病產生。
忠告:4物趕緊撤離餐桌
1、動物內臟
以豬肝、雞心、雞胗等為代表動物內臟烹製而成的食品,憑藉其獨特的口感和美味,成為了不少家庭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餚。
可是,動物內臟最好不要多吃。
首先,動物內臟中含有動物體內代謝的毒素,進入身體後能增加肝臟代謝毒素工作的壓力,長期如此,容易使肝臟損傷,引起肝病發生。
其次,部分動物內臟中含有重金屬元素,過多食用,容易引發重金屬中毒的情況出現。
2、油炸食物
眾所周知,食物通過油炸後其會有很多脂肪,長期食用,會讓體內脂肪含量變多,使肝臟分解脂肪工作的負擔變重。
時間一長,極易使肝內脂肪堆積過多,可能會誘發脂肪肝發生。
因此,生活中最好少吃些炸雞、油條、炸薯條等油炸食品,可以多吃些蔬菜,因其富含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等有益肝臟的微量元素。
3、醃製食物
生活中常見的醃製食物有泡菜、醃菜等。這些食物吃起來口感清爽,深受不少人的喜愛。但是,這類食物不要多吃。
食物在醃製時,在某系細菌的參與下會將本身所有的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致癌率較高的一種物質,身體進入不足0.3克,就可能會出現中毒,甚至臟器發生癌變。
4、酒類飲品
常說「喝酒傷肝」,因為喝入身體中的每一杯酒都需要通過肝臟才會被分解、代謝,其分解時會出現對身體有害的物質乙醛。
若是過多飲酒,體內乙醛含量也會隨之變多,進而會加速肝細胞損傷、病變,久而久之,誘發酒精肝、肝硬化產生。
為了身體健康,平時最好做到少喝酒或者不喝酒,儘量控制人體酒精攝入。
養護肝臟,多做2件事
1、多運動
經常運動,會促進體內脂肪加速燃燒,加速血液流動,快速排出體內毒素、垃圾,不僅能緩解肝臟排毒負擔,也可以減輕脂肪肝的形成。
因此,平時最好能堅持一項運動,如爬山、騎自行車、瑜伽、慢跑等運動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注意:運動時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具體運動量,運動效果以身體略微出汗效果最佳。
2、多喝茶
多喝茶能增加體內水分,有助於肝臟健康,若是經常飲用菊花茶,養護肝臟的效果可能更好。
菊花中有「菊中貴族」之聲譽的雲臺冰菊當屬佼佼者,它來自於河南焦作,是懷菊的亞種,還具有多種益肝元素,如類黃酮、硒、膽鹼等含量豐富,被不少人用於「保養」肝臟的首選。
類黃酮:增強肝內毒素排出,減少肝臟病變,抑制肝內脂褐素的增加;
硒元素:提高肝功能,加速受損肝臟修復,抵禦病菌入侵肝組織;
膽鹼:提高肝內脂肪代謝速度,預防肝內脂肪聚積,提升肝內氣血運行。
只需用開水衝泡,每天來一杯,養護肝臟效果會更好。
護肝小妙招:
長時間浸泡的菌類,不要食用。因為久泡的菌類容易滋生黃麴黴毒素,而黃麴黴毒素身體攝入量不足1毫克,就可能導致肝臟癌變。
參考文獻:
原來華、張須臾等.肝病產生與食物間的關係研究.食品與健康,2003;18(3);125